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我们越来越认识到:默读是不能代替诵读的。

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需在心与眼之外,加上口与耳才好。

”所以,诵读越来越受到我们语文学科的重视。

但语文学科应达到怎样的效果,通过诵读是否增强了学生的语感,如何加强对学生诵读指导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读思结合
诵读,不只是动口出声,更重要的是动脑思考。

缺少思考的朗读是有缺陷的。

怎么思考呢?例如,读朱自清先生《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有什么稀奇的?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呢?再如“到徐州见到父亲,看见满园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狼藉”是什么意思?“满园狼藉”又是怎样的景象?“簌簌”流泪是什么样子?“不禁’又说明什么呢?带着思考读,学生潜意识里便有了追寻的目标。

2 读品结合
品,是指品味文章写法上的妙处。

例如,读朱自清先生的《春》,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如果你觉得“脚步近了”用笔巧妙,就要琢磨:妙在何处呢?读“小草偷偷的从土地里钻出来……”,如果你感到“偷偷”和“钻”用笔不凡,也得琢磨琢磨:
怎么不凡呢?换个说法怎么样呢?又如,读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为什么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阿长为什么把书名说错,买书容易吗?这就是品。

品的过程便是体验文美的过程,也是提高审美情趣的过程。

3 读出形象
以形象感人,是文学作品的突出特征。

诵读,要借助想象让作者所描述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眼前,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

例如,读朱自清先生的《春》,“红的像火,分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

”读到这几句,要在想象中让眼前展现出一片如火,如霞,如雪的春花,不仅美丽好看,仿佛还有淡淡的甜味沁人心脾。

接下来,“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这时,眼前又该换成一副“累累果实挂枝头”的画面,叫人着迷,令人心醉。

4 读出感情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感情的结晶。

诵读的时候,要细心的体会,要感情洋溢在作品里面,让作者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之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己之心。

这时会有一种作者的感觉。

这是诵读的最高境界。

进入这种境界,要善于联想,联想自己的经历,感受,联想自己的所知就,所闻……
5 熟读成诵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成诵强调的是一个“熟”字。

对自己特别喜欢的精美诗文,要反复诵读,熟到张口能背,背诵入流。

一篇作品,熟到背诵入流的程度,就能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这对提高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总之,在语文教学,我们要让学生开口诵读,让悦耳的诵读之声想起来,从此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