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竹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三峡学院
(2009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
下的四川竹编现状与发展
姓名:______(你的名字)_____________ 系科:_____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______ 学号:_________200907024114________ 专业班级:_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一班_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完成日期:2011年4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
下的四川竹编现状与发展
【摘要】四川竹编声名远播却生存困难,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使得很多曾经活跃于一方而后趋于沉默、濒临灭亡的竹编技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和传承。

如何摆脱外热内冷的尴尬之境,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如何看待四川竹编的现状与发展,把四川竹编技艺传承与发展,便成为每个巴蜀人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竹编,现状,发展
【前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既有“有形”的文化遗产,又有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从小就接触过竹编的技艺,在前辈们的精心编织下,一样样漂亮,好看的竹编品呈现在我的面前,很是想全天下的人都能看到我家乡四川的竹编技艺。

四川竹编历史悠久,被兴誉为“竹编之乡”的青神县最为突出。

据《蚕丛氏的故乡》载:“早在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活动在这里。


那时,青神的先民便开始用竹编簸箕养蚕、编竹器用于生活。

据史料记载:到了唐代,文宗太和年间(827-835),荣县人张武率百余家于青神编竹篓拦鸿化堰、凿山开渠、引水灌溉农田。

民间用竹启成篾条(片)编竹席晒东西,编簸箕养蚕,编篼筐盛物,编扇扇凉等,已广为流传,竹制品市场开始形成。

一、四川竹编的特点与现状
竹编是一种用竹子为原材料,通过工匠精湛的技艺,编织出漂亮的竹编物,这种技艺在南方很是常见,优其是在农村,人们通常把竹子编成农俱,用来乘东西、作装饰品,随着城市化的加俱,人们对竹编技艺越来越生疏,但在四川一些地方依然在发扬的壮木大,最为有名的要属四川青神县,县境内盛产近百种竹子,尤以慈竹资源特别丰富,农户宅旁,家家种慈竹,户户有竹林,山野河岸之间,也有大量慈竹分布。

80年代,引进杂交竹、麻竹、清甜竹等新品种,全县有竹林7万余亩。

慈竹具有筒长、节稀、纤维长、拉力好、韧性强,易于启蔑拉丝以及耐水、耐酸、耐碱,受冷热巨变不起化学反应等特点。

多年来群众以慈竹为源料,从事竹编生产,世为传统。

竹编逐步由自编自用发展为商品化生产,由简单实用的传统竹编发展为重视欣赏,兼顾实用的工艺竹编,产品愈编愈新、工艺愈传愈精,由粗编、细编到精编、套绘。

到90年代,工艺竹编产品达3600多个品种,内销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外销欧、美、港、台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国内外许多艺术家、知名人士和大家的赞赏,有的作为珍藏品收藏陈列。

“青神竹编”发展为世界上惟一的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

竹编产品曾获过国际级、国家级金奖10多个。

200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青
神县为“竹编艺术之乡”。

2002年县有竹编户 3.3 万余户,竹编人员4.6万余人。

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8% ,年产值 7000 万余元,从业人员人均收入1200元。

相当于当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279元)的52%,可见把竹编技艺从物质受益上升为精神受益,更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愿望。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四川竹编出路
(一)国家财政的补贴、地方政府扶持
作为传统民间艺术,以及很常见从而被人们忽略的命运是竹编技艺存在的最大问题,加之若要把它推广并不是某个人的事,更是社会,政府的事。

另个传统习俗的复归也使竹骗技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电视已经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的今天,不管民俗的重要性在如何光大,从演出的角度来说,零散的乡村演出方式和娱乐游客的方式在农村正逐渐萎缩,他们只能期待着在城市、甚至国外寻找生存空间。

在这种大环境的背景下,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段里持续发放给这些竹骗技艺传承人们的补贴成为他们继续发扬竹骗、传承竹编这门民间技艺的主要生存途径。

生存问题不仅体现在竹编艺人的生活现状,更关切到民间艺术的传承问题,一旦出现断代、没有继承人,那也就等于对这门艺术判了死刑,哪怕有再多的竹子也无济于事。

于是为了让竹骗这样的民间艺术能够继续流传下去,也为了给那些民间艺人们足够的时间去进行竹编创新走上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由国家出资,通过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这样的项目,让更多的真正的民间艺术传承人得到资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经。

充分发扬民间文化,利用竹骗艺术打造旅游是目前地方政府扶持的主要途径。

越是民族的、民间的,也越是世界的,古城青神在这一点上起到了很
好的示范作用,他们在古城里专门建立了以竹骗为特色的民俗客栈,吸引游客增加旅游收入的同时也把青神“王竹骗”打造成了城市一张文化名片,随着游客的增加,竹骗的种类,难度也逐渐增加,经济效益得以显现。

保护了传统民间艺术的同时又提供了发展机遇,只是一种值得推广借鉴的模式。

竹编作品类别很多,如竹编楼、年节庙会竹编塔、旅游景点为游客售出许多竹编小工艺品、开业庆典用的竹编花台等等。

由于绝大多数的竹骗高手都来自农村,他们自己的联络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地方政府要做好牵线搭挢工作。

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在民俗节日庙会、文化古街、电视媒体甚至是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看到竹骗作品等的民间艺术,相信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贯彻下去,竹骗艺术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民群众的文化视野中。

(二)竹骗艺术自身的创新
民间艺术都是起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的,现实生活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土壤,政府的扶持与保护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虽然现代传媒对竹骗的冲击非常大,但这种冲击究竟是致命一击还是能够起到推进它进一步创新发展走向新的春天也还未可知。

不论是国家财政的补贴还是地方政府的扶持这些外在的努力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激发出民间艺术自身的源动力——创新。

目前来看对竹骗艺术的创新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雕刻的竹骗造型以艺术品、民间工艺品的形式流传。

虽然精美的竹骗造型能够博得很多群众的喜爱,但是脱离了先代年轻人的喜爱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生命力和本真;二是活态的竹骗艺术传承,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它是造型与技艺的结合体,二者密不可分。

传承的灵魂不仅是造型特点的继承和发
扬,更重要的是竹骗的实践,包括地方竹骗创新和完善的技巧。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点保护的也是活态竹骗艺术的传承人。

创新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紧跟时代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来使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青春。

因此对受众群体的培养是活态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成都的一些中小学已经在开设竹骗艺术欣赏课程、在学生中成立有竹骗兴趣小组,我们不奢望所有喜欢竹骗的孩子们以后都成为传承人,但是只要这种活动能够延续下去,我们就是在为竹骗戏的现在和未来培养新生力量。

三、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历史
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

农耕和游牧文明逐渐消失,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影响,民众的生活方式和各种观念都在改变,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影响,使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的传承人都已经逐渐去世,他们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之而消亡。

大量有历史、文化科研价值的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还有的被非法走私而流失境外,以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理念、手段、力度,也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客观现实。

所以说,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中央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通知里说:“‘保护工程’是新世纪开始实施的是一项新型文化建设基础项目,在实施工程中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及时总结经验,逐步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制度。

”(《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2004年4月8日)让我们共同担起保护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历史重担,
做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伟大工作,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贡献,为中华文化的灿烂文明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江玉祥四川文化遗产 1993
3.中国竹编与民俗 19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