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_伍光合_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地理学研究对象

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二)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他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规划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

➢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

1、古代地理知识的积累

从远古到18世纪地理大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搜集和积累材料阶段,这一阶段为古代地理学时期,在社会进程中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原始社会——一切地理现象和过程被误认为是神的行为,而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这一时期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

奴隶社会——地理学显著发展,地志学应运而生。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埃拉托色尼、斯特拉波、托勒密。

埃拉托色尼(古希腊)——地理学之父

代表作:《地理学》论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把地球表面分为五带,把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利比亚三个主要地区,并绘制了当时的世界地图

斯特拉波(古罗马)代表作:《地理》阐述了尼罗河的泛滥的理由,应归因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丰富的降水

托勒密(古罗马)

把地理学分为地理学和地志学两部分。地理学把地球作为整体来研究,反映的是最本质的东西,能使我们看到整个地球的一般图景;地志学则是详细描述个别国家,给我们提供的仅是个别的单一画面。

绘制了当时最为详细影响深远的世界轮廓图——“托勒密”

封建社会——地理学停滞不前,借助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地理视野。

马可·波罗游记》

2、地理大发现

“三个主要事件”——东南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路的开辟

以上探险活动,大大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

1)、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时期

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

3)、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

4)、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大基本学派,“博杂派”和“宇宙派”

(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1、地理学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

“博杂派”——人文地理学

代表人物:卡尔·李特尔

代表作:《地学通论》

主要成就:“地理环境决定论”

“宇宙派”——自然地理学

代表人物:亚历山大·冯·洪堡

代表作:《宇宙》

主要成就:奠定了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创立了多种自然地理研究方法;发现了自然地理规律;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

2、地理学分化时期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博杂派”——人文地理学——“统一地理学”

代表人物:拉采尔、赫特纳

“宇宙派”——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

代表人物:李希霍芬、道库恰耶夫

主要观点: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

1、景观学派与普通自然地理学派

(1)景观学派

代表人物:帕萨格

主要观点:景观是个自然要素有规律结合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特性的地段;景观是自然带的组成部分,而自然带是同一类景观分布占优势的地域,亦即景观带;景观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景观学派过分强调研究地表局部的规律性——地域分异

(2)普通自然地理学派

代表人物:布罗乌诺夫

主要观点: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现在的面貌,地球表壳;地球表壳有几个同心圆组成,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研究地球表壳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是自然地理学的最重要任务之一

景观学派过分强调研究地表的一般规律性——地理环境整体性

2、理论体系的形成

卡列斯尼克,《普通地理学原理》,1947;

伊萨钦科,来我国讲授“自然地理学基本问题”,系统提出地域分异规律、景观学说、自然区划理论等问题,1957-1959.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①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

②地理系统学说阶段

③耗散结构理论阶段

①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17世纪-20世纪60年代)

特点: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

代表人物:瓦伦纽斯(B.Varenius)17C 德国

洪堡(A.vonHumboldt)18C

道库恰耶夫

主要观点:瓦伦纽斯—把当时所有已积累的有关地球的知

识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洪堡—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有机的、各部分

相互依存的整体

道库恰耶夫—预言会产生一门研究各自然环境

要素相互联系的科学(综合自然地理学)

②地理系统学说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

代表人物:索恰瓦 1963年

主要观点:所谓自然地理系统是指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③耗散结构理论阶段(近20-30年)

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认识其整体性

主要观点: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无论整体某一要素和部分的变化,必将导致其他要素、部分乃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

①气候的冷暖变化、干湿变化导致全球海平面升降、地表径流增减、侵蚀作用的强弱、植被土壤变化及自然地带界线移动

②干旱区沙漠的扩展或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加剧,其负面影响波及其他区域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一)化学元素组成

气态:氮(N2 78.09%)、氧(O2 20.95%)、氩(Ar 0.93%)

二氧化碳(CO2 0.03%)

液态:氢和氧(H﹠O 96.5%)、若干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固态:氧(O 47.2%)、硅(Si 27.6%)、铝(Al)、铁(Fe)、

钙(Ca)、钠(Na)、钾(K)、镁(Mg)等六种元素约25%,其

余元素不足1%

(二)圈层组成

1、大气圈主要由元素状态的气体混合物组成

分层:①对流层平均厚度10-12km

特征:对流作用强盛,温度随高度增加递减

②平流层对流层顶部至50km

特征:平流运动为主,温度随高度增加递增

臭氧层吸收紫外线

③高层大气对无线电波有反射作用,有利于无线电通讯

2、水圈主要由大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及矿物中的水分组成

分类:①咸水海洋水、湖泊咸水、地下咸水(97.47%)

②淡水冰川、河流、湖泊、地下淡水等(2.53%)

意义:淡水是生物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是参与地理环境

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水分循环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

气;水分和能量的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自然带

3、岩石圈(地壳)主要由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组成

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火山地貌如:长白山天池

升降(垂直)运动—地貌形态如:高原、盆地

水平运动—地貌形态如:高山、裂谷

4、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存在及生命活动影响所及的空间

“生命膜”:地表上下约100m

(三)要素组成——地貌

1、地貌概述

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内动力: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与地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