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主义预算理论主要内容
《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作业集答案(专本科函授)
《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作业集答案(专本科函授)5.单位预算:单位预算是指列入部门预算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的收支预算。
6.单式预算:单式预算是传统的预算组织形式,其做法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汇编入单一的总预算内,而不去区分各项或各种财政支出收支的经济性质。
7.复式预算:复式预算是从单一预算组织形式演变而来的,其做法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按经济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从而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
8.年度预算:年度预算是预算有效期为一年的财政收支预算。
9.中长期预算:中长期预算也称中长期财政计划,一般1年以上10年一下的计划称为中期计划,市场经济国际通常编制5年的中长期计划,10年以上的计划称为长期计划。
《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答案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中央预算:中央预算是中央履行职能的基本财力保证,主要表现中央政府的预算收支活动,在政府预算管理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2.地方预算:地方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的通称,包括省级及省级一下的预算。
3.总预算:总预算是指各级政府的预算,汇总的本级政府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政府的总预算汇编而成,不仅包括本级政府一般财政收支和特别预算,也包括下级政府的总预算。
4.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是编制政府预算的一种具体制度和方法,它是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编制的,反映各个政府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的政府预算。
5.单位预算:单位预算是指列入部门预算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的收支预算。
6.单式预算:单式预算是传统的预算组织形式,其做法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汇编入单一的总预算内,而不去区分各项或各种财政支出收支的经济性质。
7.复式预算:复式预算是从单一预算组织形式演变而来的,其做法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按经济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从而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
8.年度预算:年度预算是预算有效期为一年的财政收支预算。
县级政府预算支出分配机制一个分析框架
县级政府预算支出分配机制:一个分析框架周隆武(北京大学,北京100871)内容提要:预算配置问题是预算的核心之一,中国县级政府预算支出分配的效率直接决定了县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
因此,构建中国县级政府预算支出分配机制的分析框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的学科视角下,文章基于财政分权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政策过程理论构建了关于中国县级政府预算支出分配机制的分析框架,包括权力结构、预算环境、行动策略和分配规则等变量,各变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框架的构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县级政府预算支出分配过程中的因果机制问题。
关键词:县级政府预算分配预算政治分析框架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544(2021)04-0047-10〔收稿日期〕2021-04-06〔作者简介〕周隆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预算与基层治理。
一、引言“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1],预算则是财政制度的核心。
预算本质上是政府取钱、分钱和用钱的过程,其中分钱的阶段代表着对预算资源的配置,“预算配置是公共资源战略性筹划的过程,也是公共选择的形成过程;是经济行为,也是政治过程;是理性主义的建构,也是渐进主义的展开。
[2]”县是宪法规定的我国行政区划设置中的重要一环,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连接国家、社会和公民关系的关键节点。
由于县域社会农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县承担了向农村地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组织落实责任。
当前“县级财政向全国70%以上的人口提供70%的县域公共服务,可见县级财政在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中的地位之重要。
”[3]然而,县级政府预算支出究竟如何分配在《预算法》及相关文件中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
当然,由于刚性支出的挤占及预算规则的引导与约束,县级政府也无法就地方预算资源随意进行分配,因而也无法将县级政府预算支出分配结果归于纯粹的“长官意志”或者“按需分配”。
第12章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第12章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一、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形成过程1.理性决策模式的主要观点(1)决策者知道所有同具体问题有关的目标;(2)所有有关问题的信息都是可得的;(3)决策者能辨别所有的选择;(4)决策者能有意义地评估这些选择,即研究选择的结果并加以衡量和比较;(5)所作的选择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决策者指出的价值。
理性决策模式是从规范的角度去考察问题的,它深受早期经济理论的影响。
认为人在政治和行政决策的活动中也是可以非常理性的。
2.“有限理性”决策模式对理性决策模式的批评(1)决策者事实上并不具有有关决策状况的所有信息;(2)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3)决策者在有了有关决策状况的简单印象后就行动;(4)决策者的选择行为受所得信息的实质和先后次序的影响;(5)决策者的能力在复杂的决策状况中受到限制;(6)决策行动受到决策者过去经历的影响;(7)决策行动受决策者个性的影响。
3.“渐进决策”模式对理性决策模式的挑战(1)林德布洛姆认为社会政治过程包含的基本形态①价格体系。
在政治领域中,社会大众需要服务,政治领袖需要权力。
如价格体系一样,政治领袖控制着社会大众,同时又被社会大众控制,两者相互控制。
②层级体系。
层级体系是政治领袖为实现其目标,由上而下、层层控制的工具。
随着目的的不同,体系的结构形式会有很大差别。
③多元体制。
在多元化的政治体系中,存在着多元政治权力中心,决策经常是在各党派公开地相互竞争中进行,各政治领袖受到多元体制形态的控制。
④议价。
市场上买卖双方要相互讨价还价。
妥协的结果是互相退让,选取折中方案作为成交的价格。
在政治上,各政治势力团体,如政党、政治派别与利益集团等,相互妥协、交易,取得一种能牵制各政治领袖的“议价”。
(2)“渐进主义”的优点①决策所选择的方案与现实状况相差不大,可以预测。
②在一时无法搞清人们的各种需求时,渐进方案会以不断尝试的方式,找出一种满意的结果。
公共预算基本理论综述
公共预算基本理论综述作者:岳晓玉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4年第12期摘要:公共预算理论研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预算改革理论、渐进主义预算理论、公共选择预算理论、政策过程预算理论、新制度主义预算理论等重要理论。
这些理论从研究假设、研究方法,研究范围上展示了公共预算理论的传承、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公共预算;基本理论;综述伴随着公共预算的实践,公共预算理论也在丰富和发展。
预算改革理论、渐进主义预算理论、公共选择预算理论、政策过程预算理论、新制度主义预算理论等都是公共预算领域内有着重要影响的理论。
其中预算改革理论试图将完全理性引入公共预算,但没有意识到理性限度以及高估预算官员的计算能力而被渐进主义预算理论所取代,但是由于渐进主义无法解释非渐进变化的发生机制,分析方法上存在错误以及规范层面难以自圆其说,因此公共选择预算理论、政策过程预算理论、新制度主义预算理论等应运而生。
一、预算改革理论19世纪在欧洲国家发展起来的传统预算模式是一种“控制取向”的现代公共预算体制,它的预算重点是投入而不是产出与结果,而且在基数加增长的预算决策模式下很难进行资源再配置,所以,资源的配置效率就无法保证。
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预算改革。
这些改革将预算重点倾向于支出、支出目标的价值和结果导向,包括绩效预算、计划-项目预算、目标管理预算、零基预算。
绩效预算将预算的重点从投入转到产出,即预算投入使用后生产出来的公共服务,重心是完成了什么工作。
60年代出现的计划-项目预算弥补了绩效预算的这一不足,着重分析支出目标的价值。
在计划-项目预算看来,资金应该分配给那些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产出或服务的项目或部门。
70年代出现的零基预算则完全否定预算基数的合法性,要求所有的支出项目都必须从零开始进行审查。
此外,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新绩效预算模式认为产出不是预算资金配置的最终目的,预算资金应该以结果为导向。
政府预算渐进主义及其改革评述
作者: 袁星侯
作者机构: 广州市财政局,广东广州510180
出版物刊名: 经济学家
页码: 93-100页
主题词: 政府预算;渐进主义;政治学;改革;国家预算;预算编制;MBO;目标管理办法
摘要:近几十年来,政府预算研究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研究的内容也在不断深化,但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总体上还是支离破碎的.20世纪60年代至今,围绕着渐进主义,人们开始了有关政府预算理论与实践的不同探索.然而,尽管政府预算渐进主义的弊端已渐为人们所认知,但是完全抛弃渐进主义,创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却远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公共预算与管理(第二章讲义) (2)
三、政策过程模型
鲁宾的公共预算模型是一个将宏观预算与微观预算结合在一起的预算模型, 它不仅研究预算行动者,而且研究预算过程和环境对于预算决策的影响。 在这个预算模型中,预算被分成收入、过程、支出、平衡和执行这五个 相互独立而又前后相继的决策束。该模型的特点是聚焦政策,因而实质 上是一个预算领域中的政策过程模型。但是,该模型主要是关于美国各 级政府预算的研究,其有效性在其他国家还未得到验证。‘此外,鲁宾 也没形成关于公共预算的一些连贯的可被经验验证的理论假说。这主要 是因为鲁宾并没打算建构一种一般性的预算理论。
一、渐进主义理论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Aaron Wildavsky(1964)的《预算过程的政 治学》与Richard Fernno(1965)的《预算的力量》两本书提出。 渐进主义预算理论的基本含义是:(1)人的智力、时间有限,而 政府预算规模又太大。因此,采用增量预算较好。(2)人心思定,人们 不喜欢政治角逐而力求避免之。
从预算实践上看,政府预算往往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各种利益交叉综合 的地带,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领域。 政客把预算视为一种与政治权力和政策控制相关的资源,政客影响预算分 配,就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公众重视预算,是因为他们想知道由谁纳税 和纳多少税,钱又花到哪里去了,官僚对预算也有兴趣,因为他们要匡 算收入,要提出支出计划与建议,并要编制预算和管理预算。
第二章
政府预算理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政府预算理论的几个主要流派,了解政府预算理论 体系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主要内容:政府预算理论的主要流派,政府预算理论体系现状及未来发展。 重点:政府预算理论体系现状及未来发展。 难点:政府预算理论体系现状。
第一节 政府预算理论研究视角
政府预算理论研究角度通常有三种: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 一、从经济学角度的研究 规范研究:如亚当· 斯密的税收和政府支出原则。到19世纪末边际分析在预 算研究中的充分运用。 实证研究:如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运用于政府预算研究等。
公共预算决策理论述评:理性主义、渐进主义和间断均衡
公共预算决策理论述评:理性主义、渐进主义和间断均衡邝艳华
【期刊名称】《公共行政评论》
【年(卷),期】2011(004)004
【摘要】预算决策是公共预算领域中一个长期存在的普遍问题,预算决策理论发展至今产生了三个重要理论:理性主义、渐进主义和间断均衡理论.最早的理性主义由于没有意识到理性限度以及高估预算官员的计算能力而被渐进主义所取代,长期稳定的渐进预算结果和基数加增长的预算决策模式广为流传.但是,由于渐进主义无法解释非渐进变化的发生机制,分析方法上存在错误以及规范层面难以自圆其说,因此,间断均衡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试图完整描述预算结果和解释间断均衡的预算决策过程,揭示注意力和体制摩擦左右的议程设置过程,并认为这一过程会导致稳定的渐进变化,伴随偶尔的剧烈变化这一预算结果.公共预算决策理论的变迁体现了理论的传承和发展.
【总页数】18页(P145-162)
【作者】邝艳华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33
【相关文献】
1.环保支出决策:渐进还是间断均衡——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J], 邝艳华
2.对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另一种理性主义解释——国际制度中的"自为其事"权力理论述评 [J], 刘宏松
3.从非理性主义的产生看非理性主义的实质——马尔库塞的非理性主义产生学说评析 [J], 张和平
4.公共预算决策及时性的动态均衡分析 [J], 马蔡琛;袁娇
5.理性主义与渐进主义之比较分析--权衡我国两种不完善的政策模型 [J], 梁建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共预算决策理论述评:理性主义、渐进主义和间断均衡
公共预算决策理论述评:理性主义、渐进主义和间断均衡作者:邝艳华来源:《公共行政评论》 2011年第4期邝艳华,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感谢匿名评审人的意见。
[摘要]预算决策是公共预算领域中一个长期存在的普遍问题,预算决策理论发展至今产生了三个重要理论:理性主义、渐进主义和间断均衡理论。
最早的理性主义由于没有意识到理性限度以及高估预算官员的计算能力而被渐进主义所取代,长期稳定的渐进预算结果和基数加增长的预算决策模式广为流传。
但是,由于渐进主义无法解释非渐进变化的发生机制,分析方法上存在错误以及规范层面难以自圆其说,因此,间断均衡理论应运而生。
该理论试图完整描述预算结果和解释间断均衡的预算决策过程,揭示注意力和体制摩擦左右的议程设置过程,并认为这一过程会导致稳定的渐进变化,伴随偶尔的剧烈变化这一预算结果。
公共预算决策理论的变迁体现了理论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渐进主义间断均衡预算决策[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 -2486 (2011) 04 -0145 -18在什么基础上,决定把x美元分配给活动A而不是活动B?(Key,1940)这是在公共预算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经典问题。
尽管希克质疑科伊问题是一个错误的问题,给公共预算研究造成了很大的误导性( Schick,1988),但是绝大多数公共预算学者都认为这是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马骏、叶娟丽,2004),并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
答案推陈出新,预算决策理论成为公共预算学领域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
由于预算系统的核心问题是预算的决策问题( Wildavsky,1992),所以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预算决策被学者们广泛讨论,而且,在预算实践中预算决策也备受关注,预算实践者也在努力地通过预算改革来回答科伊的经典问题(牛美丽,2003)。
因此,有必要全面地梳理和了解公共预算决策理论的发展状况,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和缺陷,以推进公共预算决策研究,提高公共预算决策水平。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20世纪 60年代以前在西方行政学的决策研究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理性决策模式 ,尽管西蒙等人对传统的纯粹理性决策模式进行了改进并进而提出了他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但是他终归没有跳出理性主义决策模式的框架,然而,理性主义决策模式在实际运用中面临着种种困难。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决策模式试图弥补理性决策模式之不足其中有一种决策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并一直被视为西方国家行政决策的基本模式,就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式。
这一模式的要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政策方案的设计上。
渐进主义认为,现实政治的渐进性决定政策分析的渐进性,决策者面对已有的基本的价值共识,只着意于对现存政策的修改与补充。
二是在政策方案的抉择上。
渐进主义认为,政策制定并不是取得可用理性标准来判断的解决方案,而是各种政治力量的相互协商所达成的某种和解、调停和协议。
一、生平与著述查尔斯·林德布洛姆 (Charles E. Lindblom )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政策分析”的创始人。
他于1917年3月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37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主修政治学及经济学;193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系任教 ,进而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1 9 4 5 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46 年任教于耶鲁大学至今 ;1 9 5 4 年在著名的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 ;1 9 6 0 年任古根海姆研究中心研究员 ;1 9 6 3 年~ 1 9 6 4 年出任美国住印度大使馆经济参赞并兼任美国国际开发总署驻印度办事处主任;1 9 6 8 年~1 9 6 9 年出任耶鲁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 ;1 9 7 2 年~ 1 9 7 3 年担任耶鲁大学政治学系主任 ;1 9 7 5年任美国比较经济学会会长 ;1 9 8 0 年当选为美国政治学会会长 ;现任经济学与政治学“首席讲座教授”和社会与政策研究所所长。
第一章政府预算的基本理论
练习与思考
认知题1.政府预算的概念2.多重视角下的政府预算内涵3.现代预算的基本特征4.政府预算的各项原则5.政府预算政策类型6.政府预算模式思考与实践题1.结合国内外实践,分析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发挥政府预算的政策功能?2.通过查阅我国和外国的政府预算管理实践,体会现代政府预算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约束性是指政府预算作为一个通过立法程序确定的对公共资源分配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对在预算过程中的各利益主体都具有约束作用。
二、现代预算的基本特征
(三)公共性
公共性是指通过预算分配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预算的运行方式要公开、透明、规范,预算运行的过程要接受立法及公众的监督,预算运行的结果要对公众负责。因此,相对于其他预算主体和传统的国家预算来说,政府预算具有很鲜明的公共性。
(一)政府预算制度的一般内容
(二)政府预算内涵分析
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是一国政府施政的财政收支计划
从内容上看:政府预算反映着政府分配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从决策过程看:政府预算是公共选择机制
从程序上看:政府预算是通过政治程序决定的
从性质上看: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二)政府预算内涵分析
二、现代预算的基本特征
练习与思考
感谢您的学习!
一、政府预算概念的一般表述
(一)政府预算制度的一般内容
1.收入和支出的种类和数量及其性质一国预算收支的种类和数量变化及所表现出来的收支的性质和作用,即政府预算的规模与结构问题。2.预算管理过程及法定要求在政府收入和支出的实现上所必须经过的规划与编制、审查与批准、执行与调整、决算与审计、绩效与监督等预算过程。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现代政府预算制度特别强调预算过程的法定性和规范性。3.预算收支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处理政府预算是在总体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对可支配资源的安排、配置和调整,因此,在预算收支过程中有众多的参与者,他们会围绕预算资金的收支发生各种分配关系,并且围绕分配决定各自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立法机关与政府、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各职能部门及纳税人之间等等。
渐进主义视角下我国预算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第2 1卷第 5 期 20 0 8年 9 月
西 安 财 经 学 院 学 报
朋 a o ’n Unv ri f n n ea dEc ̄ 'i 1 f Xia iest o a c o nc y Fi n s
V_ . 1 No. 0 2 1 5 S p2 0 e .0 8
一
指标和源泉。其次 , 预算 是在 政府之间配置资源。 预算在提出一个年度预算总额 的同时, 还会就不同 的目的和执行机构问分 配资金 , 将资金在部门之间 和各层级之间做出分配。
、
公共预算 的内涵
1公 共预 算 的概 念 .
预算是一国政府, 它在本质上是政
假设已经过不少事实的验证。循着渐近主义理论的 基本内核及发展轨迹 , 政府预算改革选择先易后难、
渐近推进 的路径 。 比如 只有在建 立 了一 种对 于成 本 或预算投 入进行 严格 控 制 的 预算模 式 之 后 , 可 以 才 进一步考 虑预算 产 出与 结果 , 将 支 出 的合 理性 和 并
突与协调、 政府对公众的责任等 , 其政治性可以体现
在以下四个方面 : 首先 , 公共预算反映政府做什么与 不做什么的选择 , 它反映 了一种公共的普遍共识 , 即 政府应该提供何种服务以及何种公民有资格享用这 些服务 , 同时它也反映 了政府 自身 的定位和职责范 围,P P eP些是由市场和公众负责的 ,  ̄ 哪些是政府应该
中图分类号 : 1 . 2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2— 8 7 2 0 )5 0 5 5 1 7 2 1 (0 8 0 一O 8 —0
预算不仅是建设公共财政 的关键 , 而且是政治
与公共 管理 的核 心 。1 9 9 9年 , 国开始 的新 一轮 财 我
渐进决策理论
理性决策模 式
+ 1、渐进理论产生背景和形成过程
1、价格体系:价格不可能单方面决策 2、层级体系:其他层次无法单方决定 3、多元体质:政治权利互动结果 4、议价市场:双方妥协的产物
《 政治、经济 及 福利 》(1953)
《 政策分析 》 (1958)
1、不依赖理论作为指导原则 2、只注重少数几个重要变量 3、价值与事实交互使用、互为一体 4、着重以已有政策为前提
稳中求变
• 政策上的大起大落是不可取的,欲速则不达,那样势必会危害 到社会的稳定,为了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就要在保持稳定 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小变达到大变之目的
+ 4、渐进理论的原则及特点
渐进理论的特点
主张渐进决策
渐进理论的形式
连续的有限比较型
针对少量不同内容进行 的改革决策模式
离散型
强调质量转换
+ 5、渐进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渐进式延迟退休
影响:
1、促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消极)
2、填补养老金的巨大缺口。
3、大力开发调动老年人力资源。 4、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
谢谢观看!
渐 进 决 策
局 限 性
+ 5、渐进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 5、渐进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渐进式延迟退休
美国:1983年修订《社会保障法案》时提出的到2025 年将职工的正常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直到20 年后的2003年才正式开始实施,并明确提出计划用22 年的时间完成从65岁提高到67岁的目标。 德国:从2012年起,到2029年用18年的时间将法定 退休年龄逐步从65岁提高至67岁。退休年龄从2012年 开始每年提高一个月,在随后的6年中每年提高两个 月。
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实践与未来展望
㊀第45卷㊀第2期2024年2月㊀㊀㊀㊀㊀㊀㊀经济与管理研究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Vol.45㊀No.2Feb.2024DOI:10.13502/ki.issn1000-7636.2024.02.005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实践与未来展望马蔡琛㊀朱雯瑛收稿日期:2023-08-12;修回日期:2023-12-1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新时代中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研究 (19ZDA071)作者简介:马蔡琛㊀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天津,300071;朱雯瑛㊀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㊂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的评审意见㊂㊀㊀内容提要: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通过打开成本的 黑箱 ,进一步增强了成本与产出之间的实质联系,是避免预算绩效管理流于形式的关键所在㊂本文针对预算管理实践中存在的成本核定不准确㊁预算投入不合理等问题,从理论机制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入手,深入剖析了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区别于传统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特征与关键优势㊂面对成本界定㊁成本分摊与成本效益信息运用中的诸多挑战,本文提出在考虑成本生成主体的基础之上,构建基于不同主体的成本核算机制,统一成本分摊标准,审慎考虑成本效益分析的实施项目与运用程度,实行绩效奖励与收入分成机制㊂本文希望为进一步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供有效抓手㊂㊀㊀关键词:全成本预算㊀预算绩效管理㊀成本效益分析㊀现代预算制度㊀㊀中图分类号:F811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0-7636(2024)02-0087-11㊀㊀一、问题提出当前,财政收支紧平衡的特征日渐突出,地方财政收支缺口在2022年已达11621亿元,约为2012年的2.5倍,且支出增速已连续6年高于收入增速,收支矛盾仍在加剧㊂强调预算支出的成本效益,让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发挥更大效用,成为化解收支矛盾的现实选择㊂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正式提出预算绩效管理应 强调成本效益 ㊂2021年3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突出了成本效益分析的应用,要求 推进运用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研究开展事前绩效评估 ㊂然而,目前的成本效益分析往往把预算投入当作成本,用投入来倒算产出的单位成本,成本与产出的实质联系尚不够充分,不利于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成效㊂如何打开成本 黑箱 ,增强成本与产出的联系,是避免预算绩效管理流于形式的关键所在㊂在这样的背景下,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已然成为深化预算绩效改革㊁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重点突破方向㊂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是将成本效益的理念和方法贯穿预算管理各环节,实现预算安排核成本㊁资金使用定规范㊁综合考评讲绩效的预算管理新模式[1]㊂国外的研究虽然并未直接提出 全成本 这一概念,但在绩效预算与公共部门成本会计的相关文献中,全额成本核算(full cost accounting)这一话题已受到广泛关注㊂对全成本最初的研究始于对支出效率的关注㊂公共部门的支出效率在于以最低的成本实现目标,或以特定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年第2期)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2,2024)数量的资源获得最大目标[2]㊂核算全部成本是有效控制支出㊁提升部门整体效率的关键[3]㊂在此基础上,准确分摊成本能够比较各部门的支出效率,进而成为竞争性资源的分配依据[4]㊂在项目投资决策上,全成本核算构成了是否将服务外包的决定因素[5]㊂随着财政压力的增加与问责制的强化,以投入为重点的传统预算向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演变㊂这种转变需要信息增量的支持,特别是支出成本信息[6],将投入与结果联系起来的关键就在于利用成本效益信息[7]㊂成本效益理念与预算管理流程的融通研究已经成为理论界的关注重点,但对于融合点的认识仍存在分歧㊂有研究认为,单位成本是一个关键工具,建立在单项产出基础上的标准成本是绩效预算的基本要件[8]㊂同类可比的成本信息是效率衡量的标尺,能够支持标杆管理并推动绩效提升[9]㊂但也有研究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认为单位成本在绩效预算中的作用被夸大了[10],一个有意义的成本效益分析过程应与预算管理流程保持一致[11]㊂由此可见,尽管文献中的术语并不统一,但对全成本的诠释却仍呈现一定的共性㊂全成本不仅包含会计学意义上的全成本核算与全要素分摊,还指向成本信息应用于预算绩效管理的全过程㊂㊀㊀二、全成本中的成本构成分解与成本层次分析预算单位是公共财政资金的主要运行载体,各类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也是通过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资金投入来保障和实现的㊂理想情况下,预算单位应是以各项支出的真实成本为依据来计算资金需求,并在 二上二下 的预算编制过程中形成最终投入;然而现实中,却往往以投入来倒算成本㊂这种因果倒置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资金分配 铺摊子 提标准 以及资金使用的 跑冒滴漏 ㊂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正是从这点入手,在成本构成打开的基础上围绕 全 字下功夫,强调成本测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从而为预算的合理投入和支出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㊂㊀㊀(一)基于不同分类方式的全成本构成分解在公共支出领域,成本有多种分类方式㊂根据成本与产出对象是否具有直接相关关系,可以将公共支出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类㊂根据成本与产出数量之间的变动关系,又可将之分为可变成本与不变成本㊂若以成本是否能直接以货币形式计量为依据,则包括经济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经济成本),以及对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12]㊂从理论上说,全成本应是对预算支出行为所引起的直接与间接㊁可变与不变㊁经济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资源消耗的综合反映㊂但在实践中,对于特定项目的全成本核算,往往并不会对所有方面的成本进行全部衡量,而是根据绩效管理的现实需要,有所侧重和取舍㊂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一是针对不同项目,采取何种方法进行成本测算是适当且有效的?或者说,哪些项目适合采用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来归集和核算总成本,哪些项目有必要分别测算经济成本㊁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二是在具体测算中,如何对间接成本在产出对象之间进行分摊,又如何对社会和环境成本进行货币化的等量核算?这些细节性问题也是实践中值得关注的重要技术节点㊂㊀㊀(二)基于不同计量单位的全成本层次分析全成本除了成本构成的多方面, 全 还体现在对多层次成本信息的运用㊂一是总额成本,即项目一共要花多少钱㊂理论上,应区分哪些是不必要或无效的成本,哪些是必要且有效的成本,从而得到以货币形式表示的资源消耗总量㊂通过全面反映项目总成本,进而为成本控制提供依据㊂二是单位成本(或标准成本),即每一项产出分别要花多少钱㊂单位成本通常是以产出数量为分母㊁以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2,2024)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年第2期)总成本为分子计算得到的人均成本㊁物均成本和比例标准等[13],如以 元/人/天 元/辆公务用车 等表示的日常公用经费支出成本㊂从这个角度看,单位成本似乎与支出标准较为接近,但就形成过程而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㊂支出标准正是在单位成本的基础上,结合各项成本动因(如技术㊁管理㊁质量等因素)来确定调整系数,进而综合计算得到的㊂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以成本标准推进支出标准的建设㊂理论上讲,如果能够建构一个合理且普遍适用的支出标准化体系,预算分配中的基数法与渐进主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㊂预算学中的斯芬克斯之谜 将X元分配给项目A而不是项目B的决策依据是什么 [14]也将部分得到解答㊂三是成本效益信息,就是钱花得值不值的问题㊂在得到产出的单位成本之后,将它与产出的质量水平和社会效益联系起来,形成成本效益分析结果并应用于预算绩效管理㊂这是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命题㊂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体将生均支出与产出(授课课时)和结果(学生毕业率)相对应,在 元/入学生 的单位成本基础上设定 元/课时 元/毕业生 等成本效益指标,以此来衡量单位成本所实现的人才培养质量[15]㊂传统的预算绩效管理受限于成本数据的缺乏,即使衡量了产出的效益和效果,也难以与成本进行有效配比,导致绩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㊂因此,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不仅旨在通过控制成本来压减支出,而且当投入和成本数据被用于效率或效果的衡量指标时,它恰是深化成本效益分析的关键工具㊂㊀㊀三、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进展㊀㊀(一)成本核算与效益衡量方法的进展成本核算与效益衡量本质上都是为预算绩效管理服务的㊂为了实现 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的绩效管理目标,就需要在成本与结果之间建立关系,在绩效目标达成与耗费之间建立标准㊂但在公共部门中,这种关系和标准的建立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㊂一是在现实的公共管理中,一个部门提供多种公共服务,或者某种服务由多部门提供的相互交叉现象屡见不鲜㊂某项产出与成本之间可以形成多线条或相交叉的对应关系,确定与产出相匹配的资源耗费并非易事㊂二是对于具有外部性的项目而言,其支出绩效缺乏像营利组织 利润空间 那样明确的定量标准,往往表现为经济㊁社会㊁环境等多维度的效益和效果㊂那么除了经济投入与效益,还必须对社会福利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必要的测量㊂因此,实践中对于成本核算与效益衡量所选择的方法往往是分类施策的㊂1.间接成本分摊工具的开发对于产出与成本之间具有多条线或交叉对应关系的项目而言,其投入的适当性㊁支出的有效性需要在成本和产出之间建立明确因果联系的基础上才能评判㊂因此,需要将间接成本以合理的依据分配给相应成本对象,避免成本与效益匹配的失真,为后续的绩效评价与问责提供科学依据㊂作业成本法(或称活动量成本法)被引入公共支出领域㊂作业成本法是将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划分为一系列作业,采用成本动因来为每项作业分配间接费用,根据产出的作业消耗情况,合理地将间接费用分摊给各项产出[16]㊂例如,江苏省宜兴市的生活污泥处理项目,通过对污泥处理中的脱硫㊁污水处理㊁蒸汽消耗等多项作业进行分析,将总成本分摊为各项作业的单耗,最终形成污泥处理的成本为每吨249元,比企业申请的每吨360元价格,节约了近30%[17]㊂尽管作业成本法在成本分摊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该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却并不顺利㊂在地方政府层面,一项来自某发达经济体49个城市的样本调查发现,仅有不到17%的地方政府使用了作业成本法[18]㊂在部门层面,英国警务部门在实施作业成本法5年之后,也发现其实施条件过于苛刻,鼓励采用其他更具效率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年第2期)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2,2024)的成本分摊方式,以满足资金分配和绩效评价的信息要求[19]㊂2.将外部效应纳入成本与效益的衡量对于具有外部性的项目,原则上说,需要全口径核定项目实施所带来的全部成本和效益,并以货币化的方式进行等量核算,继而以净收益的大小来衡量成本效益的高低[20]㊂这里的外部性包括正负两个方面,正外部性的项目往往带有较强的社会福利色彩以及公益属性,负外部性的项目则会牺牲一定的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㊂如何将正外部性转化为经济价值(效益)㊁负外部性转化为经济损失(成本),都是技术上的一大挑战㊂若不能赋予这些抽象要素以明确的量化措施,那么全口径的成本效益分析在实践中恐怕难以实现㊂财政部于2021年出台‘中央部门项目支出核心绩效目标和指标设置及取值指引(试行)“,明确要求设定社会成本指标和生态环境成本指标㊂但当下的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实践,尚未实现全口径的成本效益分析㊂就分析方法而言,更多地采取了成本有效性分析㊁可行性分析等方法作为成本效益分析的补充,选择同等效益之下成本最小的方案或是既定投入中效益最高的方案,作为全口径核算方法的替代㊂就评价指标而言,对于社会及环境的成本和效益指标多采用定性描述,如2023年山东省司法厅对工程类项目设置了 施工对案件审理的影响较小 作为社会成本绩效目标,从而回避了货币化核算带来的技术困境㊂3.对遗漏成本与虚增成本的识别在全成本核算中,能够有效识别出其中的遗漏与虚增成本,是确保成本全面且准确的重要前提㊂在技术层面,美国政府问责署(GAO)在2022年发布的‘成本估算和评估指南“引入了工作量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21]㊂作为一项商业项目管理工具,工作量分解结构是以交付成果为导向,对项目中的成本构成要素进行层层分解,来确保成本要素既不遗漏也不重复㊂在实践层面,工作量分解结构主要是结合支出趋势分析,在此前年度支出数据的基础上,关注支出是否突然停止或加速,是否存在持续不足或者持续超支的支出科目,从而识别出项目执行中的遗漏成本与虚增成本[22]㊂趋势分析法也在中国的全成本核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3]㊂通过分析支出的变动趋势,对识别出的遗漏和不实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作为下一年度预算调整的依据㊂㊀㊀(二)成本信息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的应用1.以核定的总成本为依据加强全过程成本管控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并非对既有预算管理流程的重塑,而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加强成本管控与预算约束㊂具体而言,在安排预算时,核定项目实施的合理成本,以核定出的总成本来审查预算编报的科学性㊂对于成本不实㊁存在众多无效支出的项目,不予立项和安排预算㊂在预算执行中,将发生的成本信息及时与预算支出进度进行比对,确保支出标准和范围不超出预算核定的成本㊂在决算时,除了对绩效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评价,还增加了对成本控制情况的考核㊂对于实际发生总支出远高于核定成本的单位,相应调减下一年度的预算金额㊂在中国开展的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中,主要是以成本绩效目标作为管控工具:(1)要求在预算编制时逐项细化预算成本构成,形成成本绩效目标表,作为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㊂这就使得原本游离在预算过程之外的成本控制过程,正式地纳入预算过程内管理①,成为部门预算 二上二下 编制的必要环节(见图1)㊂(2)将支出绩效目标表中的成本指标从原来隶属于产出指标下的二级指标调整为一级指标,与产出㊁效益和满意度指标并列,从而增强成本与产出数量和质量的关联性㊂①有些财政重点项目在完成之后也会进行专项成本分析与审计,但这一工作往往并不包括在常规的预算过程之中㊂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2,2024)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年第2期)图1㊀将成本控制过程整合进入预算管理流程在一些发达经济体中,通常把成本管控理念与政策目标相结合,通过评估项目与政策之间的契合度,将成本管控拓展为支出审查的工具,旨在为优先级更高的项目创造财政空间[24]㊂在公共服务领域,物有所值目标被引入外包协议,重点考察采购执行情况㊁成本节约情况和目标完成进度[25]㊂由此可见,尽管成本管控的主要目标是压减支出,但控制理念与其他工具的相互嵌套,使之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支出控制,而指向特定产出和结果下的绩效实现㊂2.以单位成本推动支出标准体系建设以单位成本推动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是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目标㊂北京市和山东省均明确要求预算单位尝试运用成本标准定额来编制2023年部门预算㊂因此,可以从部门预算中的成本绩效目标表入手,分析单位成本在预算编制中的应用情况㊂本文通过抓取其中标准化的成本字段(共计1012个有效字段)①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单位成本的分布频数与设定情况(见表1)㊂表1㊀成本定额标准的设定情况基本支出办公设备㊁公务用车等购置费元/台㊁元/套㊁元/辆91会议/培训费元/人/天124劳务费/专家评审费元/人/天163出差补助经费元/人/天202物业费㊁办公用房房租元/年㊁元/平方米65项目支出监测类经费元/平方米㊁元/吨㊁元/公里㊁元/批次44检查类经费元/份样本㊁元/家27养护类经费元/棵㊁元/亩11㊀㊀资料来源:根据山东省㊁北京市2023年省直(市直)部门预算表整理分析得到㊂初步分析发现,目前标准化的单项成本主要集中在出差补助经费㊁会议/培训费㊁劳务费/专家评审费㊁设备购置费等基本支出领域,但也形成了一定的监测类和检查类经费的成本标准,如 单位面积水土保持监测成本ɤ2万元/亩 , 海洋生态站点单位监测成本ɤ20万元/站 ,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抽查成本ɤ10万元/次 等㊂这些单位成本与产出的数量(如监测站点数)结合在一起,能够直接确定预算单位的资金需求,①有效字段是指以标准化形式出现的成本指标,每出现一次计为一个有效字段㊂表格中列示的是出现频数较高㊁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成本定额标准㊂除此之外,还存在其他类别的标准,但因其较为分散,所以未在表格中予以呈现㊂因此频数总和与有效字段的总数并不相同㊂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年第2期)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2,2024)有助于形成更加合理的预算安排㊂总体来看,项目支出的标准化定额仍然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项目支出中的成本构成因素较不稳定㊂例如,在专项审计业务经费中,由于不同单位的审计难度和复杂程度各不相同,审计部门投入的工作量也会有所差异,较难找到具有规律性的成本要素,标准化的难度自然就更高㊂因此,并非所有的支出都能够设定标准化的成本指标,试图将单位成本用作全面的预算编制工具并不现实㊂从长期来看,某些经常性的项目支出能够标准化,成为基本支出标准体系之外的定额;而某些定额标准则会失去必要性和普适性㊂3.深化成本效益信息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成本效益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元素,也是影响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重要因素[26]㊂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拓展了对成本效益信息运用的广度与深度㊂广度的拓展主要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㊂从时间维度看,着重运用历史数据进行绩效衡量和比较㊂具体而言,就是考察以往年度的预算投入和成本构成的变动,将其与产出规模与质量的变化㊁政策实施的进展联系起来,找到影响成本效益的关键因素来提升绩效㊂空间维度则侧重于运用可比的成本与效益数据进行区域间的横向比较㊂2014年英国财政部出台的‘地方伙伴成本收益分析指南“,明确同行的标杆管理是成本效益信息的应用重点㊂为便于区域之间的比较,英国教育部还将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地方当局定义为 统计学上的邻居 [27]㊂就深度而言,成本效益不仅是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的决定因素,更成为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财政部对重大项目投资做出明确要求,规定在立项之前必须对全生命周期内的资金需求和产出效益进行配比测算,计算出项目的整体收益率提交给议会审议[28]㊂中国对于新增重大政策和项目开展的事前评估,也在立项必要性㊁筹资合规性等传统指标的基础上,对成本与效益情况进行重点论证分析[29]㊂进一步地,将预期成本㊁预期效益与债务规模联系起来,由此得到的配比分析结果为项目能否通过专项债券来筹资提供了 硬性 标尺[30]㊂尽管不能希冀成本效益分析成为打开理性决策之门的万能钥匙,但成本信息与效益信息结合在一起,可以从不同侧面为预算决策提供指导㊂㊀㊀四、中国推进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挑战㊀㊀(一)项目业务成本的界定尚不明确全成本核算的关键是确定与项目业务活动相关的全口径成本㊂只有在明确了公共服务成本的核算范围与内容之后,才能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成本定额标准,为预算投入提供依据㊂例如,城市公交运行补贴项目,在成本界定模糊的情况下,财政资金往往 逢亏必补 ㊂而通过对公交运行成本的合理界定,能够将公交公司的政策性亏损与经营性亏损区分开来,财政合理弥补政策性亏损,促进企业采取措施来改善经营效率㊂这个案例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明确哪些费用应该被纳入公交运行的成本(包括人工成本㊁燃料费㊁保修材料费㊁轮胎费等),哪些则不应由财政承担㊂以A市公交运行补贴项目为例,2018年全市公交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4.9亿元,主营业务成本为14亿元,亏损共计9.1亿元,财政补贴的5亿元尤显不足㊂而在对公交运行费用进行成本核定后,财政补贴的范围与标准得以重新确定,每千公里补贴降低了518元,同比下降6.5%,全年节约预算资金3200多万元㊂同时,公交公司采取了线路优化㊁融合换乘㊁管理费用削减等措施,服务能力不降反升,服务质量投诉同比下降64%,乘客满意度达到95%㊂从这个角度来看,全成本核算首先需要就项目的业务成本做出明确的定义,说明哪些应该被纳入核算范围,相关界限和依据是什么㊂现实中,公共产品的多元供给会增加成本界定的难度㊂随着政府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逐渐被政府与私人组织的合作模式所取代,预算资金的配置与评价主体(财政部门)同使用与执行主体(项目实施单位)。
8第六节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渐进模式则更多地把公共决策看成是一种政治活动而 不是技术的,在这过程中,与各主体间的议价与谈判 不是技术的,在这过程中, 相比,“科学分析”对结果的影响并不那么重要。 相比, 科学分析”对结果的影响并不那么重要。 (强调决策的过程是各种政治力量,利益团体相互作 强调决策的过程是各种政治力量, 用、相互协调的渐进过程) 相互协调的渐进过程) 理性模式更加倾向于说明决策应该如何做出, 理性模式更加倾向于说明决策应该如何做出,而渐进 模式则更多地关注决策实际上怎样做出。 模式则更多地关注决策实际上怎样做出。
“这样改革开始还可 以,但是不能一直这样下去, 但是不能一直这样下去, 一定要用法律或制度来规范、 一定要用法律或制度来规范、 引导。”有15.5%的人赞成该 15.5%的人赞成该 引导。 网友的观点,认为改革应该遵 网友的观点, 循渐进模式,不非要有仇和这 循渐进模式, 样个性鲜明的铁腕领导
09年 09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 革方案” 革方案”下发 。事业单位的员 工以后也要按照社会统筹和个人 账户相结合的方式,由企业、 账户相结合的方式,由企业、职 工共同负担。 工共同负担。这就改变了大部分 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享有国家拨 与机关公务员挂钩的状况。 款、与机关公务员挂钩的状况。 步子还是太小了, “步子还是太小了,首先驾船 去撞冰山的应该是公务员” 去撞冰山的应该是公务员”。
困惑: 困惑:
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财力有限, 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财力有限,资源 缺乏,所以没有理性主义决策模式的生长土壤; 缺乏,所以没有理性主义决策模式的生长土壤;也有人 认为中国现在是新旧体制过渡,破立并行的时局, 认为中国现在是新旧体制过渡,破立并行的时局,新问 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公共政策体系负荷急剧增重, 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公共政策体系负荷急剧增重,原有 政治体制在机构设置、 政治体制在机构设置、政府功能配置及决策运行机制等 诸多方面的弊端日益凸现, 诸多方面的弊端日益凸现,因此我国暂时还不具备保证 渐进模式有效性的基本条件( 渐进模式有效性的基本条件(美国的政治决策从根本上 来说属于渐进的观念被广泛接受)。 )。面对这种两难的境 来说属于渐进的观念被广泛接受)。面对这种两难的境 我们到底作出何种取舍, 地,我们到底作出何种取舍,或者是走出一条超越两者 的道路呢? 的道路呢?
第二章 政府预算理论 《政府预算》
一、中间投票人模型
▪(一)主要内容
▪假设条件1:单峰偏好。 ▪假设条件2:一维选择。 ▪假设条件3:无议程设置。 ▪假设条件4:中间投票人可以用中等收入居民替代。
一、中间投票人模型
▪(一)主要内容
一、中间投票人模型
▪(一)主要内容
一、中间投票人模型
▪(二)评价分析
▪优点:
➢ 将公共产品产出的均衡水平简化为中间投票者的偏好,这使预算 支出的分析大大简化。
三、交易成本理论与政府预算
➢ (三)政府预算的交易特征 ➢ 1.预算的不确定性 ➢ 2.预算参与者间的信息分布 ➢ 3.资产专用性
三、交易成本理论与政府预算
➢ (四)交易成本和政府预算管理结构 ➢ 1.实证理论 ➢ 2.规范理论
(1)一般情况下,预算环境通过预算过程和预算 策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预算结果。
(2)预算环境从很多方面对预算过程产生影响。 (3)预算环境还影响预算参与者的预算策略。
➢ 其次,预算过程和预算参与者的预算策略的运 用是相互影响的。
➢ 最后,预算参与者的预算策略和预算结果之间 也存在着某种联系。
三、政府预算特征及其对预算决策 的影响
件。
二、微观预算与宏观预算
➢ 微观预算主要就是关注预算参与者及其预算策 略。
➢ 预算决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预算参与者的预算 行为和预算策略,而且还要考虑预算过程和预 算环境。这种自上而下观察预算的角度称为宏 观预算。
二、微观预算与宏观预算
二、微观预算与宏观预算
➢ 首先,预算环境会影响到预算结果、预算过程 和预算参与者的策略运用。
➢ 每一个决策束吸引着具有不同特征的一组预算 参与者参与其中。在每个决策束中,预算参与 者的预算策略、预算环境等因素都会对预算结 果产生影响。
从渐进主义到间歇性平衡管理学的预算过程
预算过程:从渐进主义到间断式平衡_管理科学“描述性渐进主义”提升至被莫兰德(reland,1975)称为“分析性渐进主义”层面时,即利用回归方程对预算过程进行数学分析时,非渐进性问题也没有得到更为谨慎的对待。
戴维斯等人(Dis,DeterandWildsky,1966)通过对56个支出部门在1946年至1963年间预算情况的实证研究发现,渐进预算模型只能解释拨款决议中的86%.而对于无法解释的那部分则被定义为“其他确定性系统的随机冲击”,或由“干扰”及“特殊环境”导致的结果(第531页)。
几年以后,针对上述问题有了一些简单的结论:由特定治、经济和事件所导致的随机和非经常性因素会对渐进预算过程产生影响,它表明预算过程会对经济和需求做出反应,在压力积淀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发生突然的变化(第421页)。
尽管如此,渐进主义者还是错过了完善渐进预算理论的机会,因为他们的兴趣点和焦点依然固执地停留在对渐进主义的维护上.ﻭ显然,预算结果存在更为宽泛的变化范围,比渐进主义者所描述的范围要宽泛得多。
因此,有必要将“非渐进性”加入到对预算过程的描述和解释中,这并非意味着要完全渐进主义,而是希望出一套平衡的理论,既能说明预算的稳定性又能说明预算的变化机制(第509页)。
间断平衡理论体现了这样一种努力尝试。
ﻭ一、强调突变与渐变的“间断平衡论”ﻭ源自古生物学领域的间断平衡理论(EldridgeandCould,1972),最早是为了批判性的“渐变论”进化学说而提出的。
建立在突变与渐变辩证统一基础上的“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过程并非像所言是一个缓慢的连续渐变积累的过程,而是一种在长期处于停滞或平衡状态中夹杂着短期、爆发性的大规模灭绝和替代的过程。
90年代初期,鲍勃加特纳和琼斯(BaumgartnerandJones,1993)借用了“间断式平衡”概念,将其引入公共策与预算研究中,用以描述与解释兼具渐进性和非渐进性特征的策过程。
最新-预算过程从渐进主义到间断式平衡 精品
预算过程:从渐进主义到间断式平衡预算过程从渐进主义到间断式平衡於莉[摘要]由于没有明确非渐进性变化在预算过程中的存在及其发生机制,渐进预算理论被认为可能无法对预算过程做出完整描述和解释。
间断平衡理论从渐进预算理论面临的这一挑战中找到了自己的理论使命,即建构一个可以同时对预算过程稳定的渐进性与偶尔的重大变迁加以描述和解释的理论框架。
以注意力为驱动、议程设置为基础、结合了政治制度与有限理性决策的间断平衡理论给公共预算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关键词]预算过程;渐进预算理论;间断平衡理论[中图分类号]01[文献标识码]尽管渐进主义已是一个被广泛接受和运用的概念,但还是有许多学者不断提出批评,在公共预算研究领域中尤为如是。
甚至在获得普遍认可的描述性研究层面上,渐进预算理论都面临着挑战。
这一挑战主要来自于对这样一个经验事实的观察预算过程中既有让人们习以为常的渐进变化,也包括了一些偶有发生的重大变迁。
其实,渐进预算理论的支持者并不是没有意识到预算过程中非渐进性的存在,但当其纠结于自圆其说时,非渐进性的事实显然难以激发理论自觉。
这暗示了新的理论使命,建构一个可以同时对预算过程稳定的渐进性与偶尔的重大变迁加以描述和解释的理论框架,间断平衡理论体现了这样一种努力尝试。
一、非渐进性在渐进主义中的缺失作为对理性决策模式的批判,林德布罗姆在20世纪50年代将渐进调试模式引入有关决策过程的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中。
含混应付的渐进主义,不仅有助于呈现一个更为丰富生动的决策过程,而且很重要的是,它给予了有限资源、有限理性和有限认知下的人类抉择行为一种理性的解释和尊重。
到了60年代,渐进主义已经成为与理性主义分庭抗礼之重要决策理论。
除了林德布罗姆、达尔等人以外,瓦尔达沃夫斯基等人在公共预算领域的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渐进主义预算理论主要内容
研究视角:政治学
产生(或流行时间)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美国]瓦尔达沃夫斯基,代表作《预算过程的政治学》(1964),[美国]芬诺,代表作《预算的力量》(1995);
前提假设:规范性的渐进预算主要包含三点理论假设:
1、渐进预算理论认为多元主义的决策模式是在竞争的预算要求者中分配资源的最优办法。
在渐进主义学派的学者看来,各自独立而又前后相继的政策制定过程允许不同集团的利益输入公共预算。
2、渐进预算理论坚信全面而又理性的预算,对于人类行为和政治而言纯属乌托邦,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渐进预算理论对于社会实验中的适度的微调有着一种规范性的偏见,它主张渐进的学习而不是大幅度的信念上的跳跃。
渐进预算模型仅适用于某种类型的预算环境:收入充裕和稳定的预算环境,假定存在足够的资金来源。
核心观点:
渐进预算的基本命题是:“预算的做出是渐进的,而不是全面的。
一个简单的智慧是,支出机构决不会在每个预算年度里根据现有项目的价值和替代项目的价值来积极地评估所有的方案。
相反地,支出机构的预算要求都是建立在上一年的预算基础之上,并特别关注边际上的增加和减少。
”
渐进主义预算理论的基本含义是:
(1)人的智力有限,时间也有限,无论对谁而言,政府预算规模都太大了,没有人能够考虑到整个预算,具体到预算的方方面面。
因此,对政府预算的审核,主要是比较去年预算与今年建议数的异同。
今年建议数是在去年基数上渐进产生的。
(2)人心思定,人们不喜欢政治角逐而力求避免之。
这样,政客就避免对预算过程做出选择,某一年份预算过程的变化就很有限,由此而来的预算结果也很少发生变化,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
——袁星侯,《政府预算渐进主义及其改革评述》从渐进主义预算理论角度来说,预算过程不仅实际上是渐进的,而且从规范意义上来说,也应该是渐进的。
——马骏,《公共预算理论:现状与未来》渐进预算理论将预算过程看做是在原基数上递增的政治模型,认为政府预算具有政治性、渐进性。
在预算过程当中,政治家、官僚、预算官员、立法者、利益集团和社会公众等预算参与者会运用多种预算策略去实现自身的预算目标。
从世界各国的预算实例看,多数政府预算的编制,都是以上一年度的预算数或执行数为基数,再加以适当的递增比例计算而成。
(二)理性主义预算理论主要内容
( 一) 理性预算理论的产生
理性预算理论是在假设完全理性的人性基础上提出来的,植根于效用最大化( Meyers,1996) 和边际效用相等( Pigou,1910) 这两个经济学基础,认为决策者应该通过对稀缺资源的科学分配来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引导政府资金流向社会效用更大的活动( Key,1940) ,政府资金分配的原则是各种支出的边际效用相等( Pigou,1910) 。
早期的研究主要探讨影响预算总额的因素,而没有解决如何在不同公共项目间进行分配的问题( Key,1940) 。
这个时期唯一对预算决策问题做长期研究的学者是沃克尔,她把边际效用理论应用在预算决策的研究当中,认
为预算决策遵从无差异曲线,最后一美元无论投在哪个项目上所带来的效用都是相等的,并且用社会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支出分配的标准( Walker,1930: 3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