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完整版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

完整版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

复习提纲绪论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根本组成局部,他们是有机统一的.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开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3.马克思主义产生强大生命力的根源:以实践为根底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开展真理.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根底和思想渊源.6.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一章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4.意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论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熟悉和利用客观规律.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以下几点 a 从实际出发,努力熟悉和把握事物的开展规律. b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 a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社会组成局部.b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c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开展的根底,集中表达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7.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事物普遍性的含义: a 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b 任何事物都不能鼓励存在, 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c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8.关于“新事物〞的理解:新事物是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为何新事物不可战胜: a 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b 就关系而言,新事物是旧事物中孕育而成的,否认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存了其中合理的因素,添加了其不能容纳的新内容.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开展过程的始终. 〔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开展过程和开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是辩证统一关系:普遍性即共性, 特殊性即个性.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10.事物的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11.量变与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变化的根本变化, 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12.否认之否认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事物〕开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否认观〔内容〕:a 否认是事物的自我否认,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b 否认是事物开展的环节.c 否认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d 辩证否认的实质是“扬弃〞 .13.归纳与演绎: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 是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的推论形式.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是由一般性原那么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第二章1.实践的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水平、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实践的根本结构:主体、客体、中介. 〔三个根本要素〕2.实践的三种类型:物质生产实践〔最根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3.虚拟实践:主要活泼于网络世界,具有互交性、开放性、间接性.4.实践在熟悉中的决定作用: a 实践是熟悉的来源.b 实践是熟悉开展的动力.c 实践是熟悉的目的.d 实践是检验熟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人的熟悉活动具有创造性:创造和反映不是人类熟悉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种不同的功能.创造离不开反映,反映也离不开创造.人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能动反映是摩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6.对事物的正确熟悉具有创造性: a 从实践到熟悉,是第一个飞跃,是从感性到理性.感性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从感性熟悉到理性熟悉,需有两个根本条件:用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呵护实际的感性材料;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b 从熟悉到实践,是第二个飞跃,由精神到物质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在于熟悉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二在于熟悉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开展.辩证运动开展的根本过程:由实践到熟悉, 由熟悉到实践这样屡次反复. 说明了熟悉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开展的过程.7.真理的内容和形式: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是客观,形式是主观.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而价值是多样的.8.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绝对性 a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那么的界限.b 人类熟悉按其本性来说, 能够正确熟悉无线开展着的物质世界,熟悉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开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相对性: a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条件的.b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a 两者相互依存;b 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9.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区别是相互对立的,与对象符合的熟悉就是真理,与对象不相符合的熟悉就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 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 其一,真理是具体的;其二, 真理又是全面的. 〔转化条件:失败是成功之母, 吃一堑长一智.〕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开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内容〕逻辑证实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逻辑证实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11.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12.自由是什么:标志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熟悉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自由的条件:一是熟悉条件,二是实践条件.第三章1.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根本的〕、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类关系.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a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 生产力的开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开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开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开展.人为的原因使某种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这种“拔高〞了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开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形态开展中普遍存在的必然规律.3.列宁认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生产力的开展.4.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根本矛盾: a 生产力是社会根本矛盾运动中最根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开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b 社会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开展.C 社会根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开展.5.什么是改革?改的是什么?改革的作用是什么?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为什么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答: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开展;改的内容包括改革经济、政治改革、文化改革;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方面和环节进行改革,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开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6.英雄史观产生的社会根源: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7.英雄史观长期存在的根源:熟悉根源、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8.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开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的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9.社会精神财富形成和开展的源泉:在社会历史开展过程中, 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生活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开展的源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第四章1.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异的一般人类劳动.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两个局部.2.价值是在交换环节还是生产环节创造出来的?〔生产环节〕3.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资本值量为根底,根据等价交换的原那么进行.作用: a 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b 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开展. c 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其消极后果: a 导致社会资源浪费.b 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c 阻碍科技进步.5.私有制商品经济的根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其表现: a 私人劳动和社会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开展过程. b 私人劳动矛盾和社会劳动矛盾,是商品经济和其他一切矛盾的根底. 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6.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必然原因: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的产生具有必然性: a 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只有采取商品形式才能进行交换,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只有采取了同质的价值形式才能在交换中表达出来. b 劳动量只有采取价值量这一物的形式才能进行计算和比较c生产者的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质只有采取了商品之间即物与物之间相交换的形式才能间接的表现出来.7.劳动力的价值构成: a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 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练习所支出的费用.8.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出来的. 可变资本:用来购置劳动林的那局部资本.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意义: a 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b 确定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家创造的,而仅仅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9.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m -m/v m'是剩余价值率,m是剩余价值,V是可变资本.P'=m/〔c+v〕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p'是利北^率c+v表示全部预付资本1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及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a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水平的需求的相对缩小的矛盾 b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五章1.垄断产生的原因: a 当生产集中开展到相对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限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b 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C 剧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面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预防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协议,联合起来,实行垄断.2.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成的垄断资本.3.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途径:经济上,参与制;政治上,个人联合.4.垄断利润是什么?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来源:a 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增强b 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限制市场,使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c 通过增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国外利润.d 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局部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5.垄断价格的产生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表现.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7.金融垄断资本的主体:以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8.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扩张的经济动因: a 讲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b 讲局部非要害的技术转到国外,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攫取高额利润;c 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d 保证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9.经济全球化萌芽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10.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兴旺资本主义国家.11.国家资本所有制表达一局部垄断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关系. 〔国家资本所有制就其性质而言,任然是资本主义形式,表达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第六章1.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2.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那么.3.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兴旺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所决定的.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兴旺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 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4.社会主义开展模式的多样化:社会主义开展道路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杨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七章1.根本特征: a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b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升;。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要点衣俊卿一、名词解释1。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在欧洲或主要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而且目前仍然存在的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理论和时间模式。

2.商品拜物教和物化现象:(1)这一现象是资本主义时代特有的现状问题,卢卡奇商品拜物教现象是私人劳动和社会矛盾的产物.解决矛盾的方法:将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起到解决二者矛盾的关键性作用,交换只有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商品拜物教便产生了。

(2)马克思所描述的商品拜物教现象正是现代人的物化现象,它使得商品结构中物的关系掩盖了人的关系,或者说,它使人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物的关系,这种商品拜物教现象和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时代所特有的现象,是现代人所面临的特有的问题。

(择一答) 二、简答题1。

西方马克思主义兴起的原因(1)内在原因: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和演化的角度来思考,因为各种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主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寻找自己的理论根据。

*马克思博士论文到他与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这一段思想历程作为马克思的早期思想。

代表马克思早期思想演进的逻辑环节:?自由理性和自我意识的至上性。

强调自由理性和自我意识的神圣行和至上性,试图凭借自我意识所具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实现“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以达到变革现存世界的目标。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马克思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现实的社会劳动并非像黑格尔所断言的那样,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相反,代表着现实物质关系的市民社会决定着国家。

?以人本身(人的活动)为主题的异化理论和实践学说。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在现实中,以私有制和阶级对立为标志的市民社会自身经历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分裂,而造成市民社会自我分裂的根源则在于人的活动,即人的实践走向了异化。

也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人的现实世界的基础,只有扬弃了人的自我异化,才可能从根本上铲除私有制和阶级对立,从而恢复人的实践的自由自觉的和创造性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社会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构成了社会糊口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答案: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发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存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

肯定中包含否定。

否定中包含肯定,尤其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因该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章节重点、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章节重点、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试卷结构(-)单选题:25题x2分二50分;(没有多项选择题!)(二)简答题:5题x6分二30分;(三)论述题:2题xlθ分二20分(三选二作答!)二、内容分布:绪论部分;哲学(1-3^):政治经济学(4-5章);科学社会主义(6-7章),复习重点放在卜5章,各种题型均会涉及,其中1/4/5章是重中之重;6-7$以选择砸居多且题燃不多,根据历年真题,两章一般会有一道大题三、复习及答题注意事项:1、复习参考资料: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抓住选择题选择题共50分,好好准备很有把握得高分3、认真准备简答和论述题简答和论述题的复习重点主要在1-5章I❶看清题目,切忌粗心看错,答非所问'❷重视答题思路,在理解基础上答题,部分题目有固定答题思路,学会i 举一反三I❸答题时思路明确、字迹工整、格式规范、条理序号列清楚❹花时同记忆背诵不可少,功夫不负有心人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选择题(部分选择题包含在简答和论述之中,此处不再重复)1、三次工人运动:法国里昂」:人起义、英国人民宪单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堆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地12、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I注意人物及观阑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❷政治经济学一一英国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殊图;❸科学社会主义一一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4、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斯剩余价史学说为余础,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5、马克思吸收近代自然科学三大学说:细胞学说、能削: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6、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7、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❶哲学一世界观方法论;❷政治经济学一理论基础:❸科学社会主义一核心8、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理论特性一一以实践为思础的理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卖阙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点和归宿9、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一一与时俱进10、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一一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11、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惜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一般原理在普遍原理)1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一一理论联系实际二、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2017.10)答:(1)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俐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是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2017.4)答:(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还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姑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木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和7取,在本质上和∙致的;(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O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2016. 10)答: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不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不断发展4、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创新(2018.4)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它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⑵马克思彻底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同时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摒弃了他理论中的形而上学的杂质,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选择题(部分选择题包含在简答和论述之中,此处不再重复)1、世界观,是人们对推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系统化、虱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基本问题:(两大方面)(1)第一方面,顾郎∏丽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据此可以把哲学分为两大根本对立的派别一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一一世界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一一世界本原归结为意识,主张意识第∙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大学期末考试专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大学期末考试专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宏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相识历史和时代问题供应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冲突、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隐私和它被社会主义必定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觉的基础上,阐明白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白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志向实现物质财宝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志向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必需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更,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确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探讨新状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相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觉、有所创建、有所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一、单选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4个角度,考1个)P2-3①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角度: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阶级属性角度: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角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在俄国形成了列宁主义,在中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4、《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6、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P14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P1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P1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P17(共产主义)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P28-29其一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认识存在的问题(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期末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期末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重点1、名词解释 4题,每题五分,共20分2、简答题 5题,每题六分,共30分(基本观点)3、材料分析 2题,每题十分,共20分(每题三小问,答题要简洁)4、论述题 2题,每题十五分,共30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4、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5、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7、规律: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0、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机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1、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2、生产方式: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13、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从本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4、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5、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点详细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点详细整理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一、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及三个组成部分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恩格斯提出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1)、内涵不同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

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期末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期末重点

绪论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经济前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基本矛盾暴露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工人阶级已觉醒理论基础:19世纪中期前欧洲的三大理论(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成果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2.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没有过时?第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论断没有过时第二,马克思的历史使命与研究主题没有过时第三,马克思文本中某个观点过时不等于马克思主义过时。

第四,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使马克思主义不会过时第五,从认识论的高度来说,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第六,从对世界的影响来看,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第一章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法):普遍性、特殊性、同一性、斗争性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答: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称共性和个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

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发展观,联系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既是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狭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有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2.马克思主义产生社会根源:(1).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

(2).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阶级基础:现代无产阶级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4).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5).发展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a.起源: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b.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c.本质:意识是人脑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提纲一、本课程复习指导思想本课程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 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些主题, 以阐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重点, 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具体包含正确认识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要求学生在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

二、复习重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意义2、物质的客观实在3、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4、量变和质变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5、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4、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5、真理的检验标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的、最高的标准,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反对宿命论和唯心史观,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价值规律2、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3、资本主义所有制4、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5、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意义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外马克思主义概论 复习

国外马克思主义概论 复习

国外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和一贯的学派或思想体系,不同的学派和代表人物的主张和观点相差很大,所以表现了各种各样的特征,但其主要特征有两点:第一,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紧密地结合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却将理论和实践分离了开来。

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这三大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流亡生活和与世隔绝,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积极参与西方政治组织和工人运动的结束。

从此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就以自己的特有语言来说话了,它与工人阶级的距离越来越远。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虽然建立了各种名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但大都并不想把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

尽管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理论与实践是分离的,但这主要是说他们不亲身参加革命的组织和运动,并不是说他们不关注实践问题,否定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

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普遍对革命的前途和未来持有悲观态度,但他们仍然没有完全放弃革命的希望。

他们寄希望于在理论中求证出革命失败的真实原因,力图阐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通过新的手段和途径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

第二,研究重心的转移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有机整体。

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哲学却成了唯一重要的因素。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主题被或多或少地弃置一旁。

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一种哲学,主要从事哲学的研究,所以他们的思考越来越抽象,越来越脱离普通大众,对革命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小。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心转移还包括从研究物质因素向着研究精神因素、从研究经济基础向着研究特定上层建筑的转移。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基本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定性的物质概念,转而探讨精神因素所起的巨大甚至决定作用。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强调对特定上层建筑的研究,特别是强调对文化现象的研究。

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不是经济基础单向地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中的许多因素也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衣俊卿
一、名词解释
1.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在欧洲或主要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而且目前仍然存在的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理论和时间模式。

2.商品拜物教和物化现象:
(1)这一现象是资本主义时代特有的现状问题,卢卡奇商品拜物教现象是私人劳动和社会矛盾的产物。

解决矛盾的方法:将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起到解决二者矛盾的关键性作用,交换只有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商品拜物教便产生了。

(2)马克思所描述的商品拜物教现象正是现代人的物化现象,它使得商品结构中物的关系掩盖了人的关系,或者说,它使人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物的关系,这种商品拜物教现象和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时代所特有的现象,是现代人所面临的特有的问题。

(择一答)
二、简答题
1.西方马克思主义兴起的原因
(1)内在原因: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和演化的角度来思考,因为各种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主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寻找自己的理论根据。

*马克思博士论文到他与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这一段思想历程作为马克思的早期思想。

代表马克思早期思想演进的逻辑环节:
①自由理性和自我意识的至上性。

强调自由理性和自我意识的神圣行和至上性,试图凭借自我意识所具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实现“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以达到变革现存世界的目标。

②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马克思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现实的社会劳动并非像黑格尔所断言的那样,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相反,代表着现实物质关系的市民社会决定着国家。

③以人本身(人的活动)为主题的异化理论和实践学说。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在现实中,以私有制和阶级对立为标志的市民社会自身经历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分裂,而造成市民社会自我分裂的根源则在于人的活动,即人的实践走向了异化。

也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人的现实世界的基础,只有扬弃了人的自我异化,才可能从根本上铲除私有制和阶级对立,从而恢复人的实践的自由自觉的和创造性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④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为内涵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为基本内涵的唯物史观。

(2)外在原因: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起产生重要影响。

2.商品拜物教的表现形式:
(1)人屈从于狭隘的分工范围,使得整个社会生活分解为一个个碎片,人们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力和批判力。

(人的数字化)
(2)社会现实的物化、僵化、和机械化。

(人的原子化)
(3)无产阶级在这样的劳动过程中被客观化,对象化,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劳动者变成了机械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被机械化。

(主体的客体化)
3.卢卡奇对商品拜物教和物化现象的论述
(1)物化现象是在商品成为普遍现象,商品结构渗透到社会的所有方面时才出现的。

商品结构成了社会的普遍力量和支配原则,物的关系开始掩饰和统治人的关系,商品拜物教和物化现象开始出现。

2.市民社会理论
(1)政治理论的中心是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国家(上层建筑)。

(2)所谓市民社会,葛兰西与马克思解释不同,他认为,市民社会是上层建筑的范围,即作为民间的社会组织的集合体,与政治社会相对立。

(3)政治社会是通过暴力来控制人民群众,影响社会,并于经济社会保持一致的关系,市民社会则代表了舆论,它通过民间的社会组织来起作用,比如工会、教会、学校、政党。

(4)葛兰西认为,应该更加重视上层建筑中的市民社会的反作用,尤其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市民社会作为民间的舆论结构的独特作用,依靠后者,能够更好的开展宣传,接受世界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