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洋务运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洋务运动

摘要

1861年至1894年期间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为应付“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而兴起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外交、军事和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洋务运动大致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60年代到70年代初,以“求强”为主要目的,为适应战争和军事的需要,把重点放在训练新式军队和建设军事工业上;第二阶段,7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求富”的主张,强调兴办近代民用企业,把“求强”和“求富”作为洋务运动的总体目标。

关键字

洋务运动求强求富教育

正文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义和团等起义兴起,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内忧外患,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中央的奕 、文祥,以及地方官员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等人,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最初由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是中国人放眼看世界的产物。

洋务派认为,中国的典章制度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优越,但“火器”落后,为应对外国侵略视力和国内农民起义的双重危机,他们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与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主张学习西方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

洋务派提出的主张没有触及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的社会制度。但“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发展民用工业,筹建新式陆海军部队,兴办新式学校,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但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二、早期探索—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洋务运动的早期阶段,“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与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的观点站主导地位,寄希望于军事的强大来镇压国内的起义,并且改变被外国列强凌辱瓜分的局面。

1864年,恭亲王奕 上书指出“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同年,丁汝昌想李鸿章建议设厂制造船炮,在书信中指出“船坚炮利,外国之长技在此,其挟制我中国亦在此”,李鸿章接受丁汝昌的建议,并在1865年建立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并在给同治皇帝的奏折中说到“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道,全在于仿制机器”。

1861年9月,曾国藩在安徽建成的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厂——安庆军械所,制造子弹、枪药、火炮等,是晚清近代军事工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发轫,但仍采用手工生产。

闽浙总督左宗棠于1866年建立福州船政局,强调采用机器“制造轮船为中国自强之策”。1865年至1867年,中国近代第一批以机器生产力为特征的军事工业应运而生,金陵制造总

局、天津机器局也先后创办。

这是洋务运动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开端。当然,在军事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燃料、原料短缺问题,并且遇到了资金短缺等问题,迫使洋务派重新思索救亡图存道路,洋务运动转入了“求富”阶段。

三、改良发展—求富

70年代初,洋务运动的路线发生了改变,政治上由镇压人民革命为主转变为抵御外辱为主,工业发展由举办和发展军用工业以“求强”转变为举办和发展民用工业以“求富”为主。

引起这种转变的原因十多方面的:首先,军工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料、燃料,只有大力发展采煤、炼铁等工业才能维持官办军事工业。其次,旧式交通工具很难适应运输军事工业的原料、燃料、产品的需要,就需自己设法解决新式交通工具。第三,军工耗费大量资财,发展军用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资金拮据、后勤供应不足,发展民用工业能够增加收入。第四,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洋务派逐渐认识到西方国家先进军事装备后的强大经济实力,意识到发展民用工业的迫切性,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基础、抵制外来商品倾销;解决军事工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洋务运动转入“求富”阶段。

洋务运动“求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筹建新式海防,二、兴办民用工业。洋务派建立的新式海陆军,如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经过改用洋枪、洋炮,装备更为精良。海防、海军的兴办,如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又在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北洋水师。在“求富”口号下兴办了洋务民用工业企业主要表现在轮船航运业、电线电报业、矿业和纺织业四个方面,典型的近代民用工业的“三局一厂”包括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湖北织布局以及汉阳铁厂矿。此外,铁路的修建和金融银行等行业筹办在1895—1901年洋务运动尾声阶段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改变了中国交通运输和通讯的落后状况,

四、重视教育—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除了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筹建新式海防外,洋务派也积极发展近代教育事业:创办了大批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专业技术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设立翻译馆学习外国。

1863年奕 创办了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后又创办了福建船政学堂、广州同文堂、天津水师学堂等,1862年到1895年,清朝政府先后创办了23所洋务学堂。洋务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新式专科学校,近代高等教育由此开启,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为了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洋务派组织留学生赴美、赴欧留学,这些留学生为中国近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曾经为筹建江南制造局赴美采购机器,奉命率学生30人赴美留学,任学生监督,兼任驻美副使,后来参加维新变法运动,并且支持孙中山的革命运动。詹天佑是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他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当由“求强”转变为“求富”时,翻译的作品也由军事领域扩展到经济、社会生活、自然科学等多方面。

四、流产失败级分析

洋务运动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洋务派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顽固派的阻挠,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和顽固派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有着极大的分歧,双方进行的影响比较大的争论有关于同文馆的争论、关于派遣留学生的争论、关于制造轮船的争论和关于建筑铁路的争论。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中国无法真正掌握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一些洋匠利用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