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论文:从《史记》《汉书》游侠传比较司马迁与班固之著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史记》①《汉书》②游侠传比较司马迁与班固之著史思想摘要:《史记》与《汉书》比较而言,《汉书》更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
虽然《汉书》有许多章节脱胎于《史记》,但绝非简单的重复,《游侠传》就是显著的一例。
两书虽同写游侠,但对其评价却大相径庭。
《史记·游侠列传》热情赞扬游侠急人之难的高尚道德和反抗封建专制的精神,而《汉书·游侠列传》则批评游侠破坏封建礼法,宣扬“政自君出,而下无觊觎”的等级制度和君主集权制度不容丝毫动摇。
关键词:司马迁;班固;游侠;著史思想。
活跃于汉时期的游侠,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
战国晚期,关东六国的游侠之风十分盛行,但在西边的国,自商鞅变法以来,改变了“民勇于私斗,怯于公战”③的局面,又颁行《游侠律》规定:“游士在,亡符,居县赀一甲,岁卒,责之。
”基本上没有游侠生存的土壤。
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六国与的文化互相混融,一面是朝廷严禁游侠,另一面是六国炽盛的游侠之风不可能一夜之间消失殆尽。
这时的侠,遂成为一种潜流,秘密地活动于社会底层。
12年后,胜起义于大泽乡,游侠之士乘乱逐鹿,走向前台,形成了汉之际游侠参与社会生活的壮观场面。
在邦建立汉朝之后,政治逐渐趋于稳定,经济逐渐恢复繁荣,社会结构也趋于复杂多样,游侠又开始活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和班固的《汉书·游侠传》都对他们的活动做了记载和评价。
一、司马迁笔下的游侠
《史记·游侠列传》伊始,司马迁就开宗明义,表达了对游侠的赞美态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既已存亡
①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②施丁(主编):《汉书新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③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2234页。
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④”在《太史公自序》中,对这种意图阐发得尤为明确:“救人之厄,赈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⑤。
这两段话是理解司马迁盛赞游侠的关键之所在。
司马迁欣赏的是游侠那种“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行为、“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的勇猛精神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谦逊美德。
尽管司马迁也看出,游侠的举止行为有悖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即所谓“不轨于正义”,但游侠那种守信不替、舍己救人的侠行义举,却令司马迁感叹不已,甚至认为这就是“仁者”、“义者”最值得效法的地方。
守节说:“儒敝乱法,侠盛犯禁,二道皆非,而学士多称于世者,故太史公引子,欲游侠之美”⑥,确实是洞悉司马迁思想的底蕴之谈。
司马迁述游侠之美,关键在于表彰他们恪守“信”字。
它对人们的权利与义务,不像“礼”那样有很多硬性的规定,基本上是靠道德观念来维系人们之间的关系。
战国时期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士”就是如此。
但是随着王朝的统一,天下共主,士阶层再也不能像战国时期那样奔波于各国,献策于豪门了。
在这种形势下,要求天下之人忠于共主的思想开始上升,“信”的概念开始失去了原有的重要性,但在民间的私下往来中,仍有一定的影响。
汉时的游侠,就是活跃于民间,以“信”相标榜的一些人物。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们可谓是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孑遗。
司马迁正是突出强调游侠“言必信,行必果”,至死不渝恪守“信”的行为。
因此,对“自以来,匹夫之侠湮灭不见”的现象深为扼腕,促使他把汉兴以来著名的大侠载入史册,以至不使他们湮没无闻。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谈及众多游侠,而对以下三人着笔最多,叙述最具体:鲁地的朱家,“……用侠闻,所藏活豪士以数百,其余庸人不可胜言。
”“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他曾经帮助邦通缉的要犯季布逃脱官府的追捕。
到后来邦宽赦季布并封他为将军时,“终身不见也”,表现出了很高的侠士风⑦。
剧孟,“以任侠显诸侯”,“其行大类朱家”。
吴楚七国反叛时,太尉周亚夫说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剧孟,注定不能成功⑧。
可见他把剧孟的获得比之为得一敌国。
軹人郭解,“少时阴贼,慨不惬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铸钱
④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3181页。
⑤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3286页。
⑥张守节:《史记·游侠列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3193页。
⑦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3184页。
⑧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3184页。
掘冢,固不可胜数”;但是他长大成人后“自喜为侠益甚,既已赈人之命,不矜其功”。
郭解姐姐的儿子凭借自己是郭解的名气,在与人喝酒时要让客人一口喝完,但是客人不胜酒量,结果他竟然硬灌。
客人一气之下就把他杀后逃跑了。
郭解的姐姐认为以郭解的名气,人家杀了他的侄子,凶手还捉不到。
于是她把儿子的尸体故意丢弃在道路上,不埋葬,想以此来羞辱郭解。
郭解派人暗中探得了凶手的去处。
凶手窘迫,主动回来把真实情况给郭解讲了。
郭解听后说:“你杀了他是应该的,看来是我的侄儿无理了”,于是把那个凶手放走了。
人们听到这件事后,都很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地依附他。
郭解家后来被汉武帝迁徙茂陵时,“诸公送者出千余万”,“关中豪杰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欢解”⑨。
上述三个游侠,是司马迁着意刻画的人物。
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游侠的特点。
首先,他们都以“信”相标榜;不惜毁家散财,以救人于厄为己任,并且都具有不矜功伐德的高贵品质。
其次,他们都以布衣的身份行侠于民间,不求贤达,自行其是,无视官府法度,但他在地方的名气与威望,绝不亚于达官显贵,甚至可以交通官府。
第三,一个著名的游侠,可以说是一个地方势力的代表。
尽管游侠并不是一个稳定的、有组织的社会集团,但他们可以凭借其财产和声望,纠合起一批杀人犯科、发冢铸钱的“少年”。
司马迁歌颂这些布衣之侠,肯定游侠讲求信义、打抱不平的精神,表明他在某种程度上确实突破了封建正统思想“仁义”的束缚。
他之所以写游侠列传,除了他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很欣赏游侠的讲诚信、重信义的精神之外,另外的原因恐怕与他的亲身遭遇有关。
这一点前人多有论及。
宋超在其《<史记><汉书>游侠传试探——兼论两汉社会风尚的变迁》⑩中就曾如此论述:“司马迁通过陵事件,一方面对封建统治着的专横暴戾有了切身感受,为自己欲尽忠反受刑而痛心;另一方面,对官场上同僚们虚伪懦弱,不敢仗义相救而愤慨。
出于这种悲愤难已的感情,司马迁对游侠们不顾自己身躯,救人于危难之中的行为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种论述与司马迁热情讴歌游侠是有一定道理的。
总之,司马迁写游侠是与其朴实、不受封建思想束缚的大历史观有关,亦与其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更与其著作《史记》是私修有关。
试想一下,如果《史记》是一部诸如《汉书》的官方史学著作,司马迁敢歌颂那些在统治阶级眼中“作奸犯科”、“不守礼法”的游侠吗?正是由于《史记》是司马迁自己的《史记》,而不是以统治阶级意志为主的《史记》,才使得司马迁能直抒胸臆,用朴素、真实的语言汇聚成了一部彪炳千古的史学巨著。
⑨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3185—3186页。
⑩宋超:《史记》《汉书》游侠传试探——兼论两汉社会风尚的变迁》(《学术月刊》,1985年第一期)。
但是,司马迁或许只注重了游侠的正面形象,而忽略了他们的另外一面。
吕思勉先生曾说:“游侠与暴豪之徒,其不可分也久矣。
”11客观地说,西汉初年的游侠形象应该是复杂化的,不能一概而论。
郭解有“君子退让之风”,但只是他性格的一个侧面。
他为人阴险好杀,手下经常操纵着一群亡命之徒为其效力,因睚眦之仇,“所杀甚众”,最终被汉武帝族诛。
这种“暴豪”行为与游侠美德,如此不和谐的呈现在同一个人物身上,不能不说是一个深刻的矛盾。
对此,司马迁有所察觉。
他说:“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力图证明两者的不同。
游侠的存在与活动对稳定当时的封建统治秩序是一个消极的因素。
按一般的社会发展规律来讲,自封建社会中保持一定的统治秩序,对于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维系社会统一和稳定秩序的作用。
这一点,对大乱之后的西汉是尤为重要的。
可是,游侠的作为恰恰与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共同愿望相反,他们只从个人恩怨出发,气相投则无所不为,反之则无恶不作,乃至杀人泄愤。
这些行径在一定程度上无疑会给初定的社会带来骚动和不安,既违背了道德观念,又触犯了封建社会的法律,也破坏了社会的秩序。
因此,这些游侠大多的下场便是遭到统治阶级的诛杀。
这便是班固笔下的游侠与司马迁笔下的游侠有很大不同的历史条件。
二、班固笔下的游侠
达曾说:“班固著《汉书》,经历了由自修到皇命修撰、由非法到合法的过程,所以对封建专制的威严及其对史学的控制与要求,有着切身的体会”12。
与司马迁相比,“他反其道而行之,竭力充当封建等级制度和君主集权专制的辩护士”13。
班固曾批评司马迁“司马迁著《史记》,成一家之言,至以身陷极刑,故微词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者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以敝也。
”可见不论在总体思想上,抑或在具体问题上,班固与司马迁都存在着深刻的分歧。
司马迁所热情讴歌的游侠和货殖者,正是班固所竭力批判的。
正是出于这种思想上、道德观念上的差距,班固试图力矫司马迁之失,针锋相对地写下了带有班氏思想痕迹的《汉书·游侠传》,其目的是在于“开国承家,有法有制,家不藏甲,国不专杀。
”王念进一步阐
11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2 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13 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释班固的这种意图为“言游侠之徒以齐民而作威作惠,如此,奈何不匡之以礼法也。
”14正是为了“匡之以礼法”,《汉书·游侠传》一开始就表述了对周代社会的崇尚之情:“古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自卿、大夫以至于庶人,各有等差,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15。
在班固的心目中,周代这种上下有序、礼刑互不逾越的状态是最理想的、最和谐完美的社会模式。
但随着周王室的衰微,“下逾上、贱凌上”的现象层出不穷,“由是列国公子,有信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16”。
班固对此极为愤慨,认为战国四公子是形成“背公死党之议成,守职奉上之义废17”局面的始作俑者。
虽然班固对西周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变化的评价过于迂腐,但他看到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化的时代,而游侠正是这个时期的特殊产物,则符合历史史实。
统一之后,战国时那种游侠大量存在,纵横驰骋的社会环境业已改变。
但是,由于王朝的勃兴骤亡,反而使社会更加动荡,游侠的活动也愈加猖獗。
西汉初年,承之弊的社会尚未安定,一些诸侯王和权臣多与游侠交往,借以壮大声势,反叛中央政府的事件接踵发生,游侠也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西汉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统一与分裂之争,尚无暇顾及于此。
在这种形势下,正是游侠存在与发展的绝好时机。
班固曾详尽地描述游侠交通诸侯王及权臣的情景,“代相豨从车千乘,而吴濞、皆招宾客以千数。
外戚大臣其、武安之属竞逐于京师,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徒驰骛于闾阎,权行州域,力折公侯。
”可见游侠的大量存在与活动,对中央政府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班固从政治大局着眼,侧重分析游侠这种社会势力与中央集权之间的矛盾,从这一点来看,似与司马迁单见游侠执信不替、救人于厄的细微之处要略胜一筹。
《汉书·游侠传》除了照录《史记·游侠列传》中的几个游侠外,又着重写了萭章、楼护、遵、原涉诸人。
班固自然也描写这些人仗义疏财、救人不赡的狭义之举,但是班固写游侠的真意绝不是在于歌颂这些行为,而是在竭力揭露游侠身上的另一侧面,即作奸犯科、阴贼好杀的性格,原涉即为突出的一例。
原涉“性略似郭解,外温仁谦逊,而隐好杀。
睚眦于尘中,触死者甚多”18。
其友人之弟王游公向茂陵守令公揭露“涉刺客如云,杀人皆不知主
14班固(著),王先谦(补注):《汉书补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此处转印自宋超:《史记》《汉书》游侠传试探——兼论两汉社会风尚的变迁》(《学术月刊》,1985年第一期)。
15施丁(主编):《汉书新注》卷九十二,《游侠列传地六十二》(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第2513页。
16 施丁(主编):《汉书新注》卷九十二,《游侠列传地六十二》(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第2514页。
17施丁(主编):《汉书新注》卷九十二,《游侠列传地六十二》(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第2514页。
18施丁(主编):《汉书新注》卷九十二,《游侠列传地六十二》(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第2525页。
名,可为寒心”19,并为之出谋,让他毁坏原家的冢舍。
此时,原涉并不看友人之面,而是“选宾客,遣长子初从车二十乘劫王游公家”20,“杀游公父及子,断两头去21。
”如果说王游公确实伤害了原涉,杀之理有肯谅的话,那么原涉杀公就全无道理了。
公后来和原涉同在更始将军部下,且公向原涉罪曰:“易世矣,宜勿复相怨22”。
孰料又勾起了原涉的宿怨,终派刺客杀了公。
这一举动,距游侠相标榜的品德差得太远了。
因此,班固对封建统治者诛杀游侠之辈并无反感,认为郭解之类游侠“其罪已不容诛矣”。
尽管从个人品德上讲,不乏有“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谦退不伐”的“绝美之姿”,但终因“不入于道德,……杀身亡宗,非不幸也”。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明确申言,正是因为对兴以来布衣之侠的湮灭无闻的状况而深表遗憾,他才立志为这些人立传,而班固所补诸人却非布衣之侠,而恰是被司马迁摒弃在游侠之外的“暴豪”,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官吏或官吏的后代。
班固之所以这样写,除了在主观上要与司马迁反其道行之,宋超认为班固是“另有企图的”,“就是要证明,不论是布衣之侠还是‘暴豪’之徒,实质都是一样的,他们的兴衰都与封建统治者的严密与否成正比,借以提醒封建统治者要注重这个问题”。
23
三、结语
综上可见,班固从维护封建道德思想出发,揭露游侠触犯封建法网、残忍好杀的一面,竭力充当封建正统思想的守护者;而司马迁歌颂这些布衣之侠,肯定游侠讲求信义、打抱不平的精神,表明他在某种程度上确实突破了封建正统思想“仁义”的束缚。
虽然班固这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道德观念全盘肯定较之司马迁而言,他无疑是保守的。
但是,他看到游侠的活动是中央集权的不健全,特别是与西汉前期诸侯王割据势力有关,因而主对游侠进行坚决的打击。
从这一点来看,班固还是颇有政治见解的。
19施丁(主编):《汉书新注》卷九十二,《游侠列传地六十二》(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第2528页。
20施丁(主编):《汉书新注》卷九十二,《游侠列传地六十二》(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第2528页。
21施丁(主编):《汉书新注》卷九十二,《游侠列传地六十二》(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第2528页。
22施丁(主编):《汉书新注》卷九十二,《游侠列传地六十二》(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第2528页。
23宋超:《<史记><汉书>游侠传试探——兼论两汉社会风尚的变迁》(《学术月刊》,1985年第一期),第3页。
参考文献:
『1』《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
『2』《汉书新注》,施丁,三,1994
『3』《中国史学发展史》,达,中州古籍,1985
『4』《汉史》,吕思勉,古籍,2005
『5』《学术月刊》,1985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