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三—第三课—表演艺术教案辩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憨豆豆阅读全能突破阅读三(上)
教案全集(第三课)
表演艺术
一、本课用时与教学环节
1、本课用时:120分钟
2、教学阶段:
【积累大闯关】 10分钟
【点石可成金】 50分钟
【沙场勤练兵】 45分钟
【情感加油站】 10分钟
【好书常相伴】 5分钟
二、教学内容
学习作者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作者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故事中感悟人生哲理。
2、感知作者多角度细腻描写的表达方式,并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五、本课教具、课品
课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一些表演艺术的视频及音效)
六、教学步骤
【开课语】
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欢迎大家来到我们快乐的阅读课堂。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的积累大闯关。(出示PPT)
【积累大闯关】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与十大古典喜戏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赵氏孤儿》《精忠旗》《清忠谱》《桃花扇》
《汉宫秋》《琵琶记》《娇红记》《长生殿》《雷峰塔》
中国十大古典喜戏:
《救风尘》《玉簪记》《西厢记》《看钱奴》《墙头马上》
《李逵负荆》《幽闺记》《中山狼》《风筝误》《绿牡丹》
【点石可成金】
课堂激趣:古代的西瓜联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喜欢吃西瓜,在他的心目中,西瓜是“冰浆仙液”。据说,苏东坡曾经写过这样一副与西瓜有关的对联:“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甩;思前想后观《左传》,书往右翻。”这副对联写得幽默轻松,妙趣横生,生动地描述了作者吃西瓜的洒脱情态,虽语言简单,却颇有情趣。
明朝的时候,有一个才子名叫蒋焘。有一次,几位客人前来登门拜访。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天,蒋焘拿出大西瓜招待大家。就在众人拿起西瓜刚要吃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客人说道:“暑天吃西瓜,岂可无有文字助兴?这样吧,我出一个上联,看看谁能对出下联。”于是,他略一沉思,说道:“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他的这副上联用的是对联中的“拆字格”的形式,将冻字拆成“东”字加两点,将“洒”字拆成西字加三点,非常巧妙。他的上联刚刚说出来,正在一旁的蒋焘接着说道:“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蒋焘用的也是拆字格,他把“切”字拆成“七”和“刀”字,把“分”字拆成“八”和“刀”字,而且和正在吃西瓜的情景非常吻合,对仗工整,语言生动,情趣盎然。因此,他的话音刚落,就赢得了众人的交口称赞。
谈话导入:
师:对联是我们的民间的传统文化,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的传统技艺,有许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你还知道哪些呢?
生:捏泥人、冰糖葫芦、剪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师:(疏通字词障碍)
内疚、肩胛、颓丧……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看到这个课题,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师:(通读课文,初步感悟,整体感知课文)文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个地方?做上记号,试着读出来。并告诉大家你为什么选择这一句?生:“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
生:“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生:“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
生:“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
生:“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
……
师:再次默读全文,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试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请学生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
生:惊心动魄。
师:再次通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么表现少年的三次“惊心动魄的拼搏”的?
(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果)
1、描写少年神态动作的词句。()
2、描写观众的词句。
师:试着找出少年三次顶碗过程中的描写他动作神态的词句,并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表演过程的惊心动魄。
生: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师:试着找出文中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说说为什么要写观众的反应。
生:在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中,作者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既从正面描写了少年的精彩动作,又从侧面描写了碗和观众的反应,这样不仅体现了表演难度大,还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更让我们体会到少年顽强拼搏的精神。
师:同学们,注意,从后台走上来了一个“神秘”老者,他的出现为什么能使慌乱中的少年“镇定下来”?我想知道老者到底说了些什么?同学们遐想一下,到底说了些什么呢?现在你们就是那位“老者”,你最想对少年说些什么呢?(学生对“少年”开始说……)
生:孩子,不要气馁,相信你能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生:别紧张,爷爷相信你是最棒的!
生:不要怕失败,在那摔倒了,就在那爬起来。
……
师:同学们安慰太贴切了,很形象。在“老者”的鼓舞下“少年”第三次“手捧新碗”,向观众“深深地鞠躬”。
师:除了惊心动魄,我们还可以说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