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克的灯光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尔克的灯光

一、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主旨及现实意义。

2.难点:灯光的象征意义。

二、背景材料

1.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出生于四川成都。在五四运动民主思想

的影响下,1923年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1927—1928年旅居法国巴黎,广泛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产生了主张自由民主的思想。其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

篇小说《灭亡》。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活动。鲁迅曾称他

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巴金是中国20世纪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小说和散文方面,其中长

篇小说和中篇小说20部、短篇小说11部,散文集20部。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在国内外有很大

的影响。他的代表作《家》,通过对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生活内幕的生动描写,深刻揭露了

封建的腐朽与黑暗的社会,控诉了旧礼教的罪恶,歌颂了五·四初期知识青年的觉醒和斗争。

建国以后,巴金曾任全国政协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务,为

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集为《巴金文集》,另有《巴金散文集》

行世。

2.巴金1927年赴巴黎留学。1941年1月第一次回到离别了十八年的故乡成都,回到

他生活了十九年的公馆故居。这时,旧居已换新主,家已破败分裂。文中提到的姐姐是作者

的三姐。她于1923年出嫁,做了人家的填房,饱受虐待,一年后死去,灵柩被抛到尼姑庵

里。巴金这次回故乡探望旧居,感慨良多,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

3.爱尔克的灯光来自欧洲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姐弟两人住在哈立希岛上,弟弟每次

出海,姐姐爱尔克就在岛上点起灯,希望给弟弟的归来照明道路。一次弟弟出海没有归来,

爱尔克的灯就一直亮着。巴金在法国求学时从一本德国教科书里读到了它,也许是因为联想

到自己心爱的姐姐而印象很深,后来曾多次提到这个传说。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又引用了这个

传说,并以“爱尔克的灯光”作标题,以寄托对姐姐的怀念。

三、内容分析

本文以作者探望故居然后离开故乡为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通过作者离别十八年重回

故居所引起的思索,揭示了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毒害,表达了对旧制度的强烈憎恨,指出财富无法“长宜子孙”,青年人应有自己的理想,冲破家的束缚,到社会上去寻找光明之路。

本文共十五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我”阔别十八年后回到故居门前,看见“长宜子孙”四个字仍在,引起震动和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从“守门的卫兵用怀疑的眼光看我”至“那些可怕的梦魇”):围绕死去的姐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