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推荐下载
《大地构造学说》课件

跨学科研究与应用
跨学科合作研究
拓展应用领域
大地构造学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 的合作研究,共同解决复杂的地质问题。
大地构造学的理论和方法将在更广泛的领 域得到应用,例如环境地质、灾害防治、 矿产资源勘探等。
强化实践应用
培养跨学科人才
未来大地构造学将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将 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的地质工作中,提高 地质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通过对地表土壤中的元素含量进行测 量,了解地下矿体和地质构造的信息 。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通过对岩石中的元素含量进行测量, 推断地壳运动和成矿作用的过程。
遥感技术
卫星遥感
利用卫星搭载的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电磁波信息,通过图像解译和分析,了 解地质构造、地貌、植被等特征。
机载遥感
利用飞机搭载的传感器获取高分辨率的航空影像,通过对影像的分析和处理, 提取地质构造和地表覆盖等信息。
滑坡、泥石流防治
根据大地构造学说揭示的山体稳定性 规律,可以评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 灾害的风险,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环境保护与治理
土地退化防治
依据大地构造学说,可以分析土地退化的成因,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进而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
生态修复
大地构造学说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指导生态修复工程,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 持续发展。
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基于大量的地质观测和实验研究,它 能够很好地解释地震、火山、地貌等多种地质现象的形成 机制。
板块构造理论对于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 不仅深化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为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等多个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槽-地台学说
01
第八章 大地构造学(中国大地构造概要)

地震活动
•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内陆地震占全世界内陆地震的 70%,是全球两大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全球地震活动的分布 与西太平洋 -菲律宾板块的向西挤压和印澳-非洲板块向北 挤压所形成的两个全球性挤压带、地震带的活动有关。 • 地震活动与三个因素相关: 1. 现代应力场:影响现代应力场的有地壳深部活动,也有天文 因素; 2. 基底结构:即组成陆块基底的性质,比如华北地台是由太古 界组成的刚性基底,往往容易沿着基底断裂发生应力集中, 因此地震多发;而扬子地台是由下 - 中元古界组成的柔性基 底,地应力往往通过基底变形而释放,因此地震就少。 3. 构造边界(基底断裂):如果是活动性断层又处于应力集中 部位,就容易诱发地震;如果是古老断裂又不处于活动构造 带上就不易发生地震。
中国大地构造域的划分
1、中国构造域的划分 中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 中国的地质发展受控于两方面因素: (1)、夹持于南北两个巨大稳定地块之间
北方:西伯利亚板块(劳亚大陆的组成部分) 西南方:印度板块(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古板块是游离于这两个巨大板块之 间的小型块体,表现出数量多、面积小、呈 支离破碎特点(华北、扬子、塔里木及许许 多多的小型块体)
• •
中国地势格局有其深刻的地质背景和深部构造的约束,反 映在地壳厚度方面,地势越高,莫霍面埋深越大
Crustal thickness (km) obtained primarily from seismic refraction/ wide-angel reflection experiments (after U.S. Geological Survey, 1998).
地热异常 我国克拉通的热流值普遍偏高
• 世界克拉通平均热流值37.7-46mW/m2,华北的 燕山地区与此差不多 39.8mW/m2;而鲁西平均 热流值59.5mW/m2,黄骅拗陷热流值达 82.9mW/ m2,辽宁盘山一带竟高达 175.9mW/m2,说明它 们都处于地幔隆起带上方的大陆裂谷部位;西 藏羊八井热流值亦高达 127.7mW/m2,这与陆内 俯冲引起的壳内熔融(壳内低阻层)有关;南 海盆地平均热流值 87-92.5mW/m2都和地幔隆起 上方的裂谷拉张有关。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推荐下载

⼤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地构造-推荐下载⼤地构造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 ,最厚达80km (青藏),洋壳平均7km.组成: 陆壳为三⼤岩类, 洋壳主要为⽞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洋壳简单(⽆褶皱).年龄:陆壳⽼(最⽼44-45亿年),洋壳新(最⽼2亿年).2.岩⽯圈、软流圈岩⽯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组成的圈层.软流圈:位于岩⽯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1.地台地台:地壳上稳定的,⾃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分平缓,具有⼗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2.地盾地盾: 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形态呈盾状.3.克拉通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少⾃古⽣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4.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般具等轴状展布的⼏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原或盆地.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盖层:由显⽣宙岩系组成,厚度⼩,变形微弱,未变质.基底:时代⽼,厚度⼤,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作⽤演化形成地台.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较稳定.4.地台区有⾃⼰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不整合接触.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定的继承性.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些外⽣矿产.5.构造层构造层: 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定构造单元⾥于⼀定构造阶段中形成的岩层组合.6.地质建造地质建造: 地壳发展的某⼀构造阶段中,在⼀定的⼤地构造条件下所产⽣的具有成因联系的⼀套岩⽯的共⽣组合.按岩⽯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第3章: ⼤陆漂移1.劳亚古陆北美欧洲亚洲(除阿拉伯半岛)2.冈⽡纳古陆⾮洲南美南极澳⼤利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中资料试卷问题,⽽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
中国区域地质-《大地构造学》

中晚元古代:表现为较强烈的差异升降运动。出现 燕辽及豫西裂陷槽。 古生代:地台以整体升降运动为主。表现为大面积 的隆起与拗陷。稳定发展阶段。 中生代:地台内部构造分异逐渐明显化。(吕梁山 以东),印支、燕山运动使老断裂重新活动,新断 裂大量产生,形成许多内陆构造盆地。褶皱变动普 遍。大规模火山活动。 新生代:构造特征与中生代基本一致,具体表现有 所不同,主要是发育断裂构造,形成新的构造盆地。
(2)台背斜的盖层构造特征
台背斜是地台上长期以相对隆起为主的构造单元。 各时代沉积盖层厚度都较小,且发育不全。 华北地台有辽东、鲁西、山西台背斜。它们构造形 态均呈复背斜。但内部构造各具特色。 山西台背斜盖层构造简单。鲁西台背斜构造较复杂, 主要由燕山运动形成。辽东台背斜的盖层构造由两 次构造运动形成。海西运动使古生界地层褶皱,燕 山运动形成褶皱和断层。
阿尔卑斯旋回:分为三个亚旋迥;即印支亚旋迥、 燕山亚旋回,喜马拉雅亚旋回。 印支亚旋迥:印支旋迥最主要的褶皱运动发生在晚 三迭世早期。分三个重要的构造运动幕;即早、中、 晚三叠世期间。印支运动是一次划时代的构造运动, 而中国则是世界上印支运动发育最好的地区,形成 三江、松潘—甘孜、秦岭等规模宏大的印支地槽褶 皱系和华南后加里东地台上广泛的地台盖层褶皱带 (桂湘赣粤褶皱带)。印支旋回是我国南方和青藏地 区一个重要的成煤时期,形成许多著名的煤田。如 云南的永仁煤田、一平浪煤田,江西的安源煤田和 西藏的土门格拉煤田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喜马拉雅亚旋回:喜马拉雅亚旋回分为早、晚两期, 划分出三次重要的构造运动。早喜马拉雅亚旋迥是 从晚白垩世晚期一中新世中;晚喜马拉雅亚旋迥是 自中新世以来到今。 早喜马拉雅亚旋迥有两次重要的构造运动,第一次 运动为始新世末的构造运动,这是使特提斯海封闭, 喜马拉雅地槽褶皱,印度与亚洲大陆发生强烈碰撞 的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第二次运动是渐新世末至 中新世的构造运动,在喜马拉雅地区表现为强烈的 褶皱、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 晚喜马拉雅旋迥的主要褶皱幕发生在上新世至早 更新世,即台湾运动。经过这次运动台湾地槽褶皱。 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自上新世以来则强烈抬升。 在中国东部及边缘海盆,这次运动后则表现为更大 幅度和更大范围的沉降,并最终形成了中国东部的 现今的陆海分布形势。
地质大区域大地构造学课件01绪论及区域大地构造基本概念

➢ 很多新的火山岩携带的大量下地壳包体也以 长英质片麻岩、麻粒岩为主体。
因此现在一般理解的陆壳的下地壳成分仍以长 英质或花岗质成分为主。
大陆岩石圈成分的不均一性
大陆岩石圈的组成和物性变化很大,缺乏一 个共同的成因方式,大陆岩石圈的组成上部是 由非均一成分和具有复杂构造和热演化史的不 同块体拼合而成,因而它们具有不同的强度。 大陆下地壳的性质因地而异,不同的性质造成 了复杂多样的效应与结果,诸如活动断裂带的 宽度、震后响应和震间应变、造山带高度、沉 积盆地以及被动大陆边缘的下沉速度的差异等.
岩石圈成分结构
大洋岩石圈的成分结构 自上而下: 1、远洋深水沉积 2、为基性枕状熔岩,为大洋拉斑玄武岩 3、为辉绿岩墙或岩床,底部为席状岩墙
群 4、铁镁质深成杂岩,辉长岩、角闪岩 5、橄榄岩(大洋岩石圈地幔)
陆壳成分结构的传统认识
对陆壳成分结构的新认识 (主要针对下地壳成分)
➢ 科拉半岛超深钻揭示,原预测的7km深处的 康拉德面并不存在,在该深度以下仍为斜长 片麻岩、花岗片麻岩和角闪岩 ,只是随着 深度增加角闪岩夹层增多。
(1)岩石学莫霍面:辉长岩与橄榄岩之间的界面,或者是角闪 岩、中性高压变粒岩与橄榄岩、榴辉岩之间的界面。存在化学 不连续面与相转换面之争
(2)地震莫霍面(壳—幔之间的地震波速不连续面):
正常地壳P波速≤7km/s;其下的波速8.0±0.2km/s;过渡 带(地震莫霍面)P波速6.8~7.8 km/s。
• 课堂授课与文献查阅紧密结合 • 典型性与全面性的结合
课程总体安排
• 理论与术语体系 • 研究方法 • 基本轮廓 • 作业: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实例分析总结 • 考试: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重要区域大地构造类型基本特征 重要中国区域构造单元基本地质特征
第8章 大地构造学(中国大地构造概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古板块构造单元划分 西伯利亚古板块
天山—蒙古—兴安造山系 (开合带、多岛洋,含哈萨克斯坦-准格尔古板块)
塔里木—华北亚板块
中国古 板块
昆仑—祁连—秦岭—大别—苏鲁造山系(开合 带、多岛洋)
扬子亚板块
华南造山系(开合带、多岛洋)
华夏亚板块
滇藏造山系 琼南对接带
印度古板块
中国的地球物理场意义
• • • • 莫霍面等深线图:反映地壳厚度与地幔起伏; 地热异常图:我国克拉通热流值普遍偏高; 地震活动:多震国家,内陆地震占世界70%; 地应力场图:反映我国周边的构造环境。
三、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中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 中国是夹持在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 洋板块之间的“复式陆块区”,陆块各有亲缘, 现今大地构造格架并非与史倶在; • 早古生代各陆块漂游在南半球; • 晚古生代各陆块属于古特提斯洋中的“古中华 陆块群”,印支期拼合为古亚洲大陆; • 印支期后古亚洲大陆受到中-新特提斯洋和西 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始新世末印度板块拼合 后才形成亚洲大陆。
中国大地构造域的划分
1、中国构造域的划分 中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 中国的地质发展受控于两方面因素: (1)、夹持于南北两个巨大稳定地块之间
北方:西伯利亚板块(劳亚大陆的组成部分) 西南方:印度板块(冈瓦纳大陆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古板块是游离于这两个巨大板块之 间的小型块体,表现出数量多、面积小、呈 支离破碎特点(华北、扬子、塔里木及许许 多多的小型块体)
莫霍面等深线图
• • 地形高低与莫霍面(M)深度成镜象反映 青藏高原莫霍面埋深 50-60km,最厚达70 km ,而东部埋深2030 km,地壳厚度减薄,说明地幔软流圈的上隆; 地壳厚度等深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说明莫霍面起伏与山脉都 是最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其历史一般不超过 10Ma-3Ma,青藏高 原新到0.9-0.8Ma(Q1末)。所以,莫霍面埋深图反映的是现代 构造格局,阴山-燕山山脉、秦岭-大别山、南岭等三条东西向 山脉在莫霍面起伏上无反映,说明这些山脉比莫霍面的形成要 老,现在是无根的山脉。 存在两个地幔斜坡带(梯度带) 青藏高原的边缘莫霍面埋深从50-60 km,变化幅度10 km,青藏 高原为地幔盆. 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莫霍面(M)埋深从 36-40 km,变化幅度4km,东部为地幔隆;其他大部分地区为地 幔坪。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岩石圈中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2、岩石圈(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厚50-150km。
3、软流圈:岩石圈底部到700km深度左右,容易蠕动变形而能缓慢流动的区域。
是产生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场所,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4、中间圈:软流圈以下的上地幔和下地幔。
5、大地构造学说国际上:经典大地构造假说:隆起说;收缩说;深层分异说;膨胀说;地槽-地台学说;板块构造说;地体构造。
中国:地质力学(李四光院士1965,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主要构造体系》);断块构造说(张文佑1950,1:400万中国及邻国边境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多旋回说(黄汲清1950,1:3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地洼说(陈国达院士1960,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张伯声院士1970,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地壳的波浪桩镶嵌构造》)6、板块构造-新全球构造理论国外:魏格纳大陆漂移;霍姆斯地幔对流-热对流理论;赫斯大洋中脊;狄茨、瓦因、马修斯洋底扩张;柯克斯地磁年表;威尔逊转换断层和威尔逊旋回;勒皮雄岩石圈板块划分。
中国:尹赞勋引入,研究先驱李春昱、郭令智、常承发、王鸿祯、朱夏。
7、地槽-地台说地槽概念是美国的霍尔研究阿巴拉契亚山与中部平原时发现(1859)、丹纳定义。
定义: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与地台相对立,时间上一般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
基本观点: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水平运动时次要的,地壳运动的动力源是地球内部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物质受热变轻向上流动造成地表上升隆起,物质冷却变重下沉则造成地表下降凹陷。
大地构造学说教程课件

保护与利用
通过大地构造学的知识,可以制定科学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同时公道利用 地下水资源,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
05
大地构造学的前沿问题与 展望
地球深部结构与地球动力学
地球深部结构研究
随着地球物理学和深钻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地球深部结构 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这涉及到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 组成和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质力学的意义
地质力学的发展对于人类认识地球 、保护环境和利用资源具有重要意 义。
地球动力系统
01
地球动力系统的概念
地球动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
能以及地球表面的气候、水文、地貌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02
地球动力系统的研究方法
地球动力系统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等多种
气候变化与大地构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包括碳循环、水循环、生物地球化 学循环等过程。这些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和变化规律。
月球与火星的大地构造研究
月球大地构造研究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然卫星,对其大地构造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自身的构造 和演变历史。月球表面和内部的结构、组成和性质都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格局。
02
大地构造学的基本理论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意义
魏格纳提出,地球上原始的大陆是单 一的超大陆,后来由于地球自转产生 的离心力导致大陆块从原始大陆分离 ,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学说解释了地壳的运动和演 变,为地质的板块运动、地震活动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这些现象又会 对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从而影响全球气候的演变。
大地构造学

2、历史比较法:即“将今论古”法。用 、历史比较法: 将今论古” 现代地球上所见到的各种地质构造类型 和各种地质作用, 和各种地质作用,与地史上保存下来的 各种物质纪录相比较, 各种物质纪录相比较,找出与这些物质 纪录相应的构造类型和地质作用, 纪录相应的构造类型和地质作用,并推 论地质历史上这些地壳构造类型演变的 规律。 规律。 3)构造类比法:根据不同地区地质构造 )构造类比法: 及其发展历史的差别,划分出不同级别、 及其发展历史的差别,划分出不同级别、 不同性质的构造单位。如地壳和地幔、 不同性质的构造单位。如地壳和地幔、 大陆壳和洋壳、台背斜和台向斜。 大陆壳和洋壳、台背斜和台向斜。
地质现象的空间尺度( 地质现象的空间尺度(A.E.Scheidegger,1982) ) 等级 Ⅰ Ⅱ Ⅲ Ⅳ Ⅴ 特征范围(米 特征范围 米) 107-104 104-101 101-10-2 10-2-10-5 10-5-10-8 传统的术语 大陆和全球构造, 大陆和全球构造,“全 球构造学” 球构造学” 见之于区域地质图上的 构造, 构造地质学” 构造,“构造地质学” 见之于野外露头上的构 小构造” 造,“小构造” 见之于显微镜下的构造, 见之于显微镜下的构造, 岩组学” “岩组学” 原子和晶格构造
示盆地内石油生成的数量与热体制有关。 示盆地内石油生成的数量与热体制有关。盆地 内温度高不仅有利于石油生成, 内温度高不仅有利于石油生成,而且有利于油 气运移。 气运移。
热流值的常用对数衰变值(据Dickinson)
盆地沉积类型和构造型式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盆地的板块构造位置
自青海高原至四国海盆剖面, 自青海高原至四国海盆剖面,示地壳分异及 第三纪以来沉积发展(据王鸿祯)。 第三纪以来沉积发展(据王鸿祯)。 东部为过渡型地壳盆地,沉积类型属外海、 东部为过渡型地壳盆地,沉积类型属外海、边缘海和活 动陆棚类型沉积,然后从东而西为大陆地壳盆地类型, 动陆棚类型沉积,然后从东而西为大陆地壳盆地类型, 分别属近海盆地、内陆盆地和山间盆地类型沉积。 分别属近海盆地、内陆盆地和山间盆地类型沉积。
大地构造学说课件

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地质灾害特征
01
02
03
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 如板块边界、板块内部 、大陆裂谷等,具有不 同的地质灾害特征。
板块边界是地震、火山 和板块俯冲等地质灾害 的高发区域,而板块内 部则以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为主。
大陆裂谷则是火山、地 震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 害的发育区,其地质灾 害特征与裂谷的形成和
塔里木地台
以石油、天然气、钾盐等资源 为主,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周边
地区。
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大地构造演化的不同阶段对成矿作用的影响
例如,板块汇聚带在汇聚初期,岩浆活动频繁,有利于形成铁矿和铜矿;而在汇聚晚期,变质作用加强,有利于 形成金矿和石墨等矿产。
成矿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成矿系统是在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其形成和演化受到大地构造演化的影响。了解成矿系统的形成与演 化有助于预测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富集规律。
04
大地构造与矿产资源
大地构造对矿产资源的控制作用
矿产资源分布受大地构造单元的控制
大地构造单元的边界、板块俯冲带、裂谷带等区域是矿产资源富集的重要地带。
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成矿条件
例如,板块汇聚带容易形成与岩浆活动相关的矿产,而板块分离带则有利于形成沉积矿产 。
大地构造演化对成矿作用的影响
02
大地构造学说的主要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1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外壳由若干个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在地质应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相互碰 撞。
2
板块边界是地壳活动的主要地带,板块的运动和 相互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形变化等现 象的发生。
3
板块构造理论是目前对地球构造最广泛和最科学 的模型之一,尽管仍有一些未解之谜和需要进一 步研究的问题。
中国大地构造地貌ppt课件

中
中国地台的主要特点
国
活动性:
大
建造:活动性沉积、强烈岩浆活动
地
改造:变形强烈、多期性
构
差异性:
造
纵向—差异性升降运动()
-
横向—边缘/内部构造活动(变形)
地 貌
阶段性:突变(断裂)式和渐变(过渡)式 早期—活动性、差异性明显 中期—相对稳定
晚期—再度明显的活动性、差异性
中
• 中国大地构造-地貌分区(板块)
构
华力西褶皱系;秦岭/秦岭印支褶皱系;巴颜喀拉
造
山-川西高原/巴颜喀拉-甘孜印支褶皱系;横断 山-三江/三江印支褶皱系;喀喇昆仑山-唐古拉
-
山/喀喇昆仑-唐古拉燕山褶皱系;冈底斯山-念
地
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燕山褶皱系;
貌
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喜山期褶皱系。 地槽区内二级中间地块与盆地相对应——柴达
国 大 地
中国中部——青藏高原东部发育的走向 SN横断山山脉是东西地势分界:
构
东部:低山、丘陵、盆地和平原
造
构造山系呈NE-NNE向展布;
- 地 貌
西部:盆-岭相间 构造山系呈NWW和近SN
• 中国大地构造位置
中
国
1. 中国处于
西伯利亚古板块
大 地 构
西伯利亚板 块(地台)、 印度板块(地 台)和太平洋
国 大
第四级地势面:分布于中国东部邻海
地
地区,对应于东部大陆边缘构造-地貌组
构
合区。包括东部海域的东海、黄海、南
造
海等。主要由大陆架、边缘海、岛弧和
-
海沟组成。东缘以太平洋为界。平均海
地
拔150~200m,面积达330104km2。
1-2.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Ar-PP)

9月份 上课时间表
9月5,19,26日(周一)下午2时 科-309室 9月8,15,22,29日(周四) 下午2时 科-201室 9月10,17,24日(周六) 上午10时 科-309室 9月25日晨7时 野外考察 - 北京西山地质构造 4学时
课程总结与考核
做读书报告 (有关区域构造演化问题 – 各论) 16学时 自选,先申报(1)然后准备文字(3000字) (2)多媒体(≤15幅),(3)口头报告15分 钟,(4)集体讨论、评论 例如: 江苏省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中朝板块构造演化特征 大别山碰撞带构造演化 赣南稀有金属成矿带构造演化 与构造控矿作用探讨 大庆油田构造演化及…………
2.47 Ga 2.4 Ga 2.85 Ga 2.43 Ga
均形成于2.5
– 2.4 Ga以前, 与太古宙 构造演化相关, 而与蛇绿岩套无关
西伯利亚 金伯利 岩管分布
三、古元古代(PP)构造演化 吕梁期(滹沱期) 2.5-1.8 Ga
古中朝板块裂陷、拼合, 古中朝板块与兴安天山等陆块群形成统一结晶基 底 沉积组合与全球类似(碎屑岩 - 镁质碳酸盐岩, 钙碱性和双峰式火山-浊积岩) 变质:角闪岩相 古元古代28个地区 , 平均: T , 681°C; P, 0.78 GPa; d, 21.4 km; 地温梯度 24°C/km
比较大地构造学方法,
地球化学与
地球物理学研究 不能进行没有构造变形的大地构造学 研究!
研 究 意 义
了解全球地质演化历史,预测地球
未来环境的变化 从战略上研究资源形成的背景和可 能性,指导资源的找寻与开发 为灾害预防提供指导意见 战略性的研究
板块构造
板块相对稳定 可大幅度水平位移 板块间为大洋、 大陆斜坡及浅海 强调水平运动 有重力均衡 板块长距离汇聚 形成俯冲-碰撞带
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区域地质

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区域地质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区域地质)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区域地质的全部内容。
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区域地质第一章绪论一、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的性质起初,大地构造学主要探讨局部区域地壳岩石圈形成、发展演化的地质学分支,诸如褶皱带、大陆裂谷、地台的形成演化,故称区域地质学。
它不同于狭义构造地质学,而是以构造运动、地层古生物、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海进海退研究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现代大地构造研究以全球岩石圈为对象,同时利用当代科技成果,其研究深度不仅局限于岩石圈,而且深入到了上地幔,因此大地构造学又称为全球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是一门研究全球岩石圈形成、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区域地质特征总结、区域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质学分支。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学不仅工作范围局限,而且侧重于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
大地构造学侧重于理论分析与建立,具有探索性.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学科。
首先,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需要先进大地构造理论的指导,第二,大地构造学需要区域构造的研究成果。
只有找出地球岩石圈不同区域的共性与差别,才能将岩石圈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最终分析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性,建立全球岩石圈构造运动和演化的模式。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是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环节。
二、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内容(一)阐述中国区域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具体包括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矿产等几乎所有地质领域的研究.因此在区域大地构造研究中要综合分析某一区域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以查明区域岩石圈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第9讲.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赵剑波第九讲 早白垩世中期‐古新世(四川期,135‐52Ma)的构造演化---四川构造体系形成,东部盆岭构造发育,主应力方向的顺时针转变,班公错-怒江碰撞带形成,全球板块普遍北移〇、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四川期的概念,知道西川构造体系概念和特征,知道四川期正逆断层和盆岭发育状况,知道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顺时针转动及其证据,知道四川期的岩浆活动情况,知道班公错‐怒江碰撞带形成与演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知道将构造、岩浆、沉积特征与时代相结合,并能说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构造、岩浆及沉积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大陆是不断离散、拼合的结果;知道中国大陆的形成与发展是全球构造运动的一部分。
2.重难点1)重点:四川期,四川构造体系,班公错‐怒江碰撞带。
2)难点:东部盆岭构造,班公错‐怒江碰撞带。
3.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提问与讨论3)学术论文查找与汇报前言四川运动最早由谭锡畴、李春昱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研究四川西部的西康地质时提出来的。
中国大陆的多数地区白垩系与古近系是整合接触,没有构造事件发生。
四川期构造作用的高潮发生在古新世末期或早始新世末期,而四川期本身可从早白垩世中期开始,延续到古新世末期。
中国大陆四川期的沉积,除了塔里木西南和藏南地区还有残留海分布外,在大部分地区都以山麓、河湖相的红色碎屑岩系以及火山岩系为主要特征。
反映了当时干旱炎热的大陆沉积环境。
对于中国大陆西北的大多数地区来说,四川期构造作用相当不明显,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之间均表现为连续沉积,地层之间几乎都是整合接触。
补充:谭锡畴:河北吴桥人,1892‐1952,我国第一批地质学家之一。
他参与进行的第一件工作,是对北京西山进行全面的地形地质测量。
完成了《北京西山地质志》。
这部专著的最重要部分是1:10万北京西山地质图,这是中国人自己测制的第一幅详细地质图件。
1929年秋,谭锡畴和李春昱一起去西南,对四川、西康作大规模的区域地质调查。
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之七Jppt课件

地 区 东北地区 华北北部 秦岭-大别带 华南地区
纬度
45°N 40°N 33°~31°N 25°N
统计长度,km 1000 1500
1500
2000
褶皱平均翼角 27.7° 27.1° 40.04° 38.4°
(数据量) (166) (301)
(354)
(262)
缩短率(%) 11.5
11.0
23.4
华南S型花岗岩面状分布的变化
地块 逆时针转动
20-30º
构造线 方向
转动约 45°
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
中三叠统 马鞍山组石灰岩
安徽巢湖山棚湾 燕山期NNE向逆掩断层
闽中逆掩断层
强变形区
川西盐源逆掩断层
湖 北 施 恩
NNE 向 褶 皱
湘南
弱变形区 老地块内部
山东蒙阴
广西东部
鄂尔多斯侏罗系
Moore,1988
West margin of N American &Gondwana were subducted Eurasian counterclockwise rotation, east margin of that were subducted
Pangea breakup, Middle Atlantic ocean & Tethys extension
227-135 Ma(华南)
一、地层与沉积古地理
K1底部 义县阶,酸性火山岩系 137 Ma(刚好位于顶部 ) 略向下
J3
土城子阶、大北沟阶,陆相碎屑岩系
J2
西山窑阶、头屯河阶,陆相碎屑岩系
J1
八道河阶、三工河阶,煤系为主
三叠纪与侏罗纪的分界为205 ~200M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地构造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组成: 陆壳为三大岩类,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褶皱).年龄:陆壳老(最老44-45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2.岩石圈、软流圈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1.地台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十分平缓,具有十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2.地盾地盾: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大面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面形态呈盾状.3.克拉通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至少自古生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4.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一般具等轴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高原或盆地.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厚度小,变形微弱,未变质.基底:时代老,厚度大,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山作用演化形成地台.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比较稳定.4.地台区有自己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一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一定的继承性.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一些外生矿产.5.构造层构造层:地壳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构造单元里于一定构造阶段中形成的岩层组合.6.地质建造地质建造:地壳发展的某一构造阶段中,在一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产生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的共生组合.按岩石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第3章: 大陆漂移1.劳亚古陆北美欧洲亚洲(除阿拉伯半岛)2.冈瓦纳古陆非洲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第4章:海底扩张1.海底扩张说①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②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③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④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启.2.瓦因和马修斯假说海底磁异常条带,是在正反向交替的地磁场中,形成交替磁化的玄武岩条带而产生的。
随着海底扩张的继续进行,先成的磁性地壳将被新生的磁性地壳向两侧推开。
于是,只要海底不断扩张和地磁场周期性地转向,先后相继的、正反磁化方向交替的洋壳条带就会从洋中脊轴部不断现外推移,而形成平行并对称于洋中脊分布的磁异常条带.3. 转换断层横切洋中脊或俯冲带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 分三类:洋脊---洋脊型,海沟—海沟型,洋脊---海沟型.第5章:板块构造基本原理1. 板块构造基本原理1).固体地球外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2).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由不同类型活动边界分隔的若干大小不同的岩石圈板块,板块边界有三种类型:离散扩张型、俯冲汇聚型和平移转换型.3).岩石圈板块横跨地球表面作大规模水平运动,可用欧拉几何定律描绘为一种球面上的绕轴旋转运动.4).岩石圈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可能是地幔中的物质对流.2. 板块划分非洲板块欧亚板块澳大利亚—印度板块南极板块太平洋板块北美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富克板块纳兹卡板块可可板块加勒比海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板块七大板块:欧亚、非洲、澳大利亚----印度、太平洋、南极、北美洲、南美洲板块3. 板块边界类型1)离散型板块边界:大陆裂谷,大洋中脊。
板块沿着洋中脊离散并相背运动,高温的地幔物质从地幔深部上涌充填板块运动留下的空隙,部分物质喷发到地表形成玄武岩,从而板块的后缘出现新生的岩石圈。
2)汇聚型板块边界:俯冲型边界:洋内俯冲,陆缘俯冲碰撞型边界-板块缝合带:古老的大洋板块消亡后,原来位于大洋板块两侧的板块愈合起来,古俯冲带在地表的出露线称为缝合带(suture zone)或地缝合线。
3)转换边界:转换型边界位于相邻板块相互错动的地方,沿转换断层发育,在边界处既没有物质的增生,也没有物质的消减。
4.板块的三联点三个相邻板块的裂解点或汇聚点,在板块分布图上,经常可见三个板块边界相交于一点,为三个板块汇聚或裂解的邻接点,它是球面上的板块边界开始或终止的端点5.威尔逊旋回及代表阶段1).胚胎期: 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形成海洋环境。
如东非裂谷。
2).幼年期: 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现洋壳。
如红海,亚丁湾。
3).成年期: 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张。
如大西洋。
4).衰退期: 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
如太平洋。
5).终了期: 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小型洋壳盆地。
如地中海。
6).遗痕(缝合线):海洋消失,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强烈变形隆起成山。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脉。
第6章:离散边缘1. 大陆裂谷的动力学分类1)主动型大陆裂谷:下部软流圈上顶.2)被动型大陆裂谷:上部岩石圈向两侧伸展,又分为火山岩型和非火山岩型.2. 地质特征(1)构造地质(2)岩浆活动碱性程度较高的双峰式火山岩,轴部为拉斑玄武岩,两侧为碱性岩早期:双峰式火山岩、碱性杂岩,中期:碱性玄武岩、强碱性岩,晚期:拉斑玄武岩。
第7章:汇聚边缘1. 活动大陆边缘结构2. 混杂堆积特征结构是岩块位于基质之中。
岩块的形状、大小相差悬殊,可以自厘米级到若干立方公里,基质的成分多为碎屑沉积物(砂、页岩)或蛇绿质岩石,少数情况下也可以是火山岩、碳酸盐岩和蒸发岩.3. 蛇绿混杂岩与滑塌堆积的区别4.弧的应力状态高应力挤压为主年龄新 ‹45度(俯冲角度)有前隆低应力扩张为主年龄老 ›45度(俯冲角度)无前隆5. 双变质带特点由高压变质带和低压变质带组成的变质带组合,称为变质双带。
高压变质带和低压变质带基本形成于同一时间;两个变质带的走向大致平行;高压变质带常位于向大洋一侧,低压变质带常位于向大陆一侧。
高压变质带成因:大洋板块沿消减带下插到较深部位,形成一个局部的高压低温环境,形成高压变质带。
低压变质带成因:大洋板块沿消减带下插的同时,引起上覆楔形地幔部分熔融产生岩浆,岩浆上升并加热地壳,在岛弧下部形成一个局部的低压高温环境,形成低压变质带。
6. 俯冲增生大洋板块和和海沟中的物质在板块俯冲过程中被刮落下来,通过叠瓦状冲断层或褶皱冲断等机制附加到上覆板块的作用。
7. 成分极性随与海沟轴的距离和俯冲带深度的增加,岛弧火山岩的化学成分在空间上系统变化的规律。
第8章:造山作用与造山带1. 造山作用与造山带造山作用:板块会聚边缘发生的大地构造作用。
造山带:板块会聚作用形成的地质体。
2. 蛇绿岩被正式定义为一个从超镁铁质到镁铁质岩的特征集合体。
发育完整的蛇绿岩系从下向上依次出现:超镁铁质杂岩,辉长质杂岩,镁铁质席状岩墙群,镁铁质火山岩(常具枕状构造)。
画图3. 地体以缝合带或断裂为边界,而且地层、岩石或古纬度等地质历史与其周围地区完全不同的地质体。
4. 磨拉石在造山带主变形作用下产生的含有泥灰岩或灰岩夹层的各种碎屑岩组合。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1.我国地形有哪些特征?中国地势基本特征-1阶梯状地形从西向东递降,可分成四个台阶:第一台阶:青藏高原海拔4000-5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第二台阶:青藏高原以北,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西,海拔1000-2000米,包括内蒙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塔里木、准噶尔和四川等大型盆地与山脉相间;第三台阶:包括松辽、华北、江汉等东部平原、平原东侧的胶辽山地、东南沿海山地、海南岛、台湾和渤海、黄海、东海浅水大陆架组成的第三地形台地;第四台阶:大陆边缘东部深水盆地,包括南海、冲绳海槽等,海深在2000米以下。
中国地势基本特征-2以贺兰山、龙门山至横段山一线为界;东西两部分的山势走向和地表高度显著不同。
西部山系以北西西走向为主,夹持着近东西向的菱形盆地,海拔高度大,地貌反差强烈;东部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山系走向北东-北北东,与相同方向的平原和盆地相间排列,其整体高度低,地貌反差小。
中国地势基本特征-3三条东西向山脉分隔了四大水系:阴山-燕山山脉;秦岭-昆仑山脉;南岭山脉。
松花江、黄河、长江和珠江四大流域的分水岭。
2.我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是什么?1)中国是夹持在西伯利亚地台、蒙古-额霍茨克构造带,印度地台、喜马拉雅构造带,西太平洋构造带之间的“复式陆块区”,陆块各有亲缘,现今大地构造格架并非与史俱在;2)早古生代各陆块漂游在南半球;3)晚古生代各陆块属于古特提斯洋中的“古华夏大陆群”,印支期拼合为古亚洲大陆;4)印支期后古亚洲大陆受到新特提斯洋和西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始新世末印度板块拼合后才形成亚洲大陆。
3.我国构造演化经历了几个主要的阶段?1)太古宙-新元古宙:太古宙-古元古宙,陆核-中朝板块基底;新元古宙,Rodinia超大陆形成2)新元古宙-印支期:陆块飘移-碰撞;古亚洲大陆形成。
3)中-新生代:陆内变形,东部拉张陷落,地壳减薄;西部挤压隆升,地壳增厚。
4.华北地台构造演化史一、基底构造演化四个阶段①古陆核形成迁西期 (Ae-Ap)经历了3.2-3.0 Ga迁西运动,并伴随大规模钠质花岗岩(奥长花岗岩)侵入,在冀东、辽北形成一些以绿岩-花岗岩地体为核心的古陆核。
②基底雏形形成阜平期 (Am)经历了2.9-2.8 Ga阜平运动(全球性构造-热事件)大规模钾质花岗岩侵入,把孤立的古陆核联结成一个统一的太古宙克拉通,使冀鲁与鄂尔多斯陆核联成一体,奠定了华北地台的基底的雏形。
③新太古宙裂陷槽、裂谷出现五台期 (An)经历了2.6-2.5 Ga的五台运动引起了裂陷槽内强烈的线性褶皱与变质并伴随钾质花岗岩侵入,使地壳增厚,稳定区进一步扩大,活动带逐渐缩小.④华北地台基底形成吕梁期 Pt1经历了1.9-1.8 Ga为主幕的吕梁(中条)运动引起区域变质与钾质花岗岩侵入最终形成了华北地台的基底,奠定了中元古宙以后的沉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