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史氏家训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史氏家训

家风是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好家风、好家训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更好地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古往今来,许多名人贤士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好家风、好家训的熏陶,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成为大家争相学习的典范。可以说,好家风、好家训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河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区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在汉族家庭中世代传承着以儒家道德思想文化为基本内容的家训、家风,同时在其他各少数民族家庭中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同时又融合各民族宗教文化的家训、家风。这种既有普遍价值,又充满地域、民族特色的家风、家训为河湟地区社会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如史籍所说:“湟中(泛指河湟地区)自汉、魏开设郡县以来,已为中土。其人或行谊超卓,或才勇较著,或廉靖可风”。

自两汉以来,河湟地区逐渐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越来越多的汉族通过驻防、屯田及移民等方式进入河湟地区,并在河湟地区繁衍生息。随着汉族移民的迁入,儒学在河湟地区兴起,儒家文化也逐渐在河湟地区普及开来。作为儒家道德文化重要载体的家训、家风,成为汉族人民在河湟传家立业的传统而世代传承。河湟汉族以忠孝节义、礼仪廉耻、修己治人为中心的家训、家风丰富了河湟社会道德生态,为河湟地区社会文明、政治清明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使务本修学、耕读传家、勤俭敦厚等美德成为河湟社会新风尚。

在优良家训、家风的影响、熏陶下,历史上河湟地区涌现了一大批忠孝、仁义、廉洁之人,如明代西宁人谈诚,“淳朴敦厚,乐善好施。崇祯十四年,岁连歉,诚有积粟五百余石,愿周贫乏。先及谈氏一族,嗣及镇海,再及西川。由亲及疏,多所全活。又施棺,施衣裤,镇海民呼为善人”;明代西宁张氏家族,弟张莱“性笃孝友,父母有疾,昼夜侍汤药,不一入私室。以恕持身,以恭俭教子孙。冠裳外生平不蓄副服,而周恤鳏寡。”兄张芝“由贡生簿四川邻水县。草创西宁卫旧志。亦恬雅。”

以至于《西宁府新志》的作者杨应琚发出“湟中家风,以张氏为最”的感慨。清代西宁太学生马云龙,其家训强调“性笃孝友,轻财重义,乐善好施”,史籍记载他曾:“五世同居,相睦无闲言,每春耕时散种于乡贫者,不取值。康熙四十一年岁饥,米价踊腾,龙尽出所积以济贫乏,赖以全活者不可数计”。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省份,各世居少数民族人民在共同开发青海大地的同时,孕育了本民族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并以格言和谚语、民间歌谣、民间故事和传说等方式传承,成为本民族家训、家风教育的重要内容。

青海藏族的传统文化极为丰富,藏族历史典籍、格言、史诗、民歌、谚语、民间故事和佛教经典中,劝人驱除贪欲、修身养性的理论十分丰富,劝人从善戒恶、歌颂英雄、勤政爱民等伦理道德的篇章比比皆是。如产生于吐蕃时期的《敦煌古藏文礼仪问答写卷》在谈及为人之道时,提出“做人之道为公正、孝敬、和蔼、温顺、怜悯、不怒、

报恩、知耻、谨慎而勤奋”;“非做人之道是偏袒、暴戾、轻浮、无耻、忘恩、无同情心、易怒、骄傲、懒惰”,这与儒家传统的家训、家风毫无二致。古代藏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格萨尔王传》中始终贯穿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理想对青海藏族家庭教育也有深刻的影响,成为藏族家训家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格萨尔王传》主张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如格萨尔一降生时就宣布:“为了消除邪恶与不义,锄强扶弱我才来”;强调反对侵略,保家卫国、护佑众生、幸福富裕。格萨尔每打赢一仗后,总要打开被魔鬼霸占埋藏的珍宝、粮食等,奖励将士,分给人民。每次战争后,赢得稳定,促进繁荣,使人民过上安居幸福的生活;藏族是非鲜明,爱憎强烈,感情丰富而强烈,却能以是非驾驭爱憎,以理智制约感情,史诗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美德。如岭国的英雄们对格萨尔王忠诚、热爱、顺从,对从事的事业有道义上的自豪感。而对害民的妖魔则疾恶如仇,极为鄙视。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资源,被藏族群众通过格言、史诗、民歌、谚语、民间故事等形式,内化为藏民族的家训、家风,赋予了永恒的魅力。

青海回族、撒拉族笃信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教义中的清洁、孝顺、行善等思想通过信教群众的宗教实践,转化为青海回族、撒拉族群众的家训、家风。河湟回族、撒拉族强调对财富的追求只能通过正当手段和辛勤劳动合法获取,将偷盗、受贿、赌资、毒资所得视为非法收入,绝对不能使用来路不正之钱财。流行于河湟回族、撒拉族群众之间的一些谚语如“做出好事一件,摆脱灾难一千”、“顺从自己的私欲,后世必定住地狱”、“回汉是两教,理是一个理”、“回汉一条

心,黄土变成金”等也强调行善、遏制贪欲、忠孝、团结。还有如“偷盗与行奸,尔咱布(尔咱布:阿拉伯语,罪恶)滔天”、“口善心不善,枉把安拉念”、“拜中(礼拜时)闻母呼则应,入寺闻亲疾则归”、“天堂就在父母脚下”等,反映爱国方面的如“爱国是伊玛尼(伊玛尼:阿拉伯语,信仰)的一部分,保卫国家是法勒则(法勒则:阿拉伯语,使命)”等。这些有关道德劝诫的谚语,实际上就是微缩版的回族家训、家风。

除受宗教影响外,青海回族、撒拉族自元代以来就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在漫长的民族发展进程中,青海回族、撒拉族与其他民族频繁交往,互通有无,民族间频繁的经济、政治交流促进了回族、撒拉族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使回族、撒拉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儒家文化认同感逐渐增强。在青海的回族、撒拉族家庭中,在加强宗教道德教育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儒家传统文化教育,忠孝廉洁,勤俭朴厚的思想也深入人心。秉承中华传统的家风文化,“重德修身”也是回族家风文化的核心内容。清末西宁镇总兵马福祥(1876—1932)为河湟回族,他在戎马倥偬中完成了《训诫子侄书》、《家训》、《先哲言行类钞》等家风家训。这些家书家训以述说家史、继承祖业、发展家业为主,教育其后人自身、敬业、崇礼、节俭、忠厚。如马福祥在《家书》中教育子侄“为汝等前途计,首宜培养心田。恒使方寸之地,善念油然而生。对于社会,时存救济贫穷之心。力行施舍钱米之事,不但以我之有余,补人之不足,尤应预为节省,藉便取求庶足。立博爱之初基,彰吾教之美德。而又慎重交游,近益友以扩见闻,屏

损友以防习染,立身处世方有把握。”马福祥《家书》将伊斯兰教有关善、学、廉等思想与中华儒家文化相结合,将儒家文化的优秀文化思想吸收到回族家庭教育中,可见当时回族知识分子和官宦之家对儒家文化的积极认同。

流传于撒拉族民间的《尕勒莽与阿合莽》及民间舞蹈《骆驼戏》是撒拉族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尕勒莽与阿合莽》、《骆驼戏》等民间艺术通过追述撒拉族因蒙冤而遭受迫害,后凭借聪明才智洗清冤情并率领属民历经艰险,从中亚迁到今青海循化的故事和仪式表演,教育撒拉族后人敢于反抗暴政,艰苦奋斗,不忘初心,追求幸福,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为后代上了一堂撒拉族民族史课。先民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成为撒拉族勤奋、顽强的民族基因。撒拉族爱国将领韩有文将军,自幼好学,勤于思考。曾历任国民党政府青海省西宁市警察局长、青海省政府保安处少将副处长,1949年9月任整

编骑兵第1师师长,9月25日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参加起义。后任解放军第22兵团骑兵第7师少将师长,1952年新疆军区第三副参谋长,1965年任农6师副师长,1980年起任新疆自治区第四至六

届政协副主席,1983年任民革中央委员,1984年任民革新疆区委主

任委员。在黑暗的旧中国,韩有文将军通过和共产党的接触逐渐看清了国民党蒋介石的真实面目,深刻懂得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道理,经过精心安排于1949年率部起义,为人民解放军顺利和平解放新疆

作出了巨大贡献。韩有文将军反击外蒙古入侵,维护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爱国行为还曾受到王震将军的赞扬。晚年,韩有文将军经常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