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体验学习”和“课题研究”成为中小学生在“综合学习时间” 课程中最根本的学习活动方式。“综合学习时间”要求学生通过 理解、体验、感悟和探究自然和社会,形成综合社会实践能力和 社会责任感。可见,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具有“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 虽然各国开设的课程名称各不相同,但都注重学生综合 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 养。虽然国外的研究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理论支 持,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理论层面的分析与阐述,对 实践层面的研究关注较少。
3.与其它各类课程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 鲜明的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生成 性等特点,是一种能力取向的课程、经验取向的 课程、实践取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既 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 的需要,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全国首批38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1年9月) 和二批500余个省级实验区(2002年9月)在新课程改革中碰到 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方面,教育部下 发给各实验区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仅仅给出了课程目标、 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则,但缺乏可供借鉴的案 例,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作上的重大困难;另一方面,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本身特有的生成性也拒绝固定的统一教材,这对于习惯 了以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小学教师来说,一时无法适应;当然 近年来高中段的研究性学习蓬勃开展,已经有了一批成果,出了 不少书,但是以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能力储备,根本 无法搬用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实践研究是当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回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及杜 威的“活动课程”。自从杜威为“活动经验课程”做出 系统的理论阐述之后,在活动课程的演变过程中,世界范 围内课程综合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劲。实践性与综合性的 结合,成了二十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特色。
❖ “课程整合”、“超越学科本位”等观点被越来越多的 人接受。课程的综合化趋势不只是改变一种课程组织方 式,它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
❖ 在上述背景下,中国教育部在2000年1月31日颁布了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稿)》,新设“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2001年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 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规定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下移 至小学中高年级,这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 划(试行稿)》基础上的发展。
❖ 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 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一种课程形态,其主旨在 于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真切的体验,形成对自然、 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与责任感,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 和创新意识,以及养成合作、分享、进取等个性品质。
2.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坚持以人为 本(尊重人的主体性)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国 国情,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广大中小学生 全面而有个性(创新的基础)地发展;必须全面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密切教 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知识与能力、书本学习 与实践学习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 实践中成长(学习是为了幸福的生活)。
❖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打开一个 开放的时空,由学生自主地、创新性地展开学习 活动,既是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 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 英国国家课程标准关于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美国各州 的设计有相似之处,都主要集中在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和设计学习(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等方 面。英国中小学的社会研究围绕公民素质的形成 (becoming informed citizenship),以及重大的政治、 精神、道德、社会或文化问题来设计实践和探究的主题。 设计学习则主要包括综合艺术设计、信息与交流技术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等。
❖ 法国课程标准中设计了一类“综合学习”的课程,有 “技术实践”、“动手做”(hands-on))等方式,其 基本规范表现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综合学习要求跨两 个或两个以上学习领域,要求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 技能;二是综合学习的活动方式应是多样的,涉及接受、 探究、应用等基本学习活动方式。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学课程中一直有一类叫做“特别 活动”的课程,它包括校传统活动、学生活动和班级指导活动三 个方面。由于“特别活动”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还 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发展的社会性需要。日本文部省在1998年12 月和1999年3月颁布的《学习指导纲要》中增设了“综合学习时 间”的课程。这一增设,使日本中小学原有的课程种类由“必修 学科”、“道德”、“特别活动”等三类变成了由“必修学科”、 “道德”、“特别活动”和“综合学习时间”构成的四个种类。 “综合学习时间”课程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致力于培养学生 主动和探究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考方法, 要求采取“综合体验性学习”和“课题研究性学习”等不同方式。
❖ 选修课设有数学、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生物、 历史、地理7门学科,以及地方和学校根据学生 兴趣要求和发展需要所开设的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 成长背景,体现经验和社会生活的教育价值,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综合性、经验性、实 践性课程,它强调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中发现问题,学习运用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经历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方式和实践体验过程, 突出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和创新精神。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
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
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
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 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 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 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 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我国的教育观念 相对滞后,部分课程内容陈旧,结构过于单一,学科 体系相对封闭。所以,变革课程,引导学生开展综 合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和探究的能力、 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以适应学习化时代和
信息社会的需要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发展的 客观要求,是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并为 我国开展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 供了有效的实施载体和操作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
❖ 基础教学部 ❖ 教育心理教研室
❖ 张振宇副教授 ❖ E-mail:zhangzhenyumathe@163.com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八、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与保障
5.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 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 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 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 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 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
❖ 1、亲近并探究自然,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 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来自百度文库
❖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 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 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 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 学分制管理。
❖ 普通高中必修课设有思想政治、语文、数学、信 息技术、外语(英语、俄语、日语等语种)、物 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和保健、艺 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 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活动与“设计学习”活 动,美国倡导基于设计的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
❖ 在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中,虽然没有统一的“综 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但各州都设计了具体的、 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性活动的课程。主要有:① 自然与社会研究(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即STS);②设计学习 (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简称PDL);③社 会参与性学习(social participating learning)。 尽管美国在各州范围内的不同学区和学校实施的 具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五花八门,但都体现了 主体研究性、综合实践性、社会参与性、生活生 成性等基本特征。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 的教学方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有利于学校教育密 切联系社会实际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为培养多层次多类 别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有利于深化素质教育,促进 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统筹规划、 有机整合、深化管理、积极探索,努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 发展和提高,促进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 •认识社会环境,探究社会问题
❖ •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 •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形成亲社 会的态度和热爱社会的情怀
❖ 3、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初步具有自主选择 和独立做出决定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 生活态度
❖ •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不足,树立人生理 想,积极进取
(二)具体目标 1.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 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 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 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4.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 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 •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发展探究自 然的能力
❖ •欣赏自然,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
割的内在联系 ❖ •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初步形成反思、探究 社会问题的习惯,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 社会沟通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 会负责的态度
❖ 目前国内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的探索及其 相关政策的保障和理论支撑的研究己有部分著作相继问 世,诸如李臣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从理论 上梳理了活动课程的发展历史。郭元祥著的《综合实践 活动课的理念与框架》、廖先亮著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的理论与方法》等,从课程的实质与价值、理论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目标、过程等做出了较为全面 的阐述。但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实施的实践层面 的策略、模式研究却几乎空白。
❖ 由此可见,正是时代的需要,传统教育的缺陷,课程本身的 发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运而生,成为新课程改革中 的焦点。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 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落实《九年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普通高中课程计划》 的有效举措。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一)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 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具有问题意 识,体验并初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发 展综合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科学态度,培 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