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好图书内容质量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把好图书内容质量关
作者:杨敏
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版》2015年第01期
摘要:图书是一种知识产品。
合格的内容质量是图书的最基本要求,高品质的内容质量是产生精品佳作的根本条件。
当前,一些出版单位在图书内容质量管理上存在一定问题。
那么,如何把好图书内容质量关呢?1.认真细致地审读是前提;2.编辑加工是必要条件;3.印前质检工作要强化;4.加强编辑修养是手段;5.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是必然。
总体来说,图书内容质量把关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化、规范化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每一本图书的内容质量合格。
关键词:审读编辑加工质检编辑修养奖惩制度
图书是一种知识产品,是人类知识的积累,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结晶,更是人类最重要和最悠久的文化传播媒介之一。
一本图书,不管它的包装如何精美,不管它的内容如何有价值,但内容质量水平低下,它就不是一本合格的图书。
因此,内容质量是成就一本图书的命脉。
合格的内容质量是图书的一项最基本要求,高品质的内容质量是产生精品佳作的根本条件。
目前社会上依然存在“无错不成书”的现象,于是社会各界大力呼吁:图书的内容质量管理不能再流于形式,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当前,各出版单位在图书内容质量管理上存在一定问题:1.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忽略了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一最高准则;2.以审代编、以校代编、以读代审等现象严重;3.委托或依靠文化公司代其编校,难免出现鱼龙混杂现象;4.编辑人员工作任务繁重,出版单位考核时重数量、轻质量,导致编辑人员无暇顾及内容质量;5.编辑校对工作的“传帮带”跟不上,新入职员工没有系统地学习编校方法便开始工作;6.因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作祟,想方设法回避质量检查,给图书内容质量埋下诸多隐患。
如果图书内容质量过关了,其他质量问题不难解决;内容质量没有过关,其他质量即使达到了优秀,也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在出版社的图书内容质量检查中,实行的是一票否决制。
那么,如何把好图书内容质量关呢?
一、认真细致地审读是前提
图书的原稿质量关系到图书编校质量的优劣。
所以,必须建立规范的图书审读制度。
图书审读制度是图书出版的基本工作制度,是确保图书质量和效益的一项基础性的质量管理制度,是图书质量管理制度的核心。
初审、复审、终审这三个审稿环节缺一不可。
通常初审由编辑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完成,复审由编辑部主任完成,终审由总编辑或副总编辑完成。
初审工作主要对书稿的政治导向、思想倾向和书稿的价值进行审查,进而对书稿具体的内容、体例、结构、形式和文字进行审查,在此基础上对书稿的优劣做出客观评价。
不管是组稿还是自由来稿,初审只提出审稿意见,采用、退修或不用,不做修改和加工。
只有三审通过,签订出版合同后才进行编辑加工。
虽然绝大部分编辑能够按三审制度执行,但有部分编辑心理上存在着过分依赖现象。
该质疑的地方不提出疑问,该核实的地方不核实,草草看完推给复审、终
审。
有的是过分依赖作者,认为“文责自负”,不但对作者明显的笔误不改,甚至不写审读意见。
还有的编辑不注意作者的文风、意图,全部按自己的意愿修改,这是对编辑职责的歪曲。
所以,编辑既不能过分依赖作者,更不能乱改作者的稿件,对作者一视同仁,不管对谁的书稿都要认真审,仔细看。
图书审读制度可以把那些写作质量低劣,内容、结构、篇幅等不符合出版要求的书稿挡在编辑加工环节前,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成本,而且从源头上保证了图书内容质量合格。
二、编辑加工是必要条件
编辑加工是编辑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同的书稿有不同的要求。
目前大部分出版单位囿于编辑力量不足,采用编校合一的形式。
因此,编辑加工能力成为编辑的基本功之一。
编辑修改加工时的阅读不能是跳跃式的,而要逐字逐句地细读,可通过点校、折校、读校等方法细读,再从思想政治、科学、艺术、事实材料、结构、逻辑、语法、修辞、技术规格等各种不同角度对书稿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发现存在的缺陷,并考虑消除这些缺陷最适当的办法。
修改加工时要慎重行事,有十分的把握方可下笔。
如果不能完全确定,应用铅笔标明,以备核查。
首先要做的是消除政治错误,对学术性、知识性问题的处理和事实材料进行订正,核对引文。
然后进行形式上和技术上的处理。
整个书稿要有统一的编写体例,标题的文字要妥帖,层次分明,用词、造句应合乎现代汉语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改正错别字。
书稿加工完毕后,在发稿前,还必须进行必要的整理工作,对全稿的顺序全面检查,防止前后颠倒或丢页漏行,检查全部书稿的篇、章、节的标题与目录是否一致,封面、扉页、版权、附录等辅文部分是否全面清楚,做到“齐、清、定”,然后才能送批办理发稿手续。
编辑加工是确保图书内容质量合格的必要条件,是重中之重。
三、印前质检工作要强化
许多出版单位都把编校质量检查放在了成书这个环节。
毛本的检查主要是针对图书批量印装前对印厂送交的样书的检查,检查的重点是印装质量。
有的出版单位还会抽查图书的要件,而有的出版单位则只检查印装有无问题,是否有缺页、倒装等现象,与编校质量是否合格没有任何关系。
成书后如果发现编校质量出现了问题,主要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有严重差错的图书不能上市,更正后重新印刷,这样既浪费了资源,又耽误了图书上市的时间;二是有少量差错但不影响阅读的图书会“带伤”上市。
第二种情况业内人士认为不影响阅读,也许差错率也没有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但对消费者而言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图书“带伤”上市,对出版社甚至对出版界的影响是隐形的,更具有“杀伤力”。
所以,我们必须强化图书印前的编校质量检查工作。
图书编校质量检查工作必须设专职质检员。
其主要工作就是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对付印前的清样进行编校质量检查。
除专职质检员外,有条件的还可以聘用学有专长的人员做兼职质检员,由于他们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除了常见的差错,他们往往还能发现一些编辑没有发现的专业知识方面的差错,质检效果良好。
四、加强编辑修养是手段
出版业是知识产业,编辑工作又是出版业中最关键的环节,对编辑的修养有很高的要求。
首先,编辑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
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政治理论水平、政策法规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
政治理论水平关系到选题的策划、筛选和稿件的审读等;政策法规水平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矛盾冲突;思想道德水平主要表现在编辑要有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对选题的取舍、对书稿的鉴别评判等方面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有心甘情愿为别人做嫁衣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有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其次,编辑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编辑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型工作,因此要求编辑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就必须有专业技术知识、语言文字知识、编辑业务知识和出版发行知识。
再次,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
编辑工作就是和别人的思维成果打交道的工作,在策划选题时,要分析各方面的各种信息,判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经过严密的思考,构建一本书的框架,清晰准确地告知作者;审读来稿时,要从篇章结构上评判作者的整体思维是否合理;编辑加工时,从字词句段中判断书稿中科学概念是否准确;改稿时能保持作者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风格。
最后,要有编辑职业意识。
编辑工作的有效性与编辑的职业意识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有信息意识和质量意识。
信息社会人们已经把传统的创造与发展的着眼点从单纯地发展物质生产转向信息开发,在信息开发中求效益。
出版业作为知识产业,信息更加重要,有时会从一句话、一种信息中诱发选题灵感;同时,书稿中出现的一些数据、不确定的字词等信息要尽可能进行核实,保证书稿的万无一失,要多利用工具书,必要时要咨询专家学者;图书的质量就是生命,为了使精神产品不致成为废品,编辑自始至终要有质量意识,把好质量关。
五、严格的奖惩制度是必然
出版单位如果要保持图书编校质量检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并且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敢于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
出版单位年终考核编校人员一般以数量为主,报酬往往和数量息息相关。
而主管部门考核一个出版单位主要以内容质量为标准,这也是图书这种商品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尺。
因此,出版单位应将数量与质量综合考核,制定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奖惩标准。
编校数量和质量的统计不是简单的数字罗列,而是用数字反映客观规律的一种工具。
数量统计不是单纯地为了考勤,质量检查也不是单纯地为了考绩,两者的主要作用是在统一编校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发挥集体力量,帮助编校人员在业务技术上不断发展。
为编校人员提供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使之不断提高知识水平,是提高编校质量的有效措施,但决定性的因素在于编校人员自身的努力。
因此,奖惩制度只有真正落实到位,有奖有罚,形成人人向优秀学习的良好风气,用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每一个人,既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分配原则,又实行奖优罚劣的奖励原则,用科学严格的奖惩制度才能提高编校质量。
以上是笔者对如何提高图书内容质量的一点粗浅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应该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总体来说,图书内容质量把关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化、规范化管理,各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只有全方位总动员,才能保证每一本图书的内容质量合格。
参考文献:
[1]朱胜龙.现代图书编辑学概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2]于友先.现代出版产业发展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3]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教育图书研究会.小学优秀论文选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