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原因
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是什么第二次中东战争是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的军事行动。
这场战争也标志着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原因第二次中东战争发起的原因要从埃及说起,埃及境内有一条沟通地中海和红海,连接亚非欧三洲的河流。
不仅能缩短航程,更能让三洲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所以这条运河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英法是老牌殖民国家,早在殖民时代,就尝尽了这条河流的好处。
二战结束后,殖民国家的辉煌已经过去,实力大减。
而埃及也通过独立解放运动,成功建立了新政权。
他们撕毁了从前同英国签订的英埃条约,并赶走英国驻埃及军队。
英国对此觉得遭受到了奇耻大辱,于是伙同法国在伦敦召开了国际管制的会议,希望能在会议中重新取得苏伊士运河的掌控权,但各国无人认同。
1956年9月,英法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提出国际管理制度提案,遭到了安理会的否决。
对此,英法就有了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念头,于是在他们找到以色列,三国凑在一起打算密谋夺取苏伊士运河的计划。
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过程第二次中东战争虽然持续时间较短,但其中也有基础经典战役,例如:米特拉山口战役:1956年10月29日,沙龙上校指挥以军伞兵空降米特拉山口,在法国空军的掩护下,以军成功空降200余人。
这些士兵联合剩下的士兵,总计3000人向米特拉山口突进。
埃军得知战况后,火速派出军队打算在米特拉山口与以军对战。
经过两天的战斗,以军凭借武器装备的优良性能,向谷地东部撤退。
阿布奥格拉战役:1956年10月30日,以军还未到乌姆卡特父南线就遭到了埃军强烈的火炮攻击,当场就有数人伤亡。
看到正面突击无望后,以军采取迂回战术。
第二天,以军偷偷通过大卡山口,到达阿布奥格拉。
埃军此时早已在阿布奥格拉布置了重火力,但是在以色列空军的火力扫射下。
埃军仍旧不敌,为了保存实力,只得向南后撤。
第4课 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1
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第4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一、“六日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
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阿拉伯国家进行抵抗。
至十日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失败。
这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
1、战争的起因:(1)阿以矛盾的新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①以色列受到埃、叙联合威胁:埃、叙合并,签署共同防御协定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盟主,它在巴以冲突中一贯支持巴勒斯坦兄弟。
1948年5月15日,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次日,埃及政府就派兵一万参加阿拉伯部队共同进攻新生的以色列。
这场战争被称为巴勒斯坦战争或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9年签订停战协定时,以色列占领着原本属于巴勒斯坦阿拉伯国的加沙地带。
1956年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以色列伙同英法两国入侵埃及,占领了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
后来在联合国的干预下,以色列1957年3月撤出。
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的敌意和仇恨与日俱增。
苏伊士运河战争后,埃及在阿拉伯国家中领导者的地位得到巩固。
纳赛尔对在战争中没有完全实现埃及的作战目标心有不甘。
联合以色列周边的阿拉伯各国共同行动一直是埃及的愿望。
其中,叙利亚又是最主要的联合对象。
1958年2月,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同年11月,埃叙缔结了《共同防御协定》。
以色列与叙利亚关系紧张起来,边境摩擦和冲突逐渐升级。
②巴解组织的成立和反以斗争:概况:巴勒斯坦人在战争中失去土地家园,流离失所,极大地唤起了他们的斗争意识。
各种反以民族主义组织纷纷成立。
1959年,阿拉法特组织巴勒斯坦青年组成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简称“法塔赫”。
他本人则当选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
该组织是阿拉伯人的民族主义组织。
主张:武装斗争,建立尊重宗教信仰和消除种族歧视的国家;意义:标志抗击以色列斗争进入有组织有统一领导的新阶段;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在“重建家园”的口号下,积极开展有组织的武装斗争。
2015年形势与政策 中东乱局及根源
据犹太传说,救世主来临后,死者 将最先在这里复活,因此,自15 世纪以来,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便将 橄榄山作为自己百年之后的长眠之 所。那些流散在外的犹太人,有的 年老时不远万里返回故土,以便葬 在橄榄山上,有的千方百计托人带 回一捧橄榄山的黄土,死后洒入墓 穴中,象征着自己与耶路撒冷靠得 很近,祈盼能够早日复活。
犹太教认为耶路撒冷是古代犹太王国的首都,是 宗教圣殿所在地。
基督教认为耶路撒冷是创始人耶稣诞生、传教、 牺牲、复活的城市。
伊斯兰教认为创始人穆罕默 德踩着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 寺的一块“圣石”升空的。
犹太人最为神圣的地方:耶路撒冷的哭墙
耶路撒冷橄榄山的南面和西面陡坡 上,是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坟茔。
埃胜
以占埃叙 领土
埃叙夺回 部分领土 以色列获
胜
文化和宗教冲突引起的战争
旷日持久的巴以冲突
?
探询第四个原因——无比稀缺的水资源
沙漠面积广大 气候炎热干燥 河流极其稀少
匮乏的水资源
. 中东石油资源十分丰富,但水资源却非常紧缺。
. 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和地中海以东的沙漠覆 盖并威胁着大片地区。
. 中东地区雨量很少,离地中海215千米的开罗年平均 降水量仅为28毫米,而中东地区人口正以平均3%的 速度增长,进一步加速了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非阿拉伯国家
土耳其
约旦 黎巴嫩 科威特 巴林 摩洛哥 苏丹
索马里 以色列
叙利亚 伊拉克 阿联酋 阿曼 突尼斯 埃及
科摩罗 伊朗
中叙 东利 主亚
土耳其 伊
要 的
黎巴嫩
国
拉 克
伊朗
家约
或旦
地 区
埃及
沙特阿拉伯
科威特
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与阿拉伯的再次对抗
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与阿拉伯的再次对抗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与阿拉伯的再次对抗在20世纪20年代初,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抗局势进一步升级,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爆发。
这场战争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涉及到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
本文将就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战斗过程以及战后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背景:巴勒斯坦分割与以色列建国第一次中东战争后,联合国决定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犹太人国家和阿拉伯人国家两个部分。
1947年,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割决议》,决定将巴勒斯坦划分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两个国家,其中耶路撒冷地区受国际监管。
但阿拉伯国家不承认这一决议,并开始对犹太人进行武装抵抗。
1948年,以色列宣布独立建国,随即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对其宣战。
以色列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并且扩大了自己的领土。
这使得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更加不满,并且对以色列发动第二次中东战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起因: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与阿拉伯国家的团结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起因之一是巴勒斯坦难民问题。
由于以色列建国后,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为难民,流离失所。
这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极大关注,并且在国内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侵略行为感到愤怒,并决定联合起来,对以色列发起进攻。
此外,冷战时期的影响也是导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因素之一。
苏联支持阿拉伯国家,而美国则倾向于支持以色列。
这使得局势更加复杂,也加剧了双方的对立态势。
三、战斗过程:猛烈的军事对抗与战争结果第二次中东战争从1956年开始,以色列与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军事对抗。
最初的战斗主要发生在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以及约旦河西岸地区。
双方都展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使用了现代化的武器和技术。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双方进行了多次军事行动和边境冲突。
以色列在战争中多次发起突袭行动,试图打击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实力。
九年级历史下册《中东战争》知识点:历年战争
九年级历史下册《中东战争》知识点:历年
战争
中东战争(The Arabndash;Israeli Conflict)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地中海东部与南部的称呼。
“中东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由于巴勒斯坦土地极度不公平的分割,导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交战,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占优势,但是停火后以色列接受来自美国的大笔援助,以及阿拉伯军团的英国指挥官指挥部队撤离战场,导致阿拉伯国家战败。
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国内革命后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引发利益冲突,最终英法以撤军。
第三次中东战争:戈兰高地的叙军向以色列定居点开火,由此爆发冲突。
以色列全面获胜。
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和叙利亚企图收复失地,对以色列发动进攻,阿拉伯国家先胜后败。
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因为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装暗杀,对黎巴嫩境内巴勒斯坦武装发起进攻,这次战争是巴勒斯坦问题的延续,以色列最终单方面撤军,第五次中东战争告终。
为大家提供的中东战争知识点,大家仔细品味了么,希望在学习上能够帮助到大家。
鲁教版九年级历史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亚非拉的奋起
精编初三历史下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知识点整理。
五次中东战争概况:
五次中东战争概况: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
1948年5月15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埃及和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为扼杀刚建立的以色列国,出动4万军队(后增至6万人)从三面向以色列发起进攻。
战争初期,阿拉伯国家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以色列军队节节败退。
以军的将领惊呼,以色列军队无法抵挡阿拉伯国家军队的进攻,全军已处于崩溃边缘。
战争危急之时,几名驻欧美国空军犹太裔士兵冒着军法审判的危险,偷了3架重型轰炸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机场装满炸弹后,起飞轰炸开罗和大马士革。
为扭转战局,以色列总理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说:“以色列急需几周的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以色列需要立即停火”。
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
停火给以色列啜息之机,它最大限度的利用四周停火,为尔后的战争作准备。
以军加紧扩编(几个月后增至10万人)、调整部署、统一指挥,财政上得到美国援助,并从捷克斯洛伐克转运西欧国家的武器,在停火结束后就转入反攻。
阿拉伯国家缺乏统一的作战指挥,武器装备和部队素质较差,结果战败。
阿方阵亡约1.5万人,以军阵亡约6000人。
1949年2~7月,埃、约、黎、叙分别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
结果,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计2万多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
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1949年,本-古里安策划了“魔毯行动”,动用上百架次的飞机,把近5万名犹太人从也门接回以色列。
1950年的一次行动则将12万犹太人从伊拉克运回以色列。
建国初期的4年时间里,以色列的人口增加了一倍。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1957)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或英法以侵埃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
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企图重新控制运河,推翻埃及总统G.A.纳赛尔领导的民族进步政府,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
第二次中东战争
• 对法国的戴高乐来说,美国并不是一个可靠的盟友,只有 拉拢欧洲其他国家才可能与美国和苏联抗衡,制造第三股 平衡力量。此外苏联的核攻击威胁也让法国下定决心,必 须研发自己的核武器。对埃及的纳塞尔来说,虽然埃及在 军事战略上彻底失败了,但在政治上却获得胜利,埃及成 为阿拉伯世界对抗以色列的主要力量,并是泛阿拉伯民族 主义的根据地。
当事国的领导人需要调整历史民族宗教和政治传统方面的固有思维需要面对现实的勇气和面向未来的胸怀需要权衡眼前利弊和长远得失需要平衡民族国家利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区整体和平与发展的关系需要高度一致的政治决断力
邓国雄 20111020165
目录
• • • • • • • • 中东概况 第二次中东战争简介 战争背景 战争过程 美苏态度 战争结果及其影响 我的思考 参考文献
• 英法和以色列的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苏联宣誓:如英法不停火,苏将对英实施核攻击。 美国为把英法势力挤出运河区,命令全球美军进 入戒备状态,威胁英法。在埃及军民坚决反抗和 国际社会强大舆论压力下,英、法被迫在11月7 日宣布停火,11月22日撤出全部军队。在埃及应 允以色列有蒂朗海峡水面航行和空中飞行权后, 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从西奈撤出全部军队, 所遗有争议的加沙地带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由 “联合国军”暂时管理。
埃及与英法联军交战
英法空袭埃及和埃军撤出西奈
•
正当埃及军队在西奈抵挡以军,大批埃军由运河开进西奈 并准备大规模反击的时候。10月30日下午6 时,英法两国借 口保护运河航运,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以双方 停火,并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否则派兵干涉。
• 遭埃及拒绝后,英法空军在10月31日下午对埃及的15个机场、 一些兵营和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 等城市的重要经济、交通设施,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同时轰 炸西奈的埃及部队,企图将埃军拦截在西奈半岛。 • 10月31日,以军在英法空袭埃及后向开始准备撤退的埃军进 攻。但沿途遭到埃军顽强阻击,至11月2日凌晨以军进至阿里 什时,埃军主力已撤退西奈半岛。
五次中东战争
五次中东战争中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地缘政治和宗教矛盾的集中地,这些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了五次中东战争。
以下是关于五次中东战争的详细介绍:第一次中东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发生在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期间。
这次战争主要是由于阿拉伯国家反对犹太人建立以色列国的立场而引发的。
在战争中,以色列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国际支持,占领了包括阿拉伯加沙、耶路撒冷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在内的阿拉伯领土。
第二次中东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英伊战争或赎罪日战争,发生在1956年10月至1957年3月期间。
这次战争的起因是英国和法国支持以色列入侵埃及,以推翻埃及总统纳赛尔。
在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但最终在联合国的要求下撤退。
第三次中东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或六日战争,发生在1967年6月至7月期间。
这次战争的起因是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发动先发制人的进攻,并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以及埃及的西奈半岛等地区。
这次战争导致了许多难民的流离失所,并对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次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发生在1973年10月至1974年2月期间。
这次战争是由于埃及和叙利亚试图收复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的土地而引发的。
在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发动了成功的进攻,但最终由于美国的干预和阿拉伯内部的矛盾而未能收复失地。
第五次中东战争第五次中东战争,又称黎巴嫩战争,发生在1982年6月至9月期间。
这次战争是由于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的巴勒斯坦难民营地进行的突袭而引发的。
在战争中,以色列对黎巴嫩进行了全面的入侵,并消灭了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黎巴嫩长枪党等抵抗势力。
五次中东战争的爆发都与地缘政治、宗教矛盾和领土争端等有关。
在这些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升级,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虽然阿拉伯国家在其中的一些战争中取得了局部胜利,但以色列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国际支持,始终能够保持其在中东地区的优势地位。
第二次中东战争.doc
第二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起因于苏伊士运河危机。
1952年埃及爆发七月革命,推翻了法鲁克王朝,纳赛尔领导的新政府为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与英法(英法两国拥有运河公司96%的股份,英国还在运河区驻军)展开斗争。
经过几年谈判,终于迫使英国在1956年6月将军队全部撤出运河区,但运河的所有权问题尚未解决。
当时埃及为修建阿斯旺水坝急需资金,曾向英美等西方国家寻求援助,西方国家因埃及不愿接受附加的政治条件(由西方国家实施财政监督并停止与苏联的军火交易)而于1956年7月宣布撤销曾允诺的援助。
此举激怒了埃及,7月26日,纳赛尔在亚历山大港举行的群众大会上宣读了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的法令,表示要用运河的收入来修建阿斯旺水坝。
不愿失去运河权益的英法决定对埃及进行武装干涉,这时,以色列也参与其中,积极配合英法打击埃及。
10月29日,以色列首先出兵,侵入西奈半岛,随后,英法联军对埃及各大城市进行了空袭,并对运河区实施空降和登陆作战。
埃及军队进行了顽强抵抗,为了集中力量保卫运河区,埃军从西奈撤出,重点对付英法联军,挫败了英法占领塞得港和苏伊士城的企图。
运河危机和战争引起世界的关注,各国舆论大多站在埃及一边谴责英法的侵略行径。
11月1日,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并于3日通过立即停火和要求英、法、以撤军的决议。
这时,苏联和美国对英法也施加了不同程度的压力。
处于孤立境地的英法被迫于11月6日宣布接受联合国决议。
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英法的失败而告终,但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却部分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由于联合国决定派遣维和部队进驻西奈半岛,实际增强了以色列的安全感,并保证了亚喀巴湾的通航,避免了埃及对航道的封锁。
五次中东战争的历史事件介绍
五次中东战争的历史事件介绍自二战以来,中东陆续发生海湾战争、两伊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的大型战争,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得数五次中东战争,那么你了解五次中东战争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五次中东战争的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五次中东战争的简介说到国际格局的时候经常会说到中东战争,那么什么是中东战争?中东战争也可以称之为阿以战争,指的是以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埃及为代表的阿拉伯国家之间进行的战争,至今共发生过五次。
第一次中东战争:被称为巴勒斯坦战争或独立战争,起因是犹太人驱赶巴勒斯坦原住民,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土地分割不公且剥夺巴勒斯坦人权感到不满,致使阿拉伯国家联盟与以色列宣战。
战争初期阿拉伯国家占优势,但是在以色列接受美国的援助以及阿拉伯军团的英国指挥官的错误指挥下,最终阿拉伯国家联盟战败,以色列险胜。
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
起因是埃及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后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为争夺通行权,以色列联合运河原持有人英法两国向埃及发起进攻,意图重新掌控运河。
在联合国斡旋下最终英法以三国撤军,以色列取得蒂朗海峡航行权。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
以色列为达到向外扩张并压制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的目的,以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为由对埃及发动突袭。
以军获胜,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
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
阿拉伯国家为了收复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失地,对以色列发动的攻击。
阿拉伯国家先胜后败,直到联合国停火令生效这场战争才终止。
第五次中东战争:黎巴嫩战争。
以色列驻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装暗杀,为此以色列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发起攻击。
最终以色列单方面撤军结束战争。
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在1948年5月16日,阿拉伯国家联盟向以色列主动发起了侵略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阿拉伯军队伤亡大约1.5万人,而以色列军队伤亡大约6000人,最后这第一次中东战争以以色列获胜。
那么凡事必有因果,中东战争的原因有那些呢?第一次是因为巴勒斯坦土地被不平等的分割了,和剥夺了巴勒斯坦人们的权利。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三 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第二次中东战争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3
第二次中东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西奈战役、卡代什行动)是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的军事行动。
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
美苏两国均介入此事件,并对三国施加压力。
11月6日,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
英法两国的军事冒险最终以失败告终,只有以色列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自身目的。
这场战争也标志着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
战争背景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一条国际通航运河,全长175公里,它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缩短了欧亚两洲的航程,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运河自开通以来,一直为英法所控制,1882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
1936年又签定了英埃条约,肯定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权。
二战结束后,老牌殖民国家如英、法等受到很大削弱,埃及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1951年10月,埃及废除了英埃条约。
1952年7月23日,以纳塞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英埃条约法鲁克王朝,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之后,于1954年10月英国同埃及签定协定,同意分批撤军。
1956年6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但苏伊士运河仍为英法控制。
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
主要目的是为了用运河盈利筹措阿斯旺大坝的费用,此前由于中埃与5月30日建交,美国撤回了对埃及的经济援助。
英法为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策划召开对运河实施“国际管制”的会议。
1956年8月16日,在英法倡议下,22个国家在伦敦举行会议,但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9月19日,美、英、法召集18国再次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协会”问题,仍未达成协议。
9月30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10月13日,安理会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
《中东战 争》知识清单
《中东战争》知识清单中东地区,因其复杂的地缘政治、宗教、资源等因素,成为了战争频发的地带。
中东战争,是指一系列在中东地区发生的军事冲突和战争。
一、中东战争的背景1、宗教因素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在这片土地上拥有深厚的根基。
不同宗教之间的信仰差异、教义解读以及圣地的争夺,成为了冲突的潜在根源。
2、领土争端以色列建国后,与周边阿拉伯国家在领土划分上存在巨大分歧。
巴勒斯坦地区的归属问题一直是矛盾的焦点。
3、资源争夺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的控制权和利益分配引发了各国之间的竞争和争斗。
4、民族矛盾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之间长期存在的隔阂和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激化,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二、历次中东战争的概述1、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 年)也称为巴勒斯坦战争。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引发了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出兵进攻以色列。
战争初期,阿拉伯国家占据优势,但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逐渐扭转战局。
2、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 年)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触动了英法等国的利益。
英法联合以色列对埃及发动了军事进攻。
但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英法和以色列最终撤军。
3、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 年)也称“六日战争”。
以色列先发制人,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了突然袭击,在短短六天内占领了大片土地,包括西奈半岛、戈兰高地和加沙地带等。
4、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 年)又称“十月战争”。
埃及和叙利亚为了收复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的土地,对以色列发动了突然袭击。
战争初期,阿拉伯国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最终以色列还是稳住了局势。
5、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 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旨在打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黎巴嫩境内的其他武装力量。
三、中东战争的影响1、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历次中东战争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同时,战争也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五次中东战争
五次中东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向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这次战争实际上一直延续到1949年2月才停战。
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超过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范围的5731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有近100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第二次中东战争英、法、以侵埃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埃及1956年7月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后,英、法殖民主义者为重新霸占苏伊士运河,勾结以色列共同发动的侵略埃及的战争。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的一条著名国际通航运河,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据有重要战略和经济意义。
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开通后,被英国长期占领;苏伊士运河公司被英、法垄断资本控制。
埃及人民为收回运河主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同年10月29日晚,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入侵埃及领土西奈半岛。
30日,英、法向埃及政府提出最后通牒,借口所谓“保证运河的通航安全和自由”,要求占领苏伊士运河区的三个主要港口——塞得港,伊士美利亚和苏伊士。
埃及政府拒绝了这个无理要求。
31日,英、法对埃及进行海空军轰击,随即侵入埃及领土。
英、法、以的侵略战争,遭到埃及军民的英勇抗击和全世界人民的强烈谴责。
11月2日,联各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作出决议要求有关各方立即停火。
11月4日,联合国组成紧急部队监督停火。
11月5日晚,以色列被迫同意停火,英、法也于6日表示同意停火。
12月22日,英、法军队全部从埃及领土撤退,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全部撤出埃及领土,从而以侵略者的失败结束了这次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五战争。
又称“六天战争”。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
战争于6月11日结束。
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耶路撒冷城的约旦管区、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达6.57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使近50万阿拉伯人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或西奈战争,爆发于1956年10月29日。
1956年7
月26日,埃及将英、法霸占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英、法担心利益受损,遂与以色列秘密策划,由以色列秘密进攻苏伊士运河,而英、法谎称中立,再出兵干涉,以夺回运河控制权。
10月29日,以色列发动进攻,占领加沙地区等几处要地。
接着,英法政府命令双方停火,并从该地区撤出。
埃及予以拒绝。
11月5日,英法联合伞降部队在塞得港附近着陆,进攻埃及部队。
6日,埃及、以色列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安排;12月下旬,英、法、以军相继从埃及领土撤出。
1957年3月,以色列从加沙和西奈半岛撤出。
1、决策者
埃及:纳赛尔,埃及总统,
恢复民族尊严:纳赛尔将恢复民族尊严放在了十分突出的地位,他视民族尊严为埃及和阿拉伯民族主义的首要原则。
“积极行动”论和军队取胜论,认为发自人民的内心,表达人民的愿望,沿着人民已经走过的大道向前迈进的革命就是“积极行动”;要依靠军队取得民族独立,建立民族国家;同时,纳赛尔认为要进行两种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政治革命指的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以及本国封建专制统治的民族革命,是要恢复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利。
社会革命是在社会中实现公正和平等的民主革命。
“大埃及主义”观念:是从外交层面讲的,纳赛尔认为埃及处于阿拉伯、非洲、伊斯兰“三个圈子”的中心。
埃及应该承担历史使命。
阿拉伯民族团结与统一:反对殖民主义及其帮凶是纳赛尔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思想核心,维护阿拉伯的团结与统一是纳赛尔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实质内容。
纳赛尔认为只有阿拉伯的统一,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同国外统治者作斗争,才能争取民族独立。
“积极中立主义”:纳赛尔指出,对于阿拉伯国家来说,如果他们希望不卷入冷战,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依赖任何一方。
他把万隆会议的原则称作指导国际关系的“里程碑”,并决心保障阿拉伯世界置于冷战的各种潮流之外。
他力图把阿拉伯民族锻铸成“一个坚固的实体”,以维护民族尊严、实现民族权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社会主义思想”:走全民民主的道路,建立一个阶级之间完全平等的社会,发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共产主义。
英国:艾登,英国首相;
艾登不自信,优柔寡断。
认为纳赛尔的行为破坏了国际法和国际支付的基础,并且威胁了西方的安全。
面对复杂的局
势,艾登本来希望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争端,但又不想通过安抚纳赛尔来达到这个目的。
他认为如果把这条运河的控制权丢给埃及,将意味着英国在亚洲和非洲影响力的终结。
在一片狂热的武力征伐声中,英国同法国共同制定了应急计划。
麦克米伦,财政大臣
美国:艾森豪威尔,美国总统;
关注中东,希望能把阿拉伯世界拉到美国一边;改变偏袒以色列的形象,应得阿拉伯国家的人心。
杜勒斯,国务卿。
1953年5月“事实调查旅行”,阿拉伯现有的政治情况不可能使他们公开参加和西方大国一起防御条约,来抵御苏联的威胁。
因此,美国应该抛弃“让埃及成为创立中东军事防御组织的主要国家”的念头。
2s尽管碰了钉子,但他仍没放弃拉埃及参加“中东防御组织”计划的努力,同时他还希望利用纳赛尔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让他劝说其他阿拉伯国家参加由美国发起的反苏组织。
2、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状况
埃及:
经济:经济力量薄弱,亟待发展。
为了尽快实现现代化,急需建造一座夸尼罗河的大坝,彻底改变农业,同时通过水利发电为埃及的工业提供动力。
但本国又无力支付。
政治:
社会: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英国:
经济:战后英国实力下降,英国苏伊士运河的收入是英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政治:艾登任用一大批不会威胁自己领导地位的青年保守党人进入管理阶层,他们俯首听命。
艾登任后,将熟悉中东事务的外长麦克米伦调任为财政部长。
这些都影响对埃及政策的制定。
社会:当时的英国社会,民众不满,罢工频发,社会震荡。
分散了英国政府的对外精力,影响了对外政策的制定。
美国:战后实力雄厚,但又不能完全领导世界。
3、苏伊士运河的国际情势
战略地位:苏伊士运河是一条连接业、非、欧二大洲的国际海运航道。
它连接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
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的距离缩短5500-8000公里;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
8000-10000公里;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12000公里。
控制权:英法等控制。
苏伊士运河开通以来一直由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控制的万国苏伊士运河海上公司管理和掌控,英国史最大的股东占44%的股份,法国私人共占52%,埃及仅占4%。
经济地位:
二战后,苏伊士运河日渐成为石油运输的通道,到1955年为止,石油已占运河运输总量的2/3,欧洲2/3的石油供应都要经过运河。
艾森豪威尔曾经说过:“整个西方世界的繁荣和福祉必然依靠中东的石油及其自由获取,对整个西欧尤其是如此。
”此外,运河的北侧还分布着穿越阿拉伯半岛的输油管和伊拉克石油公司输油管。
因此,在战后国际石油格局中,苏伊士运河成为一条至关重要的纽带。
对与日益严重依赖中东石油的西方大国来说,这条水道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4、地区结构
中东的国家组成:
一般泛指西亚和北非地区,约17个国家,传统上的“中东”一般说来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叙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和土耳其。
其中,除以色列和塞浦路斯外,都是伊斯兰国家。
而在这些中东伊斯兰国家中,土耳其、伊朗为非阿拉伯国家。
埃及在中东的地位:
埃及是中东的第一政治大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军队数量、质量在中东首屈一指;战略地位重要,位于亚非两洲交汇处,苏伊士运河更是欧亚非的交通枢纽;
阿拉伯民族主义与犹太复国主义:
阿拉伯拒绝同意犹太在以色列建国。
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同时封锁对以色列生死攸关的蒂朗海峡,以色列出兵西奈半岛,战争爆发。
5、国际关系与国家战略
埃及:
实现民族独立富强,构建维持埃及在中东的大国地位,维护阿拉伯世界的团结与统一,避免卷入冷战。
英国:
战后实力衰落,无力继续保持对中东的控制,不得不与美国合作,借助美国的力量维护
大英帝国的虚荣光环;
英国把埃及当作英国在中东殖民统治的中心,他坚信只有控制住埃及,才能稳定英国在中东的殖民统治。
这使得他的对埃政策有三重目标:让埃及远离苏联,并将埃及纳入到英国主导的中东防御体系中;借助美国、法国等西方大国的力量,压制埃及反对英国的行为,使埃及的民族独立运动对英国在中东殖民体系的冲击降到最低;从经济上援助埃及,并向埃及提供少量的武器,让埃及依赖于英国,从而更好地维持英国在埃及的利益。
美国:
从全球角度看待中东问题,把中东地区作为遏制苏联的一项工具,围堵苏联的扩张之路。
同时希望取代英法在中东的地位。
采取了对埃及既拉拢又打击的政策,但过于反复使得埃及采取极端措施;
英法:
没有完全领会美国的全球战略,以至于战略失误,从加入“巴格达条约”扩张势力到后来出兵埃及,都与美国的全球战略相违背,因而英法与美国之间出现分歧和矛盾。
6、世界体系
世界的无政府状态,联合国的世界政府职能有待开发
二战后,亚非拉各国提高了觉悟和民族意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此伏彼起。
第三世界兴起,亚非拉国家先后摆脱殖民枷锁,赢得民族独立;第三世界人民联合进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在世界政治、经济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受此影响,埃及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当时正处于冷战时期,世界分为两大阵营。
埃及作为阿拉伯国家,第三方势力,美国期望阿拉伯国家效仿伊拉克加入“巴格达条约”,完成对中东地区的控制,以便更好地遏制苏联。
而美国没有认清埃及的情势,反而刺激埃及采取了对抗性措施。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要求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而存在的国际私有制,阻碍经济全球化,不惜以武力实现资源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