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与性别双维度教学模式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文学与性别双维度教学模式探讨
女性文学课程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赏析课程,更应侧重用性别视角剖析文学现象中的性别文化内涵,从授课主体、对象、内容、形式上突出其与一般文学赏析课的不同,展开性别和文学双维度教学。
标签:女性文学课程性别文化社会性别意识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学界开始译介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随后很多学者结合我国本土实际,开始对我国女性文学状况进行研究,到今天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女性学的发展离不开研究,但研究的成果必须回到课堂上,成为新的知识结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课程也随着研究地深入开始陆续走进我国一些高校,为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如何把女性文学与性别结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则值得深思。
一、课程教学目标
任何文学活动都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与自身所属性别群体相趋同的审美意趣,他们/她们的书写对象、内容及抒写的内心情感与经验,无不深深地烙上了性别的烙印。
“她们”的作品中无不体现着女性“她者”的声音,只不过古代女性作家对自己的性别所然没有清醒的意识,寥寥无几的“有声”语言表达的却是男性强权文化下的女性的“失语”,而到了现当代女性作家的创作,则是有着更多对“她者”主体性的自觉表达。
当然纵观男性作家的作品,又何尝不是处处都流露出其处于主流文化霸权话语地位的男性优越。
女性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培养学生直接阅读女性创作经典的兴趣和分析研究能力,且这个维度是辅助性的。
而本课程的另一个核心维度则是用社会性别分析法对文学现象特别是女性创作进行解读,剖析文学现象中的性别文化内涵,考察文学文本呈现的语言形态与性别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培养学生从性别维度评析文学现象的能力。
二、课程开设意义
任何研究成果如果不能与社会现实互动的话,那就是一项没有意义的研究。
我国女性研究成果丰硕,当其成果进入课堂后,便能直接影响或是干预现实生活。
女性文学课程性别/文学双维度教学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帮助女大学生重新审视人文历史中的性别象征建构,培养女大学生的现代女性主体意识。
当代女大学生依赖、从众心理较强,一些女学生对传统女性角色认同,其主体意识仍不强。
而女性文学双维度教学却能从文学角度引导其对自身的主体性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第一,女性文学双维度课堂教学能引导女大学生重新审视古代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世界中女性的历史、文化境遇,对千百年来处于“她者”“第二性”地位女性创作进行性别视角分析,纠正其对传统文学书写和
文学批评中的性别偏见。
第二,现当代女性以文学书写的方式自主表达,改变了传统社会女性形象被扭曲,女性声音被湮没的现实,顽强地用自己的思想、方式,呈现和表达了女性的经验,这能使女大学生在阅读期待与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改变以往“女性是弱者”“男尊女卑”的刻板印象,培养其用社会性别分析法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现代女性主体意识。
(二)女性文学双维度课堂教学能更新当代大学生的性别观念,引导学生对社会性别的正确理解,促进两性平等话语环境与文化思想的建构。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女性文学双维度课程它不仅能帮助我们走出长期以来阅读的性别盲区,让我们重新认识文学当中的性别内涵,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提高其性别敏感度,从源头上克服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引导以后的决策者从社会性别角度解决社会问题。
基于以上重要性,在很多高校如南京、复旦等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开设女性文学专题课,而在江西省,却只有为数不多的学校开设有女性文学的选修课,这必然不利于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更不利于推动社会的双性和谐。
三、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女性文学课在有些高校开设时间较久,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有些高校仍以一般文学欣赏课的方式讲授,忽视课程的性别意蕴。
所以要实现课程所定教学目标,必须从主讲者、讲授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一)培养有较成熟女性主体意识、较强探索精神的女性主讲教师
目前,高校中的女性文学主讲老师大部分是没有经过社会性别意识系统培训的业余、兼职老师,本身女性主体性缺乏,其在授课过程中是无法从女性经验和立场来观照文学史,很难从社会性别视角解读文本。
所以有必要对女性文学主讲教师进行培训,使其除具有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必须具有以下两种素质:
首先,课程主讲者要有较成熟的女性主体意识。
“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女性除有自己的生理特征外,女性心理、性格特点的生成都会受社会历史、文化制度的影响,只有老师本身具有敏感的性别意识,才可能在教学中传达出有女性经验的课程意识。
同时,主讲者本身能自觉的履行自己的人生义务、社会责任、历史使命,并以自己独特的女性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实践方式参与客观世界的改造,肯定和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其次,主讲者要有探索精神,不断拓展知识。
女性文学站在历史的、文化的角度来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波及到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女性学等学科,主讲者不仅要具备较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必须有探索精神,加深有关性别的学术研究。
(二)扩大授课范围,面向本科阶段所有同学开课
目前我国公民社会性别意识淡漠是不争的事实,这对于双性和谐社会的建立是非常不利的。
文学作为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它能通过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灵魂,并进一步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进而促使社会历史的变革。
作为以性别意识介入为核心维度的女性文学课程,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先进性别意识为目标的,本身便具有改变性别结构、更新性别观念的社会变革指向,所以对于其授课群体也就应该是高校所有学生。
目前国内高校女性文学课程开设主要面对中文本科层次女大学生,显然不合理。
(三)延拓教学内容
对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把握方面,女性文学课应具有鲜明的性别指向,应将“性别”范畴引入教学,在性别与文学的双维度平面上把握课程内容,从而赋予并突出这门课程鲜明的性别文化内涵。
女性文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女性文学”包含了“历史上及现实中出自女性之手的文学创作的所有类型与形态。
”狭义的“女性文学”是指以现代人文精神为其价值内核的女性创作。
“女性文学”作为一门课程,我们无法割裂历史静态的从“五四”以后开始考察,并且任何一位女性作家的写作都是基于其自身的性别经验、性别立场进行创作,并把其作为女性生命体验、言说方式和话语特征不自觉地投射到文本的结构因素当中,如人物塑造、情节安排、意象选择等。
所以女性文学课程应是选用广义的范畴,自古以来女性的创作都应纳入女性文学课堂。
除此之外还应在文本选择与讲授内容上延拓。
从文本的选择上,我们要突出女性作品主体主体性,对不同阶段的文学现象进行性别梳理,了解女性自身对其所处处境和命运的探索与观照。
事实上被建构的女性的参照系是男性,从男性的作品当中我们能读出时代的性别烙印,不同时代女性的被言说与被塑造与规训的现实,理解“他们”同样有利于我们从历史中纠正性别偏见,更好的对历史文化进行反思。
所以我们应注意阅读的完整性和综合性,即从女性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解读由男性创作的文学作品经典。
从讲授内容方面。
授课内容不仅仅局限在作品的分析上,而应以性别理论为基础,将性别范畴引入教学,注重女性本土经验,挖掘和认识我国女性文学的传统,重新审视文学意义和文化价值,所以探讨性别文化及性别文化视域下的价值观也是本课堂的重要内容,要在性别文化与文学的交汇点上把握课程内容。
(四)采用“四步法”进行有效教学
在授课方法与手段上,必须改变一般文学赏析课程以作家作品或是以文体为线索、以文本审美赏析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既要避免生硬灌输理论,又要注重阅读文本的完整性,还要调动现实生存在的女性人生经验和生命主体意识,在性别意识自觉的基础上对文本做出富有新意的解读。
笔者建议用“四步”教学法,即案例导学、集体阅读、课堂分享、知识拓展。
案例导学是四步教学法的基石。
即在讲授女性文学的有关概念、中西方女性学的发展、不同时期女性的创作特征时,以性别理论引导为主,结合作品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如何从文本中解读性别属性。
比如在讲到“中国传统社会对女性的长期压抑给女性创作的审美选择带来的影响”时,笔者以近代学者毕振达所编《销
魂词》为例,在其所录的95位女子的234篇作品中,“愁”字出现了112次,与哭泣有关的“泣”“哭”“啼”等字出现了58次,每两首词中含有一“愁”,每4首中有一“哭”,从案例导学中,化抽象概念为具体案例,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为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性别分析提供了有效方法。
集体阅读是四步教学法的核心环节。
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导学阶段结束后布置学生围绕课堂导学内容,分小组布置课外阅读书目,每个阅读小组读的书目相同。
此阶段要引导学生注重女性阅读体验,引导其在性别意识自觉的基础上,对文本做出富有性别意味的解读。
比如在讲到“浮出历史地表‘五四’女性创作”时,笔者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别阅读五个女作家的作品,要求小组内部每位同学从文本叙述人称、叙述视角、语言符号、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讨论其所读作家文本的性别文化表征及生成环境,并形成一份集体读书笔记。
课堂分享是保证阅读整体性的重要手段。
每小组同学将本组阅读文本进行介绍并将本组的读书笔记与其他组的同学共同分享,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
这一环节能有效克服学生阅读量过大导致的阅读囫囵吞枣问题,学生熟悉某种文化现象的一位作家的同时,通过分享了解到同属性其她作家女性体验和言说方式,能更好地整体地帮助他们重新检视人文历史中的性别象征建构。
知识拓展是保证知识综合性有效方式。
这一阶段,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分享的内容进行总结,并给出评价,涉及到一些讨论比较激烈的问题,教师要予以引导。
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历史、文化、制度对国外的同类文学现象加以解读,对男性作家类似题材作品进行性别视角分析。
通过知识拓展,保证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对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女性文学课程性别/文学双维度教学是女性文学课堂教学的有益探讨,通过引导学生对女性文学及其性别内涵进行历史性阅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且能在意识形态上帮助学生重新审视文学现象中的性别象征建构,能激发学生性别意识的生成与成长,培养学生社会性别的敏感性和穿透力,推动双性和谐社会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