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背影》的情感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背影》的情感分析

泗县屏山中学杨礼志

【关键词】:《背影》;社会情境;情感分析。

【摘要】:经典之作总是以其内蕴的魅力引发读者的感动。

《背影》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阅读篇目,其感人之处自是不难体会。

本文在对《背影》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文中的感人之处进行情感分析。

【正文】

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对文本分析能力的培养。语文素质高的人,往往是文本分析能力强的人,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课文文本分析能力,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还没有定论。本文结合《背影》一文,探讨从情感分析的角度对课文文本进行深一层的解读。

对于《背影》一文,读书时读过《背影》,教书时教过《背影》,至今已教过多遍,面对新的学生,再次教学它,还是会有诸多新的体会和感悟。

对于人生阅历较为丰富的成人,特别是与亲人有过离别之痛的成人来讲,《背影》的感人之处,自是不难体会。但对生于独生年代,且人生阅历简单、情感单薄的初中生来讲,买几个橘子,看几眼背影,就让他们感动,那无异于天方夜谭。因此,在教学中要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加强情感分析,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认同。

一、《背影》的社会情境分析

由于文本创作过程与读者接受过程包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阅读

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充满着生命性与情感性的“对话”活动,“对话”中,阅读者如何发挥主体能动作用,体味作者的情感召唤,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应答,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所在。

买橘子,在生活中只是一桩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但如果放到一

个具体的社会情境中进行分析,橘子的“色彩”就会发生变化。这就如同画家写生,把一个苹果、一束鲜花放到不同颜色的桌布上,它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因此,在教授《背影》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景惨淡,父子离别”这么重要的背景,是无论如何不能忽略的。它不仅为整个故事渲染出了伤感的气氛,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也让我们感受到时代即使给一个老人的生活带来了重压,也丝毫没有弱化他的爱子深情,这便为作者见“背影”而落泪,做了充分的情感铺垫。

作者刻画父亲的形象,在语言和外貌描写方面都只有淡淡的几笔,而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景惨淡,父子离别”的背景上产生的忧伤情感,却犹如一层潮湿而浓重的雾气,弥漫其间。在这浓雾散去时,父亲的背影却越来越清晰,形象也越来越亲切感人。

二、文中细节的情感分析

读《背影》,如果只是把父亲为“我”买橘子这件事翻来覆去地阅读、讲解、分析,只能让学生从父亲步态的老迈、行动的艰难中,感受到作者的善良和情感脆弱。事实上,文章写父爱不止这一特写镜头,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用来做铺垫的细节,是它们推动着作者的情感逐步走向高潮。

学生如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品味文本的这些细节,定能感受

到父爱的纯朴和炽烈,这样,对于朱自清何以对“背影”潸然泪下,也就不难理解了。

文章第四段,作者看似用笔随意,写父亲送我的原因,实际上却蕴含了作者对父爱的深深理解:

①父亲失业,家景惨淡,一家人还待父亲养活,父亲自然有重要的事要忙,而且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了;

②父亲怕“我”路上有事,把“我”托付给了一个熟识的茶房,

而且“再三”嘱咐他,所以即使父亲不送“我”,他也该放心了;

③“我”这时已来过北京两三趟,且已二十岁,父亲完全可以放

手,而不必亲自来送;

④“我”再三劝他不用去,可他“踌躇”了又“踌躇”,总觉得“他们去不好”,总是放心不下。

从以上四点来看,父亲对待已长大成人的儿子,犹如一位慈母待她的幼子,尽现“慈爱”之情。也许在别人眼中,这拖泥带水的舔犊之情多么缺少一些男人的气概,但对于父亲来说,有一点疏忽,他的内心都无法释然。

在当时那个父权依然高举的社会,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温情。几

年后,随着作者对父亲越来越理解,回想起这些,哪一个细节又能忍心忽略呢?那当初让他感觉翻来覆去决断不了一件小事的父亲,是多么疼爱自己呀。

父亲对儿子、对茶房不放心,那么怎样做他才能安心呢?细读文

章第五段,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生活的沉重打击面前,依然活得冷静自如的父亲:①“我”去买票,父亲忙着为“我”照看着行李;②行李太多,需要雇脚夫,他便又忙着和脚夫讲起价钱;③送“我”上车, 他特意给“我”捡定了靠车门的一把椅子;④叮嘱“我”夜里小心,不要着凉,又嘱咐茶房好好照应“我”。这里的四件事,件件都是那么琐碎。但在家庭遭遇变故之时,在父亲的心里,儿子的哪一件事又是小事呢?不丢东西,不被人骗,不生病,一路顺心,不让家庭的变故影响儿子的情绪和学业,这是多么体贴周到的关爱啊。从“背影” 中终于读懂父爱的朱自清,回想起这一幕幕,又怎能不潸然泪下呢?

三、情惑:“我”对父爱的情感分析

慈父的关怀,虽然在那个年代是稀缺的,但一个在新文化中成长的青年,却不一定懂得珍惜它。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自由独立的个性意识会鼓励他去彻底摆脱幼稚、懵懂和对家人的依赖,从而意气风发地去追求自由、独立和自己憧憬的生活。

二十岁的朱自清,和父亲在浦口分别时,已经“为人夫”了,此时,他的个性意识应该比现在的初中生要强得多吧。因此,当我们细读文章时,就能从许多细节中感受到父亲默默的关爱,在一个年轻人的眼里却似乎成了多余和牵绊,让他在尴尬无奈的同时,甚至生出了些许不耐烦和隐隐的轻视。例如:

①父亲忙着和脚夫讲价钱,“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的情感虽未言说,却隐含于字里行间。

②父亲嘱咐过“我”之后,又嘱托茶房“我”暗笑他的迂:他

们只认得钱,托他们也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的人,还不能料理

自己么?

③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的情感渐渐不同往日。

从这几处文字来看,父亲由于常年在外奔波,深谙世事的艰难,

在他看来,和脚夫讲价钱是很正常的事,而“我”却不能接受;父亲和“我”都明知茶房托了也白托,可他还是寄予茶房几分希望,把“我” 这个“大”学生托付给他们;结尾的几句补叙,更暗示了这几年“我” 与父亲之间矛盾不断,而这矛盾,便是一个在世事变迁中穷于应付的老人与一个青春期寻求独立自由的年轻人之间的隔阂,这隔阂使父亲再忙碌的身影,也难以唤起儿子的理解和欣赏。

也正是这叛逆性,使父爱的深沉、体贴和周到,在二十岁的朱自清眼里,看上去总有些不合时宜、拖泥带水,让人不由得想要摆脱。父亲的诸多努力和付出,年轻的朱自清是体会到了一些,但要说感动,则远远谈不上。因为这隔阂所带来的心理距离,使他无法主动走进父亲的内心,也消解了父爱在他心里的深度。

几年后,再回想起这些,朱自清对自己当时的少不更事,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认识,也对父亲“琐碎”的爱才有了更多的关注和回味。因此在文章中,作者想把当时被自己忽略、被自己的年少轻狂所消解的“爱”的细节一一还原。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如果能关注到这一点,同时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叛逆情感来体察作者的叛逆情感,不仅能激起学生对父爱感人的情感认同,还能感受到儿子的“聪明”和父亲对此熟视无睹的“宽容”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在此基础上,再看朱自清见

“背影”而落泪,就会自然地产生同感了。

四、慈父背影的情感分析

在送别中,买橘子和父亲与脚夫讨价还价、上车拣座位一样,本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