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教案-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合集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教案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教案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教案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教案: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

维护良好的心理健康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状况,提高自我认知、调节能力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二、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环境、家庭因素、教育影响等因素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独特个性的过程。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良好适应能力。

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人格发展不良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而心理健康问题也会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在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方面可能遇到以下问题:1、抑郁症:表现为情绪低落、自我价值感降低,对日常生活失去兴趣等。

2、焦虑症:表现为过度担心和恐惧,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前景等。

3、人际关系问题:表现为与同学、老师、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困扰。

4、自我认知偏差: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不正确评价,过于自卑或自负。

5、压力应对不当:面对压力时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容易陷入情绪困扰。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通过以下教学环节进行探讨:四、教学设计1、课程组织:将课程分为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等多个环节。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

3、评估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个体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评估。

五、实施效果评估1、通过课程结束后的人格问卷和心理健康量表,评估学生在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变化。

2、邀请学生参与座谈会,了解他们在课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案。

3、结合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结论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大学生将深入了解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学生将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健康的人格,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心理健康维护的基本方法和建议。

3. 学会心理调适技巧,提高心理素质。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1.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3.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第二节:心理健康维护方法1. 心理平衡与调节2. 情绪管理技巧3. 人际交往与沟通4. 时间管理与压力应对第三节:心理调适技巧1. 自我认知与接纳2. 自我暗示与积极心态3. 放松训练与冥想4. 心理咨询与求助第四节:心理障碍与预防1. 常见心理障碍类型及表现2. 心理障碍的成因与影响3. 心理障碍的预防与干预第五节:心理素质培养1. 心理素质的内涵与作用2. 心理素质的提升途径3. 心理素质培养实践活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理论及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心理案例,提高学生理解与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锻炼法:组织心理素质培养活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提问及互动情况。

2. 练习与作业:学生完成练习题及课后作业的情况。

3. 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团队合作完成的讨论报告质量。

4. 心理素质提升展示:学生参与心理素质培养活动的表现。

六、第六节:心理疾病与心理健康1. 心理疾病的定义与分类2. 心理疾病的症状与诊断3. 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与康复途径4. 心理疾病患者的护理与支持七、第七节:心理危机干预1. 心理危机的定义与类型2. 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与方法3. 心理危机干预的注意事项4.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证案例分析八、第八节:特殊群体心理健康1. 特殊群体(如残疾、少数民族等)的心理特点2. 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影响3. 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支持与援助策略4. 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案例分析与讨论九、第九节: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1. 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与目标2.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3. 心理咨询的定义与流程4. 心理咨询的技巧与案例分析十、第十节:心理健康促进策略1. 心理健康促进的意义与目标2. 心理健康促进的方法与途径3. 心理健康促进实证研究案例4. 心理健康促进行动计划与实施十一、心理健康课程总结与展望1. 课程学习总结2. 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成果展示3. 心理健康未来发展展望4. 课程反馈与评价十二、心理测试与评估1. 心理测试的基本概念与方法2. 常见心理测试工具介绍3. 心理测试与评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4. 心理测试与评估案例分析十三、心理辅导与咨询技巧1. 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 咨询技巧与沟通策略3. 心理辅导与咨询案例分析4. 心理辅导与咨询技能训练十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1.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2.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与推广3.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4.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十五、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与法规1. 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概述2. 心理健康教育法规与标准3. 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案例分析十一、第十一节:心理韧性与人际关系1. 心理韧性的概念与重要性2. 提高心理韧性的方法与技巧3. 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4. 改善人际关系的策略与实践十二、第十二节:职业规划与心理健康1. 职业规划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 职业选择与心理健康3. 职业发展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4. 职场心理健康的维护与提升十三、第十三节:婚恋与心理健康1. 婚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2. 恋爱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3. 婚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4. 婚恋心理健康的维护与提升十四、第十四节:压力管理1. 压力的定义与分类2. 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3. 压力管理的策略与方法4. 压力管理案例分析与讨论十五、第十五节: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创新2. 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与发展趋势3.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4. 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与未来发展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案人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案人格

课题名称: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人格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

2. 认识不同人格类型及其特点,了解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 学习如何通过自我认知和调整来促进心理健康。

教学重点:1. 人格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 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 自我认知和人格调整的方法。

教学难点:1. 人格类型的理解和区分。

2. 如何将人格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促进心理健康。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案例分析法- 角色扮演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人格?人格对我们有什么影响?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人格的基本概念1. 解释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一个人心理和行为的独特模式,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

2. 强调人格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三、人格的类型1. 介绍主要的人格类型理论,如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艾森克的人格类型理论等。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人格类型的特点。

四、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 讲解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分析人格问题如何影响心理健康,如焦虑、抑郁等。

五、自我认知与人格调整1.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

2. 探讨如何通过自我认知和调整来促进心理健康。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讨论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人格概念和类型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人格理论来改善心理健康。

二、角色扮演1. 设计一个情景剧,让学生扮演不同人格类型的人物,体验不同人格的特点。

2.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格类型。

三、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 布置作业: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人格特点和如何促进心理健康的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人格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通过自我认知和调整来促进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人格教案

大学生心理人格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人格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

2. 掌握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人格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教学对象:大学生教学时长:2课时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心理测试量表3. 案例分析材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格?人格对我们有什么意义?2. 提出问题: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二、讲授新课1. 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一个人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2. 人格的构成要素: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等。

3. 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a. 遗传因素:遗传对人格形成有一定影响,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b. 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对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c. 个体因素:个体的心理素质、自我调节能力等对人格发展有重要作用。

4. 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a. 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

b.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

三、案例分析1. 选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 分析案例中人格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四、心理测试1. 引导学生进行人格测试,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

2. 分析测试结果,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人格优势和不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健康的人格?二、讲授新课1. 培养健康人格的方法:a. 增强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价值观等。

b. 优化性格品质:培养良好的性格,如乐观、自信、宽容、勤奋等。

c. 提高心理素质:学会调节情绪,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d. 适应社会环境: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2. 塑造健全人格的策略:a. 自我激励:树立远大理想,不断追求进步。

b. 自我反思: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

大学生心理健康_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_教案

教案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2课时年级: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2. 培养学生面对心理问题的勇气,学会寻求心理帮助的方法。

3. 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概述2.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原因3. 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4.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方法与途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心理健康?为什么我们要关注心理健康?2. 学生分享自己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二、讲解心理健康概述(15分钟)1. 教师讲解心理健康的定义、重要性及其与综合素质的关系。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三、分析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原因(20分钟)1. 教师列举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

2. 教师分析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

3.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思考这些问题对自己的影响。

四、讨论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20分钟)1. 教师提出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如合理安排时间、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学会放松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维护心理健康方面的经验和感悟。

3.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提高心理素质。

第二课时:一、讲解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方法与途径(15分钟)1. 教师介绍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中心的作用、服务内容和方法。

2. 学生了解并掌握寻求心理帮助的途径。

二、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如心理疾病患者的经历。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心理测试与反馈(15分钟)1. 教师设计简单心理测试,如抑郁自评量表。

2. 学生进行测试,教师收集结果。

3. 教师针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给出建议。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帮助学生识别和应对常见的心理问题。

3.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促进其全面发展。

教学时长: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生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心理健康相关案例3. 心理健康测试问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以提问方式引入话题:“同学们,你们认为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来说重要吗?为什么?”2. 学生分享观点,教师总结。

二、心理健康基本概念1. 介绍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心理疾病的关系。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1. 介绍心理健康的标准,如自我认知、人际关系、情绪管理、适应能力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衡量自己的心理健康。

四、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1. 介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

2. 分享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如心理疏导、倾诉、寻求专业帮助等。

第二课时一、心理健康与成才发展1. 分析心理健康与成才发展的关系。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二、心理素质的培养1. 介绍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如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处理等。

2. 通过案例分享,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提升心理素质。

三、心理健康实践1. 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分析测试结果。

2. 引导学生针对自身情况,制定心理健康提升计划。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收获和不足。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心理健康,积极应对心理问题。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学生对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的反馈。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心理健康讲座、培训等活动。

2. 建立心理健康互助小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支持。

3. 鼓励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寻求专业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概述的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概述的教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人格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帮助学生识别和了解常见的心理健康人格特征。

3. 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调整自我,以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

教学时长: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生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相关心理健康人格理论资料3. 案例分析材料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心理健康人格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提问:什么是心理健康?为什么心理健康对大学生至关重要?二、心理健康人格的基本概念1. 讲解心理健康人格的定义,即个体在心理上保持健康状态,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

2. 介绍心理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如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和谐、自我认知清晰等。

三、心理健康人格的重要性1. 讲解心理健康人格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包括学业、职业、人际交往等方面。

2. 强调心理健康人格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应对压力、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性。

四、案例分析1. 分享一些心理健康人格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特征的。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案例中的经验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第二课时:一、心理健康人格的常见特征1. 讲解心理健康人格的常见特征,如乐观、自信、独立、有责任感等。

2. 通过PPT展示具体的人格特征,如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

二、如何培养心理健康人格1. 讲解培养心理健康人格的方法,如积极心态、自我激励、合理规划等。

2. 分享一些实际可行的技巧,如时间管理、情绪调节、压力应对等。

三、互动环节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心理健康人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互相学习、交流。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心理健康人格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努力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

教学评价:1. 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心理健康人格的感悟文章。

2. 在下一节课上,选取优秀文章进行分享,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教案

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格发展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人格特点,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3. 培养学生的人格完善意识和自我提升能力。

教学重点:1. 人格发展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人格完善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

2. 如何将人格发展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人格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人格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二、讲解1. 人格的定义: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2. 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人格是人的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对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状况都有着重要影响。

三、案例分析1. 介绍一位成功人士的人格特点,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从成功人士身上学习到人格发展的方法?四、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认识自己的人格特点?2. 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人格发展的理解程度。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二、讲解1. 人格完善的方法和途径:a. 自我认知:通过反思、咨询等方式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

b. 自我提升:通过学习、锻炼、培养良好习惯等方式提升自己的人格。

c. 人际交往: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场景。

2. 教师观察并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完善自己的人格?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讨论和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人格发展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培养人格完善意识和自我提升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人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案

人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格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人格特质,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学习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4.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人格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3. 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人格特质。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格?人格对我们有什么影响?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人格的理解。

二、新课讲授1. 介绍人格的定义: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

2. 强调人格的重要性:人格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行为表现,进而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3. 介绍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生理、社会功能等方面处于良好状态。

4. 分析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发展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三、案例分析1.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 分析案例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类似情况。

四、课堂互动1.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2. 教师总结并给出建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人格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人格和心理健康的新认识。

二、新课讲授1. 介绍如何维护心理健康:a. 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b. 学会调节情绪,释放压力。

c.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d. 关注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 介绍人格塑造的方法:a. 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b. 自我提升:不断学习、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

c. 自我调节: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三、课堂互动1.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塑造人格和维护心理健康方面的经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1 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1.2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二、教学内容2.1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心理健康的定义与标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心理健康2.2 第二章: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心理问题的类型与表现心理疾病的成因与症状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干预2.3 第三章:情绪管理与压力调适情绪的类型与表达压力调适的方法与技巧情绪管理与压力调适的重要性2.4 第四章: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人际关系的类型与特点沟通技巧的运用与提升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应用2.5 第五章:自我认知与个人成长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个人成长的目标与规划自我认知与个人成长的策略与方法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成因、症状及预防干预方法。

3.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与团队协作能力。

3.4 实践练习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巧,进行自我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沟通等方面的实践练习。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完成等情况,占总评的30%。

4.2 期中考试: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的掌握,占总评的40%。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5.2 辅助资料:相关学术论文、案例、视频等5.3 网络资源:心理健康相关网站、论坛、在线测试等六、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讲授:教师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6.2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成因、症状及预防干预方法。

6.3 小组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与团队协作能力。

6.4 实践练习: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巧,进行自我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沟通等方面的实践练习。

大学生人格心理健康教案

大学生人格心理健康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格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帮助学生识别自身的人格特点,促进自我认知。

3. 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和改善自身的人格特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挑战的能力,增强心理韧性。

教学对象:大学生教学重点:1. 人格健康的基本概念。

2. 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 如何培养和改善人格特质。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自身人格特质的认知。

2. 如何有效调整和改善人格特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案例分析等。

2. 学生提前阅读相关资料,准备分享和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格?人格健康对我们有什么意义?2. 教师简要介绍人格健康的基本概念,强调其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30分钟)1. 人格健康的基本概念:- 介绍人格健康的概念,引用相关理论。

- 分析人格健康的特征,如自我认知、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和谐等。

2. 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讲解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如乐观、自信、坚韧等特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 分析不良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如自卑、焦虑、孤僻等。

3. 如何培养和改善人格特质:- 介绍一些培养和改善人格特质的方法,如自我反思、积极心态、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技巧等。

- 强调实践和坚持的重要性。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格特质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格健康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提问(10分钟)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实践与分享(3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如角色扮演、心理游戏等,体验和练习培养和改善人格特质的方法。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正文:一、引言部分大学时期是个体从青少年过渡到成年的关键阶段,也是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

面对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多重挑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关系到其个人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应对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旨在帮助学生:1. 增强自我认识,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 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技巧,学会合理表达情感;3. 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个人全面健康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理论学习: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以及心理卫生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心理问题的产生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互动环节: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心理调适的方法。

4. 自我探索:鼓励学生通过日记、心理测试等方式,增进对自身心理状态的了解。

5. 专家讲座: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四、教学评估教案实施后,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反馈,评估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以促进持续的自我成长。

五、结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本教案范本仅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起点,希望能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大学心理学教案: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大学心理学教案: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大学心理学教案: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引言研究表明,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对于人格的塑造和心理健康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大学心理学教案应该关注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工具,以克服挑战,发展良好的心理健康。

I. 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的概念A. 人格发展的定义人格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逐渐形成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

人的个性特征会受到遗传、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

B. 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认识、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上保持稳定和谐的状态。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良好地适应生活的压力,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并具备积极的社交关系。

II. 人格发展对心理健康的影响A. 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人格发展在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的形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当一个人能够了解和接受自己的个性特征时,他们更容易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从而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

B. 個性特征和情緒管理人格特征直接影響著情緒的表達和管理方式。

有些人擁有積極樂觀的個性特徵,能更好地對抗壓力和情緒困擾,從而維持心理健康的状态。

而另一些人可能具有消極、焦慮或抑鬱的個性特徵,需要透過適當的心理調整策略來改善心理健康狀態。

C. 人際關係和社會支持人格特徵對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維護也具有重要影響。

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充分的社會支持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

一些人格特徵,如外向、合作和善良,有助於建立積極和豐富的人際關係。

這些人也更容易獲得社會支持,這對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III. 大学阶段的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A. 独立性的培养大学阶段是一个人逐渐独立的过程。

这个阶段,学生们从家庭环境中脱离出来,开始面对各种挑战和责任。

这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学心理学教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性,包括自我决策、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发展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发展教案
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具有健康、崇高的审美情绪
3.2培养健全人格的方式
3.2.1以正确的方式自我调节与完善人格
自我调节:改变的勇气、面对天性、智慧的自我
自我完善:个人建构、自我发展计划、自我恢复
3.2.2以科学的理论塑造人格
“自我意象塑造”练习
3.2.3以高雅的校园文化熏陶人格
(1)提倡多看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
→拓展2—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的。
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即使可能改变,但较不容易。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即使已经形成的性格是稳定的,但改变要容易些。
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联系:
气质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
→拖拉、急躁、懒散、退缩、自我中心、虚荣……
拓展——拉依涅尔提高自信的原则:
①每天照三遍镜子;
②不要总想着自己的身体缺陷;
(你感觉明显的事情,其他人不一定注意的到);
③不要过多地指责别人;
④多数人喜欢的是听众;
⑤为人坦诚,不要不懂装懂。
2.22.2常见的人格障碍
又称病态人格,是指在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行为方式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关的反映个人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常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持续到成年期。18岁以前诊断为儿童行为障碍,18岁以后诊断为人格障碍。
课堂教学教案
名称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人格的概念、特征及结构;
2.了解大学生良人格表现及影响因素;
3.掌握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标准培养自我的健全人格。
重点与
难点
1.重点:掌握人格的基本概念,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标准。

大学心理学教案: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培养

大学心理学教案: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培养

大学心理学教案: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培养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一个积极健康的人格。

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个人实践,希望学生能够加深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并掌握一些相关的应对策略。

教学目标1.了解人格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

2.了解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

3.掌握一些促进心理健康和塑造积极人格的方法和技巧。

4.增强自我意识及对他人情感需求的洞察力。

课程内容1. 什么是人格发展?•介绍人格的定义、特征和构成因素;•探讨遗传、环境等因素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分析不同阶段的主要人格特征,并指出其形成原因;2. 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解释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探讨如何通过培养积极心态和塑造健康人格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3. 塑造健康人格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思考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提供发展自尊、自信和自主性的方法;•探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技巧;•讲解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和解决问题的策略;4. 培养内在要素:勇气、坚持与韧性•分析内在要素对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如何培养勇气、坚持精神和韧性;•提供案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内在要素的理解;教学方法1.授课:通过讲解传授基本概念、知识等内容。

2.讨论: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3.实践活动:组织实验、角色扮演等活动,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考核方式1.课堂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达。

2.个人作业:完成指定的个人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并撰写心得体会。

3.小组讨论报告: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相关的主题进行讨论并提交报告。

参考文献•罗伊G·马丁.色彩的工具图册[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胡宗南.毛东方战略的失败及其祸国殃民的滔天罪行[Z].中共中央毛泽东思想理论研究会,1985.以上是本次教案的大致内容概述,具体细节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教案-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教案-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案第三章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一、教学目的1.了解什么是人格,人格的特征等概念以及人格的影响因素。

2.了解五大主要人格理论对人格问题进行了哪些探索,掌握从不同的类型和特质角度看待人格的方法。

3.了解并辨析不同人格测验的方法,并能通过大五人格测试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

4.了解人格发展的过程,掌握自我人格完善的方法。

二、课时和授课序号3课时授课序号:S07-S09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从不同理论看待人格的方法、了解人格测验方法,并能借此了解自己人格。

教学难点:掌握自我人格完善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课堂提问、讨论、启发五、参考教材夏翠翠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六、教学过程(一)S07:人格概述1.案例引入佳琪的妈妈参加了毕业30年的大学同学聚会,最近打电话和佳琪沟通的话题都是聚会的事情。

无话不谈的俩人发现了很多趣事:时间变迁,很多人的长相都变了,声音也变了,但是一开始聊天,就发现过去熟悉的感觉找回来了,很快认出对方。

如老李当时是个受男生欺负的老好人,现在已经做到处长,但是这次聚会时还是话不多,憨憨地在一旁微笑,哪个同学的水杯空了,总是他第一个起来给满上。

还有当时班上的风云人物老夏,可是个豪爽活泼女子,这次见面明显成熟多了,表现出少见的温柔,但是眼见有同学被灌酒,她还是忍不住出手相救,颇有当年女中豪杰的影子。

佳琪也和妈妈分享着班里同学的趣事,有的活泼开朗,有的稳重独立,各不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的同学,到现在是否发生了一些变化,跟故事里发生的趣事是否相同,在3-5人的小组内分享,并尝试从这些趣事中探索一些特点。

2.人格概说(1)人格定义混淆概念——“你这样是侮辱我的人格”“别看他在外面像模像样的,其实在家里真实的性格才展示出来”“这人天生就这样的个性”“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人格等同于个性特点,是指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模式,它体现了一个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大学生心理人格教案范文

大学生心理人格教案范文

课程目标:1. 使学生了解人格心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帮助学生识别和评估自身的人格特质。

3. 提高学生的人格塑造能力,促进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

4.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挑战的心理素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材料:1. 教科书或相关心理学教材2. 心理测试量表(如MBTI、大五人格等)3. 录音笔、投影仪等教学设备4. 小组讨论表格、自我反思记录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人格心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提问:什么是人格?人格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二、人格心理基本理论讲解(20分钟)1. 解释人格的定义、构成要素(如气质、性格、能力等)。

2. 介绍不同的人格理论,如特质理论、类型理论等。

3. 通过案例说明人格如何影响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

三、人格心理测试(15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人格心理测试(如MBTI、大五人格等)。

2. 分析测试结果,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人格特质。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如何根据自身的人格特质进行职业规划?2.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第二课时一、回顾与总结(10分钟)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强调人格心理的重要性。

2. 总结学生的人格特质,提出改进建议。

二、人格塑造与自我认知技巧(25分钟)1. 讲解如何通过积极心态、自我激励、情绪管理等技巧塑造健康人格。

2. 分析如何通过自我反思、心理调适等方式提高自我认知。

三、角色扮演(15分钟)1. 设计情景剧,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人格特质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2. 分析情景剧中的行为,引导学生反思自身在类似情境下的行为。

四、总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人格塑造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自身人格特质的自我分析报告。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心理测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入了解人格心理,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识别和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提高心理素质。

4. 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人际关系和谐度。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概述:心理健康的定义、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

2. 心理问题识别:心理问题的常见表现、自我评估与求助途径。

3. 心理调适方法:情绪调节、压力管理、自我暗示等方法。

4. 心理素质提升:自信、乐观、积极心态的培养。

5. 人际关系和谐:沟通技巧、冲突解决、团队合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理论及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心理调适方法及人际关系处理技巧。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心理健康概述2. 第二课时:心理问题识别3. 第三课时:心理调适方法4. 第四课时:心理素质提升5. 第五课时:人际关系和谐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及互动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及见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及团队协作能力。

4. 课后实践反馈:收集学生对心理素质训练的体会及效果。

5.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2. 辅助材料:心理健康相关文章、案例、视频等。

3. 网络资源:心理健康网站、论坛、在线测试等。

4. 软件工具:用于心理素质训练的软件、游戏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案例、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好奇心。

2. 讲解:详细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理论及方法。

3. 互动:提问、回答、讨论,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4. 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案第三章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一、教学目的1. 了解什么是人格,人格的特征等概念以及人格的影响因素。

2. 了解五大主要人格理论对人格问题进行了哪些探索,掌握从不同的类型和特质角度看待人格的方法。

3. 了解并辨析不同人格测验的方法,并能通过大五人格测试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

4. 了解人格发展的过程,掌握自我人格完善的方法。

二、课时和授课序号3课时授课序号:S07-S09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从不同理论看待人格的方法、了解人格测验方法,并能借此了解自己人格。

教学难点:掌握自我人格完善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课堂提问、讨论、启发五、参考教材夏翠翠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六、教学过程(一)S07:人格概述1.案例引入佳琪的妈妈参加了毕业30年的大学同学聚会,最近打电话和佳琪沟通的话题都是聚会的事情。

无话不谈的俩人发现了很多趣事:时间变迁,很多人的长相都变了,声音也变了,但是一开始聊天,就发现过去熟悉的感觉找回来了,很快认出对方。

如老李当时是个受男生欺负的老好人,现在已经做到处长,但是这次聚会时还是话不多,憨憨地在一旁微笑,哪个同学的水杯空了,总是他第一个起来给满上。

还有当时班上的风云人物老夏,可是个豪爽活泼女子,这次见面明显成熟多了,表现出少见的温柔,但是眼见有同学被灌酒,她还是忍不住出手相救,颇有当年女中豪杰的影子。

佳琪也和妈妈分享着班里同学的趣事,有的活泼开朗,有的稳重独立,各不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的同学,到现在是否发生了一些变化,跟故事里发生的趣事是否相同,在3-5人的小组内分享,并尝试从这些趣事中探索一些特点。

2.人格概说(1)人格定义混淆概念——“你这样是侮辱我的人格”“别看他在外面像模像样的,其实在家里真实的性格才展示出来”“这人天生就这样的个性”“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人格等同于个性特点,是指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模式,它体现了一个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它具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兴趣、价值观及行为习惯等都会表现出我们独特的人格的差异(2)人格的特征①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千人千面”②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③整体性——各种人格成分具有内在统一性④功能性——人格或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决定一个人的命运3. 人格的影响因素教师引入:佳琪妈妈聚会上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人格的稳定性,那人格特质还有多大改变的空间?(1)遗传因素一些人格特质可能受遗传倾向的影响,但遗传并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

(2)社会文化因素塑造人格的功能。

(3)家庭环境因素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往往是通过家庭对儿童产生影响的,父母的教养态度对于其人格的形成和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4)自然环境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不仅会影响情绪,还会影响人格。

(5)扩展阅读现代气质理论把气质看为人格结构中的先天因素,将气质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和黏液质。

教师:根据漫画中的示例,带领学生理解四种气质类型,并邀请学生思考文学作品或历史人物中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人物,以更深入理解四种气质类型,再邀请学生思考自己属于哪种气质类型。

4.心理流派看人格(1)精神分析流派认为潜意识是人类行为的主宰,研究人格必须探索人格外在表现背后的东西,强调个人的童年经历对于人格形成的影响,同时这个流派也最先提出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人格内在结构包括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中较为原始的部分,与满足生理需要相关,循行“享乐原则”;“超我”是人格中道德和理想的部分,关注行为是否合乎社会规范,当我们的行为偏离社会规范的时候,它会引发罪恶感;“自我”在人格中扮演决策和协调的角色,既要满足本我需要,又要衡量社会可以接纳的方式,选择合适的时机,遵行“现实原则”。

(2)特质流派致力于研究一个人的人格到底包括哪些特质?(3)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格责任感和自我认同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

(4)认知行为流派人格核心是各种习得行为模式的集合,而习惯是经过长时间的条件反射、强化、社会观察习得的。

(5)生物学流派通常用遗传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

5. 人格类型与人格特质(1)案例引入佳琪周末和朋友一起去商场吃饭,听见对面一个女人大声和服务员说话:“你们餐厅是不是属于某某集团啊?到底好不好吃啊?”佳琪和朋友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去了,那是一个中性打扮的中年女士,剪着利落的短发,穿着格子衬衫和牛仔裤,一个人吃饭。

佳琪和朋友对视了一下,心中有了对这个大姐的判断。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看到上述情境时,是否也在心中对这个中年女性有了自己的判断?比如她很独立,有点强势等等。

(2)类型理论卡尔·荣格是最先提出可以将人分成内向和外向两种类型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内向者的注意力、能量指向内在,通常安静、稳重;外向者的能量指向外在,通常胆大、好交际。

不同的心理学家还把人分成两种类型(A-B型)、5种类型(大五人格结构)、16种类型(16PF人格结构)。

(3)特质理论奥尔波特不认同类型理论把人简单分类的解释,他认为人格是连续的,是可以测量的,测量的单位就是特质,每个特质在全人类的表现上都是一个正态分布(见图3-4)。

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分为三类:首要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①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

②核心特质:代表一个人主要特征、构成个体独特性的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有5~10个。

③次要特质,是个体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

教师:引导学生再重新思考一下自己对刚才佳琪在餐厅中遇到女士的判断,从上面的信息中真的可以直接得出“强势”的结论吗?(4)案例总结佳琪班上的同学肖剑是个孤独的人,从来不主动和同学讲话,路上同学和他打招呼他总是好像没看见,男生约他打球,他也借口不去。

慢慢他成了“边缘人”,大家提起他都说,他太冷漠、太内向孤僻。

直到有一天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有个女生遭遇男友提分手,还被男友说成自作自受,伤心地在班里大哭。

班上的男生都摩拳擦掌,想要教训那个男生,女生们也在不停地安慰她。

肖剑这个时候却直接出去了,一会回来的时候,拿了一瓶碘酒和消毒棉放在女生桌上(女生不知道什么时候不小心擦伤了膝盖,大家都没发现),女生也收到了男友的道歉短信。

原来这都是肖剑找那个男生理论的结果,大家才发现肖剑还有这么勇敢、正义、细腻的一面。

教师总结: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多面,片面地看到别人的一些行为表现就推定他就是这样的人,非常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

接纳和认可人格框架的每一面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而对我们自己来说,看待别人和自己的视角和框架越多,越灵活,适应性也会越强。

(二)S08:人格测试与分析1. 案例引入佳琪是学中文的,班上的女生多,大家都对星座很着迷,很多同学都能准确说出十二星座的个性特点。

星华更是其中的人物,对各种星座的运程了如指掌,深得大家的信赖。

班上白羊座的张莹和摩羯座的李佳走得很近,有谈恋爱的迹象,但是星华预言二人很难长久,“白羊座热情奔放,摩羯座死板较真,两人很难不吵架。

”最初两人并不信,挺甜蜜的,但是后来真的争吵不断,以分手而告终。

这下子星华的名气更大了,很多同学在交友恋爱上都爱问问她,我该和什么星座的人在一起?教师引导:邀请学生谈谈他们对星座的看法,以及在他们心中星座与心理学有怎样的关系?2.人格测试面面观(1)这些测试准不准?“巴纳姆现象”,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教师总结:其实这只是套在谁身上都合适的一般性描述,甚至包含了相互矛盾的信息,但是当我们对自己不清楚,或者情绪低落、失意的时候更容易受到影响。

算命、星座、生肖等预测除了有心理方面的原因,还可以用概率学来解释。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这些预测常常有50%的胜算。

他们提供的往往也是一般性的解释,肯定有些内容非常符合你,有些则不完全符合,并不能准确反映你的真实心理情况。

(2)这些测试可不可信?教师:除了星座、血型等测试,市面上还有很多的娱乐化的投射测试,如选择什么动物、物品代表了你的什么性格,这些测试可能根本没有经过研究支撑,就如同上面例子一样,测试的内容和结论之间根本没有关系,并不能反映出你的人格特点。

但是很多喜欢研究星座的同学可能并不认可,因为他发现确实自己真的符合某个星座的描述,几乎一字不差。

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概率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期望效应,当你认为自己属于某种类型,会在言行上有意无意地做出那种类型要求的举动,如一个生性叛逆的小学生做了班长,结果发现他变得更负责、自律,还被大家认为具有领导才能。

3.测试技术(1)人格测试量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大五人格测验、16PF测试。

(2)投射测验投射测验是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家喜欢采用的方式,它用间接的方法来揭示人们无意识或内隐的想法、愿望和需要。

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

(3)情境测验法行为流派更偏爱这种方法,他们将受测者置于某种情境,如挫折、压力、诱惑等,观察他们在这种情境下的行为反应,进而了解其人格特点。

(4)访谈法通过谈话的方式来快速判断一个人的人格特点。

4. 大五人格因素模型教师总结:测试分为五个维度,一般来说,每个维度的得分在6分以上属于高分,3分以下就属于低分,其中在西方的样本中,开放性维度中超过6.6才算高分,而低于4.4则属于低分。

让学生计算完得分后,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讨论这五个维度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1)尽责性尽责性指我们控制、管理和调节自身冲动的方式,尽责性高的人在目标导向的行为上比得分低的人更有条理、认真也更愿意坚持。

(2)宜人性考察的是一个人对其他人的态度,宜人性高的人亲近人、有同情心、信任他人、宽容,也容易心软,非常看重合作和人际和谐。

(3)神经质神经质也叫情绪稳定性,反映了一个人的情感调节过程。

(4)开放性描述了一个人开放的认知风格,他们愿意接受新观点、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环境,这是与创造力高度相关的特质。

(5)外倾性也叫外向性来表示人际互动的数量和密度、对刺激的需要以及获得愉悦的能力。

(6)课后练习课后练习:测一测准备一支吸管,一根双头棉签,一根线和一杯浓缩柠檬汁(普通的柠檬汁效果不好)。

把线系在棉签的中间,让棉签水平悬吊。

先请你做4次吞咽动作,然后把棉签的一端含在舌头上,20秒,放开。

接着,吞咽后在舌头上滴5滴浓缩柠檬汁,吞咽。

然后把棉签的另一端含在舌头上,20秒,放开。

看吊起来的棉签哪一端比较重?教师分析:在下一次课中询问学生实验的结果,并讲解一般来说外向人的棉签会继续保持水平,内向者的棉签会有一端下沉。

因为内向者对柠檬汁的刺激,反应更强烈,分泌了更多的唾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