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糖产业竞争力分析——基于与澳大利亚、泰国糖业的比较
中国食糖产业竞争力分析——基于与澳大利亚、泰国糖业的比较
![中国食糖产业竞争力分析——基于与澳大利亚、泰国糖业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3cfb1627e21af45b307a896.png)
每个 农 场 平均 产 糖 约 10 吨 。泰 国有 甘 蔗 种植 户 约 00
8 个 ,户 均 规 模 达 到 1. 公 顷 ,正 常 年 份 户 均 产 万 25
成本 高于 澳 大利 亚 、泰 国。 以 20 /8 季为例 ,我 0 70 榨
糖约 8 吨。二是我国甘蔗单产总体偏低 ,虽然含糖 0 分相 对 较 高 ,但 单 位 面积 产 糖 量 水 平仍 然居 中 ,优
中国食糖 产蛾 竞争 力分析
基于与澳大利亚 、泰 国糖业的 比较
文 /徐 欣 郑传 芳 陈如凯
近 年 来 ,随着 我 国食糖 消费 的快 速增 长 ,糖 料
国 公 顷 产 糖 量 仅 为 93吨 ,远 低 于 澳 大 利 亚 1.吨 . 26 的水 平 。三 是我 国甘 蔗 生产 成 本 远 高于 澳 大 利亚 和 泰 国 。 由于 澳 大利 亚 早在 上 世 纪 8 年 代就 实 现 了甘 0 蔗 收割 机 械 化 ,避 免 了 高 昂 的劳 动 力成 本 ,再 加 之
一
、
中国食糖产 业竞争力的现状与差距
差 距 。一 是 我 国 制糖 企 业 规 模相 对 较 小 ,生 产 效率 不 高 。 我 国 现 有 甘 蔗 糖 厂 20 家 ,平 均 日榨 能力 4余 60 左 右 ,厂 均 用 工 量 需 10 人 左 右 。 澳 大 利 00吨 00 亚 生产 原 糖 的工 厂 仅有 2 家 ,平 均 日榨 能力 一 般高 7
达 1 吨 ,厂 均 用 工 量 仅 10~ 2 0 。 泰 国 甘 蔗 万 5是 我 6 . 3 国制糖 工 业 技 术水 平 相 对 不 高 ,产 糖率 低 于 澳 大利 亚 ,略 高 于 泰 国 ;吨 糖 耗 蔗量 多 于 澳 大 利亚 ,略少 于泰 国。2 0 /8 季 ,澳 大利 亚 、 中国 、泰 国的产 0 70 榨 糖 率 分 别 为 1 . %、 1 . %和 1 . %,吨 糖 耗 蔗 36 7 22 3 14 9 量 分 别 为 73 吨、82 吨 和 83 吨 。三 是 我 国制 糖 .1 . 3 .8
中国食糖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食糖国际竞争力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f50c03581b6bd97f19ea2f.png)
\
0 0 0
l
西 的食 糖 生产 成本 为人 民币 12 元 / 10 元/) 3 8 t(6 美 t,
且 基 本 没 有税 费 负 担 。 而 同期 我 国广 西 食 糖 税 前 成 本 最低 为 1 7 /,税 后 为 2 3 8 9元 t 2 6元/。可 以说 ,同 t
只相 当于生产成本 的 5 %,是食 糖市 场高 度扭 曲 的结 0
,
— - . 1 一 ,
-. .
,
…
1
果 。 图 1显示 ,19 我 国国 内糖 价 基 本 与 国际糖 91年 价 相 同 , 此 后 大 多 数 年 份 每 吨 都 与 国 际 糖 价 相 差 10 元 人 民币 ,最 高 年份 是 20 年 ,我 国国 内糖 价 50 01 相 当于 国际糖价 的 23 ,每吨相 差 21 。 .倍 39元
即 使是 在 我 国加 入 W TO 后 的 4年 中 .虽 然 面 临低
关税 国际食 糖 和 国 内食 糖市 场 供 大 于求 的双重 挤 压 . 我 国 国 内食 糖 价 格下 降 幅度 较 大 ,但 除 20 02年外 ,
20 0 3年 和 2 0 0 4年 我 国 国 内糖 价 都 明 显 低 于 国 际糖
力 。但在 国际食糖 市场 上缺乏竞争 力。分析 了影响 中国食糖竞争力的主要 因素,即食糖 生产成本 、糖料种植成本 、税
赋 、 品质 规 格 和政 府 农 业 补 贴 。指 出 。 由 于 以 上 因 素 的 影 响 . 中 国加 入 O后 ,世 界 食 糖 将 参 与 中 国 国 内食 糖 市 场
维普资讯
中国食糖国际竞争力分析
徐 雪
( 业部农 村 经济研 究 中心 北京 10 1 ) 农 0 80
2023年食糖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食糖行业市场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9d66a0d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da.png)
2023年食糖行业市场调研报告一、行业概况食糖是人类最传统的食品之一,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糖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2019年食糖生产量为1223.38万吨,同比增长7.9%,其中白砂糖产量占到了85.7%,是我国食糖的主要品种。
二、市场分析1. 食糖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糖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之一,需要量逐渐增加。
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食糖消费量超过2000万吨,其中白砂糖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红糖、黄糖、黑糖、冰糖等其它糖品所占比例则较小。
2. 食糖市场供应我国的食糖供应主要以国内自给为主,少量进口。
2019年我国进口食糖84.8万吨,同比下降23.2%,其主要进口国家为泰国、巴西和印度。
3. 食糖价格受到原材料甘蔗和糖厂供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食糖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食糖市场价格略有上涨,其中白砂糖价格为每吨4695元,同比上涨了1.8%。
4. 未来市场预测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消费观念的变化,糖果食品和饮料的消费需求会不断扩大,因此糖市场的需求量还将继续增长。
同时,能源领域对于甘蔗秸秆、蔗渣等副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也将对糖市场需求带来提升。
未来几年,食糖行业仍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三、竞争格局我国食糖市场竞争格局已逐渐形成,并且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相对稳定。
白糖市场行业领导者为威海广泰、糖业股份、甘肃华坪、兴森科技等企业,而红糖、黄糖等糖品市场则相对分散,没有明显的龙头企业。
此外,加工产业链较长,生产环节涉及到甘蔗种植、采摘等较为复杂的过程,因此切入该市场的门槛较高。
四、发展机遇1. 市场需求的增加:人类对甜食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因此食糖的消费需求空间非常大。
2. 政策资金支持:政府对于甘蔗种植、食品加工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和资金投入也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2023年制糖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制糖行业市场分析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89c09fe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3.png)
2023年制糖行业市场分析现状制糖行业市场分析现状制糖行业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加工行业之一,其市场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市场规模、供需情况、行业竞争格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全面了解制糖行业的市场现状。
一、市场规模制糖作为中国传统的农业加工行业之一,其市场规模与稳定性都较为显著。
2019年,全国白糖产量为845万吨,同比下降3.92%;供给量相对稳定,行业总量却面临少量波动。
而消费市场方面,随着人们对食品健康的越来越关注,低糖、低脂的糖类产品需求逐渐增加,进一步带动制糖行业的发展。
因此,制糖行业市场规模保持着较为稳定的态势。
二、供需情况在制糖供需方面,制糖产品的价格往往受到国内外供应总量、黄糖和化糖之间的相对供需关系、外部市场价格导向、紧急需求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疫情造成冲击,但国内消费市场的保持和恢复表现较好,同时生产需求也逐渐恢复确认,进口量略微下降,但总的需求没有受到明显波动的影响。
三、行业竞争格局制糖行业的竞争格局主要表现在品牌知名度、生产技术、供应能力等方面。
目前,我国制糖行业的竞争度非常高,虽然固定市场主体较少,但已经形成了一些大型企业以及一些地方性品牌,产业链结构基本清晰完整。
另外,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制糖行业正在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和高端市场化方向发展。
综上,制糖行业的发展前景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化,因此需要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及研发新产品,以抢占市场份额。
同时,在国家及行业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加强适度整合,合理规划布局、合理开发产能,扩大产品升级、附加值增值,进一步提高制糖行业整体竞争力,并进一步深入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形态。
制糖行业风险分析报告精选
![制糖行业风险分析报告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878e08fd960590c69ec376e1.png)
摘要一、行业产业链分析食糖是天然甜味剂,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饮料、糖果、糕点等含糖食品和制药工业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食糖作为一种甜味食料,是人体所必须的三大养分(糖、蛋白质、脂肪)之一,食用后能供给人体较高的热量(一公斤食糖可产生3900大卡的热量)。
传统制糖行业的上游产业为甘蔗及甜菜种植业,下游产业为食品饮料行业,如糖果、饮料、酵母、味精等。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制糖行业产业链延伸呈加快趋势。
在糖业完成产权制度和经济体制改革后,制糖产业积极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已逐步由传统的污染严重的产业转变为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甘蔗制糖企业纷纷发展了甘蔗-制糖、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甘蔗-制糖-蔗渣制造酵母、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甘蔗-制糖-蔗渣-制浆-造纸-制浆黑液碱回收-制浆等循环利用产业链,形成了“甘蔗资源→产品→资源再生利用”的物质循环生产模式。
通过延伸制糖产业链,不仅提高了制糖行业的产品附加值,还大大提升了制糖企业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此外节约了大量资源,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了该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除此之外,制糖所产生的副产品还可用来生产食用色素、蔗蜡、柠檬酸、味精等,此类产品可经过深加工成为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医药等行业的原料。
二、食糖供需分析(一)供给分析近四年来,我国糖料播种面积和食糖产量都保持了增长态势,特别是食糖,较为快速增长。
截止2008年4月末,07—08年制糖期已累计产糖1435.52万吨(上年同期累计产糖1169.76万吨),同比多产糖265.76万吨;其中产甘蔗糖1319.41万吨(上年同期累计产甘蔗糖1044.87万吨);产甜菜糖116.11万吨(上年同期产甜菜糖124.89万吨)。
在最大的产糖省区广西,有30多家糖厂在5月份继续生产。
因此,广西本榨季的产糖量,超过900万吨已无悬念。
07/08年度我国食糖产量大幅度增长,原因是糖料播种面积的增加。
中国糖料作物生产的地区比较优势分析——基于1995~2009年糖料作物生产数据
![中国糖料作物生产的地区比较优势分析——基于1995~2009年糖料作物生产数据](https://img.taocdn.com/s3/m/c1e22520bd64783e09122b4c.png)
以上 3个指标 ,若大于 l ,表明与全 国平 均水平相 比 ,i
作物 生产 有着不同的优势区域 ,因此 ,中国糖料作物生产 优 地 区糖料作 物生产具有规模 、效率 、综合 比较优 势 ,其值越 ,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 比 ,】 区作 势是非 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运用综合 比较优 势指 数对 大 ,优 势越强 ;若小于 l 中国糖料 作物生产的地区优势进行分析 ,反映 出糖料作 物生 物生产 具有 规模 、效率 、综合 比较劣势 ,其 值越 小 ,劣势越 ,则处于临界状态 。 产 的变化特 点 ,从 而为进一步掌握 中国糖料作物未 来变化趋 明显 ;若等于 l 势及制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
效益等 因素的影响 ,糖料作物生产呈现 出以下特征 :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省区不断减 少;糖料作物优势产 区表现 出具有综合
比较优势 ,这主要是 由规模 优势决定的;甘蔗逐渐 占据糖料作物生产的主导地位 ;糖料作物 生产 向优势地 区集聚。基于上述
分析 ,本研究认为加强糖料 作物优 势产区建设 、提 高糖料作物单产和含 糖率、采取甘蔗和甜 菜并重发展 的措 施将 有效提 高糖
【 农业发展 1
农业经济
2 1 ̄ 021
中 国 糖 料 作 物 生 产 的 地 区 比 较 19 ~20 95 09年糖 料作 物 生产 数据
◎崔奇峰 蒋和平 周 宁
摘
要 :本文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对 19 ~20 9 5 09年 中国糖料作物 生产的地 区比较优 势进行 了分析 ,结果表 明受经济
料作物的生产能力。 关键 词 :糖 料 作 物
一
地 区比较 优 势
综合 比较 优 势 指数
、
引 言
S为 i 区 j 地 , 种糖料作物 }播种面积 ,S为 i 向 。 地区所有农作物
制糖行业分析介绍
![制糖行业分析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0e8d494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a.png)
制糖行业分析介绍制糖行业是食品加工行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从甘蔗、甜菜根、玉米、水果等原料中提取糖分进行加工生产。
本文将对制糖行业进行分析和介绍。
一、行业概况制糖行业是一个大宗商品生产行业,主要分为白糖和红糖两大类别。
白糖是通过在加热和过滤过程中从原料中提取出糖分而得到的,白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红糖则是通过加热和浓缩等过程从原料中提取糖分的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杂质,因此红糖的颜色较深且口感较为浓郁。
二、市场需求制糖行业是食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广泛需求。
制糖行业的需求取决于消费者对糖类食品的需求,如饮料、甜品、糕点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味道甜美的食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为制糖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行业竞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糖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糖料资源和先进的制糖技术。
目前,国内制糖企业众多,竞争激烈。
大型企业通常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和较强的品牌影响力,能够在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而中小型企业则主要依靠价格竞争和地区市场的占有率。
四、行业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关注增加,制糖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变革。
一方面,消费者更加注重食品的健康性和营养价值,对低糖、低脂、低盐的产品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健康食品市场不断崛起,如代糖、天然甜味剂等替代品逐渐流行。
这些因素都对传统制糖行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保持竞争力,制糖行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产品质量。
一方面,制糖企业需要在原料采购和糖化工艺上进行创新,以提高糖分的提取率和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制糖企业还可以拓展产品种类,如研发低糖、低热量、有机等特殊糖类产品,以满足消费者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
另外,制糖行业还需要加强与农业部门的合作,从种植环节开始优化农业生产工艺,提高翻耕技术和肥料管理水平,以提高糖料产量和质量。
同样,制糖企业也应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收益水平,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白糖行业产量、消费量、进出口情况及库存分析:出口国集中程度大,进口国相对分散
![中国白糖行业产量、消费量、进出口情况及库存分析:出口国集中程度大,进口国相对分散](https://img.taocdn.com/s3/m/02e5adc8bcd126fff6050b51.png)
中国白糖行业产量、消费量、进出口情况及库存分析:出口国集中程度大,进口国相对分散白糖是天然甜味剂,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同时也是饮料、糖果、糕点等含糖食品和制药工业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生产白糖的原料主要是甘蔗,其次还有甜菜,两者的比例大致为甘蔗:甜菜=8:2。
甘蔗是适宜种植在热带和亚热带的作物,主要分布在南美、加勒比海、大洋洲、非洲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少数发达地区。
甜菜生长于温带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如欧盟、美国北部和加拿大,少量在亚洲地区和欧洲,如日本、俄罗斯和我国北部等。
根据制糖工艺的不同,白砂糖可分为硫化糖和碳化糖。
碳化糖保质期较长,质量较好,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相对较高。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糖厂生产的是硫化糖。
2019年全球白糖总产量达到1.80亿吨,总体呈现上升态势。
白糖主产区主要有印度(占世界产量份额19.1%,下同)、巴西(16.4%)、欧盟(9.9%)、泰国(8.1%)、中国(6.0%)、美国(4.5%)。
2019年印度、巴西、欧盟、泰国和中国产量超过1000万吨,其次是美国、墨西哥、俄罗斯、巴基斯坦和澳大利亚,产量在400万吨以上,再次是印尼、阿根廷和古巴,总产量在100万吨以上。
2019年世界白糖产量达到1.80亿吨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19年印度、巴西、欧盟等为白糖主产地区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世界白糖消费量增长较为稳健,2019年全球白糖消费量达到1.74亿吨。
印度、欧盟、中国、美国、巴西为主要消费地区,年消费白糖分别在2750万吨、1860万吨、1580万吨、1115万吨和1060万吨。
印度、欧盟、中国、美国、巴西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例分别为16.2%、10.5%、9.0%、6.3%和6.0%。
相比生产,白糖的消费较为分散。
2019年世界白糖消费量为1.74亿吨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19年印度、欧盟、中国为世界白糖消费较多的地区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全球白糖生产较为集中,消费分散,出口国集中程度大,进口国相对分散。
中国甘蔗糖业存在的问题_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_杨枝煌
![中国甘蔗糖业存在的问题_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_杨枝煌](https://img.taocdn.com/s3/m/294e7bcb33d4b14e852468e5.png)
中国甘蔗糖业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杨枝煌摘要:在实地考察广西和湛江两地甘蔗主产区与国内外甘蔗糖产业比较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糖业一方面遭受进口糖和走私糖的冲击,另一方面受到国内没有补贴、进口管制不善、自然灾害不断等持续打击,需要切实解决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金融支持、精准脱贫、产业法治、贸易管制、转型升级、损害救济等各方面问题,从而将糖业作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示范产业。
关键词:甘蔗糖业;发展食糖延伸产业;食糖的小生产大市场;示范产业DOI:10.13939/ki.zgsc.2016.13.077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甘蔗糖产业一直是我国主产区农业支柱,攸关数千万农民的致富脱贫。
但是虽然我国食糖供需缺口一直高达数百万吨,却因为管理不善损害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另外,中国作为全球食糖的主要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中国需求”理应成为影响世界食糖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但是我们却时常面临国外冲击而失去价格主导权甚至多次遭遇颠覆性风险。
为了挽救整个甘蔗糖产业,急需召开一次“遵义会议”,综合利用各种手段,保障产业安全,实现产业链整体科学发展。
一、我国甘蔗糖产业概况中国是世界上用甘蔗制糖最早的国家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400年我国已经初步掌握了甘蔗制糖方法。
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制糖技术更加发展。
明朝嘉靖年间发明了白糖后,制搪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可以说,自甘蔗在中国培植以来至鸦片战争之前,食糖产业一直是我国的甜蜜事业。
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国外甜菜糖和甘蔗糖产业异军突起,打败了中国糖业。
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糖产业进入了跌宕起伏时期,中国从世界第一的糖业大国断崖式降格为1949年的世界第26位。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一直努力,但也是惊心动魄。
目前中国是第四大产糖区,仅次于巴西、印度、欧盟;第五大消费区,排在印度、欧盟、巴西和美国之后。
从产量和消费量来说,我国糖业经过60多年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制糖企业和糖农遭遇了“过山车式”的市场震荡。
白砂糖产品抽检不合格项目分析及控制措施
![白砂糖产品抽检不合格项目分析及控制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d49283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d0.png)
doi:10.16736/41-1434/ts.2020.24.021白砂糖产品抽检不合格项目分析及控制措施Analysi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Unqualified Items in White Granulated Sugar Product Sampling◎ 陆莉莉,蒋才斌,农馥俏(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7)LU Lili, JIANG Caibin, NONG Fuqiao(Guangxi Products Quality Inspection Institute, Nanning 530007, China)摘 要:白砂糖是重要的甜味剂,也是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食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糖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广西是我国最大的产糖基地,食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
本文通过对广西近几年食糖产品监督抽查数据的研究分析,找出食糖产品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并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提出提高食糖产品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白砂糖;质量抽查;结果分析;控制措施Abstract:White granulated sugar is the important sweetener and the most widely used sugar in daily life. With the increasingly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people have higher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of sugar. Guangxi is a major sugar production base in China, and the sugar production accounts for more than 60% of the total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supervision and random inspection data of sugar product in recent years of Guangxi, we identify the quality problems which easily occurrence in sugar products and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so as to propos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ugar products.Keywords:white granulated sugar; quality check; result analysis; control measures中图分类号:F203.9我国是产糖大国,食糖产量位居世界前5[1]。
白糖基本面分析
![白糖基本面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944d6248d7c1c708a145f0.png)
一、国际糖市与进出口1、国际糖价:国际原糖糖价维持在22-23美分,进口到国内市场销售的成本目前为6000-6200元/吨左右。
2、进口方面:据中国海关统计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11月份进口食糖418,392吨,较10月份增加8.14万吨,同比2010年11月份大幅增加39.54万吨,同比增17倍之多。
11月份我国食糖平均进口价格为634.57美元/吨(上月为652.7美元/吨)。
1-11月我国累计进口食糖达242.49万吨。
下半年国际糖价30-22美分,中国一直保持30-40万吨的进口,进口量巨大。
11月份我国食糖进口数量排行前五的国家分别是巴西(390,244吨)、韩国(20,840吨)、马来西亚(3,448吨)、泰国(2,096吨)、澳大利亚(1,412吨)。
3、出口方面:据海关数据统计,2011年11月我国出口食糖4,294吨(其中主要出口至香港2,618吨),平均出口价格866.79美元/吨(上月为945.96美元/吨),2011年1~11月,我国累计出口食糖55,400吨,较去年同期下降37.71%。
4、美元回流、欧债危机不断加重,导致全球商品价格下跌以及全球食糖阶段性的供应压力,对于糖价下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市场曾寄希望于7000元/吨的联动价格支撑,但是在进口价格进一步下跌的带动下,旧糖的压价销售最终导致了期货价格的下跌。
进口糖价不断下滑,目前已跌至6100元/吨左右。
在进口糖价大幅度偏离7000元/吨的市场心理防线之后,进口量不断加大,使得市场买方变得越来越谨慎。
市场原本以为2010/11榨季末市场可能只有50万吨以下的商业性库存,但实际数据明显超出预期;而9月下旬以来进口糖价格持续低于6500元/吨,特别是11月下旬进口价格下滑至5700元/吨以下。
目前,南宁市场旧糖报价下跌至6700元/吨左右、新糖价格甚至有跌破6600元/吨的情况存在,在制糖企业依然存在18%左右的利润空间背景下,市场看空的气氛还在持续增加。
2024年制糖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制糖业市场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f57877a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56.png)
2024年制糖业市场发展现状简介制糖业是指以甘蔗、甜菜、玉米等作为主要原料,经过一系列加工工艺,生产出糖类产品的产业。
制糖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对粮食产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制糖业市场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市场规模制糖业市场的规模庞大,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根据国际糖业协会的数据,全球糖产量近年来保持在1.7亿吨左右,其中亚洲地区的糖产量占比最高,达到了45%以上。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糖产国家之一,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糖类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为制糖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主要生产国家和企业全球制糖业主要由巴西、印度、中国等国家主导。
巴西是全球最大的糖产国家,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近20%。
印度和中国紧随其后,占据了全球糖产量的较大比例。
在中国,中国糖业集团、中粮集团等大型企业是主要的制糖业企业,它们通过实施垄断经营、加强技术创新等手段稳定了市场份额。
市场竞争态势随着全球市场对糖类产品需求的增加,制糖业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巴西、印度等国家的糖产量逐年增长,这加剧了市场竞争。
同时,一些新兴市场如泰国、越南等国家也逐渐崭露头角,加入到全球制糖业市场中。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制糖业企业需要通过提高产能、提升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等手段来保持竞争力。
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是制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随着科技的进步,制糖业企业加强了生产工艺的改进,提高了产能和产品质量。
同时,一些环保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制糖业,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一些企业采用生物质发电技术,将废弃物利用起来,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技术创新将为制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未来发展趋势制糖业市场在未来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糖类产品的需求量将继续增加。
同时,消费者对糖类产品的健康属性和环保性也越来越关注。
因此,未来的制糖业市场将出现更多以低糖、健康、环保为特点的产品,并加大对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投入。
中国制糖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制糖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0ae11d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1e.png)
中国制糖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一、制糖行业概况制糖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制作成品糖,以及以原糖或砂糖为原料精炼加工各种精制糖的生产活动。
包括甘蔗制原糖:甘蔗糖,如白砂糖、绵白糖、赤砂糖(红糖)、黄砂糖等。
以及甜菜糖,如白砂糖、绵白糖、加工糖,如冰片糖、冰糖、方糖、精制糖浆、精炼砂糖等;以及桔水等制糖副产品。
二、制糖行业原料情况2014-2020年我国糖料作物播种面积整体呈下滑趋势,由2014年的1737.1千公顷下降至2020年的1570千公顷。
随糖料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我国糖料产量整体呈相同态势,2020年我国糖料产量为12014万吨,同比下降1.27%。
其中,甘蔗产量也是整体呈下滑状态,从2014年的11578.82万吨下降至2020年的10812.1万吨。
但是2014-2019年我国甜菜产量逐年上升,2020年甜菜产量出现了小幅度下降,为1198.4万吨,同比减少2.35%。
三、制糖行业发展现状2015/16-2018/19年度我国食糖产量和销量均呈上升趋势,并且产量大于国内所消耗的量。
从2019/20年度销量出现大幅度下降至552.77万吨。
截至2021年8月,食糖产量和销量均有所回升,食糖产量为1066.66万吨,销量为876.45万吨。
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1年8月。
从细分种类来看,甘蔗糖是行业主流,产量高达913.40万吨,占比为85.63%。
而甜菜糖的产量为153.26万吨,占食糖产量的14.37%。
从进出口情况来看,2015年起我国对食糖进口采取关税配额管理政策,食糖进口量有所下降,于2017年达到最低值。
但由于国内制糖成本较高,国外糖价格低于国内糖价格,导致国内食糖产业仍然遭受到国外糖的冲击,2017年以后我国食糖进口量逐年上升,2020年共进口527万吨食糖,而只出口了14.74万吨。
2021年1-6月,我国食糖进口量为202.90万吨,出口量为5.92万吨。
四、制糖行业竞争情况1、区域竞争由于广西优越的地理条件,一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可以种植甘蔗,因此2021年1-8月我国近七成的甘蔗糖来自广西,广西是我国主要产糖区。
糖业行业分析
![糖业行业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af09bbb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6d.png)
糖业行业分析糖业是指生产、加工和销售糖类产品的行业。
糖业是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对糖业行业进行分析。
首先,糖业行业的市场需求量大。
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食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制造、饮料生产、烘焙等各个领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变化,糖业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糖业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
其次,糖业行业的生产技术不断创新。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糖业行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产品质量和口感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新型糖业产品的不断推出,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营养和便捷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糖业行业的发展。
再次,糖业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糖业生产和消费国之一,具有丰富的糖料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我国的糖业产品出口量逐年增加,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
在国际竞争中,我国糖业企业凭借产品质量和价格优势,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为我国的糖业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最后,糖业行业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糖业企业的生产成本较高,包括原料采购、能源消耗和运输等方面的成本,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另一方面,糖业行业的发展还需要注重产品的创新和差异化。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糖业企业需要推出更多种类和口味的产品,与市场需求保持紧密联系。
综上所述,糖业行业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的行业。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糖业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但同时也要面对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提高企业竞争力,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糖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泰国、澳大利亚糖业竞争力比较与政策启示
![中国、泰国、澳大利亚糖业竞争力比较与政策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a5418c84028915f804dc27c.png)
在甘 蔗生产环 节表现 为生产规 模小 、生产成 本高 、经 济效益 低;在制 糖环节 表现 为制糖企 业规模 小 、制糖 成本 高、税 费
负担 重 、产 品 质 量 较 差 。 其 深 层 次 原 因 在 于 土 壤 气 候 等 自然 条 件 相 对 较 差 , 产 业 技 术 改 进 度 不 足 ,政 府 管 理 体 制 不顺 ,
a nd Tha l nd a us r la ia nd A t a i :Ev de e a lc m plc to i nc nd Po i y I ia i n
XU i ZHENG ua f ng , X n, Ch n—a CHEN Ru— i ka
(1 农业 部农村 经济 研究 中心 , 北京 1 0 1 ;2福建农 林大 学经济 与管 理学 院 ,福建 3 0 0 ;3福建 农林大学 甘蔗 0 8O 50 2
摘
要
本文通过 比较 中国与泰 国、澳大利 亚等主 要食糖 出 口国的产业技 术经济 指标 ,发 现 中国糖 业竞争 力 明 较弱 。
甘蔗糖业
21 0 0年第 6 期 S gra e n a eu a 2 1 u acn dC n sgr 0 0年 1 a 2月
中 国 、 泰 国 、澳 大 利 亚 糖 业 竞 争 力 比较 与
政 策 启 示
徐 欣 。 郑传 芳 陈如 凯
综合 研究所 ,福建 30 0 5 0 2)
o h s e u t i t f lo ng f t i r s ls n he o l wi po n s o l lma e n o h r a u a c nd to s e a i l p o i du til i t :s i,ci t a d t e n t r l o ii n r l t y o r n sra ve
中国与澳大利亚食糖业竞争力比较研究及对中国的挑战
![中国与澳大利亚食糖业竞争力比较研究及对中国的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9de9068fbceb19e8b8f6ba4d.png)
年 的 59下 降 到 20 . 09年 的 00 ,即 由具 有极 强 的竞 .2
争力 转变 为毫无 优 势 可 言 ( 3 。同 样 ,澳 大 利 亚 图 )
济 ,尤 其 是 对 昆 士 兰 州 的 经 济 有 重 要 贡 献 。就 甘 蔗 产量 而言 ,澳 大 利 亚 食 糖 是 巴西 的 12 ,大 约保 持 /0
在 5 0万 t 0 ,其 中 8 % 的 食 糖 ( 糖 ) 都 是 用 于 出 0 原
食糖 RC 指 数也 呈较 快 速度 下 降,由 19 A 92年 的 1. 至 20 12降 09年 的 44 ,但 还 是 大 于 2 5 .2 . ,即仍 具
13 8万 t 3 ,增长 了 6 % ( 1 。在我 国 ,甘 蔗 和甜 1 图 )
长 期 以来 ,我 国一 直 是 食 糖 净 进 口 国 ,大 体 上 铷瑚抛 如 保 持着 以 国产 为 主 、进 口为辅 的 供 需 基 本 格 局 。进
入 2 纪9 0世 0年代 以来 ,虽然 糖料 及食糖 产量 有较 大 幅度提 高 ,并在 少 数 年 份保 持 净 出 口地 位 ( 19 如 92 年 和 19 9 3年 ) ,但 由于 居 民消 费 需 求 增 长 很 快 ,因 而我 国不 得 不 大 量 进 口 ,且 贸易 逆 差 额 有 扩大 趋 势 ( 1 。需 要说 明 的是 ,我 国从 澳大 利亚 进 口食 糖 由 图 )
A O农业展望 图
2 1 年第 6 02 期
㈣ 枷 渤 湖 瑚
。
是 20 0 6年 以来澳 大 利 亚连 续 多 年 的 干旱 ,从 而 导 致
当小 于 0 8时 ,则 处 于 比较劣 势 。从 我 国和澳 大利 亚 . 食糖 RC A指数 的变 化情 况可 以看 出 ,第 一 ,在 考 察 期 间我 国食 糖 RC 指 数 呈 快 速 下 降 趋 势 ,由 19 A 92
制糖行业分析
![制糖行业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725029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17.png)
制糖行业分析制糖是一种重要的传统产业,扮演着推动农业发展和提供食品原材料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中国制糖行业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制糖行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市场潜力。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糖网生产国和进口国,每年生产和消费的糖品数量都居世界前列。
作为主要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制糖业在农村带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制糖行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原材料供应不足。
糖厂主要依赖于甘蔗和甜菜等原材料进行生产,但由于土地有限和农村劳动力外流等问题,甘蔗和甜菜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导致原材料供给不足。
其次是环保压力增大。
制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和废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健康。
此外,与国际市场竞争也是一个重要挑战,中国制糖行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着技术和产业升级的压力。
然而,制糖行业也有一些发展机遇。
首先是消费需求的增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消费者对糖制品的需求持续增长。
其次是技术创新的推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制糖厂能够生产出更加优质、安全的糖制品,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需求。
此外,政府对制糖业的政策支持也是一个重要机遇,鼓励糖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制糖行业可持续发展。
在面临挑战和机遇下,制糖行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加强原材料种植管理,通过优化农业结构,增加甘蔗和甜菜的生产,确保原材料供应稳定。
其次,加强环保治理,推动糖厂进行废物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染排放。
此外,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生产工艺和质量,增强竞争力。
最后,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升糖制品出口竞争力,增加出口量。
总之,中国制糖行业在面临挑战和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重要的发展空间。
通过整合资源,加强环保治理,推动技术创新和拓展国际市场,制糖行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中国农村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2024年白糖市场环境分析
![2024年白糖市场环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4d1c6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c.png)
2024年白糖市场环境分析1. 市场概述白糖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等行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白糖需求量稳定增长。
本文将对白糖市场的环境进行分析,包括供需状况、价格波动、竞争格局等方面。
2. 供需状况2.1 供应方面白糖的主要产区包括中国、巴西、印度等国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白糖生产国,占据了全球白糖供应的领先地位。
该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甘蔗和甜菜的种植,使其成为白糖生产的重要基地。
2.2 需求方面白糖的需求主要来自食品加工、饮料制造等行业。
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提高,白糖的需求量逐年增长。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白糖的消费需求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趋势。
2.3 供需平衡目前,白糖供需状况相对平衡。
尽管供应量较大,但由于需求的持续增长,供需平衡的状态有助于保持市场的稳定。
然而,供需的微小变化仍可能引起价格的波动。
3. 价格波动白糖价格波动主要受到供需关系、国际市场价格、政策调控等因素的影响。
3.1 供需关系供需关系是决定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供大于求,价格可能下跌;如果供不应求,价格可能上涨。
由于白糖的供需情况相对平衡,价格波动相对较小。
3.2 国际市场价格国际市场价格是白糖价格的重要参考。
由于白糖是国际交易品种,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会对国内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在全球白糖供应紧张或市场波动较大时,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会对国内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
3.3 政策调控政策调控也是影响白糖价格的重要因素。
政府在稳定市场价格、促进行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调整出口配额、增加进口关税等手段,政府可以对白糖价格进行干预。
4. 竞争格局白糖市场竞争格局相对较为稳定。
主要竞争者包括国内白糖生产企业和进口商。
国内企业在市场占有率和供应能力方面具有优势,而进口商则通过价格竞争等手段进入市场。
5. 结论白糖市场在供需状况相对平衡的情况下保持了稳定发展。
价格波动受到供需关系、国际市场价格和政策调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提高我国食糖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化和中澳自由
贸易区的建立,中国糖业将不可避免地面对泰国和 澳大利亚糖业的竞争,我国政府需要尽快从破解上 述三大制约因素着手,多方面采取强力措施,提高 我国食糖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糖料生产基础设 施水平和糖业综合技术水平 一是中央、地方财政要合力加大全国糖料基地 县建设力度,扩大基地县覆盖范围,增加专项资金 数量,将建设重点放在改造中、低产田,增强灌溉 能力和提高旱灾、风灾防范能力等方面。 二是要加快糖料优良新品种研发速度和水平。 加大现有育种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圃的建设力度, 为育种单位的传统杂交育种提供更优良的条件;加 强国外新品种的引进,支持育种科研人员的国际交 流;规范新品种区试与评估办法,形成对新品种的 科学合理评价机制,营造优良新品种脱颖而出的外 在环境。 三是要加大甘蔗健康脱毒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力 度。建议在中央财政或省(区)财政中设立专项资
(二)产业技术改进投入力度不足,综合技术水
平较低
我国食糖产业技术改进力度不足,产业技术综 合水平较低,这也制约了产业技术与经济效益的进 一步提高。甘蔗种植技术水平方面,一是甘蔗品种 改良缓慢,品种严重单一化,“ROC”系列品种占 全国面积的80%,其中最大产区广西占92%,增加
了甘蔗生长的系统性自然风险。二是病虫害严重。
金,在设备购置、人员引进、技术获得、宣传推广 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是要加大对甘蔗收获机械化的投入,重点攻 关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糖料收获机械及其配套技术, 通过在主产区推广机械化降低农民种植糖料的成本, 加快甘蔗收获机械化进程。 五是要加大制糖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通过专项 资金投入带动企业配套资金投入,改进制糖工艺与 机器设备,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提高我国制糖工业 的竞争力。 (二)改革政府糖业管理体制,提高对食糖价格 和产业链的宏观调控能力 一是要改革多头管理效率低的现状,加强涉糖 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商,构建促进我国糖业发展、 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长效政策框架,同时加强对食糖 市场和产业动态的监测,建立灵活的短期政策反应 机制,并形成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有效配合。在 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整合分散在各部委的糖业管理职 能,形成统一的糖业管理机构。 二是要明确设置食糖调控目标价,增强市场宏
(三)政府管理体制不顺,对糖业的宏观调控力 度不够 糖业在各国均属于敏感性产业,政府在产业发
54I中国农星l
2010.10
万方数据
中国农垦
产业透视
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自食糖流通体制改革 以来,政府对糖业的管理体制出现了一些问题,制 约了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一是政府对糖业进行“多 头管理”,管理体制不顺畅。政府人为地将产业链 各环节割裂开来,影响了其对糖业发展方向的把握 和相关产业政策的及时出台。二是政府对食糖市场 的宏观调控有待提高。政府储备糖制度是食糖市场
价格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但从近年国家收储政策
来看,存在着政策出台时机滞后、部分政策收储价 格与数量不合理等问题,未能给予市场主体稳定的 价格预期。三是政府对糖业利益分配机制缺乏调控 和监管手段。尽管广西已率先建立了“蔗糖联动, 二次结算”的利益分配机制,但由于我国蔗农生产 规模较小、甘蔗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蔗农与糖 厂的谈判地位相对较低,对收购价格的影响力明显 弱于糖厂,大多数地区政府在校正利益分配格局中 “缺位”,因此,目前的甘蔗收购与定价机制仍然不 利于蔗农增收。
中国农垦
产业透视
中国食糖产业竞争力分析
——基于与澳大利哑.泰闲精业的比较
文/徐欣郑传芳陈如凯
近年来,随着我同食糖消费的快速增长,糖料 生产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我国食糖产业规模不断扩 大。2008/09年度,我国糖料面积达2665.42万亩, 食糖产量达1243.12万吨,食糖消费量达1390万吨, 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食糖生产国和第三大食糖消费 国。尽管我国食糖已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但在国际 糖业竞争中我国糖业仍处于较低水平,多年来仅有
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为巴西的10倍, 提高了甘蔗生产的成本。四是适应本国国情的甘蔗 收获机械尚处在研发阶段,农机与农艺配套的栽培 模式还不成熟,全国甘蔗机械化水平非常低,提高 了甘蔗生产的人工成本。 制糖工业技术水平方面,我国制糖企业在上世 纪90年代初大多为国有企业,经改革重组建立了现 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但由于近年来食糖价格和糖 厂效益波动较大,大多数糖厂投资行为短期化,缺 乏技术升级改造的意识和远见。据调查,我国绝大 多数糖厂仍采用亚硫酸法制糖技术,只生产原料白 糖,产品单一,还有相当多糖厂的设施设备仍停留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 政府对产业技术研发投入仍然不足。虽然近 年来政府通过“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制糖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 对甘蔗糖业技术升级改造给予了较大支持,但与国 外政府对糖业的投入水平差距还较大,与国内粮食、 油料等产业的投入水平也差距较大。
处亚热带,气候条件总体与世界主要产蔗国相近, 但极端天气状况频发。雨量分布不均,春旱、秋旱 现象普遍,时有冻灾、风灾的影响,自然灾害对我 国甘蔗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例如,广西90%的甘蔗 是种植在旱坡地上,是制约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因 素,据统计2008年全区有灌溉的甘蔗面积只有228 万亩,仅占14.25%。
2010.10
中国农銎57
万方数据
得税率也高达33%,此外糖厂还必须交纳其他多种 费用。五是我国食糖质量标准与国际脱节,难以参 与国际贸易竞争。一直以来,按照国内的消费习惯, 制糖企业基本上只生产色值180IU以下的一级白砂 糖,到2002年略作修改,把一级白砂糖色值标准调 低为170IU以下。但国际成品糖的消费一般是色值 小于45IU的精制糖或色值小于100IU的优级糖。国 际食糖贸易以原糖为主,国外制糖企业也多以生产 原糖为主,但我国制糖企业的制糖工艺却是一步到 位,直接产出成品糖,较难参与以原糖为主的国际 食糖贸易活动。 总之,通过与泰国、澳大利亚等主要食糖出口 国的一些重要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在国际食糖 市场竞争中,我国糖业尚处在明显的劣势地位。反 映在甘蔗生产环节,主要表现为生产规模小、生产 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在制糖环节,主要表现为制 糖企业规模小、制糖成本高、税费负担重、产品质 量较差、经济效益较低。
微量食糖出口。一旦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 国一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将食糖进口关
税放开,我国食糖产业将可能面临泰目糖、澳大利 亚糖的剧烈冲击,从而对国内糖业持续健康发展和 糖农生计带来严重影响。
一.中国食糖产业竞争力的现状与差距
从甘蔗生产环节的技术经济指标来看,我国与 澳大利亚、泰国糖业在很多方面存在差距,部分指 标差距还相当大。一是我国蔗农生产规模明湿小于 澳大利亚和泰国,户均土地规模约为泰国的3%,为 澳大利亚的0.5%。我国现有植蔗农户约500万户, 蔗农数量1500万人左右,户均规模不到5亩,户均 产糖不到3吨。澳大利亚全国仅有6000多个植蔗农 场,蔗农7120人,农场平均规模77公顷,正常年份 每个农场平均产糖约1000吨。泰国有甘蔗种植户约 8万个,户均规模达到12.5公顷,正常年份户均产 糖约80吨。二是我国甘蔗单产总体偏低,虽然含糖 分相对较高,但单位面积产糖量水平仍然居中,优 势不大。以2007/08榨季为例,甘蔗单产上看,最高 是澳大利亚82.5吨/公顷,其次是泰国70.13吨/公 顷,中国为66.75吨/公顷。虽然我国甘蔗含糖分高 达13.96%,略高于澳大利亚,大幅高于泰国,但我
数,严格按照二次结算方案进行兑付。目
(作者单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福建农林 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
责任编辑:叶亚芝
2010.10
l中国农垦I 55
万方数据
中国食糖产业竞争力分析——基于与澳大利亚、泰国糖业的 比较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徐欣, 郑传芳, 陈如凯 徐欣(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郑传芳(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陈如凯(福建农 林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 中国农垦 CHINA STATE FARMS 2010(10)
观调控效果。建议有关部门借鉴生猪调控经验,设 置并颁布《(防止食糖价格过度波动的调控预案》,明 确政府调控目标价,给予市场主体明确合理的预期。 引导制糖企业合理运用食糖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 规避风险,锁定利润,构建我国甘蔗与食糖产业市 场风险防范体系。 三是加大对糖业利益分配的干预力度,建立合 理的工农利益分配格局。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改 进广西“糖蔗联动、二次结算”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确保工农利益比例控制在4:6左右。一要在现有基 础上降低甘蔗收购价所挂钩的糖价水平;二要建立 科学的糖厂、蔗农成本与收益核算方法,构建政府 监管下的多方协商机制,三要稳定二次结算联动系
国公顷产糖量仅为9.3吨,远低于澳大利亚12.6吨 的水平。三是我国甘蔗生产成本远高于澳大利亚和 泰国。由于澳大利皿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实现了甘 蔗收割机械化,避免了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再加之 95%的甘蔗收割运输由连接田间至糖厂的专用铁路 网承担,大大节省了运输费用,因此,2007/08榨季, 澳大利亚的甘蔗生产成本仅为143元/吨,我国甘蔗 生产成本则达到240元/吨,高出澳大利亚68%。尽 管泰国的甘蔗收获机械化也发展缓慢,主要依靠人 工收获,但由于其劳动力成本较低,甘蔗生产成本 也要低于我国,约为180~200元/吨。 从制糖环节的技术经济指标比较来看,我国制 糖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和澳大利亚、泰国存在一定的 差距。一是我国制糖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生产效率 不高。我国现有甘蔗糖厂240余家,平均日榨能力
(一)土地.气候等基础自然条件相对较差 我国甘蔗生产的基础自然条件相对较差,这是 制约我国食糖产业竞争力的首要因素。首先,从立 地条件来看,我国甘蔗种植立地条件差,蔗区地处 桂、滇、粤丘陵红壤旱地,土壤贫瘠、雨量不均、 大片蔗田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甘蔗生产成本中近 一半为人工成本,导致了种蔗成本的提高。而澳大 利亚的昆士兰州雨量均匀,无需灌溉,100%实现了 机械化生产。其次,从气候条件来看,我国蔗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