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保障措施背景下我国食糖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口保障措施背景下我国食糖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彭剑波刘玲
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20年第03期
摘要:食糖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资,食糖产业关乎国计民生。我国食糖业曾饱受低价进口食糖冲击之苦,食糖保障措施的实施降低我国食糖进口量、提高我国食糖产量、缩小国内与国际食糖价,客观上增强我国食糖产业的竞争力。目前,我国食糖产业依然面临国际环境空前恶化、食糖价格机制扭曲、糖农利益无法保障等内忧外患的挑战,为促进我国食糖产业健康发展,提出合理利用WTO规则、延长保障措施期限、严厉打击食糖进口走私、实行食糖目标价格政策、完善食糖“保险+期货”模式等对策。
关键词:食糖产业;保障措施;进口;健康发展
《保障措施条例》于2001年颁布至今已超过18年,我国仅于2002年对进口钢铁、2007年对进口食糖采取保障措施。为恢复我国食糖业竞争力,我国商务部经调查后于2017年5月决定:实施为期3年的食糖保障措施,预计于2020年5月21日结束。保障措施为我国食糖业健康发展提供难得的战略机遇。
一、食糖保障措施实施的基本概况
进口保障措施实施前,我国食糖业存在外患内忧的不利局面:外患表现为,食糖关税过低严重冲击国内食糖市场,低价进口食糖数量在2011~2016年间急剧增长,增长率高达
663.15%,且进口数量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我国食糖需求量增长的幅度。内忧表现为,食糖战略性地位认识不足、原料成本畸高、生产技术落后,造成我国食糖业全面亏损,严重制约我国食糖产业从“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的转型发展。
我国商务部2016年9月22日开始对进口食糖进行进口保障措施立案调查,调查时间段为2011年至2016年第一季度,再经过近8个月的审慎调查后认为:食糖进口量增加,我国糖业受到严重打击,且食糖进口量增加与食糖业遭受严重损害存在因果关系。商务部做出最终决定:对进口食糖实施为期3年贸易保障措施,时间范围为2017年5月22日到2018年5月21日,2018年5月22日到2019年5月21日,2019年5月22日到2020年5月21日,保障措施关税税率分别为45%、40%、35% 。
我国食糖进口保障措施实施,对食糖业具有“清热解毒”效应,客观上有效保护国内食糖产业的健康发展。低价进口食糖对我国食糖产业冲击力度明显减弱,我国进口食糖量呈现持续下降态势,为国内食糖产业争取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同时,食糖保障措施增强了食糖业的生产积
极性,全国食糖产量明显回升,国内与国际食糖价差明显缩小,食糖业竞争力增强,并在2016年、2017年实现扭亏为盈。
二、进口保障措施为我国食糖产业健康发展带来的机遇
1.降低我国食糖进口量。据中国糖业协会数据整理得知,食糖保障措施立案调查前,我国食糖产业受低价进口食糖冲击明显,进口食糖数量大,2012~2015年食糖进口量分别为375万吨、455万吨、349万吨、484万吨。受食糖保障措施的保护作用,2016年~2018年,食糖进口量下降为306万吨、229万吨、280万吨,2019年1~9月份239万吨,如果按照前9个月推算,2019年预计进口食糖318万吨左右,均低于调查前四年的年均进口量。由于进口保障措施导致食糖进口量大幅下降,为我国食糖产业健康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2.缩小国内与国际食糖价差。食糖价差即国内食糖售价减去国际食糖售价的差值。由于巴西、泰国等国外产糖大国的食糖成本不到我国一半,我国食糖成本、销售价格都高。食糖消费者均希望价格越低越好。如果我国食糖与国际食糖价差太大,会导致国内食糖在国内与国外均缺乏竞争力。因此,食糖价差缩小还是扩大,也是衡量保障措施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据中国糖业协会数据整理,食糖保障措施实施至今,国内食糖与国际食糖价差均在每吨3235元~4424元之间,最大价差为2017年6月22日的4424元/吨;食糖价格差从保障措施实施开始时的4229吨/元到2019年4月22日的3504元/吨,缩小幅度达17.14%;食糖价差虽有小幅波动,但总体而言,呈逐渐缩小的趋势,说明我国食糖业的竞争力在逐渐增强。由于进口保障措施导致国内与国际食糖价差缩小,为我国食糖产业健康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3.提高我国食糖产量。据沐甜科技数据显示,保障措施立案调查之前,2013/14~2015/16榨季,我国食糖产量分别为1331.8万吨、1055.6万吨、870.19万吨,食糖产量呈递减趋势;受保障措施调查实施影响,2016/17~2018/19榨季,食糖产量分别上涨为928.82万吨、1031.04万吨、1076.04万吨,上涨幅度达15%。广西作为我国最大的食糖主产区,其食糖產量占全国产量60%以上,食糖保障措施的实施也扭转了广西食糖产业产量下降的局面,据广西糖网数据整理得知:2013/14~15/16榨季,广西食糖每榨季月均产量分别为122.26万吨、105.22万吨、85.17万吨,食糖月均产量呈递减趋势,减幅最高达19.06%,特别是食糖保障措施前的
2015/16榨季,月均产量仅为85.17万吨,产量降至谷底;食糖保障措施立案后,2016/17~2018/19榨季,广西每榨季月均产量分别为88.5万吨、100.42万吨、105.67万吨,月均食糖产量呈递增趋势。由于进口保障措施导致食糖产量大幅提高,为我国食糖产业健康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进口保障措施背景下我国食糖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环境空前恶化是首要挑战
1.国外食糖出口鼓励政策刺激出口增量挤压国内食糖业的生存空间。巴西是全球第一大食糖生产与出口国,我国食糖保障措施于2016年9月立案,巴西政府为刺激食糖等产品出口,巴西央行自2016年10月启动降息至今,降息次数超过十余次,2019年8月1日再次降息,不到三年时间,降息幅度高达237.5%,巴西通过频繁降息,客观上增强巴西食糖的出口能力。此外,巴西对外实施食糖进口许可制度,但对内采取食糖出口鼓励政策,导致巴西出口食糖价格低于其国内食糖价格,极大刺激巴西食糖出口增量。全球第二大食糖生产国的印度,实行对国内糖业软贷款及中央财政贴息政策,印度政府2018/19榨季对印度糖业提供105.4亿卢比的利息补贴,且将在2019/20榨季提供167亿卢比的出口补贴。全球第三大食糖出口国的泰国同样采取名义为甘蔗种植补贴实际为出口补贴的政策,刺激其国家食糖出口。
2.空前低价的国际糖价波及国内糖价。据商务部统计,以食糖生产大国为首的食糖出口国纷纷采取食糖出口鼓励政策,导致2018年全球食糖贸易出口量超过10万吨的国家(地区)共42个,扣除固定贸易出口量,剩余可供自由出口的食糖量高达3819万吨,全球食糖严重供过于求,国际糖价基本维持在12~13美分/磅左右。我国实施食糖保障措施以来,国际糖价呈持续下降趋势,2016年9月~2019年4月期间,国际糖价由17.9美分/磅的高位持续下降到12美分/磅左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2月以后,国内与国际食糖价差有扩大趋势。国内糖价大幅偏离最低成本,说明我国食糖业面临的国际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3.食糖走私猖獗严重影响国内食糖业复苏。我国的国界线漫长,相关部门近年来虽在查控走私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力度不够,导致食糖走私入境量逐年大幅抬升。缅甸每年进口食糖量大幅超过其国内食糖消费量,缅甸的邻国有泰国、印度、老挝、孟加拉和中国,其中泰国、印度、老挝为食糖出口国,孟加拉国食糖已经自给自足,缅甸超过国内食糖消费量的食糖基本上都从中缅边境通过走私渠道进入我国。
保障措施实施后,由于从正常途径进口的食糖量减少,从中缅边境走私入境的食糖不减反增,数额巨大,仅从缅甸走私入境的食糖量每年至少237万吨以上。据云南糖网资料显示,最近几年,食糖走私除从陆地入境以外,从海上走私入境也频繁出现。2018年6月1日,大连海关破获一起绕关走私食糖大案,白糖价值达1000多万元;2019年6月18日,上海海关查获走私糖大案,抓获2个走私团伙,在公海进行走私交接,案值达7.5亿元。
(二)食糖价格机制扭曲是重大的挑战
糖料政府指导定价且食糖市场定价的价格机制背离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以最大食糖主产区广西为例, 2016/17~2018/19榨季每吨甘蔗政府指导价分别为480元、500元、490元,甘蔗政府指导价虽可暂时保障甘蔗收购成本稳步提高,但忽视了对食糖销售价格的保护,没有达到保护蔗农利益的目的。根据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各年度审计报告提供的每吨食糖含税成本的计算方法,依据平均500元/吨甘蔗收购价格及13.6%的产糖率等标准,估算出每吨食糖的含税成本为6226元/吨。因受食糖保障措施影响,2016年11月到2018年2月约一年左右的时间,国内食糖平均售价高于成本,食糖产业存在盈利,其余时间段的国内食糖销售价格均低于食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