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关于庄子的传说也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一些神话色彩,因为他的神秘,我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敢读他的原著,因为自己的水平不够高,索性读现在流行的于丹《庄子心得》。读完后,感觉庄子的思想绝非“淡泊明志”这四个字就能概括。他的一些教育思想直至今天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辉,让我受益匪浅。

《逍遥游》中有这么一段故事,会子对庄子说,魏王送他大瓠之种,长成后,结成了一个大葫芦,但是这个葫芦用来盛水,则立不牢稳,难以胜任;分剖为瓢,则平浅不容多物。因此把它击碎了。而庄子则认为惠子拙于用大,他说,为什么不把它束于腰间,作为腰舟浮游于江湖呢?惠施认为无用的大树,庄子把它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在庄子看来,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用处。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的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至乐》中,庄子还谈到一个鲁侯养鸟的寓言,说从前有个海鸟落在鲁国之郊,鲁侯把它迎进庙里,献酒给它饮,奏乐给它听,摆上牛羊肉给它吃。不出三天,海鸟死去。这告诉人们,要以养鸟之道养鸟,不能违反本性。

以上可以看出庄子的教育主张:不要以己教人,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

看完庄子的这两个故事,让我反省了很长时间。因为我正如那个种葫芦的人,不,我可能远远不及那个人,那个人充其量只是浪费了一堆葫芦,而我的某些做法可能会禁锢一个孩子的发展。虽然我经常提醒自己,作为一个英语老师,上课时应该力图让孩子们喜欢英语,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和丰富孩子们的思维广度,但有时却仍丢不掉一些老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习惯用同一个尺度去要求学生。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个性和长处,倘若我们按照其个性,把这些长处挖掘出来,那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我们的学生就会万马奔腾,我们教育的硕果就会挂满枝头,芬芳无限。当然,尊重个性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挖掘长处,扬长避短。天生我材必有用。

的确,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谈得上教育。否则,我们教育的结果,只能是培养出一群学习的机器;甚至有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更有桀骜不驯者,根本不接受你这一套,甚至走向极端。总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众马齐喑,我们的马儿都失去了其活跃的本性,怎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也会南辕北辙,永远达不到它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要抹煞他们的青春活力。同样,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要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教育学生,要按照学生的特点去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

除此之外,于丹在《于丹庄子心得》中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

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如此,我们的快乐,就是可以从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眸子里,看见他们对你的喜爱,夫复何求

提问人的追问 2009-07-19 11:31

有1000字吗?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19 11:37

第二篇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中看到于丹老师在讲庄子,心中有所触动,于是便上书店买了于丹《庄子心得》一书。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是啊!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世间的大与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地价值,但其不知唯有大境界之人,才能看到事物其真正价值。庄子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他的“逍遥游”里的境界“心向往之”充分体现出: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需要的是质询自己的心,问一句:面对这纷繁芜杂的环境和世界,面对自己的顺与逆,我们首先应该想如何发展自己,有了更广阔的眼界,才能有大的境界,才能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