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成因与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重影响。因此,高校的职能管理部门以及工会组织等,应对青年教师的压力源进行调查和分析,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解除或帮助他们解除压力。一是通过制度和政策修订的办法来有效减轻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和住房压力;二是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其在学历、学位、职称等方面获得提升和晋升;三是通过学校和社会力量,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子女入学、配偶工作安排等问题;四是通过提高工资福利水平来去除青年教师在生活质量提高和房贷还款方面的压力。
(四)针对青年教师的合理诉求,应尽量给予满足
在历史和现实的语境当中,人们都愿意将教师当做道德模范的楷模,将教师当做社会道德水平的一面镜子,甚至在有些人心目中,教师只能像蜡烛一样照亮别人,而没有半点个人的物质追求。当然,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和期待有利于塑造一支道德高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但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一方面,我们对教师的认识和期待既要保持高大、向上的一面,因为毕竟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承认,教师也是有血有肉、有着七情六欲的自然人,应该承认他们的合理诉求。例如,青年教师的进修学习、工资待遇提升、课题申报、住房分配、子女入学和教育、配偶工作、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合理要求,都应该给予关注,并且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五)主动关心青年教师,帮助他们构建事业发展的平台在创建创新型国家的社会大背景下,国家、社会对高校寄
托了越来越高的期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就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课题。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一支充满活力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就是关心国家、社会和学校的未来发展。青年教师虽然在学识、教学科研能力上比资深的学者专家略逊一筹,但却在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而且青年教师也更加开放和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因此,无论从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高度,还是从学校和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都应该关心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都应该把青年教师的发展问题看做学校发展的重要议题。我们也应该看到,阻碍青年教师发展的因素和矛盾还有很多,有些问题和矛盾甚至还是结构性的或是制度性的。但是,只要我们站在历史高度,将青年教师看做推动学校和社会未来发展的主人,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方案,就一定能为他们构建一个真正的发展平台。[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 ]./banshi/2005-05/25/content_937.htm ,2005-05-25.
[2]郭德君.高校教师意义世界回归的生命哲学分析[J ].西北医学教育,2010(1).
[3]周文斌.昭通市中小学教师生命愿景调查分析[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4).
高校管理人员主要是指在高校专职从事党务、行政管理、行政事务工作的人员,包括既从事一定的教学研究工作又从事一定的行政管理工作的“双肩挑”管理人员和主要处理教学管理日常事务的专职教育管理人员。高校管理人员是学校正常运作的组织者,是全体师生的服务员,是学校办学方向的领路人,是学校全局精神的引导师。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能力、效率、质量直接反映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层次,影响着高校的声誉和形象。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对高校期望的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日益加重,工作节奏不断加速。同时,他们还面临着日常的工作考核、职务竞聘、科学研究、继续深造、家庭与工作之间的种种矛盾,往往表现出焦躁、困乏、冲动、情绪化、缺少耐性等一系列职业倦怠的情绪表现。这已经成为制约高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职业倦怠的基本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 )在1974最先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它表现为一种职业的压力,最容易产生在一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成因与策略研究
杨飞
[摘要]在激烈竞争的当代社会,高校管理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为更好地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提高高校的行政效率,需要不断完善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升其知识能力水平;构建系统的激励机制,强化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保持其心理健康;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保持社会对其合理期望。
[关键词]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原因策略
[作者简介]杨飞(1981-),男,江苏扬州人,南京审计学院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21181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63-03
些重复性强、工作压力大的行业。随后,马萨拉其(Maslach)在其基础上进行更为系统的研究与阐释,指出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因工作高要求而过分消耗个人情感资源,从而丧失工作热情,产生挫败感、紧张感,甚至于恐惧感;人格解体是指个体未能以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服务于对方;成就感降低是指个体不能很好地承担现有工作,负面评价自己,产生自卑感甚至离职倾向。
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是个体在工作中无法适应压力的一种非常态状态,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导致个体情绪、行为的衰竭。职业倦怠可以因身体劳累而起,但更多时候是由心理疲惫所导致。在充斥着激烈竞争和巨大压力的当代社会,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直接影响高校总体质量的提升,成为教育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倦怠冲突的原因
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是多方面因素长期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身心状态,包括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体因素,主要体现为以下五种矛盾:
(一)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与管理人员相对缺乏之间的矛盾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日新月异,高等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在校生数量不断增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已经来临,我国也开始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对高校而言,教师队伍与管理队伍是高校的两翼,二者缺一不可。面对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伴随着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教师数量也与日俱增,但是管理人员却没有相应的增加,管理人员与学生比例一降再降,而管理事务却日渐繁多,管理人员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已制约着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现代大学管理要求与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之间的矛盾
要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争创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必须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能力上,更体现在高校管理服务能力上。而管理服务能力取决于职能部门的配置和相互之间的协调,取决于管理队伍的现状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素质。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管理人员长期处于被压制状态。社会普遍认为,管理人员不需要具有专业化素养,在某种意义上管理岗位已成为高校富余人员的安置站和收容所,管理人员自身对高校管理还不能做出理性、全面的思考,“管理是科学、管理出效益、管理是生产力”的理念还没有普及和实施,还不能自觉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指导学校管理工作的实践,现代大学管理要求与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之间的矛盾已非常突出。
(三)工作压力日益加大与工资薪酬相对偏低之间的矛盾
高校教师的工作时间相对灵活,工作与家庭的界面也相对模糊,其弹性工作时间不容易导致工作与家庭的冲突。高校管理人员每天面对繁杂而琐碎的工作,除完成日常管理和事务工作外,还要为全校师生或校外咨询提供实时服务,尤其是许多二级学院管理人员还承担着院内各级领导秘书工作,在大量工作任务的积压之下,还要经常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烦琐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带来身心双重疲惫,最终丧失对工作生活的热情和兴趣,产生倦怠情绪。同时,高校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管理”的倾向,教师的工资待遇远远超过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即使工作再出色、能力再突出,收入仍然处于高校的最底层。近年来,高校加大一线教学岗位津贴,扩大了相同学历教师与管理人员的收入差距,使得管理人员更加心理不平衡,从而缺乏动力、心生倦怠。
(四)个人职业能力提升与发展空间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
高校管理人员的发展空间狭隘主要体现在职务升迁难和职称评定难两个方面。在职务升迁方面,只有与学生工作有关的中层管理人员才有可能从纯管理人员中选拔,一些重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则由教学科研骨干担任。高校管理人员总体学历水平相对较低,科研能力较弱,因而不少年轻管理人员都有继续深造、提高学历的意愿。但是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高校害怕成熟的管理人员流失,增加教学管理的成本,普遍不允许或不支持管理人员在职进修,大部分管理人员只能困守在普通的教学管理岗位上,个人发展前景惨淡。在职称评审方面,各大高校随着自身层次的不断提高或出于提高层次的愿望,对于管理人员职称评定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对大多普通管理人员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难题和挑战。此外,在职称评定中,高校普遍存在“论资排辈”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年轻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部分高校甚至不让管理人员评职称,迫使他们在单一轨道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难。
(五)职业的社会预期与管理人员归属之间的矛盾
一直以来,高校管理岗位的工作都不具备相应的行业认同度,管理岗始终被明确归类为高校的二线甚至三线岗位,这从各高校每年的用人计划可见一斑。管理岗位的用人学历要求仅为本科或硕士,似乎由博士来从事管理工作便是资源浪费、大材小用。很多人认为高校管理人员只是负责一些普通的事务性工作,把管理人员视为低素质、低技能、低收入的代名词。可见,管理人员难以得到认可与尊重,从而导致管理人员成就感、归属感的缺失。
三、应对职业倦怠的策略
(一)个体方面
1.提高个人修养,完善职业道德。高校管理人员对于职业的认知、情感、意向来自于其职业价值观。正确、恰当的职业价值观能有效降低倦怠感发生的几率。首先,准备定位,将角色自我和个性自我统一,充分肯定自身的价值。其次,通过积极的自我评价,利用正面效应来完善自我,确定合适的价值目标。最后,推动自我超越,完善职业价值观,将个人追求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将个体融入集体之中。
2.提升知识水平,提高决策能力。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统筹、调控、协调、组织、决策能力和业务水平,同时也应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能力。随着社会整体要求的提高,各大高校不断推行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要求高校管理者具有国际化、信息化、系统化的视野,能够熟悉和理解岗位特点,主动适应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缩短工作要求与自身能力之间的差距,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方向感,克服急躁与恐慌情绪,缓解职业倦怠。
3.培养兴趣爱好,扩大交往范围。人际交往是个体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个体的兴趣对象、交际范围、交往阶层、融洽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