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摄影阐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摄影阐述


摄影阐述 

是摄影师在阅读文学剧本和导演的创作意图之后开始的一项最重要的案头工作之一。

摄影师对未来影片创作构思的说明,也是未来现场拍摄的依据和指导,其中包括主要内容有:

1.摄影师对影片主题思想的把握

2.影片的基调光线色彩

3.摄影造型风格的确定

4.节奏的把握与转换

5.构图处理的设想

6.人物和环境塑造的设想及新的尝试与探索

7.主要场景的气氛和镜头草图


附1:电影《黄土地》摄影阐述

附2:电影《一个和八个》摄影阐述


电影《黄土地》摄影阐述


张艺谋


立 意

大凡作一件事,必有立意,或称构思。

古人有语:“…… 故善画者,必意在笔先。宁可意到而笔不到,不可笔到而意不到。意到而笔不到,不到即到也;笔到而意不到,到犹未到也。”

这一带是中华祖先轩辕帝耕耘征战之地,是民族的摇篮,在这里拍片,大约总要想很多的。

我们想表现天之广袤,想表现低之沉厚;想表现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想表现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想表现人们原始的蒙昧中焕发而出的呐喊和力量,想表现从贫瘠的黄土中生发而出的荡气回肠的歌声;想表现人的命运,想表现人的感情——爱、恨、强悍、脆弱、愚昧和善良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

想的总是比做的好。

“取法于上,取得于中。”“取法于中故为之下。”

实际上,我们能拍摄的内容很少:土地、摇动、黄河、四个人物。

“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主 题

这部影片的主题,很难一言尽之。我以为,如果说是一个反抗买卖婚姻的故事,毋宁说是渗透了对人,对土地深深的爱和对光明的执著追求。


风 格

是拨地而起的高亢悠扬的信天游,是刀砍斧剁的沟沟壑壑,是蹬踏而来的春雷般的腰鼓,是静静流淌的叹息的黄河。

“深沉、浓郁”——这是最简单的说明。


摄影基调

色彩、光线、构图、运动四大要素构成了电影摄影的风格,我想,它们都应该统一在这样一个基调下:不求清淡而取浓郁,不求变化而取单纯。

庄子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全片总体造型处理

1.色彩

“黄牛、土地和人有着一样的皮色。”勿需多讲,黄色是本片的色彩总调。

是沉稳的土黄,不是跳跃的鲜黄。

在黄色中,有黑色的粗布棉袄,有白色的羊肚毛巾,有红色的嫁衣盖头。

黄黑、白、红——黄是土地,白是衣裳,白是纯洁,红是向往。

不学中国年画的设色鲜亮,而取它的单纯浓郁。

2.光线

由于

黄土高原在刺目的阳光下,呈现出接近白色的效果,考虑到充分体现泥

土的沉稳本色及温暖的气氛,本片的光线处理,以“柔和”二字为主。

外景多用早晨,傍晚的光效,内景用大量的散射光和柔光照明。

在个别场景中,有意识运用明亮阳光构成大反差,加强视觉印象——这是戏的需要,内容的需要。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画面意境的产生,首先在光。

3.构图

“简练、沉稳”这是构图的宗旨。

“思赡者善敷,才核者善删。”在画面中,坚决排除可有可无之物,强调简练,强调大块面的重厚感。

同《一个和八个》不同的是:不是有力的震撼,而是静的恬美。

构图不求奇特大胆,而求朴实完整。

4.运动

为造成一种深沉,厚实的感觉,能不动尽量不动。

通过镜头内部的有机调度,通过演员的运动,与不太运动的摄影机形成一个整体,造成既有层次,又有变化的视觉印象。

电影是动的艺术,但电影摄影未必只有“动”这一种手法。

“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时即动时。”


几种具体手法


根据内容的需要——这是根本。

统一在导演构思之中——这是前提。


1.重复

全片中,大量运用同景别、同机位、同镜头焦距,甚至同光孔的重复镜头.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华民族就这样走过了漫长的路.日复一日中有国痛苦、欢乐、渴望、斗争。

同一画面,往往蕴含着,再现着不同的质。

2.色彩蒙太奇

黄是全片的总体色调,但在几个段落中,大量拍摄红色;红轿帘、红盖头、红衣红裤、红腰带、红腰鼓、红花、红马… …

充满画面的红色!强化了视觉冲击力,造成了情绪上的跌宕起伏,形成节奏。

同样的红色,在不同的段落中,给人迥然不同的感受。

3.光线跳跃

全片是柔和的光线,但两处有跃:

腰鼓——刺目明亮的阳光!这是翻身农民纵情的歌唱。这是新生。

求雨——刺目明亮的阳光!这是精神扭曲农民悲怆的呐喊。这是死亡

死亡了,才会诞生。


几句题外话

80年代的年轻人,常被呼为“现代青年”。所谓“现代”,摈弃传统也。

其实,我们在对未来影片的构思中,从劳资这几句话中得益匪浅:“大方无偶,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984年03月31日南宁





电影《一个和八个》摄影阐述


张艺谋



我们的追求

虽然我们拍摄的是我们还未出生时发生的故事,但我们相信:只要你去着力表现人,你就

会成功。

很难讲我们想表达什么哲理,艺术能够使你通过感情来理解你依靠理性所绝对理解不了的东西,你可以在科学的周围筑起诗的殿堂。

把影片拍好,力求有所创新——这是最简单最实际的目标。

“才有深浅,无有古今;文有真伪,无有故新。”在艺术上,儿子不必像老子,一代应有一代的想法。

艺术上的重复是衰弱的标志。

我们愿意用实践来证明心中所想,哪怕它是幼稚的。


对主题的理解:

一个和八个,在数量上的比较和在“质”的比较上却是相反的,当这一个人的言行震动,影响并反馈于其他人时,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我们感受到了共产党人那种坚定信仰而迸发的无畏精神和为事业而献身的情操。

在生与死的搏斗中,对每个人都是检验。

这不仅仅是一个过去了的故事。国家兴衰,匹夫有责,由此而延伸开去,不正是我们的责任吗?!


影片基调:

虽深沉而不凄凉,虽抑郁而不颓废,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有强烈震撼力的悲壮的悲剧。

全篇整体造型处理


1:色彩

用版画般的黑,白对比,来表现雕塑般的沉重与力度。

全片的色彩基调,突出“黑,白“二字,要力求用最简单的色彩要素做最完善的表现。

在所有的色彩对比中,黑,白之比是最强烈的,要强调这种“力之美“。

“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我们表现的是在一块灾难深重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艰苦的斗争,任何鲜艳跳跃的色彩都与之不符。

具体措施是:

人物服装——以黑,白,灰为主。

外景内景——避开所有的鲜艳色彩。

画面选择——用大块的黑,白来结构画面。


2:构图

强烈,饱满,大胆,简练。其中尤以“大胆,简练“四字为上。

在总体印象完整的感觉下,大胆运动局部画面的不完整构图,造成强烈的效果;在突出大块面黑,白结构的前提下,用简练的构图手法,造成对比的效果。

求饱满,忌松散;求简洁,忌繁杂。

一位画家说:“你留在画布上的东西越多,留给观众的东西越少。”

“不工者,工之极也。”


3:光线

为造成黑,白对比产生的“力之美”,本片的光线处理很简单——大反差。

在内景中,运用房屋结构所造成的明暗光区;在外景中,运用强烈阳光下造成的光亮和阴影。

全片几乎完全采用自然光,个别内景中用少量灯光。

光线主要用于自然光,个别内景中用少量灯光。

光线主要用于表达情感,而不仅仅是保证暴光。那种在技术上似乎无懈可击的“亮堂堂”画面,

与本片的基调是格格不入的。


4:运动

考虑到影片强烈,深沉,浑厚,悲壮的基调,全片以静的镜头为主。

我们企图用强烈有力的“静态画面”,造成固定与变化,静止与动态,对比与层次的雕塑般的“力度美”来。

并不排斥摄影机的“动”,但必须以人物动作和心理活动为依据,以表达感情为依据。

坚决杜绝“为动而动”的无谓的场面调度,摈弃变焦镜头的“拉风箱”式滥用。


关于人物肖像处理的“美”

在艺术中,有各种各样的美——安格尔宁静而淡漠的美,德拉克罗瓦华丽,热烈而骚动的美,希腊雕刻舒展,轻盈,匀称的美,汉画像砖沉雄博大,唐仕女图纤巧富丽… …都是美。

曾几何时,有了这样一种“美”——把所有的演员,不分场合地点,拍得漂漂亮亮,白白嫩嫩,于是这就是银幕上的“形象美”了。

我们不这样认为。

在《一个和八个》中,如果我们拍出了人物脸上粗糙的皮肤,拍出了干裂的嘴唇,拍出了阴暗的牢房里黝黑,肮脏的脸,拍出了生死搏斗中那扭曲,精瘦的身躯,拍出了昏暗光线下面颊上那块的阴影… …一句话:如果能再现那艰苦环境中的斗争,如果能让每个人物在观众心中留下印象,我们认为,我们表现了美,真实中方能产生美。

我们可能不会把大家拍“漂亮”的,希望演员同志们有所准备。


全片色彩蒙太奇结构

黑——黑夜,牢房里,肮脏的脸,黑森森的刑场… …影片前半部表达了压抑,沉闷的气氛。虽然不乏其他色彩,但“黑”是这部分的主要色彩。

红——一场突发的遭遇战,血,火,爆炸的闪光… …在全片的黑,白基调中,这一点点红完成了从压抑走向释放的情绪转换。

白——一望无际的旷野,明朗的阳光,天空… …影片的后半部,各种人物都完成了动作,找到了各自的“归宿”,也是情绪发展的必然结果。大量的白。象征了升华和新生。

全片情绪结构线

牲口棚,磨房,砖窑等所有的内景戏,虽然九个人开始磨擦,冲突,碰撞,开始互相了解,但基本上处于一种压抑的情绪中。许志也在犹豫,苦恼,斟酌,内心有斗争。

要强调“压,沉,闷”的感觉。

万人坑。人们被日本鬼子的兽行震惊了,激怒了,每个人都不能平静。土匪,逃兵被触动,开始思索… …

虽然从外表看,人们更沉默了,但人物内心的冲击波却开始回旋上升,孕育着爆发!

从刑场直至最后的战斗。人物内心的冲击波转为行动而产生了最高潮。

对于“犯人”来讲,不仅仅是从新得到自由后的一种生理释放,更

是重新认识了自我,是一种精神升华。

王金则释放了他全部的光和热。

要强调“扬,放,升”的感觉。

几场戏的具体造型处理

夜行军

内容提要:部队急行军,连续一天一夜,每个人都累极了。在通过鬼子的铁路路线时,大秃子的脚扭伤了… …于是,在押解战士与犯人之间发生了冲突:土匪们执意不走,并大声嚷嚷,在寂静中这声音传得很远——部队随时可能暴露!王金顾全大局,挺身而出… …

造型处理:

一般“白天拍夜景”,都是避开天空或尽量少带天空。我们这次想尝试这样一种方法;全部以天空做背景,用降低暴光量的办法,把天空压成中级灰,这样,所有的人物便都成了剪影。

在以往的影片中,整场戏全部是剪影还不多见,这样要求我们在导演的统一调度下,同全体演员积极配合,利用造型(每个人不同的身资,特点,习惯动作等),利用音响(每个人讲话的语音语调,声音的特点,大小,咳嗽声等),不但使观众能看清整个事态的演变,分清每个人物,而且能透过这些动作,窥视人物内心活动。这种大笔触的处理,要强调“黑,夜”的特定环境,造成紧张,压抑的气氛。


1983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