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村镇建筑风貌保护与设计研究

合集下载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与建设探讨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与建设探讨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与建设探讨摘要:近年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在各地成效明显。

同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村庄规划改革加强地区的村庄规划建设发展指导。

为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规划衔接与建设实施,本文结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要求、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农房建设等角度研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各层级规划衔接,并通过实施主体研究加强构建多方协助机制,从科学规划到多方参与逐步建成具有自然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特色产业突出的美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美丽乡村;多方参与1.引言自2009年以来,在国家各部门推动下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在各地区广泛有序开展,在多方参与下成效明显。

2014年、2017年、2019年,国家民委先后开展了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工作,海南省的23个村寨被命名挂牌。

2019年,海南开展首批“海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评选工作,13个市县25个村寨被命名挂牌。

三亚市中廖村入选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同时也是三亚市第一个五星级美丽乡村。

在海南通过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创新发展产业、增加群众致富、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提升民族特色文化等多角度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融合少数民族智慧、少数民族文化为一体的空间聚落,是民族地区乡村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本文借由三亚及海南少数民族村寨建设的视角,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要求到规划体系衔接,再到如何在实践中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行研究探讨。

2.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建设要求2012年12月,国家民委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该纲要确立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扶持对象和发展目标。

明确了重点扶持对象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不低于30%、总户数不低于50户、特色民居不低于50%的村寨。

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风貌与乡土文化保护策略

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风貌与乡土文化保护策略

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风貌与乡土文化保护策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农村建设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更是要在保护农村风貌和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农村风貌保护和乡土文化传承的策略。

一、关于农村风貌的保护农村风貌是农村独有的景观,它是农村文化和历史的结晶。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农村风貌的认识,了解其价值和意义,并意识到保护农村风貌的重要性。

其次,农村风貌保护应该遵循历史文化保护原则,以保护为主,适度修缮。

我们可以通过修缮古建筑、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路网,保留农村的历史文化遗址和原始景观,使农村展示出浓厚的历史和地域特色。

二、发展农村旅游农村旅游是保护农村风貌和发展乡土文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发展农家乐、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农村,体验农村的风土人情和乡土文化。

同时,农村旅游也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加强传统手工艺保护乡土文化是农村的瑰宝,其中传统手工艺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通过成立培训机构,进行技艺传承,培养更多的手工艺人才。

此外,政府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乡土文化。

四、推广乡村文化活动为了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我们需要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传统节日的庆祝、乡村戏曲的表演、传统手工制作的展示等。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乡土文化,也可以增加村民的文化自豪感,促进乡村的发展。

五、加强乡土文化研究乡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加强对乡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

只有深入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大对乡土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乡土文化研究的专家和学者,推动乡土文化的发展。

六、开展乡村广播与电视节目为了普及和弘扬农村的乡土文化,我们可以通过乡村广播与电视节目的开展来传递和展示乡村的风情和文化。

浅谈岭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发展设计

浅谈岭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发展设计

浅谈岭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发展设计岭南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文化地域,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

这些传统村落承载了岭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宝贵的遗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传承困境。

本文将就岭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出相关设计建议。

一、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传统村落是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这些村落包括了传统的民居、祠堂、古庙、古树等建筑、景观和风俗,是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能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能够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为了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首先需要对传统村落进行综合调研和文物保护工作。

在综合调研中,需要对传统村落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文化特色等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在文物保护工作中,需要加强对传统建筑和文物的保护修缮工作,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景观,确保其历史文化价值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传统村落的现状与发展挑战传统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严重的现状和发展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许多传统村落被重视经济价值而失去了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导致传统村落面临着严重的文物破坏、环境污染和人文流失等问题。

传统村落的传统产业衰退、村民外出务工等现象也加剧了传统村落的发展困境。

为了解决传统村落的现状与发展挑战,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和有效的设计规划。

针对传统村落的现状与发展挑战,设计规划应该结合村落的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制定多方面的措施和政策。

应该加强对传统村落的整体规划和风貌保护,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特色,提升村落的文化品位和旅游价值。

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鼓励传统村落发展民宿、乡村酒店、特色手工业等产业,推动村民增收致富,激发村落的活力和创新力,保持传统村落的生机和活力。

设计规划还应当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注重村落的景观环境和休闲空间,提升民居的居住品质和环境氛围。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研究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研究

1、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设备,同时进行合理 的再利用。
2、加强文化再生研究,挖掘纺织行业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将其融入到 改造后的项目中。
3、吸引多元参与,政府、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改造过程,实现了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经过改造后的纺织厂,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和纺织文化,还成为了城 市文化和旅游的新地标。市民和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纺织行业 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再生研究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通过 保护工业建筑遗产,可以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为文化再生提供物质 基础和灵感来源。另一方面,通过对文化的再生研究,可以挖掘和发扬工业建筑 遗产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研究,本次演示发现德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的现状呈现出重视历 史价值保存、多元化再利用的特点。尽管德国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方面取 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保护与利用矛盾、缺乏标准化导致的设计难题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制定完善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政策,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保 护与再利用的要求和标准,确保各方利益得到有效平衡。其次,加强专业人才队 伍建设,提升保护与更新方案的设计水平和实施能力,以满足现代使用需求的同 时,充分保留和展现原有建筑的历史价值。此外,推动公众参与和国际合作,加 强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协调,增强人们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的认识与重视, 促进经验交流与学习。
在保护乡土建筑遗产方面,应坚持以下理念:
1、文化价值:乡土建筑是特定地域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 活方式、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因此,保护乡土建筑遗产应注重维护其文化完 整性,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

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

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摘要:中国传统村落是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环境和社会价值的重要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具有强烈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

然而,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被破坏了,使得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村落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保护文化遗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传统村落,徽州,保护,发展,策略建议一、简介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国镇乡建筑的代表性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环境和社会价值。

传统村落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被破坏了,使得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村落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保护文化遗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问题。

徽州传统村落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村落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二、徽州传统村落的现状徽州传统村落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徽州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以“四合五落六院七梁八柱”为基本构成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地域风貌。

然而,徽州传统村落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一些历史建筑被拆除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着巨大的难度。

而且,传统村落的人口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传统村落的经济极为单一,发展面临瓶颈,这也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学者、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共同努力。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民族艺术和传统习俗吸引了众多游客。

因此,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对于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通常建筑着寨头、寨门、寨墙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这些建筑通过传统的建筑手法和材料,展示了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和聪明才智。

这些建筑既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筑风格,需要对村寨进行定期维护和修复,确保其原有的建筑风貌得以保留下来。

与建筑风格相伴的是民族艺术的保护。

许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都有自己的传统手工艺品和民俗文化,如壮族的芦笙、彝族的毛刺绣、藏族的唐卡等。

这些艺术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民族特色而闻名,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这些民族艺术品,需要加强对技艺传承人员的培养和保护,确保这些手工艺品得到传承和发展。

除了建筑风格和民族艺术的保护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传统习俗和节日也是保护的重点。

少数民族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苗族的芦笙节、侗族的示范活动等。

这些习俗和节日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的体现。

为了保护这些传统习俗和节日,需要加强对年长者和传统习俗的宣传和教育,使得年轻一代能够了解和传承这些习俗。

为了实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需要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政府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对村寨旅游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监管,确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对于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特色村寨规划中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云山屯古建筑群为例

特色村寨规划中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云山屯古建筑群为例

特色村寨规划中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云山屯古建筑群为例摘要:贵州省安顺市云山屯古建筑群的整体风貌保存良好,建筑单体修复如旧,屯内民居生活更贴近于农耕生活,本地元素突出,是一个独具地域特色的村寨。

云山屯得当的保护发展与我国特色村寨的保护发展模式不同,本文试通过解析其村落元素的保存策略,分析其间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和所采取的传承措施,为此类特色村寨提出较为可行的发展管理对策。

关键词: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云山屯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分布广。

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

[1]随着我国2009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启动,以及“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美丽乡村”等发展战略的实施,特色村寨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积极改善了偏远村寨的居民生活状况,得到了社会的一定认可,然依旧出现了不少惯性问题。

许景[2]借用《庄子•外篇•至乐》所载鲁侯养鸟的故事引出了村庄规划中忽略居民的需求和价值认同。

特色村寨的兴起不断巩固了当地文化生态,建筑艺术、饮食、工艺品、节日文化、音乐、舞蹈、戏曲[3]等的保护与宣传凸显出贵州的文化特色,与此同时,本来具有优势的特色村寨元素被文化旅游、“硬指标”等硬生生地拉进发展快车道,不少地方的旅游成为“一次性”碗筷,很难得让人流连忘返。

很多问题已是老生常谈,张聪慧等人[4]就现在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完善法制、科学规划、资金筹措、多部门联动、发挥村民力量等五个对策。

1 云山屯概况云山屯(图1)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始建于明代初年,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屯堡文化村寨(图2),也是“云峰八寨”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它的雄奇、险峻和美丽,曾令无数游客流连忘返,犹如一部古代屯田文化的百科全书。

图1 云山屯鸟瞰(图片来源:谷歌地图)Fig. 1 Aerial view of the site( from google earth)图2 云山屯民居(图片来源:笔者自摄)《明实录》中所录“兵团聚,春耕秋练,家自为塾,户自为堡,倘贼突犯,各执坚以御之”的立体风俗画。

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建设研究综述

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建设研究综述
工 程 科技
・ 2 3 5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我 国少数 民族特色 村落建设研 究综述
邓 绍 云
( 新 疆应 用职业技术学院 , 新疆 奎屯 8 3 3 2 0 0 ) 摘 要: 本 文作 者就我 国少数 民族特 色村 落建设 的重要 性和必要 性及 意义进行 了阐述 , 回顾 了其研 究历程 。 对 该方面的研究现状进 行 了综合论述 , 最后指 出了研 究的不足和该发展 的方向 , 以及对后期该方面的研 究进行 了展 望。 关键词 : 少数 民族 特 色村 落 ; 建设 ; 研 究 综 述
a n d h a d l o o k e d i n t o t h e f e a t u r e o f t h e s t u d y f o r t h e c o n s t uc r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mi n o r i t y n a t i o n a l i t y f e a t u r e s v i l l a g e s .
Ab s t r a c t : T h e a u t h o r o f t h i s a r t i c l e h a d e x p o u n d e d t o t h e i mp o r t a n c e a n d t h e n e c e s s i t y a n d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o f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f o r Ch i n e s e mi n o i r t y n a t i o n li a t y f e a t u r e s v i l l a g e s ,a n d h a d r e v i e w e d or f t h e s t u d y o f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r f Ch i n e s e mi n o i r t y n a t i o n a l i t y f e a t u r e s v i l l a g e s .An d h a d h a v e n a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d i s c u s s i o n o f t h e s t u d y o n t h i s a s p e c t s 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or f C h i n e s e mi n o i r t y n a t i o n a l i t y f e a t u r e s v i l l a g e s .F i n a l l y ,t h e a u t h o r o f t h i s a r t i c l e h a d p o i n t e d o u t t h e l a c k 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a n d t h e d i r e c t i o n o f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

博山古窑村民居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开发

博山古窑村民居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开发

博山古窑村民居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开发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能充分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

博山地区因受当地悠久的陶瓷文化的影响,其陶瓷产业发源地山头街道的民居有着独特的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形式与陶瓷文化息息相关。

文章通过分析博山山头街道古窑村传统民居的建筑风貌特色,论述了它的保护的价值,并提出了保护与开发的构想。

标签:古窑村;陶辅材料;保护;利用引言博山陶瓷古窑村坐落在淄博市博山区,位于山头街道河南东社区。

博山陶瓷历史悠久,是著名的陶琉之乡。

山头更是博山陶瓷的发祥地,山头1935年建制为镇,2010年改为山头街道办事处,是著名的工业重镇,陶琉之乡。

是全国五大陶瓷基地淄博陶瓷基地的主要发祥地。

1 古窑村的历史和现状陶瓷产地,一般都有储量丰富的原料、燃料资源为基础。

山头的陶土,主要是青土、黄土,还有煤炭都很丰富。

当地的煤炭开采于元代。

陶土和煤炭为山头生产陶瓷提供了优越的客观条件。

[1]当地百姓都以制陶赖以生存,渐渐形成了以制陶作坊为核心的小集镇,素有“陶镇”之称。

明清时期的山头,窑业盛况空前,民间圆窑林立,一跃成为博山陶器重点产地,是六大窑场(山头、窑广、八陡、北岭、务店、郭大碗)之一。

[2]山头街道的民居建筑大多都与制陶业有关。

随着陶瓷产业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街区和巷道。

河南东村原来的陶瓷作坊很多,是山头陶瓷生产集中产区之一。

现存清代、民国时期的古窑20多座。

河南东村的明清建筑群在2006年被淄博市立为市级重点保护单位。

2007年古窑集中区被定为“中国陶瓷古窑村”。

可通过笔者的走访和调查发现,古窑村基本上维持了现状,当地政府的保护工作并不是十分到位。

2 古窑村民居建筑形式分析从河南东村来分析,房屋密集,多为三合院和四合院。

民居既有传统北方民居的特色也与当地的陶瓷文化息息相关。

2.1 生活型民居形式陶辅材料在当地民居中被大量运用,常见的有匣钵、窑碛和黄板。

匣钵,是一种放置陶胚的容器,采用黄土烧制而成。

传统建筑保护及改造设计

传统建筑保护及改造设计

传统建筑保护及改造设计摘要:传统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如何使这些传统建筑在发展的潮流中,既能得到妥善的保护,又能完善和拓展传统民居的使用功能,使其适应现代乡村生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文立足传统建筑的相关概念,探讨如何运用设计,实现对该区域传统建筑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唤起人们的乡愁感,强化村民的归属感。

关键词:传统建筑;地域性;改造设计一、传统建筑解析(一)传统建筑的内涵我国传统建筑体系庞杂,内容丰富。

在几千年发展的过程中,秉承“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的原则,将多民族文化中的元素巧妙的融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1]。

建筑与自然的融糅,形成半边山水半边城的景象[2]。

乡村传统民居建筑在发展中受到地势、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及当地风俗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

乡村民居建筑作为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传承和记忆着当地人们的生活印记[3]。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是中华民族依势生存的智慧[4]。

(二)保护传统建筑的意义1.传统建筑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多民族的国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地域性文化,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为这些地域性文化多种载体中的一种。

传统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传统的东方美。

保护和发展传统建筑能有效的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5]。

1.传统建筑为现代建筑提供新的灵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使人们对于住房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的要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建筑上体现在从单纯的实用性转变为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统一的格局[8]。

在这个变化中文化内涵的置入就显得格外重要。

为了让其具有更高的文化价值,往往需要借鉴传统建筑文化,让现代建筑传承传统建筑文化[5]。

例如,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借鉴了苏州传统建筑的特点,再结合江南水乡的特点。

基于历史文化谱系的传统村镇风貌保护研究

基于历史文化谱系的传统村镇风貌保护研究
维普资讯
1
I
文章编号 1 0 0 9 6 0 0 0 ( 2 0 0 8 ) 0 9 0 0 3 5 0 7 1 文 献标识码 A 中图分 类号 9 8 4 1 7
— —




作者 简介 唐 常春 ( 1 9 7 6 ) 博 士 长沙 理 工 大学 土 木与建筑学院讲 师 主 要 研 究 领 域是城 镇 规 划与 区域规 划 : 吕昀 ( 1 9 6 9 ) 长 沙 理 工 大 学 土 木 与建 筑 学院 副教
文 化 村 镇 的概 念

的关 注 不 够


制约 了 传 统村镇保 护

即 保 存 文 物特 别
里 竺
事业 的发展 在 我 国工 业 化 城 镇 化
丰富并 且 有 重 大 历 史价 值或者 革 命

代 城

研 究
[ 历 史文 化保 护 与 更 新】3 5

维普资讯
1 1

但 目 前 国 内对 历 史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的研 究 主 要 集 中在 历 史 文化 名城
与 街 区 保 护等 方 面

传统村镇
200 2
对 同 样 蕴 涵和
年新 颁 布 的 《 中华 人 民共 和

O
附 着 历 史 文 化信息 的普 通 传 统 村 镇
国 文 物 保 护 法 》 中 明 确 提 出 了历 史
纪念意义的城镇 村庄。2 0 年建 03 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又对概念作了进

真相。谱系学作为一种富于后现代 特质的研究方法 ,被广泛地运用到
社 会研 究 和 文化 研究 之 中 .具 有 深 刻 的批 判’ 眭 历史 文化谱 系是灰色 的 . 它在 难

古镇遗韵——四川磨西古镇风貌整治规划与设计

古镇遗韵——四川磨西古镇风貌整治规划与设计

游 客 在 古 镇 停 留 时 间较 少 , 古镇 只 是 成 为 餐 饮 住 宿 基 地 , 而其 本 身 的 历 史 文化 和 民 族特 色 尚 未 得 到 体 现 , 古 镇 业 态 结 构 有
待调整。

神秘 面纱被 揭开 , 吸 引着 全 世 界 游 客 的 到来 。 磨 西 镇 作 为 海
螺沟 风景 区的旅游集散 中心 , 承担着 重要 的旅游服务 与配套 功能 , 但 近 年 来 发 展 建 设 中缺 乏 规 划 控 制 与 管 理 , 古 镇 规 划 失 调、 业态失衡、 风貌混乱 , 核 心区保护失力 , 给 海 螺 沟 景 区 的服
2 . 骨 架 交 通 已趋 成 形 , 东 西 向联 系 不足 贡 嘎 大 道 和 海 螺 沟 大 道 形 成 的 南 北 向 主 干 交 通 已趋 成 形, 但 东 西 向缺 乏 交 通 组 织 联 系 , 新 老 街 区、 功 能 板 块 之 间 的 联 系 与 过 渡 存 在 着 不 合理 性 , 老街、 民俗街人 车混行 , 缺 乏 管 理 控 制 。 对 磨 西 古 镇 的发 展 带 来 诸 多 问题 。 3 . 对历 史 文 化遗 存 保 护 力 度 不 够 , 多元 文化 荟 萃 控规控 制的相 关指标没 有严格予 以实施 , 主 要 体 现 在 对 古镇 的 高 度 和 风 貌 的 控 制 方面 。 缺 乏保护规划意识 , 没 有 编 制 过 专 门 的 保护 规 划 , 应 该 从
史 建筑和传 统风 貌建筑正 面I I 缶 逐步损 毁的危 险, 亟 待 对 其 按 传 统 风 貌 的 元 素 进 行抢 救 式 整 修 。

五、 结 语
城 市 中 轴 线 是 城 市 发 展 到 一定 规 模 的产 物 , 打造有秩序 、

云南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澜沧县翁基布朗族村寨为例

云南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澜沧县翁基布朗族村寨为例
且相关的公共卫生、 文化体育、 社会治安、 消防安全等公共
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ꎮ
旅游开发是云南省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的主要模式之
一ꎮ 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存传统村落的建筑形式ꎬ
使当地居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得以延续ꎬ 维持了传统村
落的基本面貌ꎮ 但一些地方政府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不
顾一切地搞旅游开发ꎬ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ꎬ 导致很
要积极发掘、 保护和传承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活动ꎬ
44
2018 3
理的旅游开发ꎬ 既可以提高 “ 绿三角” 地区的 ( 下转 P53)
财政与金融
亓涛: 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管理的建议
法律体系ꎬ 让医保基金运行管理有法可依ꎮ 与此同时ꎬ 各地
众举报违规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ꎮ 同时ꎬ 医疗保险管理机
地ꎬ 发掘、 保护和弘扬民间艺术、 民间文学ꎬ 包括创世史、
筑实例ꎬ 体现了原住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生存智慧ꎮ
迁徙史、 传说、 神话故事、 歌谣等ꎮ 要加强对文化传承人的
(5) 民俗文化ꎮ 翁基的布朗族每年在哎冷山顶的茶魂
保护ꎬ 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ꎬ 安排授课带徒ꎬ 建立科学
台组织茶祖祭祀活动ꎮ 祭台中间粗大的茶魂柱ꎬ 祭台四角设
1 1 云南省传统村落概况
2 1 基本概况
共有 615 个传统村落ꎬ 传统村落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原著民
区ꎬ 隶属于芒景行政村ꎬ 坐落于景迈古茶园之内ꎬ 是第二批
统文化的保护ꎬ 导致许多传统村落陆续遭到破坏ꎬ 文化的原
据显示ꎬ 翁基村寨建设面积 71360m2 ꎬ 现有 86 户居民ꎬ 共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ꎬ 拥有 25 个少数民族ꎬ 目前
34 加强对茶文化传统的保护

浅析大研古镇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和谐发展

浅析大研古镇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和谐发展

浅析大研古镇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和谐发展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昆明651701摘要:目前,乡村振兴政策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许多的古镇古村得以开发利用,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问题,也遇到了许多的难题,主要是对古镇建筑风貌的保护,就是要做到既开发又保护,而且还要避免同质化,要促进开发与利用和谐发展。

本文就对大研古镇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和谐发展进行探究,希望分析得出保护与开发和谐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古镇建筑;保护与开发;因地制宜;和谐发展一、大研古镇概况大研古镇即一般说的丽江古城,位于丽江坝子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面积3.8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末年,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罕见的保留了宋元以来历史风貌的少数民族古城。

古城布局错落有致,既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1]。

民居建筑既融合了汉、白、彝、藏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文化的独特风采。

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后,又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柳”的诗意景象。

古城被誉为“高原姑苏城”、“东方威尼斯”。

二、大研古镇在保护与开发方面的成功经验(一)文化保护与开发方面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研古镇兼顾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开创了为人称道的“丽江模式”。

在旅游发展中始终致力于民居建筑、民族文化、民间工艺、民风民俗等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保护[2]。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标准,并依此对民居进行保护和修缮,拆除与古城风貌不协调的砖混建筑;鼓励经商者经营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商品,支持丽江本土文化人从事民族文化传承,收回政府直管公房铺面,集中用于古城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和保护,对东巴纸书、打铜工艺等民间工艺保护给予资金扶持。

(二)品牌创建方面大研古镇自始至终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打好世界文化遗产金字招牌,打牢以文化特色创品牌的基础,通过文化与旅游的高度结合,形成了古城、《纳西古乐》、《丽水金沙》等特色文旅游精品。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

3、文献研究: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的历史演变 过程,分析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结果与讨论
1、开阳马头寨:该村落传统聚落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具有典型的山地特色。 建筑材料以木材、石材为主,注重就地取材。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许多传统建 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当地政府已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修缮,但仍有部分建 筑处于无人维护
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概述
贵州喀斯特山区民族传统乡村聚落形态具有鲜明的特点,其布局紧凑,形态 自然,与山水环境和谐共生。这些聚落主要由石板房、夯土房等传统建筑组成, 依山势,错落有致。同时,这些聚落中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民族文化习俗和传 统手工艺,
如苗族剪纸、侗族鼓楼建造等,成为了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化传承: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技艺比赛等,让布依族传统建筑和 文化在年轻人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五、结论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是中国民族建筑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深厚的文 化底蕴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和紧 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这些宝 贵的文化遗产在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布依族 传统聚落与建筑进行研究。
1、问卷调查:对开阳马头寨、兴义南龙古寨和花溪镇山村的居民进行问卷 调查,了解他们对本地传统聚落与建筑的认知和态度。
2、实地调研:对上述三个布依族村落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其传统聚落 与建筑的布局、结构、材料等特点,以及现状和保护利用情况。
2、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贵州喀斯特山区民族传统乡村聚落进行动态监测 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浅谈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浅谈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民的传统建房观念影响 ,嵩溪村近年的住宅建设 以拆 旧建新 为主 ,对其历史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格局和历史风貌造成 了不 同程度 的破坏。
三是消防安全设施薄弱。除在个别重要古建筑内配备有 灭火器外 ,消防设施未达到村落全覆 盖,在以传统木结构建筑
“日”字型 主要 街巷格局 ,同时有众多的小街巷与 主要 街巷相 连 ,并深入街坊 内部 ,直至入 户 ,街巷基本上 是青 石板与卵石 铺就 。村 内水系全长 3000米 ,现存古井名泉 41口,多建于明 清时期 ;现存古树名木 50株 ,树龄大多在三 四百年 间,树种 以 樟树为主 ;还有古桥 4座。最具特色的是溪流与建筑结合在一 起 ,穿村 而过 的嵩溪分 为前 、后两溪 ,一明一 暗 ,终 年溪水 潺 潺 ,特别是 暗溪 时隐时现 ,许 多建筑横跨于 暗溪之上 ,空 间格 局及功能颇具特色。另外 ,嵩溪 石灰 以质优 闻名 ,各个时期 留 下 的古石灰窑遗址已成 为特色文物 ,见证 了嵩溪悠久 的历史 , 因数百年开凿而形成的巨大峭壁巍然耸立 ,如斧削成 ,成为
美丽 乡村建设 ,已成 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代名
嵩溪村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主要依托其省级历史文化
词 ,一般认为始于浙江安吉的“中国美丽乡村 ”计划。2008年 , 名村 的优势 ,在资金投入上主要 以政府为主 ,其余少量为农 民 安吉县出 台并实施 了《建设 “中国美丽 乡村 ”行动纲要 》,不 但 自筹 。县政府组织专家编制 了嵩溪村具 体的保护规划 ,按照 改善了农村 的生态与景观 ,还打造出一批知名 的农产 品品牌 , “抢救濒危 、保 护重点 、维护一般 ”的原则 ,在重点保 护村 内文 带 动了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带动农 民的收入增加 ,为 中国社 保单位和文保点 的基础上进一步保护传 统风貌建筑 ,尤其是 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创新 的发展道路 ”。“十二五”期 那些具有当地特色 的传统风貌建筑 ,如全用 当地盛产 的石灰 间 ,受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 ”建设的成 功影 响 ,浙江省制定 了 石垒砌而成的五 、六十年代建筑 ,基本上用烧石灰产生 的残渣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而闻名。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手工艺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前来观赏和研究。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城市化的进程,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的保护与分析。

1.文化传承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象征。

它不仅是侗族人民生活和劳作的场所,更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世人的赞美,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以传承侗族文化。

2.历史价值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侗族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这些建筑不仅反映了古代建筑技艺和美学理念,更记录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

3.旅游价值侗族传统村落建筑以其独特的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重要吸引力。

保护好这些建筑不仅有利于吸引游客,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提升中国的旅游形象,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特点及其保护方法1.建筑风格侗族传统村落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

其建筑形式主要为吊脚楼,采用木结构和斜顶设计,建筑风格雅致、古朴,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为了保护这些建筑,首先需要对建筑结构和材料进行保护,加强建筑的维护和修缮工作,保持建筑的原始风貌。

2.手工艺术侗族传统村落建筑的手工艺术水平非常高,其建筑中的木雕、石雕、壁画等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艺术品,有必要加强对手工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开展手工艺品展览、培训等活动,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生态环境侗族传统村落建筑多建于山区和水乡,它们依山傍水,融入了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形成了天然的和谐融合。

保护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不仅要注重建筑本身的保护,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对村落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使建筑景观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特色村镇建筑风貌保护与设计研究————————————————————————————————作者:————————————————————————————————日期:民族特色村镇建筑风貌保护与设计研究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伍亚奇、覃翠婷摘要:随着全国美丽乡村计划的实施,全民族各地区的乡村景观建设成为景观设计行业延伸的全新领域。

而在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风貌景观保护与设计实践过程中,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的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成为建设美丽乡村遵循的重要原则。

本文拟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古丈县墨戎苗寨景观设计改造为例,通过前期实地调查及查阅文献资料,就苗寨基本情况、存在问题,提出改造方案。

以期为墨戎苗寨及其他民族特色村镇景观设计改造提供依据和方向。

关键词:民族特色;墨戎苗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改造设计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民族特色村镇风貌景观设计与保护是需要人们持续研究与发展的。

目前湘西众多村落已经成为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村落,开发旅游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更好的打造民族风貌景观,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了解当地文化,,以及与周边村落进行对照。

特色民族风貌景观设计体现与保护原则方面,生态优先,兼顾社会、经济效应;因地制宜,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突出民族性与地域性特色,结合苗族传统民风民俗,增加商业步行街,将高层的底部连接成一个整体。

通过沿街商业局部架空,将人流引入到其中。

[1]尊重民族信仰,保留民族习惯、充分提炼民族文化特点,展现民族原生态的景观风貌;体现村寨园林性质,与周边环境协调;结合当地乡土景观,合理规划适当布景。

[2]文化保护、体现与传承方面,可以借鉴宋川、陈建华在宋国萍.融藏羌之文化,塑民族之风情——映秀至汶川二级公路景观设计一文中的明洞景观设计的做法,藏式洞门取材于西藏寺庙建筑的特点,具有威严感。

羌式洞门取材于碉楼和片石砌碉房,体现羌族建筑艺术,见证羌族的历史。

[3]陈冉在谈云南白族视觉艺术元素与古镇景观设计中的观点也较为类似。

[4]另外,符号化处理老城文化要素,实现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创新。

比如,红色文化主要通过植物造景实现,民俗文化以线条、图案隐喻来表达。

[5]在景观设计改造同时,还要兼顾生态方面,园林不仅是美化环境和提供休憩场所,还需要在改善生态环境,减低自然灾害,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6]下面将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古丈县默戎苗寨景观设计改造为例进行介绍。

一、对墨戎苗寨景观改造的前期调查1.1 位置及特色简介古丈县默戎镇龙鼻村位于东经109°、北纬28°,地处湘西古丈县南部,素有“古丈县南大门”;龙鼻村系默戎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

枝柳铁路,省级公路S229、在建的吉恩高速横穿南北。

距吉首23公里,距凤凰县80公里,北距张家界13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龙鼻村依山傍水,安居在龙鼻河两岸,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村。

民居最大的特点就是顺应自然,处处洋溢着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机。

独具特色的苗族民居沿溪而建,建筑物高低错落,布局自然紧凑。

合族聚居,一姓一寨,房屋以穿斗式排扇房屋为主,整栋房屋全是木质结构。

吊脚楼多为穿斗式结构木房,通常为上、下两层或三层。

顶层为卧室,低层为粮食或堆放杂物。

农具,或置碓、磨作坊。

楼层外四面设有走廊,置木质栏杆,栏杆雕有“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式样,悬挂(即吊瓜)为八角形,低端造型别具,常雕有绣球、金瓜、圆鼓等形状,古色古香,栩栩如生。

楼内用木板分隔火床、卧室等不同功能的房间。

房屋外设有窗户,雕有“双凤朝阳”、“喜鹊闹梅”、“狮子滚绣球”等图案。

民族风格浓郁。

大门一般为六合式,可拆可装,便于家庭举行盛大祭典和婚丧喜庆活动。

木屋常用桐油漆刷,金黄油亮,既防腐,又美观。

房前屋后多载果树、建粮仓、柴棚和粪棚。

这里苗族文化积淀丰厚,风格独特,苗家打花带。

刺绣、蜡染、扎染民居工艺盛行。

特别是苗族鼓舞,风格独特,动作优美,闻名遐迩。

1.2 村落内部风貌1.3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光绪《古丈坪厅志》载:“苗俗崇巫信鬼,每于正月之吉,召聚亲族,击鼓跳鼓以迎神,名之曰跳鼓。

”在《卷十》中亦载:“正月亲友聚会,则打猴儿鼓,摆腰调年,男女歌和。

”由此可见,古丈县苗族地区苗鼓艺术源远流长。

据专家考证,苗族鼓舞源于汉代以前。

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鼓舞逐渐从祭祀活动中解脱出来,用于各种节庆、婚嫁喜庆和男女交往之中,成为广大苗族人民表示欢乐、交流感情、自娱自乐的群众性的舞蹈,对研究苗族的历史、征战、宗教、迁徙、生产、生活、爱情、民俗等有十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丈县默戎镇的苗族鼓舞有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女子双人鼓舞、男子双人鼓舞、八合拳鼓舞、群体鼓舞、猴儿鼓舞等类。

苗族鼓舞集舞蹈、音乐、工艺美术、戏剧表演、武术为一体。

音乐主体为鼓点,其特点是曲式规范,富于变化,音乐形象鲜明,与舞蹈配合默契。

现代苗族鼓舞表演中还加入苗歌伴唱及苗族唢呐伴奏等音乐元素。

苗族鼓舞女子服装充分显示了苗族织锦、刺绣艺术的精华,无论是头帕、银饰、衣裙都色彩鲜丽,卓耀眩目。

默戎镇的苗族鼓舞表演中,人鼓合一,打鼓起舞。

猴儿鼓舞灵活多变,风趣诙谐,挑逗戏耍,表演协调。

女子鼓舞温婉妖媚,轻盈柔软,体态健美,极富表现力。

男子鼓舞多为屈膝矮桩,全身扭动,动作粗犷,豪放刚健。

新中国成立后,默戎镇的苗族鼓舞多次参加国家、省、州、县各级会演。

1955年7月,苗族女青年龙彩莲参加波兰华沙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表演的苗族女子单人鼓舞获国际友人好评。

默戎镇于1993年获省授予的“古丈县默戎镇苗鼓之乡”称号,1994年获国家命名的“古丈县默戎镇苗鼓艺术之乡”殊荣,2005年,古丈县在省工商局正式注册“苗鼓之乡”商标,2007年默戎镇获国家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2005年,湘西苗族鼓舞公布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目。

1.4墨戎苗寨基本情况墨戎苗寨全村8个自然寨,12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818户,3471人,其中苗族占95%。

1993年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苗族花鼓之乡”。

2008年,墨戎苗鼓队受邀参加了北京奥运会青岛帆船赛的开幕演出。

2010年,“四方鼓舞”走进了上海世博会并跨上了宝岛台湾,多次参加国家级大型演出活动,成为了大湘西地区苗族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2011年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2年,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3年,国务院授予墨戎苗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称号,省旅游局授予“特色旅游名村”。

墨戎苗寨于2013年成立了湘西墨戎苗寨乡村游旅游有限公司,聘请专业的营销团队,苗寨以“湘西竿子营”和“苗族鼓舞”为特色,向市场重新推出这一旅游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市场知名度随之提高,吸引周边县市游客前来观光,实现乡村旅游年收入800万元,带动就业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当地农民从业人数280人,旅游经营户100户,年接待游客32万人次。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对优化该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二、墨戎苗寨存在的问题墨戎苗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专业设计缺失。

缺乏专业规划,对规划先行的认识不够,缺乏专业定位,造成了盲目开发,特色不突出,重复建设,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2.交通优势缺失。

由于张花高速的开通,市场发生了变化,墨戎苗寨的区位优势不复存在,渐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因未形成全州一盘棋,周边县市从本地利益出发,造成墨戎苗寨的游客接待量并没有明显的提升。

3.综合服务不足。

景区门口的停车场、寨内游道过于狭小,不能满足高峰期旅游团队以及散客停放车辆的需要。

4.存在安全隐患。

景区大门靠近省道229线,来往车辆众多,尤其是景区门口是一个弯道加长坡,给过往的游客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对墨戎苗寨景观再造的建议与对策墨戎苗寨景观再造的建议与对策主要有以下五方面:1.建议全州“一盘棋”,重点推介省道S229美景美食主题游线,重点串联芙蓉镇—红石林—坐龙峡—栖凤湖—墨戎、夯吾苗寨—吉首—凤凰,实现互动互惠联动发展。

2.开发特色餐饮,融合带动乡村旅游区发展,跳出简单的餐饮模式,突出特色,以其独特性来吸引游客慕名而来3.积极向休闲旅游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家体验性项目,比如河塘摸鱼,参加耕种,采摘果实等,吸引周边县市游客。

4.新建砖房逐年增多,对景区整体风景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政府虽有砖房外包木板项目,但是根本赶不上新房修建速度。

建议从新房建设中增加奖励新建木房项目,遏制砖房新建。

5.正在修建的永吉高速,争取在墨戎苗寨周边新建一个高速路口,加强交通优势。

四、景观改造方案说明1.项目分析1.1黙戎龙鼻村的整体优势及劣势:1.1.1交通优势:张家界——凤凰,张家界——吉首的必经线路;依托城市、州府,距离吉首20多公里。

依托吕洞山连片苗寨集群,属于大景区的溢出村寨。

1.1.2文化优势:花鼓之乡,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传统村落等。

且发展有基础,运用公司化运作与管理,初具规模。

1.1.3劣势:黙戎龙鼻村区域竞争大,古丈前面有王村,有夯吾等几个苗寨。

民居大多遭到破坏,新建房屋影响整体景观。

水资源匮乏,且资金来源困难。

1.2区位分析张家界——凤凰,张家界——吉首的必经线路。

1.3设计范围1.旅游厕所改造;2.游客服务中心;3.村道改造,美化、绿化、卫生;4.旅游标识牌、广告牌、说明文字;5.旅游服务系统、通讯、网络、WIFI、二维码、传习所、苗绣店、傩愿堂等;2.规划定位打造4A级景区,创建湘西州乡村旅游精品点。

3.设计理念“提质与升级”,目前比较粗糙,山水、景点、水体、厕所、餐饮、停车场、传习所、卖场等,都很粗造化,不够精细.4.设计原则4.1地域性原则:以当地少数民族的名族风情和生活习性规划出一片展现当地地方文化特色的环境4.2经济性原则:利用现有地形资源、植物配置、道路系统、建筑设施来合理规划设计。

4.4生态性原则:结合植物特性高低错落种植形成自然的神态群落。

4.5功能原则:所有设施都为满足游人体验,身心感知尽善尽美来设置。

5.植物种植设计5.1植物造景分析重点对国道两旁,龙鼻河岸边,入口服务区,景观小溪进行绿化设计,在这一片空地绿化设计中,植物主要以银杏、木芙蓉、紫薇、红叶李、枫杨、柳树,桂花树自然种植为主,映衬主题。

景观小溪用唐菖蒲蒲苇、紫薇、木芙蓉等乔灌草本自然搭配,营造与乡村结合自然幽静古老和谐的氛围。

5.2骨干树和基调树的确定选择木芙蓉、柳树,枫杨等乡土树种作为校园绿化的基调树种,以银杏,桂花树,紫薇、红叶李等作为小溪绿化的骨干树种,通过乔木、灌木、草本花卉的搭配,色彩的搭配,植物与园林小品的搭配等创造出一个富有层次感的、四季有景、四季异景的村落环境.6.小品与设施设计6.1小品设计6.1.1 文化景墙:入口景观服务区,然后就将这一片挡土墙采用贴文化砖、做浮雕、配置垂直绿化做成具有地方文化的文化景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