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水力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水电123班学号201211104131 姓名杜涛
水环境修复案例分析
太湖流域跨界治理模式的案例分析
作者昆明理工大学杜涛
目录
1.摘要 (2)
2.研究背景及意义 (2)
2.1太湖流域跨界水污染的现状分析 (2)
3跨界水污染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3)
3.1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 (3)
3.1.1政府主导型模式的优点 (4)
3.1.2政府主导型模式的缺点 (4)
3.2私有化治理模式 (4)
3.2.1私有化治理模式的优点 (4)
3.2.2私有化治理模式的缺点 (5)
3.3自组织治理模式 (5)
3.3.1自组织治理模式的优点 (5)
3.3.2自组织治理模式的缺点 (5)
4.总结 (6)
5.参考文献 (6)
1.摘要
在全球贸易一体化的背景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大城市和城市群迅猛扩张。然而,原有的水资源难以满足城市不断扩张的需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跨界水污染是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我国急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分析太湖的治理思路,同时也为其他流域的治理提供借鉴。
本文针对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现实状况,首先分析了其中原因。然后分析跨界水污染的三大模式,并比较分析了各种模式的优缺点哈使用条件,接着结合太湖流域的现实背景,构建适合太湖流域跨界水污染治理的模式,最后用案例分析法通过正反两案例的分析为太湖流域跨界水污染提供借鉴意义。
本文得出主要的结论有:第一,太湖流域跨界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有水资源的物理特性,外部性,产权不清导致的公地悲剧,以及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第二,跨界水污染治理的主要模式有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私有化治理模式,自组织治理模式,各种模式在激励,信息完全性,交易成本,执行成本和监督等方面不同。正是这些影响了各种模式的运行成效,也决定了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特定的治理模式。第三,根据太湖流域现状,应采用合作为主的复合型治理模式,但应建立在双方以信誉作为谈判条件为基础上完成。
2.研究背景与意义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大,相邻区域出现跨界水污染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跨行政区的水污染。因流域的整体性和人为行政区划分割间的矛盾,使得上下游地区的地方政府在无强制力协调下解决环境问题的博弈中难以合作,从而致使在跨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中低效甚至无效,因而在不同区域间频频暴发水事纠纷。例2001年江浙交界水污染引发的筑坝事件;2003年山东薛新河污染导致江苏徐州市停水事件;2004年河南安徽污水下泄导致淮河污染事件等,这些都从表象上说明目前我国跨界水污染已经成为需要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传统的按行政区划各自治理水污染的模式已经无法有效解决我国目前的跨界水污染问题,因此急需找到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
2.1太湖流域跨界水污染的现状分析
太湖是中国平原地区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三省一市,是一条典型的跨界流域。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太湖流域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和经济非农化等原因,入湖污染增加以致水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再加上行政区划与太湖流域整体性的矛盾,太湖流域跨界水污染的情况尤其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省界湖泊水质污染严重。太湖沿岸区域分属苏州、无锡、常州、湖州等多个城市,数以千计的制造和服务企业通过入太湖河流或其他途径向太湖排放废水.虽然多数企业的工业废水得到了相应的处理,但仍有部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或不达标排放。因而,多年来省界湖泊污染严重。,省界河流质量从2001年起持续恶化,虽然在2005年情况有所好转,但是2006却以报复性的方式再次恶化。由此可见,省界河流质量还不稳定,处于反复变化中,而且总体情况不容乐观.2007年除了淅皖边界的水质达标外,其他边界的水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部分省界水质都污染比较严重,可见各省界之问的污染也存在差距,但总体而言污染严重.再次,水质影响水环境和供水安全,引发群体性事件,干扰社会安全。
太湖流域本地地表水资源量较多地区主要集中在渐西山区和湖西的部分地
区,同时,太湖流域北濒长江,通过引江河道为湖西、武澄锡虞等部分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流域下游淀泖区、黄浦江区和杭嘉湖区存在着本地水资源不足,引江能力有限的状况。这些地区大部分位于省界下游,对省界来水的依赖性大,如据上海市2002年水资源公报统计,上海市的本地水资源只有46亿m’,而黄浦江松浦大桥的净泄量就达到16 7亿mi省界水体水质对这些地区的水环境和供水安全具有重大影响。所以,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承泄的太浦河来水,常受上游其他支流永质困扰,供水水质受到影响。上下游地区常为争夺清洁的水辣发生纠纷,若不及时妥善处理就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江苏苏州和浙江“十五”期问发生过两起重大水污染事故。第一起发生在2001年11月,饱尝跨界水污染苦果的嘉兴王江泾镇近千名群众于11月2 2日凌晨采取行动,自沉28条水泥船,动用数万只麻袋装土,筑坝封堵边界河道麻溪港,两地群众情绪对立,嘉兴方群众呼吁“还我清水”,苏州方群众强调“堵河违法”,后经国家有关方面及两省政府的大力协调,群体性事件才得到妥善处理。第二起水污染事件发生在2006年6月,苏州吴江市桃园镇恒祥酒精有限公司在得知水污染处理设备发生故障的情况下,继续生产并偷排污水。由于该厂座落在两省交界处,黑水迅速污染邻域下游嘉兴市新塍镇,不仅导致北支河大量死鱼,更为严重的是导致新塍镇饮用水厂停产,3万多居民数天停水。事件发生后,国家环保局、水利部、省市有关部分领导迅速赶赴现场,查找并关闭污染源,嘉兴市出动消防车帮助解决居民的临时饮水问题,由于事件处理及时得当,虽然当地居民生活受到一定影响,但没有出现群众过激行为。通过对跨界水污染原因的分析表明,利己动机是产生跨界水污染的本质原因。不管是由于用户利用地理优势竞相取水导致水资源配置的无效、或是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利益而放松对企业的管制、或是“公地悲剧”造成的水资源过度使用、甚至是水资源管理主体基于自身的利益竞相管理水资源出现的“反公地悲剧”,都是经济主体出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不顾集体或他人的利益,从而导致跨界染的产生。一般而言,利己动机下的行为通常表现为群体内的竞争,而利他动机下的行为表现为群体内的合作。因此,要解决跨界水污染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群体内的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组织在一起进行集体行动。
3跨界水污染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跨界水污染治理模式有很多种分类,根据治理的主体将跨界水污染治理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私有化治理模式和自组织治理模式。
3.1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
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在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力量都比较小。政府以公共权力为后盾,以计划为手段,迫使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或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偏离他们愿意遵从的消费或生产模式,阻止或限制个人行为,以达到治理跨界污染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政府作为第三方强制力量,通过制定污染排放标准、建立污染处理厂、收取排污费等手段来引导用水户达标排放。政主导型治理模式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层级治理模式、区域整合模式和府际合作模式。
3.1.1政府主导型模式的优点
(1)治理成效快
政府主导型模式是依靠强制性的手段,迫使各污染单位达到标准排放,否则予以惩罚。这种命令控制型的做法直接,作用对象清晰,目标明确,而且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后盾,约束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