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十年高考真题PD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1.(2020.7·浙江高考·5)有文献记载:“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于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
用时置水椀(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
”这种人工磁化方法见载于
A.《武经总要》B.《梦溪笔谈》C.《萍洲可谈》D.《梦粱录》2.(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3.(2018.4·浙江高考·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
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
②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
③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
④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
A.②③①④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4.(2018.11·浙江高考·4)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
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
”下列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
①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②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
③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④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5.(2017.4·浙江高考·3)中国古代典籍十分重视技术经验的总结。
下列项中,同时介绍指南鱼和火药配方的是()
A.《抱朴子》B.《武经总要》C.《萍洲可谈》D.《梦溪笔谈》6.(2017·北京高考·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结论
A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
B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
C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D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7.(2016·上海高考·9)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
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8.(2015·上海高考·10)在一张地图上,出现了“欧逻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罗河”等汉字地名,“大地是球形的”这一观念被引入了中国。
这张地图的绘制者是() A.沈括B.马可·波罗C.利玛窦D.徐光启9.(2015·浙江高考·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10.(2014·重庆高考·5)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1.(2014·江苏高考·3)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12.(2014·北京高考·13)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
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B.《九章算术》、罗马法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D.《春秋繁露》、《理想国》13.(2014·北京高考·1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14.(2014·上海高考·11)为了完成下列“中外文化交流”时间轴,在“?”处应填上()
A.日本派出遣唐使B.严复所译《天演论》发表
C.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D.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15.(2013·北京高考·1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结论
A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代以后雕版印制技术基本不再使用
B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
C 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
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
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
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
D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
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16.(2013·重庆高考·3)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
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17.(2013·山东基能·19)古代中国的发明大多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经验和生活体验。
下列与发明火药密切相关的活动是()
A.耕作B.采矿
C.铸造D.炼丹
18.(2013·海南高考·7)下列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成书于汉代的是() 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
C.《九章算术》D.《石氏星表》
19.(2012·四川高考卷·15)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这表明康熙帝()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D.已经感受到西方化的巨大压力20.(2012·海南高考卷·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
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
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21.(2012·上海高考卷·13)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
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22.(2019·江苏高考·21)(13分)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裁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完成下列要求:(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分)23.(2016·天津高考·1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
《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
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
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
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
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
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6分)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4分)
24.(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25.(2014·安徽高考·36)(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
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
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
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
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10分)
26.(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高考·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0分)27.(2013·北京高考·37)(34分)计时——记时——纪史
材料一公元前431年,底比斯军队入侵普拉提亚。
关于此事发生的年代,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为:征服优波亚后缔结“三十年和约”的第15年,即阿尔哥斯的克里西斯担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达的埃尼希亚斯担任监察官之年,雅典的执政官皮托多鲁斯的执政任期内……
公元前431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如下记法: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赵襄子四十五年等。
(1)概括材料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
(2分)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6分)
28.(2013·海南高考·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
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
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
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
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
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6分)
1.A【解析】据材料“首尾锐如鱼形”“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可知,这是指南鱼,北宋初年(1044年)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介绍了指南鱼的作法,故选A项;《梦溪笔谈》记载的是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排除B项;北宋《萍洲可谈》记载“舟师”阴天依靠“指南针”辨别方向,排除C项;南宋《梦梁录》写道:“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
”,也是指南针,排除D项。
2.B
3.C【解析】①成就都出现在元代;②成就都出现在宋朝;③成就都出现在汉朝;④成就都出现在明朝。
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①④,选择C项符合题意。
4.A【解析】根据材料“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
成为可能”,指南针对航海意义重大,故①正确;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故②错误;“彻底放弃了”,表述过于绝对,故③错误;宋代成为丝绸之路的畅销品,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5.B
6.C【解析】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仅仅说明明代在医学方面的成就,不能说明科技水平全面提高,故A项错误;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仅仅代表个人,不能代表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故B项错误;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说明戏剧借助电影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播,故C项正确;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只是有利于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不是已经解决,故D项错误。
8.C【解析】材料中这些地理名词是明清时期由传教士带到中国的。
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故A项错误;马可·波罗是在元朝来到中国,故B项错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参加编绘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传播西方一些地理观念,故C项正确;明朝科学家徐光启是这些地理观念的接受者,故D项错误。
9.B【解析】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
10.C【解析】①与题干信息“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不符,故①错误;从题干中“耗亦不多”的信息可知还魂纸降低了生产成本,故②正确;③与题干中“全省从前煮浸之力”的信息不符,故③错误;从题干中“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的信息可知还魂纸扩大了原料来源,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11.C【解析】唐朝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的书籍,在此之后的五代后唐时期的人不可能发明雕版印刷术,故A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提到活字印刷,材料也不能反映出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故B项错误;雕版印刷从官方的“剧增”、“大量”到“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故C项正确;“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不仅仅限用于官方刻书,故D项错误。
12.B【解析】题干限定词是“东汉”、“大秦”(当时的古罗马帝国),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升发明,万有引力定律是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故A项错误;《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罗马帝国发展了罗马法,故B项正确;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但日心说是波兰天文学家
哥白尼提出,故C项错误;《春秋繁露》是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代表作,《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故D项错误。
13.C【解析】《授时历》只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一部分,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的整体水平,故A项错误;《西游记》只是明代文学成就之一,不能代表整个明代文学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从全国范围看,唐代宰相大部分来自北方,这说明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故C项正确;扬州只是南宋城市之一,扬州城市繁荣不能代表南宋整个城市化水平,故D项错误。
14.D【解析】从图中时间轴可以看出,应处于明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是在唐朝,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严复所译《天演论》发表于1897年,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在13世纪,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明后期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15.C【解析】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A、B、D选项的史实正确,但这些结论与史实不相符。
史实与结论之间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只有C史实与结论能够形成相对准确的逻辑关系。
因此正确的答案选C。
1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记忆和运用能力。
“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排除A;中国造纸术出现于西汉,“蔡侯纸”是东汉时蔡伦发明的纸排除B;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排除D。
17.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火药发明的理解。
火药发明是在唐朝中期;但是火药的研究始于古代炼丹术。
从战国到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于神仙长生不老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逐渐发明了火药。
故答案D符合题意。
18.C【解析】考查科技书籍的成书时间,《本草纲目》成书于明朝,排除A;《齐民要术》成书于北朝,排除B;《石氏星表》成书于唐,排除D;《九章算术》成书于汉,故选C。
19.A【解析】关键信息:中国恐受其累。
从康熙晚年的时间信息入手,结合中国在世界所处的地位来理解,A项正确;BCD项题干无法反映,排除。
20.B【解析】题干反映了康熙在“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准确”后,才“复用西洋历法”说明其审慎地接受外事物,B项正确;A项“全面接受”过于绝对化,说法错误;C项无从涉及;题干材料仅限于历法,因此,D项“西方文化超越中国”说法错误。
21.A【解析】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印刷的大量书籍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传播,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2.【答案】(2)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展使字体变得规范。
23.【答案】(1)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4分)
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分)
(2)理论来源: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
(2分)
新发展:创立温病学说。
(2分)
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
(2分)
(3)相互作用: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4分)
24.【答案】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3分)
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6分)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分)
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25.【答案】(2)原因:东西方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
26.【答案】(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
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原因: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27.【答案】(1)特点:没有通行、统一的纪年方式。
(2分)
历史状况:当时各区域政治分裂,邦国林立;(2分)经济交流范围相对狭小;(2分)文化发展相对多元。
(2分)社会缺乏对统一纪年的需求。
28.【答案】(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不断完善的历法;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