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才观

浅谈人才观
浅谈人才观

浅谈人才观

人才观是指关于人才的本质及其发展成长规律的基本观点。在进行人才培养、教育、使用、考核、引进等方面工作中,都受到一定的人才观的影响。因此,人才观对于人才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

研究人才和人才观的问题,首先要分析人才的特征。一般而言,人才的本质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有才能;有远见;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等等。此外,要研究这些特征如何培养,在这些问题上,不同的人才观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是人民性、实践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统一。在理论和实践的动态统一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是建立在人民根本利益基础之上的与时俱进的人才观。马克思坚持理论与实际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统一,并把这一基本精神贯穿到全人类谋解放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当中,创立了“共产主义”的人才观。

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自始至终注重对各类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种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其培养和管理措施,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创立了“社会主义”人才观。

毛泽东的人才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创造性结合的产物。毛泽东用“为什么人的问题”统帅整个人才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探讨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的原则与方法,创立了“理论与实际统一”的人才观。

邓小平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具体实际出发,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反对人才观上的教条主义,把“三个有利于”和“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贯穿于人才培养、评价和使用的全过程,创立了“实事求是”的人才观。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指针,依此确立新时期人才素质的标准和依据,划分人才的标准和类型,搞好人才的培养、考核、选拔和使用。在此基础上,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创立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个尊重”的大人才观。

科学的人才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在我国新世纪现代化建设中的新发展。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基本力量。当前,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领域,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及作为其载体的人才已成为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与科教兴国密不可分;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社会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集聚一大批优秀人才,占领人才高地,更有着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人才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大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越来越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拥有优秀人才,拥有尖子人才,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成为一个国家实现强国梦的必由之路。

在理论与实践的动态统一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我国是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继续背负着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是将之转化成人力资源的优

势,对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既要形成人人都可成才的局面,又要重点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努力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努力使我国的人才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要在落实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我们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对实践的指导,还必须以正确的方法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才理论。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根本宗旨,是培养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人才队伍。因此,我们在学习、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时,必须时时刻刻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理论和实际与人民根本利益的动态统一,在理论与实践的动态统一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才理论。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公司、企业都在千方百计地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改革创新,对人才的需求更是“求才若渴”,不惜重金招才纳贤,并再三强调以人为本。现在连电影《天下无贼》中也在说,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看,连贼头都知道市场的趋势,可见人才炙手可热的程度。人才的概念不可一概而论或者说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不同行业、不同工种有与之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观和价值观,有的重学历,有的重品质,有的重经历,有的重实践能力,有的重相貌等等。据中华词典查阅:人才是指品德才能兼优的人,有特长的人。由此而知,“人才”中,品质是首要问题、是基础,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品质良好,做人诚实正直、心胸宽广、勤奋忠诚。在此前提下,一个在其所在行业、所在领域、所在层次做出超乎一般人贡献、出类拔萃的优秀人物才能称得上是“才”。相反,一个拥有才华却品质低下的人,即使才华再出众,最终也会一事无成,比方说,如果把“才”用到贼头的身上,才能越高,破坏力就越大。西方也有句话说: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中西方的这些道理足以说明人们对品质的重视,优秀的品质是人们成才、成功的指航灯,是一个基本决定因素。

在我们了解了人才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后,出众的才能也应是我们所关注的,但我们也必须清楚,人才不是全才,更不是全能,不可能尽善尽美。他们只是某一个行业、某一种职业、某一个公司的佼佼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只能找到适合做某项工作的人才,很难找到完美无缺的全才。所学的知识与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相比,任何伟大的天才都是沧海之一粟。所以,我们应以一种长远的发展目光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扬长避短,挖掘其所具备的潜质。人才的培养、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人才需要一个以人为本的良好的成长大环境。其次,上级的个人魅力影响、领导的培养也有密切的关系。最后还要看一个人和自身所干行业的融合程度。“干一行,爱一行”,干这一行业,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热忱。只有热爱,才会奉献,才会发扬勤奋、敬业、忠诚尽责、自动自发的精神。可是现实中,有很多的用人制度却过多地受到高学历怪圈的影响,一味地强调高学历,认为只有学历才能代表能力、代表人才。我们不能否认学历的作用,但学历只代表一个人已经或曾经达到的某种水平,它是一种能量、是财富、是基础,但决不能代表能力和已有的生产力,更不能代表成功。更多的,企业要看员工在工作后能否把所学的知识变为实践,把所存储的能量转化为行动,把积累的财富充分利用,做出实际成效。同样是一笔钱,不同的使用方法,其价值完全不一样。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如果我们能适应环境,调整自己,摆正位置,我们将苦尽甘来。如果一

味地恃才自傲,眼高手低、怨天尤人,让企业感觉不到你应有的作用,那么你将成为“人在”或“人材”。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客观地认知自我,并结合行业特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做一个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的人才。

深刻认识树立科学人才观的重大意义

作者:中国社科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姜辉执笔 深刻认识树立科学人才观的重大意义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高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各种自然物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比重不断减少,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导产业。技术密集、智力密集产业的比重显著上升。知识与人才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支点。人才作为知识的创造者、承担者、传播者、使用者,正在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全球范围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同经济、科技的竞争能力紧密相连,而人才正日益成为核心的竞争力。人才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谁占据了这个制高点,谁就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应对国际人才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客观需要。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小康大业,人才为本。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要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开放的关键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和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工作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事管理机制和制度。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继续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使用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执政能力的大小、强弱,依赖于她的每一位党员、每一位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个体反映整体,也影响整体,离开了个体能力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也无法增强,党的执政地位也难以巩固。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才能更好地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充分聚集各方面的人才,使我们的党不仅是党员人数众多的党,而且成为一个优秀人才聚集的党;不仅是群众基础广泛的党,而且成为各方面人才鼎力奋斗的党。唯有如此,我们的党才有能力肩负起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广阔天地,也为人的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充分发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才能切实采取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才能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才能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一个人才的潜能和价值,从而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 准确把握科学人才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的人才观,就是对于什么是人才、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如何用好人才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学认识。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人才观的基本内涵,自觉地

曹操人才观给我们啥启示

曹操人才观给我们啥启示? 曹操是一代枭雄。尽管史书上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戎马一生,为打造江山背上一世的骂名。但是他依靠着自己的政治、军事、人才各方面出色的谋略,成为了三国时期出色的领袖人物之一。 曹操除了具有极高的政治智慧、军事谋略外,求贤若渴的人才观也是其一生极其灿烂的亮点。 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他一开始就实施求贤天下的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认为:“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 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 爱才。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惜才。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后来发布的《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他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公元217年,曹操已63岁,行将就木,但求贤之心愈切,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确指出对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曹操具体实践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惜,把人无完人,慎无苛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长的思想,把只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了顶峰,充分表现了超越他人的气魄和胆识。 用才。曹操对于人才的任用同样有高超的艺术,经常使用考察和面谈识别方法。汜水关前,关羽要求出战华雄。曹操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三尺,丹风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这形象,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王充就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她批评地吸收了先秦诸子的学说,自成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把春秋战国的朴素唯物主义学说向前推进了一步,其思想的显著特征就是具有强烈的批评性。 西汉末东汉初,由于统治者的提倡,谶纬神学盛行。谶纬神学就是由董仲舒所创立的儒家神学发展而成的一种迷信学说,它妖化了孔孟,腐蚀了学校,僵化了学术思想,王充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①反对“信师就是古”,主张“极问”。这对于打破盲目崇拜孔孟的迷信思想、揭露当时儒家神学的虚妄有重大作用,也就是对师生关系、古今关系的一种有益探索。 ②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贯通”。王充批评当时的教育严重脱离实际,学用相违,所培养的人只知“记诵章句”,实际运用、动手能力极差。她认为接受教育要能“贯通”,能通览古今,学用结合,有独立见解,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她的这种主张在教育史上也就是由积极意义的。 在《论衡》中,王充提出了与董仲舒所创立的儒家神学明显对立的论点: ①“天道自然”。无论就是天、地,都就是自然的物质实体,没有意志。人不能用自己的行动感动天,天也不能支配人,天与人之间不存在精神上的联系。 ②万物自生,万物一元。天没有创造万物,天与世界上其她任何事物一样,都就是由“元气”构成的。“元气”不生不灭,就是组成一切事物的基础。人也就是由“元气”构成的,皇帝与老百姓都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③人死魂灭。王充认为,所谓灵魂就就是人的精神。精神依赖人的形体而存在。人死了,形体失去了活力,人的精神也就消散了。 2、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 ①论教育与人性改良 王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比较正确地阐述了人性与教育与环境的关系,充分肯定了教育与环境对人性发展的巨大作用。王充认为,决定人性的因素有三个方面:正性、随性、遭性。 “正者,禀五常之性也。”王充把禀有“五常之性”作为人类区别于其她物种的标志。 “随者,随父母之性也。”五常之气,人人皆有,但就是每个人体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与各人禀受五常之气中各种不同类型的气的比例与多少有关,就是受父母影响的结果。 “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怀孕期间,母体内、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可以改变五常之气的比例。 王充把人性分为三种:有生来就善的人,就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就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就是中人。人性的善恶,并非受命于天,而就是由自然的“气”构成的,人性“秉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教育对人性形成与发展有重要作用。人的善恶关键在于教育,教育可使恶人变善,使中人定型,也可使善人变恶。王充的性之善、恶,不就是对人的道德定性,而就是表示人禀受的先天气质对接受道德教育的难易程度与对个体的与谐发展就是否有利。 王充还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 ②论教育对改造社会的作用 王充重视知识的力量,“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荣也”。所谓“仁义之力”,指道德与知识的力量,它就是教育与学习的结果。王充认识到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时所表现的隐效性,极其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作为其她事业基础的作用。

[复习]浅谈曹操的复杂性格及其成因

[复习]浅谈曹操的复杂性格及其成因浅谈曹操的复杂性格 谈起那个战火纷飞、尔虞我诈、阴谋与阳谋共存,英雄与枭雄并起的三国乱世,多少豪杰浮于眼前,这些人物形象丰满而个性鲜明:智诸葛、猛张飞、义关羽、憨鲁肃、帅吕布、狡司马……其中,有个人不得不提,这个人物是英雄,枭雄,还是奸雄,历史上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说法,在我看来,曹操,不是一个简单地大坏蛋,也不是一个恶德恶性的容器,也不像上面提过的人那样性格鲜明,而是一个活的有着复杂性格而以奸为性格主导的人物。他给我的感受就是:他是一个多面体的十分矛盾的人,很难让人理解透,但是不得不承认他这个人又是那么的真实。 《三国演义》写了曹操的一生, 从孩提之时直到死亡。他一生都在活动着, 斗争着。封建时代的英雄的事业心、权势欲, 政治上的阴谋野心, 旺盛的精力,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的才能, 圆熟的政治斗争的手段, 使他先后战胜了许多的敌手, 成为了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权臣。皇帝在他手里只不过是一个可怜的傀儡, 皇帝的宝座随时随地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拉到自己的屁股下面来。人人都说“乱世出英雄”,纵观曹操一生,确实是曹操怀着一颗奸雄的心,也确实做出了不少枭雄想做却做不到的英雄事迹,他收黄巾,讨董卓,败袁术,战张绣,破陶谦,平张邈,灭袁绍,定乌桓,降刘棕,走赤壁,克马超,战孙权,收张鲁,封魏王。 下面我们来看看曹操的复杂性格究竟表现在哪里, (一)、惨无人道但又悲天悯人 在看《三国演义》时,大多数人不喜欢曹操,是因为曹操太残忍,太凶狠,杀人如麻,不像刘备那样的仁君,也做不出像为救助百姓而拖垮军队进程,在曹操的世界观里,只要能活命,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比如说为了保住自己小命,不惜恩将仇报,残忍杀害吕伯奢一家,毫无人味,这是他“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

如何发现与使用人才

如何发现与使用人才 ——09级陈志迈入新世纪,人才悄无声息已成为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如何正确地认识人才、发现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就成了各级领导最头疼的问题。在他们的心中,人才就是一群有价值定位趋向的人,是有着固定标准模式的。随着职业的社会化进程的推进,人才也出现了活跃化与不稳定化的现象,在鱼龙混杂的人才队伍里,要想最先最快地发现和使用好人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一、相关概念 “人才”的含义,科学的人才观认为至少有三层:首先,凡是有一技之长,并能在建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作出贡献的人是人才,这类人是不能等同于学历证书的持有者的。其次,人才是分层次、分专业、分类型的。因此,人才不能理解为全才。其三,当今的社会正处干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的时代,随着形势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昨天是人才,今天就不一定是人才。但反过来,,今天不是人才不等于明天就不是人才。所以,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终身的,而是随着发展起变化的。 二、人才的发现渠道 1、从观察与考査中找 俗话说,人才是良驹,要靠伯乐才能发现。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充当伯乐呢?首先伯乐要了解企业或部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有个价取向与准确认识,其次伯乐还需要有良好的眼力,要能在笫一时间内发现人才的特点,要善于与期待的人才进行情感上的沟通,最终达到发挥人才在工作中的作用,为企业或部门创造一定的价值或利润。具体的做法:一要会察其言:当一个人处在领导岗位时,一般人在公开场合都会来赞美和吹捧他,即使有些人对其评价不好也会随波逐流,但在私下很多人就会议论其不好的一面。当一个在沒有被重用时,别人不管在公开场合和私下场合,都不会考虑到如何去吹捧他,如何随波逐流,因为他对自己并不十分关心,如果在此时大多数人对其人评价好时,企业一定要注意此人可能就是企业没有被发现的“千里马”,而当企业的管理者发现这些人才,就应对其加以重用和培养。二要会观其行:一个人的行为,直接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追求,一个讲究吃喝打扮的人,追求的是口舌之福和衣着华丽,一个善于拍领导马屁的人,所追求的是个人私利,一个善于请客送礼的人,所追求的是吃小亏占大便宜。任何一种,一旦进入自已希望的角色,就会为了保住角色而多多少少的带点“装扮相”只有那些处在一般人中的人才,他们既没有为失去角色担心,又不会刻意来表现自已,所以他们的行为,一般没有经过任何包装,企业如果在他们没有经过任何包装情况下发现他们,那么就应该大胆启用这种人才,因为这种人才才是最可靠的。 2、从测试与识别中找 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才既要具备高智商,还应具备高情商,推销员必须能忍受一次又一次受拒绝的挫折,低情商者只能被淘太;售货员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顾客,不善于察言观色的低惰商者,业绩一定很差;经理需要面对性格各异、能力不同、需求也不一样的下属员工,如果是一位低情商者,他的工作决不会出色。在行行色色的人中挑选智商和情商具备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精心没计的一系列测试题,来发现人才。通过测试你会发现有些人是充满自信、情绪稳定、态度乐观的人,这种人对自已有充分的认识,对世界有客观的评价,不高估 困难,不会被挫折打倒,通过测试还可以发现,有些人很善于与人相处,有责任心,能左右别人、引导别人,社会适应能力非常强,这些人都是有智商也有情商的人才。如果将这些人才用到管理方面,他们在危急时候,肯定会镇定自若,尽快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带领大家走出危机,从而成为别人行动的中心。 3从培养与提拔中产生 领导者要有培养人才的意识,对那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员工,要大胆提拔。放手让他们自挑重担、自加压力,让他们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学习、探索、锻炼、提高。管理者要把培养人才当作一项事关全局的基础性

论曹操的人才策略

山东财经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论曹操的人才策略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 (Y)2008级汉语言0801班 学号2008150092 姓名董军 指导教师李秀花 山东财经大学教务处制 二O一二年五月

山东财经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山东财经大学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士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指导教师签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浅论曹操的人才策略 摘要 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曹操一生取得的辉煌成就,与曹操独特的人才策略息息相关。本文将从曹操现存的诗歌、政令文,以及相关的史料著作出发,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曹操独特人才观形成的原因及其具体的内容,加以论述与研究。曹操人才观形成的原因,包括动荡的社会环境、哀叹生命短暂的悲剧意识、自己的宏伟志向以及自己的身世经历等因素。曹操的独特人才观可以用“任人唯才”来概括,具体包括:避免等待,主动出击;不计前嫌,广纳贤才;不拘小节,不论出身;以诚相待,厚德载物等方面。本文将逐条展开论述,以期能对曹操人才观得到更全面深刻认识,以便于我们的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环境;志向;真诚;举荐;宽容 Cao Cao’s talent strategy ABSTRACT Cao Cao was a great statesman and military strategist, but also a great writer in our history. Cao Cao 's lifetime achievements, and Cao Cao 's unique talent strategy are closely related.This article from the Cao Cao extant poems, decree, and related historical writing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predecessors, to Cao Cao unique talent concept formation reason and its specific content are discussed and research.Cao Cao talent concept formation, including the turbulent social environment, lamented the short life tragedy consciousness, their grand ambitions as well as his own life experience and other factors.Cao Cao 's unique talent can use" Appoint people by abilities " to summarize, including: avoid waiting, the initiative; forgive, recruit more capable personnel; not to stick at trifles, regardless of origin; Treat people with sincerity etc.This paper will discuss one by one, with a view to Cao Cao talent view to obtain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so that we can study and use for reference. Keywords:Circumstances;Ambition;Sincere;Recommendation; Tolerant

浅谈曹操的文学成就

浅谈曹操的文学成就 宁殷1338130333 摘要;曹操这一历史人物虽然世人对他的评价有褒有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传奇。他是一个具有文才武略的政治家,不仅自己积极从事创作,开创新局面。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也不断延揽人才,网罗贤士,形成了以其曹氏父子为中心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集团,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关键字;个人风格诗歌成就名篇分析散文特点 正文: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开建安风气之先的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文学事业上,把文学看作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延揽天下文士,奖掖文学人才,给作家们以较高的社会地位,为其创作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他更以自己的创作,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曹操的作品明人张溥辑有《魏武帝集》,收令,教,乐府,古辞等140余篇。中华书局校勘本《曹操集》收录诗歌122首,文章152篇,较为完备。 曹操在文学上历来最被人推崇的,是他的诗。相传曹操“登高必赋”,每赋“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诗现存的都是曾经配乐演唱的乐府歌辞,且大都是乐府相和歌辞——一种利用管乐和弦乐相和伴奏,主要在宴会上演唱的歌曲的歌词。这与他一生爱好音乐并精通音律有关。但曹操亲自写作乐府歌辞供乐工演唱,不仅仅是爱好问题。他的乐府诗往往突破旧题的限制或自创新题,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思想感情,在娱乐性的歌辞中融入个人的人生感慨,而又不太顾及诗的整体结构的严密,凡此均反映了他在艺术上也不受传统习惯束缚的“通脱”性格。 曹操今存二十一首乐府诗,其中艺术形式上有三言,四言,五言,而以四言居多。其五言诗善于叙事,描写,并融入自己的感情,推动了五言体的新发展。其四言诗成就更高,继承了“国风”和“小雅”赋比兴的手法和抒情的传统,使中衰了七百年的四言诗重放光彩。语言运用上朴质,自然又遒劲有力。既学习乐府民歌的表达方式,不事雕琢,不求辞藻,真率自然,恰当地结合自己的性格个性,无论写事抒情,都掷地有声。内容上除《气出唱》《陌上桑》等是表现仙游题材,《短歌行周西伯昌》是歌咏历史题材的以外,大都是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生活感受。 下面,笔者会通过几首比较突出的作品来浅谈一下曹操的文学创作。 从曹操的乐府诗中可以看到诗人的打着个人印记的激情,这不仅仅是汉代民歌中所没有的,在仅存的几篇汉代文人所作乐府相和歌辞中也看不到。其最典型的例子,应当数《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此诗当是曹操为宴会而创作的乐府歌辞,因此并不以思想的深邃见长。从内容上看,第一节所表达的人生短暂,只能借酒消愁的感叹,与以下展示的期待天下贤才归于他麾下而成就功业的愿望,二者之间实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因为面对短暂的人生,像曹操这般具有雄才伟略的乱世英雄也只能无奈地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么他希望才智之士助其建功立业的宏伟目标,其本身是否有价值也就存在极大的疑问。不过,如果考虑到这是一首在宴会上演唱的乐歌,也就可以理解,其第一节乃是劝与宴者放怀痛饮,第二第三节对与宴者表示其深厚的感情,包括原先对他们的怀念和由于他们的到来而产生的喜悦,末节

基础教育要重视教育的人才观和质量关

基础教育 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 在二十一世纪里,中国能否赶超世界发达国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出适应二十一世纪要求的、能迎接新挑战的足够人才。而在人才的培养中,基础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义务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一个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尽管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历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可我们的人才观念还是比较陈旧,表现在:我们还是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把上大学看作是唯一成才之路。具体的说,现在我们的教育把培养人才的眼光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在学校范围内又仅仅局限于学科的学业成绩这一点上,把学业成绩、考试分数等同于人才培养标准或目标来看待。这就是我们目前在人才观念上的误区。实际上,学业成绩和将来成才两者之间是存在一定距离的。学业成绩只不过是学生将来成才的一个条件或一个因素,但不能划等号,因为成才是多种因素作用

的结果。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往往把人才看作是做学问的人、有学问的人,因而把能够死记硬背,能够复述所谓学校学科中的一些知识点,作为将来能成才的学生。而实际上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都是去做科学家,做学问的总是一小部分人,大部分将来是在各个领域中解决实际问题。鉴于此,有人曾把人才分为五类: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还有能工巧匠层,并提出了这样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观念,即:人人都能成才。我认为,“人人都能成才”这一观念是非常理性的,它不仅仅是对教育提出的一个新理想,更是对二十一世纪教育功能和人才广泛性的理解、认识和概括,也很好地体现了目前素质教 育的要求。我们期盼着今天的学生能够变成明天的栋梁,基础教育这一关键环节今天应该做好什么呢?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感属德的范畴。“德”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因素,一个好的品德,是一个人显露他的才华的必要条件。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认为,未来人才应具备四种品德,第一种品德便是社会责任感。他说,社会责任感对一个人成才非常重要。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很难有一番成就。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从小就要教育他有责任感,要学会负责,乐于负责,善于负责,这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编号: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年月日 X X公司

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这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则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这对我们这样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了广阔天地。要按照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切实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要树立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都是人才的观念,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才工作首先是做人的工作,必须把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要着眼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切实抓好教育、培养、引导人才的各项工作,又切实抓好使用、关心、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要坚信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又要高度重视人才在促进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要一视同仁地为各类人才提供服务,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指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跟上时代潮流,适应形势发展,把人才强国战略化为自觉行动。对经济工作而言,观念一变天地宽;对人才工作而言,观念一变视野宽。思想观念陈旧,就发现不了人才;思想观念落后,就会埋没人才。只有紧密结合各地各部门的

王充的教育思想

王充(公元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出身“细族孤门”,6岁开始识字,8岁入书馆学习。18岁“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不肯严守师法家法。因家贫无钱购书,他常到洛阳书肆里读书,记忆力特强,过目成诵,因此博通了“众流百家之言”。离开太学后,曾两次出任过小官,皆因为人耿直,不愿趋炎附势,结果辞职还家,一边教书,一边钻研学问,从事著述。60岁时曾被杨州刺史董勤辟为从事,后转沿中,63岁即辞官归里,著书、教授终生。他的一生,都不与时苟合,对当时流行的充满谶纬迷信的神学化儒学持批判态度,也反对只记诵章句,训校文义的学风。他著述甚丰,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 (一)论人性和教育作用 王充认为,人性具有差异性和可变性。他说:“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人性的差异并非天意,而是自然因素影响而成的。他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之性则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他说:“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又说:“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也就是说,性可教而为善,只要有适当的教育,天下无不可教育的人。 王充认为,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时具有隐效性,礼义教化似乎不能为国家增添财富和实力,教育的社会效益是间接的,往往被一些缺乏远见的人所忽视。王充指出,从社会、国家的角度说,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于维持纲纪伦常,激民向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效益。教育对社会作用在于经过“圣教”渐化熏陶而使受教育者“文才雕琢,知能十倍”,可以为国家“任卿相之用”,也可以以借“仁义之力”来改造社会。 (二)论理想的培养目标 王充把当时的人才归纳为儒生与文吏两大类,儒生是指有一定经学造诣的学者,文吏则是指虽无经学造诣、但有丰富官场经验的官吏。他认为文吏与儒生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但从总体而言,儒生优于文吏。因为儒生自幼“被服圣教”,受纲常伦理的熏陶,并有治国之道的研究,而文吏“无篇章之诵,不闻仁义之语。长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为已,勉赴权利。”他批评当时重文吏、轻儒生的社会风气,认为这是社会政治腐败的一个根源。 对于儒生,王充也把他们分为四个层次。他说:“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他的培养目标,第一是“鸿儒”,因为鸿儒能精思著文,具有独创精神;第二是“文人”,既掌握古今知识,又能从事政治工作,敢于向皇帝上书言事;第三是“通人”,能博通古今,虽缺乏实际从政的经验与能力,“而以教授为人师者”;第四是“儒生”,只能说一经,犹如鹦鹉学舌背诵经书的章句之生,这种人只比俗人强一点,对社会没有多大的用处。 (三)论教学 1.关于教学过程 王充以为教学过程包括“见闻为”的感性认识和“开心意”的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首先,他强调人的感性认识的重要性。他指出,“闻见”是圣人积累知识经验的基本手段。闻见有两层含义:一是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生活经验;二是广闻博览,通过书本或其他间接途径吸收他人的经验和思想,接受间接知识。王充认为,教学中首先要依靠耳闻、目见、口问、手为,直接接触客观事物,这是认识的最根本的条件。 其次,王充指出,教学不能停留在“见闻为”的感性认识的阶段,这必须把感性认识加以深化提高,上升到理性阶段。他说:“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所谓“开心意”,就是要求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这样才能“知一通二,达左见右”,也才能分清是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一部《三国演义》使众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具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等诸多特点,但在学者眼中与文献中记载,曹操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所具有的形象却不相同。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在其作品《三国志》中对曹操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罗贯中极大贬低了曹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被众人所知晓,从而致使曹操的形象被世人固定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我们如何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我认为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及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入手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曹操的真实形象。曹操的外在形象可以从历史文献得知,并且国内众多历史研究者已对曹操面貌做了复原,使众人了解到曹操的外在形象。但曹操的内在形象我们又要怎么去了解呢?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那他也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在其文学世界中,有其灵魂的融入。如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作者豪放不羁,喜爱饮酒作诗,真挚结交友人的真性情。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集中表现,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而在诗人的众多诗歌综合分析中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人物形象。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中读懂曹操! 一、曹操人物经历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及其实施战略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及其实施战略 科学人才观,也就是对于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什么是人才以及应该如何用好人才等问题的科学、合理的看法,它的科学之处体现在:提出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点;人才的评判标准建立在工作能力、综合道德、知识水平的综合评定和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和任用机制基础之上;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期下,新一届领导人从中国国情和世界形势出发,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按照与时俱进地要求,提出选拔人才的新标准—科学人才观,这一人才观符合人才规律,充分起到了人尽其才的效果,达到了人才强国的目的,并且加快了人才队伍的建设。这是党对马克思人才理论的一次重大贡献,为人才工作指引了方向。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 所谓科学人才观就是指,我们对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判断人才的具体标准以及怎么样用好人才等问题,所应具有的科学态度和观念。科学人才观的提出,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实际,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人才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等重要,而对于人才工作来说,怎么样树立一个科学的人才观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是否具有科学的人才观,往往决定着人才工作的方向和效果。 科学人才观突破了原有的狭隘的人才观,提出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点。科学人才观的提出,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色。1982年,国务院曾将人才按照学历和技术等级,划分为中专以上学历的为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员初级以上为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划分标准,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对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长期以来,在我国一直坚持按“学历”、“职称”来评定人才,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样的人才标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要。以大家熟知的李

曹操的人才观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曲三国,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诸葛孔明的智慧和忠、关云长的义薄云天,曹操的野心勃勃、刘皇叔的苦心孤诣都是荡气回肠,令人动容。然而纵观三国兴衰,天下大势和人才的流动是分不开的。正所谓:“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中国自古就有尊贤爱才的传统,春秋战国之际,天下七分,为问鼎中原各国更是招贤纳士,但唯有秦国始不拘于宗族,地域之观念,重用多国之人,得之以助得一统天下。 三国之际,天下三分,人才的流动更是关乎国家之兴衰。我们从小就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爱才之名远扬。但是三国中,曹操也是一个极其爱才之人。 一、广招才士,求贤若渴 说起曹操的求贤之人,我觉得不得不说便是他的《短歌行》(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诗中句句都说出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想将天下英才都收归己有之心。曹操一生曾针对不同情势,用发布过三次“求贤令”,且是用官方文告。这是曹操招揽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横槊赋诗之英雄气概已经让人生佩,且吟诵的乃求才之诗,其心可知。第三十回中许攸弃袁绍来投奔曹操时,“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重视人才,才使天下英雄往之,且为其拼死效力。 二、不拘一格用人才

十八路诸侯会合讨伐董卓,华雄得势,关羽请求前去一战,但诸侯中皆以之低,唯有曹操提出:“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相对来说,曹操是有眼界之人。他能力排众议,不囿于身份,用人唯才。陈琳曾替袁绍起草檄文笔伐曹操,操攻破冀州后俘获陈琳,身边之人劝操杀之。操怜其文采,赦他不死,命为从事;对说过:“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的张辽也亲为解绳索,收入己帐;庞德原为马超心腹,后降曹操,曹操也能信任他,教他做先锋。由此看来,曹操的心胸并不是像常人所言之狭窄,反而是有一种敢于用人,不念旧恶,化敌为友之心。这位魏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力量。 而且曹操不杀败将之军,能为国家保留人才。而一方面,经历过败战的将领有些并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对手过于强大。他们能够积累经验,继续为国效力。另一方面,败将之军更为谨慎,且待罪立功的心理更为强烈。若主宽待之必将感恩戴德,更为忠心。曹操则做到了这点。曹仁、李典被刘备连败五次,失掉樊城,回许都见曹操,泣拜于地请罪。曹只说了一句“胜负乃兵家常事”,而未去深究其罪责。夏侯惇被诸葛亮在博望烧得焦头烂额,回许昌自缚见曹,伏地请死,曹释之,并说“汝自幼用兵,岂不知狭处须防火攻”。曹操根据事情,体谅部下。反观孔明在六出祁山时斩马谡,杀陈式,不容败将,虽也情有可原,但是不显宽厚。 然而人无完人,就算曹操再怎么求贤若渴,他在有的时候还是显示出来其在人才任用时候的弱点。有一点有些滑稽的便是以貌取人,张松在投降曹操之时,曹操见其长相猥琐,又因言语冲突就下了逐客令。这让曹操失去招揽蜀中才仕的好机会。还有就是不及德才网罗人才,虽然此法能招揽更多的人,但是不免有品德低下之人,后患无穷。像华歆、王朗等,虽然很有才能,却品德低下,沉醉于荣华富贵,最终难免祸国殃民。 但总的来说,曹操重视人才的观念还是值得我们去肯定。

天津卷文言文王充详细注释 真题 参考标准答案 译文

一、王充重点词注释 (分封)会稽阳亭。, ,以农桑为业。世 灾年) (被)擒,祖父(王)汎(fàn ) 近,定居)(省略“于”,在,到)会稽,留(省略“于”, 在)gǔ] ,至(王)蒙、 (名词作状语,人。 (省略“于”,到)上虞。

州郡长官) 语前置,隐藏自己的才能) ,座位) 下,被接见),。 ,亦不

后置,比王公)dǒu dàn] (俸禄) 憾) 。 稳重)必择友, 随意)位虽微卑,, (风雅之事)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二、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巨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 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8.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横道杀伤凶:凶险 B.闾里未尝让.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讽: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苟:草率,随便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B.或以.书丑得鞭勉以.行操为基 C.处逸乐而.欲不放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俗材因其.微过其.孰能讥之乎

浅谈曹操的人力资源管理

浅谈曹操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具有出色才华和鲜明个性的枭雄人物,其雄才大略、风度气襟、治国之道无不给人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本篇着重从曹操的人才战略、选人标准、用人思想等几方面,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进行阐述。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 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比如,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

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后来发布的《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他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公元217年,曹操已63岁,行将就木,但求贤之心愈切,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确指出对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