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第一章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环境(environment):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所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

2.环境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指在环境中难降解、高脂溶性、可以在食物链中富集放大,能够通过各种传输途径进行全球迁移传输的一类具有半挥发性且毒性极大的有机污染物。

4.环境标准:是指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监测方法等,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发布的各种环境保护标准的总称,是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性、技术性方法和工具。

5.环境标准体系是指根据环境标准的性质、内容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进行分级、分类,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其既具有一般标准体系的特点,又具有法律体系的特性。

6.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保护自然环境、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而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基础是环境质量基准。

7.环境质量基准(环境基准),是指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保护对象(人和其他生物)不产生不良或者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浓度,是一个基于不同保护对象的多目标函数或一个范围值。

8.污染物排放标准:指为实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

9.环境基础标准指在环境标准化工作范围内,对有指导意义的符号、代号、图式、量纲、导则等所做的统一规定,是制定其他环境标准的基础。

10.污染源,是指因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场所、设施、装置以及其他污染发生源。

二、填空题

1.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其中,第二环境问题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

2.人类终于认识到,要进一步生存和发展,就要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就目前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污染物的危害程度的差异性而言,人们不可能对每一种化学物质进行监测,只能对具有以下特征的化学物质制定优先监测目标,实施优先和重点监测:①潜在危害性大(难降解、生物积累性、毒性大和属三致物质);②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高残留;③检测方法成熟。

4.在我国的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中,共有19类,68种优先控制的污染物。其中有机物有12类58种,占总数的8

5.3%,包括10种卤代烃类,6种苯系物,4种氯代苯类,1种多氯联苯,6种酚类,6种硝基苯,4种苯胺,7种多环芳烃,3种钛酸酯,8种农药,丙烯腈(jing)和2种亚硝胺。其余10种优先控制污染物为重金属及其化合物。

5.1974年1月1日实施的《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是我国第一项环保标准,也是我国环保事业起步的重要标志。

6.环境标准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依据、规范、方法”三大作用,是政策、法规的具体体现,是强化环境管理的基本保证。

7.目前我国已形成以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为核心,以环境监测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基础标准(环境基础标准和标准制修订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类标准为重要组成部分(图1-2),由国家、地方两级标准构成的“两级五类”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纳入了环境保护的各要素、领域。

8.环境监测标准是保障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有效实施的基础,其内容包括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

9.环境监测的内涵即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他环境监测活动。

10.环境监测按检测的目的可分为: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应急性监测、研究性监测和法律性监测。

11.我国的环境监测包括空气监测、地表水监测、环境噪声监测、固定污染源监测、生态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监测、生物监测、核(磁)辐射监测九大类。

三、简答题

1.人类从敬畏、漠视自然到善待自然,终于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实质: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2.简述污染物的性质:自然性、毒性、时空分布性、活性和持久性、生物可分解性、生物累积性、对生物体作用的加和性。

3.简述环境标准的作用:环境标准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依据、规范、方法”三大作用,是政策、法规的具体体现,是强化环境管理的基本保证。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标准是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基本手段,有时制定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依据;(2)环境标准是强化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3)环境标准是环境规划的定量化依据;(4)环境标准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

4.简述制定环境标准应遵循的原则:(1)遵循法律依据和科学规律;(2)区别对待原则;(3)适用性与可行性原则;(4)协调性与适应性原则;(5)国际标准和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相关标准的借鉴;(6)时效性原则。

5.环境监测的特点:(1)综合性;(2)持续性;(3)追踪性。

6.简述近年来环境监测的变化特征:(1)环境监测网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环境监测项目不断完善;(3)自动化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升;(4)各类环境监测网络的信息共享。

7.简述学习本课程的目的:①了解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以及制定环境标准的基本原则和依据。②掌握环境监测方案制定的基本方法,熟知监测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特点,并了解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动态。③根据水环境、饮用水以及各类污水和废水等的性质,掌握主要水质监测指标的环境意义,更好地理解有关水质标准的主要内容,并明确监测数据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作用。④了解大气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主要内容,学会相关分析测定方法。⑤掌握危险固体废物的鉴别和判断方法,了解固体废物污染的分析方法,为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再利用提供可靠的监测数据。⑥了解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环境影响,具备识别污染物“源”与“汇”的基本能力。⑦通过环境监测实验环节,加深对相关检测方法原理的理解,培养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⑧了解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树立对环境监测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是监测结果准确性、有效性的重要保证的基本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