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文化主体性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学生文化主体性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摘要]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指标之一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大学生文化主体性的确立、发挥和实现程度,大学生文化主体性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高等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确立大学生文化主体观,倡导文化多元化。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主体性创新型人才制度管理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日常生活中,文化特指精神财富。所谓文化主体性,就是指具有提升认识、提升实践能力、提高自主意识的优良品质和关键因素。高等学校作为文化的传承中心,大学生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化的主体,是不容置疑的。本文所论述的大学生文化主体性,是特指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作为综合素质提高、产生质变和飞跃的矛盾运动中的各种内部因素,它是制约大学生学习能力、创造力发挥的关键因素。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生命线,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取决于大学生文化主体性的确立、发挥和实现程度,文化主体性是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确立大学生文化主体观,倡导文化多元化。

一、文化主体性是养成创新精神的条件和基础

大学生作为创新的主体,必须具有文化主体性,因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于打破常规而开创新的局面”①。大学生的创新性是在教育目的的引领下、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育思维的支配下和教育价值的驱动下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求变、求异的主体品质,是对现实的超越。因此,创新性首先强调的是一种品质和态度。一个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行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不可能是一个没有主体人格的人。大量事实表明,大学生的创造精神有赖于他们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发展②。

主体在自主思维中创新,逐渐形成思想习惯和个性化方式。思想是人的全部尊严,是人存在的高级体验和标识。没有独立、深刻、持久的思考和思想方式的转换、批判就没有创新意识和方法。创新型人才必然是有思想、会思考的人。没有思想就没有主体体验和新认识的生成,只能停留在前人的思维和认识水平上。思想的主体必须是自由、自主的主体。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思想本身往往是主体价值投射的过程,是主体的自主选择。创新精神依赖于人的自主意识,很难想像,

一个没有自主性、缺乏独立思考精神的人能有什么创造。创新精神呼唤人的自主意识,假如人的主体意识被淹没、侵蚀,甚至“集体无意识”,主体的力量不能被唤醒、价值不被认同,主体的创新性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丧失。

创新需要主体自由发展的制度环境。今天的高校教师、大学生和教学设施都在超负荷运行,轰轰烈烈的场面实际导致了大量的泡沫教学,没有思考,缺乏创新。大学生创新不足还同建立在大学生同质性假设基础上的现行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封闭和保守、规范和一体化以及削足适履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关。美国拥有世界上最成熟、最灵活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其中的重要思想就是贯彻了以大学生为本、消费者第一的观念。

创新是个人主体性(个性)的重要表现。罗杰斯认为:“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思考是在岔路口上即在杜威提出的有名的‘困境’中开始。”③只有具有个性的人才能把思想进行到底,因为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创造的活力;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特色;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造主体成长的条件。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个性越发展,创新能力越突出。高尔顿在《遗传的天才》一书中曾特别指出个性因素在成才中的作用;特尔曼把75%的个人成就归因为人格因素;马克思把个性发展视为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推动力量。可以说,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个性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的阶梯,没有这个阶梯,人才成长就达不到相当的层次和境地。江泽民同志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④教育的真正对象是具体、生动的人,创新要实现从“抽象的人”向“具体个人”的转换。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我责任意识,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与个性的大学生创造多样化的成长环境和成才之路。

二、文化主体性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

内在机制是指由大学生的内部动力因素所决定的内在结构机能,是指向需要与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大学生各种需要与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即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自励过程,当几种需要和动因同时存在于大学生的头脑中时,便有一种优势的需要和动因经过一系列的强化过程出现自励效应,在大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定向活力,并外化为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从文化发展和创新的角度来看,重视发扬大学生文化主体性尤为重要。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受到诸多的压制和阻挠与对大学生文化的自主性、选择性的价值认识不足密切相关。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一贯重视文化向心力的形成与锤炼,猎杀“出墙”、“出格”的异质文化,固守“文化秩序”思维方式。布瓦索认为:“从向心文化秩序到离心文化秩序的过渡掌握着有效现代化的关键。”现代化的文化,如果它们还趋同的话,“它们不是追求文化向心主义者所向往的某种同质的制度秩序,

而是共同寻求对多样性和变化的处理方式”。离心文化是对世界开放的,是多元、敞开的,趋向于可能出现的东西而不是已经存在的东西。前者“将重音放在记忆上,后者则乐于遗忘。一个面对过去,一个面对未来”⑤。我们倡导大学生的创新,就是要宽容、接受具有离心性的大学生文化,鼓励向传统、过去和权威挑战,形成多元化的现代文化观,防止对大学生文化的打击与束缚。实际上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培养大学生反抗流行的理论和向传统进行挑战,从而促进学术的发展”⑥。要达到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当前至少需要在三个方面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一是文化环境。文化环境主要包括:高校的历史传统、学术风尚、管理风格、课外活动、群体气氛、社团生活和景观设施等。创新型人才培养,一定要重视学校文化环境的营造,它不仅仅限于教室、图书馆、实验室,而是要在整个校园营造浓烈的学习气氛。学生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气息,受到美的感受与熏陶。这是一种激励奋进的环境,促进人才发展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⑦。二是学术环境。进一步为大学生创造学术自由、鼓励创新的学术环境,本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有了学术上的自由,才能活跃大学生的思想,激发学术创新,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三是精神环境。大学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创造适合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精神环境。高度的心理自由,是创造潜能极大显现的最重要因素。为了适应创造力的发展,需要保护大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三心”与创造力呈正比,合理地保护“三心”,能够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精神支柱。

提升大学生文化主体性,就要保持文化弹性。文化弹性是检测特定文化活性的重要指标,它通常有两个方面的观测点:一是一种特定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受纳性、兼容性;二是这种文化对其他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前者表现为文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能力,后者表现为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生存能力⑧。我国高等学校文化中,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之于大学生文化的弹性、受纳性不足,而辐射力、“杀伤力”却有余,不仅有碍于文化的共存、融合与创新,而且容易导致文化暴力。一种文化的整体推进本是各种亚文化互化的过程,院校文化的发展必须保证三种文化之间必要的张力与弹性,在当前的形势下就是要确立大学生主体在文化共享与流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现有大学生文化的处境不足以同学科文化和管理文化形成张力,从而构成独立的文化单元。

要善待文化冲突,促进文化创新。文化冲突是文化弹性的外在表现。文化发展的动力不仅在于潜在的文化滋生、蔓延和融合,更得益于不同性质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实际上,激荡的矛盾、斗争是推动包括大学文化组织在内的各种组织自律、重构的动力。在中国大学组织内,确实缺乏不同文化样式的合理碰撞和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导致管理文化压制学科专业文化和大学生文化,而大学生文化又在管理文化、学科专业文化两种文化的双重压制下成为弱势、边缘文化。

文化冲突是高等学校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冲突对文化融合、渗透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在开放的社会结构中冲突可以增加社会调节,而僵化的社会结构不允许冲突,结果造成矛盾、误解、怨恨集结叠加,一旦爆发将不可收拾。因此,应允许冲突的存在,它有利于不满情绪的表现和发泄。高等学校要敢于正视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差异,摈弃怕“出事”、要“管住”的陈旧观念,重视并发扬大学生文化,使之成为院校亚文化中的一极,形成多极文化争鸣的势头,有利于消除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