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俄输油管道问题对两国关系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俄输油管道问题对两国关系的几点思考
陆南泉
通过对中俄铺设输油管道问题10多年的反反复复,可以对两国关系从一个重要的侧面进行剖析,可以说,它是分析中俄关系一个很好的案例。
一俄方缘何在输油管道问题上如此反复多变
人所共知,1994年11月由俄方率先提出与中国合作铺设原油管道的合作项目。这条管道的走向是:自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安加尔斯克经中国满洲里入境,终点是中国大庆市(简称"安大线")。接着,中俄双方进行了多次谈判并签署了很多有关这个项目的协议。2003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俄时与普京总统又谈了这个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于5月28日签署了《关于"中俄原油管道长期购销合同"基本原则和共识的总协议》。这样,谈了9年之久的项目,使很多人乐观地认为,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大局已定",等待着2003年9月两国签订合同,正式敲定。但时隔不久,2003年6月20日普京总统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建设输油管道有两个方案:安加尔斯克-中国的大庆;安加尔克斯-纳霍德卡(简称"安纳线")。他认为,建设到纳霍德卡的管道"看起来更好些"。
从俄方主动提出要建"安大线"到最后主动否定,其深层原因是什么?
先看一下1994年俄方率先提出这个项目的背景。
第一,由于当时俄经济危机严重,生产大幅度滑坡,一方面国内对石油的需求量大大减少;另一方面,石油出口量也不呈增长态势。1994~1999年,俄石油年产量一般为2.9亿~3.1亿吨,而同期出口量在1.2亿吨左右徘徊。作为获取外汇与财政重要收入的石油出口状况不佳,对支撑俄经济与大量进口急需的食品和其他消费品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扩大石油出口显得十分迫切。
第二,当时国际市场上的油价不断下跌,影响俄从石油出口中获得外汇收入。
第三,这期间,国际市场石油产品不仅不紧张,而且石油出口国在竞相寻找市场。
第四,中国从1993年起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在上述背景下,俄罗斯需要寻找石油市场,中国是一个十分合适的伙伴。这样,两国一拍即合,"安大线"就成为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重要项目。
但到了上个世纪末21世纪初,特别是九一一事件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俄经济开始回升,保持了连续多年的增长,从而国内对石油需求量增加;二是由于国际市场对石油需求旺盛,使俄石油出口量迅速增加。俄石油出口量从2000年的1.7亿吨增至2003年的2.13亿吨,分别占这两年俄石油产量的54.3%和50.5%。就是说,俄石油一半以上用于出口;三是九一一事件后,特别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石油问题更加突出,能源安全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石油消费大国关注的重大问题。随之石油投机、炒作越来越严重,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对石油的争夺愈加剧烈;四是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猛涨。
在上述情况下,俄罗斯考虑如何利用能源,特别是石油为其外交政策服务,能源外交因素的作用在加强,力求通过能源外交获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实
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能源外交政策。具体说,俄方决心不搞"安大线",并决定搞"泰纳线",而输油管道的终点不变,仍是纳霍德卡,其目的是把纳霍德卡作为通过日、韩、朝向台湾地区、东南亚以及美国等地出口的据点,从而扩大其战略影响。
二应思考的问题
从俄方在输油管道合作项目方面出现的反复,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要正确认识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虽然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但这种关系不具有结盟性,双方不必履行约束性、规定性的义务,只是在某些问题上达成谅解与共识。再说,双方未为这种关系规定具体的实质性的内容。因此,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受国内外条件变化的影响很大。输油管道的变卦就充分说明这一点。实际上俄方的国家利益起决定性作用。俄决定搞"安大线"项目也是出于本国利益,决定不搞"安大线"也是为了本国利益。这让人们看得清清楚楚。普京对此并不讳言,他说:油管走向首先要考虑西伯利亚与远东以及俄国内的利益。所以,口头上常讲,要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高度来对待两国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但实际上,往往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只有在符合本国利益时才能得以体现。这也说明,油管走向的变化,俄国内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日本的搅和虽有一定影响,但不起主导作用。
第二,俄罗斯强调对外政策必须服从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也是世界各国在推行外交政策中都奉行的一般准则,无可非议。问题是,如果做过了头,只顾自身的利益,过分地采用实用主义,不惜丧失信誉,完全实行利己主义的政策,这就必然会对中俄关系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俄罗斯学者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指出:在能源合作方面,"中国已经有大量理由不再信任俄罗斯政府"。
第三,随着中俄两国之间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不再存在什么政治问题。因此,从长远来看,充实与发展两国之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经济合作因素的作用将日益增大。中俄关系的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水平和由此产生的相互在经济利益上的依存程度。中俄经贸关系今后将会有大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两国在经贸领域的摩擦将增多。本世纪的头20年,中国作为大国快速崛起,国际经济摩擦由原来的隐性阶段进入了显性时期。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将达到或超过1万亿美元,对外依存度达到60%。这种情况下,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摩擦增多是十分自然的,与俄罗斯亦不例外。这要求我们,在思想上要作好准备。特别要考虑到,俄罗斯是个变数多的国家。出现问题,应冷静地、理智地和大度从容地去对待。在能源合作方面,一方面应积极努力,争取加强合作;另一方面,亦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如与俄能源合作遭重大挫折,虽对我国能源安全会产生消极影响,但并不构成根本性的威胁,不要看得过重。中国离开俄罗斯石油就过不下去的情况并不存在。
第四,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处于转轨时期的并且有很多特殊情况的国家,研究其投资环境尤为重要。应该说,目前我们的研究,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供国家对俄投资作出战略决策的水平。
三能源合作还将继续下去
尽管存在种种问题,我认为,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