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合集下载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及步骤。

3. 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步骤。

2. 难点: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步骤。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2.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步骤。

3. 分析实际问题,示范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4. 学生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5. 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解题心得,讨论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过程中,观察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小组讨论环节,观察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步骤。

2. 练习题:提供多种难度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第2周:讲解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技巧。

高中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高中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高中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包括物质的量、质量、体积的计算。

3. 化学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包括物质的量、质量、体积的计算。

3. 化学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化学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化学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练习:让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练习。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搜集生活中的化学方程式实例,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应用: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化学方程式的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化学教材。

2. 课件: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的课件。

3. 案例素材:生活中的化学方程式实例。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第二课时: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3. 第三课时:化学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第一章: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1.1 化学方程式的定义1.2 化学方程式的组成1.3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1.4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第二章:化学方程式的平衡2.1 化学平衡的概念2.2 化学平衡的表示方法2.3 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2.4 化学平衡的应用实例第三章: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3.1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原则3.2 化学方程式的系数计算3.3 化学方程式的物质计算3.4 化学方程式的简单应用实例第四章:化学方程式的摩尔计算4.1 摩尔的概念4.2 摩尔计算的基本公式4.3 摩尔计算的应用实例4.4 摩尔计算的注意事项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5.2 化学方程式综合计算的步骤5.3 化学方程式综合计算的应用实例5.4 化学方程式综合计算的注意事项第六章:化学方程式的极限计算6.1 极限计算的概念6.2 极限计算的基本公式6.3 极限计算的应用实例6.4 极限计算的注意事项第七章: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物计算7.1 反应物计算的概念7.2 反应物计算的基本公式7.3 反应物计算的应用实例7.4 反应物计算的注意事项第八章:化学方程式的物计算8.1 物计算的概念8.2 物计算的基本公式8.3 物计算的应用实例8.4 物计算的注意事项第九章:化学方程式的实际应用9.1 实际应用的概念9.2 实际应用的计算方法9.3 实际应用的应用实例9.4 实际应用的注意事项第十章:化学方程式的综合练习10.1 综合练习的目的10.2 综合练习的题型10.3 综合练习的解题方法10.4 综合练习的答案与解析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补充说明: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的图形表示,包括反应物和物的种类、数量和状态。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和物的化学式组成,中间用箭头连接。

在阅读化学方程式时,需要明确反应物和物的名称及其化学式。

二、化学方程式的平衡补充说明: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系统中,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此时系统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2)学会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方法;(3)能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实际问题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认识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2)运用比例、代数等数学方法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2)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1)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比例运用;(2)解决实际问题时化学方程式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2)化学方程式计算实例;(3)实际问题案例。

2. 学生准备:(1)预习化学方程式相关知识;(2)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2)引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2. 知识讲解:(1)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反应物、物、反应条件等);(2)介绍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方法(比例、代数等)。

3. 实例演示:(1)展示化学方程式计算实例;(2)引导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讲解计算过程。

4. 练习与讨论:(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2)分组讨论,互相讲解解题思路。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3.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举例说明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3.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4篇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4篇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4篇《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4篇《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1 教学目的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根底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响物、生成物的计算。

2.进一步认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3.掌握解题格式,培养解计算题的才能。

教学重难点1.由一种反响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另一种反响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2.解题的格式标准化。

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102-10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1.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根据是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的关键是根据客观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准确地写出化学方程式。

2.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步骤:(1)设未知量;(2)正确地写出化学方程式;(3)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以及量、未知量;(4)列出比例式;(5)求解;(6)简明地写出答案。

简记为“设、写、算、列、求、答”。

【讨论交流】1.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列比例式的根据是什么?2.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温馨点拨】1.列比例式,实际表达了参加反响的各物质实际质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物质相对质量之比。

2.(1)化学式必须书写正确;(2)化学方程式必须配平;(3)找准题意中的量和未知量。

【名师归纳】1.利用化学方程式进展计算,所用量和待求的未知量都是纯洁物的质量。

2.所设的未知量不要带单位。

在解题过程中涉及的详细质量都要带上单位,不管在列比例式时或最后的计算结果都不要漏掉单位。

另外单位要一致,不一致的要进展单位换算。

3.有关物质的量要写在对应物质的下面,相对分子质量一定要注意乘上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假如遗漏,必然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

4.求解时要先约分,结果除不尽的可保存两位小数,带单位。

【反响练习】1.在M+RO22N的反响中,RO2为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是44。

1.2gM完全反响生成5.6gN。

以下有关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D)A.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B.N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C.参加反响的RO2质量为4.4gD.2.4g M与5g RO2反响生成7.4gN2.在化学反响2A+B2===2AB中,A与B2反响的质量关系如下图,现将6 g A和8 g B2充分反响,那么生成AB的质量是(C)A.9gB.11gC.12gD.14g3.电解36克水,可得到氧气多少克?32克4.6 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响,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0.21克5.反响:2A+B===C+D,A与B反响的质量比为4∶3,假设A与B恰好完全反响后生成的C和D共2.8g,那么消耗的反响物B为1.2g。

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教案

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教案

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意义。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3.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4. 化学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意义。

2. 知识讲解: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形式。

3. 技能训练: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让学生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 方法讲解:讲解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巩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方法。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批改:批改学生练习题,了解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化学方程式的应用领域,如化工、医药等。

2. 引导学生探索化学方程式的演变历史,了解化学方程式的起源和发展。

3. 推荐相关书籍和在线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方程式。

八、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化学《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化学《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化学《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定义、基本形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2.掌握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定量计算的方法;3.正确运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化学实验的设计和分析;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定义和基本形式;2.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方法;3.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应用,包括化学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数据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基本形式和计算方法;2.化学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数据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演示法;3.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2.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方法;3.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第二步:讲授1.讲解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基本形式;2.讲解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方法;3.讲解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应用。

第三步:实验演示1.进行化学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应用;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过程。

第四步: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实验的结果和数据;2.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和数据的意义;3.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六、教学评估1.考试评估;2.实验评估。

七、教学资源1.课件;2.化学实验器材;3.化学实验药品。

八、教学参考1.化学实验教材;2.化学科普读物;3.化学实践教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2)掌握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守恒定律;(3)学会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2)物质守恒定律的应用;(3)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1)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比例运算;(2)实际问题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2)准备相关实例和练习题。

2. 学生准备:(1)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2)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化学方程式的概念;(2)讲解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2. 知识讲解:(1)讲解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守恒定律;(2)介绍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方法。

3. 实例分析:(1)分析实例中的化学方程式;(2)引导学生运用物质守恒定律进行计算。

4. 练习巩固:(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2)讲解练习题中的关键步骤。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强调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注意事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物质守恒定律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练习题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11篇

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11篇

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11篇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1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中反映物和生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

本节是在初中知识的根底上进一步揭示化学反响中反响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学习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应用于化学方式的计算。

将这局部内容安排在这一节,主要是为了分散前一章的难点,同时,在打好有关知识根底的前提下在来学习本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本节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和滴定等知识的重要根底,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对于学生了解化学反响规律、形成正确的有关化学反响的观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这一节的内容在全书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应让学生在学好本节知识的根底上,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应用,稳固。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和综合运用,涉及中学化学反响中许多有关的物理量及各物理量间的换算,综合性很强,这是这一节的特点,也是它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边讲边练的方法,在例题中,适当分解综合性,逐步提问,使综合性逐步增加,以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为掌握好本节中的相关知识,可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题作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清思路。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反响规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解、练习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很熟悉了,知道化学反响中各反响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第一章:化学方程式基础1.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介绍化学方程式的定义,表示化学反应的符号和数字的关系。

1.2 化学方程式的组成:解释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物、反应条件等元素的意义。

1.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介绍化学方程式平衡的概念,解释平衡符号“↑”和“↓”的含义。

第二章: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2.1 物质的量: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摩尔)以及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的关系。

2.2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讲解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包括物质的量的计算、质量的计算等。

2.3 化学方程式的实际应用:举例讲解化学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物的质量等。

第三章:化学方程式的过量计算3.1 过量的概念:介绍过量反应物和过量物的概念。

3.2 过量计算方法:讲解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过量计算,包括反应物过量、物过量的情况。

3.3 过量计算的实际应用:举例讲解化学方程式在过量计算中的应用,如计算过量反应物的物质的量、过量物的质量等。

第四章:化学方程式的极限计算4.1 极限计算的概念:介绍极限计算的定义,解释其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4.2 极限计算方法:讲解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极限计算,包括反应物不足、物不足的情况。

4.3 极限计算的实际应用:举例讲解化学方程式在极限计算中的应用,如计算反应物的极限物质的量、物的极限质量等。

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5.1 综合计算的概念:介绍综合计算的定义,解释其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5.2 综合计算方法:讲解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综合计算,包括多个反应物和物的计算。

5.3 综合计算的实际应用:举例讲解化学方程式在综合计算中的应用,如计算多个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多个物的质量等。

第六章:化学方程式的比例计算6.1 比例计算的基础:介绍比例计算的概念,解释比例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6.2 比例计算的方法:讲解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比例计算,包括反应物与物的比例关系。

化学教案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化学教案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化学教案——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意义。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3.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4. 化学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理解。

2.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四、教学难点: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2. 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比例关系。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意义、书写规则以及计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运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二、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意义(10分钟)1.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定义和作用。

2. 举例说明化学方程式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10分钟)1. 介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2. 讲解化学方程式中的符号含义。

四、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和步骤(10分钟)1. 讲解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2. 举例演示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程。

五、化学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0分钟)1. 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2. 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强调化学方程式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方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运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正确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

2、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教材分析】本节课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

知识本身并不难,关键是使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由定性到定量的这一途径,并使之了解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计算过程中,对解题格式、步骤严格要求,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教学难点】1、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2、含杂质物质(杂质不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3、溶液中的有关物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4、利用图像或表格中的数据分析而进行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考点梳理考点一化学方程式1.定义:用_______来表示_________的式子。

2.意义(1)质的方面:表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的_______;(2)量的方面:微观: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的微粒_______。

MnO2如反应2H2O2====2H2O+O2↑表示的意义为:①宏观。

a.质的方面:过氧化氢在_____________反应生成___和_____。

b.量的方面:每_____质量的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_____质量的水和_____质量的氧气。

②微观。

每________________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书写原则(1)要以_________为基础,(2)要遵守_________定律。

九年级《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复习教案

九年级《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复习教案

九年级《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书写规则;(2)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3)熟练运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和练习,巩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方法;(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书写规则;2.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3.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4. 化学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方法;(2)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2)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书写规则和配平方法;2. 采用示例法,展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实际应用;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4.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书写规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 讲解:讲解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示例展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实际应用;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讨论,评价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反馈,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书写规则、配平方法和计算方法;2.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包括不同难度的题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3. 教学视频:收集相关的教学视频,展示化学方程式的实际应用和计算过程;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寻找相关的学习资料和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设计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设计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意义。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3.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4. 化学方程式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2.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采用示范法,演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过程。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方法。

4.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化学方程式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3.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4. 示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过程,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完成练习。

5. 让学生分组练习,互相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概念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通过书写和计算练习,评估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书写规则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3.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价学生对化学方程式实际应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案、PPT演示文稿。

2. 化学方程式的实例和练习题。

3. 分组讨论的指南和问题。

4. 作业布置和反馈表格。

八、教学环境:1.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视频资料。

2. 足够的桌面和椅子,以便学生进行书写和练习。

3. 白板和标记笔,用于板书和解释化学方程式。

4. 安静的学习环境,以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九、安全注意事项:1. 在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工具的安全使用,避免划伤。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及意义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3.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4.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5.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实例解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书写规则、计算方法和步骤。

2.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实例解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书写规则、计算方法和步骤。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开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完成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发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书写规则,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知识。

3.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步骤,让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操作流程。

4. 分析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实例掌握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

5. 开展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方法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重点和难点。

7.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规则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计算方法和步骤的掌握情况。

4.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反馈。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用于展示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书写规则、计算方法和步骤。

2. 练习题库:用于巩固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掌握程度。

3. 教学视频:用于讲解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实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九年级《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复习教案

九年级《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复习教案

九年级《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书写规则;(2)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3)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书写规则;2.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3.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和复杂计算题的解决。

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书写规则。

2. 新课讲解:讲解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练习与讲解: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4. 拓展提高:讲解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方法。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查找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的相关资料,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化学方程式配平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整体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1.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化学反应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方法。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物质计算的教案

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物质计算的教案

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工具,也是进行物质计算的重要手段。

在化学学科中,学生需要学习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运用技巧,从而能够正确地进行物质计算和预测反应结果。

本文将围绕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物质计算的教学方法展开讨论。

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平衡规律;3.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的摩尔数和质量;4.运用化学方程式预测反应结果和计算反应产物的摩尔数和质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平衡规律、反应物的计算、产物的预测和计算。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运用和化学计算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精确定量关系的表达方式。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化学方程式的平衡规律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产物的摩尔比例是根据实验数据确定的。

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产物的摩尔比例保持不变。

教学中可采用视频展示、游戏互动等形式,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平衡的基本规律。

3.反应物的计算反应物的计算是化学方程式运用的重要环节。

学生需要根据反应类型和物质的性质,计算反应物的摩尔数或质量。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数学练习、实验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产物的预测和计算利用化学方程式预测反应结果和计算产物的摩尔数和质量是化学计算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模拟推导计算式,进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四、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堂练习、小组合作、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反馈和教师观察,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教学拓展化学方程式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可以扩展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可让学生通过某些常见的化学反应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化学方程式的实用价值。

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设计

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设计

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学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3)能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运用类比、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3.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利用实验、图片等教学资源,辅助学生理解;3.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互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兴趣;2.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3.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例题演示;4. 学生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环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练习题评价:对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解答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等;2. 教学课件: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相关课件;3. 练习题:针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练习题;4.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

初中化学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初中化学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初中化学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1. 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平衡计算方法;
3. 能够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物质的量和质量。

教学准备:
1. 准备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知识讲解PPT;
2. 准备化学方程式平衡练习题目。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通过展示一些实际化学反应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表达方法。

二、讲解
1.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结构和表示方法;
2.如何平衡化学方程式;
3.如何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的物质量和生成物的物质量。

三、练习
1.请学生手写几个化学方程式,并尝试平衡;
2.布置化学方程式计算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计算来加深理解和掌握。

四、总结
1.总结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多加练习,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技巧。

五、拓展
1.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能量变化等内容,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更深层次的思考。

六、作业
布置化学方程式平衡计算和练习题目作业,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设计

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设计

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步骤;(3)学会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巧;(2)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步骤;(2)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分析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2)化学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相关知识;(2)准备实例和练习题;(3)准备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化学方程式的相关知识;(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化学方程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2. 知识讲解:(1)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演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步骤;(3)讲解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3. 实例演示:(1)给出一个实例,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2)引导学生分析实例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4. 课堂练习:(1)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挑选几位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

(2)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选取一个实际问题,尝试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解决;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一、第一章: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1.1 化学方程式的定义1.2 化学方程式的组成1.3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二、第二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2.1 化学式的书写2.2 反应物与物的表示2.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三、第三章:化学方程式的配平3.1 配平的概念3.2 配平的方法3.3 配平的实际操作四、第四章: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与应用4.1 简单化学方程式的计算4.2 复杂化学方程式的计算4.3 化学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五、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实际案例分析5.1 案例选择5.2 案例分析5.3 案例解决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1.1 化学方程式的定义: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正确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

2、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
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本节课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

知识本身并不难,关键是使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由定性到定量的这一途径,并使之了解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计算过程中,对解题格式、步骤严格要求,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教学难点】1、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2、含杂质物质(杂质不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3、溶液中的有关物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4、利用图像或表格中的数据分析而进行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梳理
考点一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_______来表示_________的式子。

2.意义
(1)质的方面:表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的_______;
(2)量的方面:微观: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的微粒_______。

MnO2
如反应2H2O2====2H2O+O2↑表示的意义为:
①宏观。

a.质的方面:过氧化氢在_____________反应生成___和_____。

b.量的方面:每_____质量的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_____质量
的水和_____质量的氧气。

②微观。

每________________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书写原则
(1)要以_________为基础,(2)要遵守_________定律。

考点二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
_____________的各物质的_________,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2.微观解释
化学反应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_____没有改变,_____没有增减,_____也没有变化。

考点三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计算依据:化学方程式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关系
2.计算的步骤
(1)设出未知数(2)写出正确表达题意的化学方程式(3)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关系(4)列出正确的比例式(5)求出未知数(6)写出简明答案
3.应用
(1)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2)含杂质物质(杂质不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3)溶液中的有关物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4)利用图像或表格中的数据分析而进行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二、经典真题
类型一:由一种纯净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例1]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 + MnO2 + O2↑
316 32
6g x
316/32=6g/x x=0.61g
答: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1g氧气。

类型二: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计算
[例2](徐州中考)我国铁矿石资源比较丰富,某钢铁厂用1000t含氧化铁80% 的赤铁矿石炼铁,理论上可以炼出含杂质4%的生铁多少吨?
解:1000t赤铁矿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1000 t×80% =800 t
设理论上可以炼出铁的质量为x
高温
Fe2O3+3CO====2Fe+3CO2
160 112
800t x
160/112=800t/x x=560t
含杂质4%的生铁的质量为560 t÷(1-4%)=583.3 t
答:可炼出含杂质4%的生铁583.3 t。

类型三:溶液中有关物质化学方程式计算
[例3]为测定某纯碱样品(含少量氯化钠杂质)中碳酸钠的含量,取12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经测定所得溶液常温下为不饱和溶液,其质量为107.6g(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

试计算:
(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g;
(2)12g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________g;
(3)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解:(1)4.4
(2)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4.4g
106/44=x/4.4g x=10.6g
(3)设稀盐酸中溶质氯化氢(HCl)的质量为y,据题意得:
Na2CO3+2HCl=2NaCl+H2O+CO2↑
73 44
y 4.4g
73/44=y/4.4g y=7.3g
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g/100g×100%=7.3%
答: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

类型四:图形或表格类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例4](2011·娄底)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10 g某锌样品(含少量杂质,且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当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为 93.7 g 时,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提示:Zn+H2SO4===ZnSO4+H2↑)
解:(1)锌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即曲线的折点,此时所产生氢气的质
量为0.2 g;
(2)设锌的质量为m
Zn+H2SO4===ZnSO4+H2↑
65 2
m 0.2g
65/2=m/0.2g m=6.5g
(3)设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x,据题意得:
Zn+H2SO4===ZnSO4+H2↑
161 2
x 0.2g
161/2=x/0.2g x=16.1g
所得溶液中,硫酸锌的质量分数=16.1 g÷(6.5 g+93.7 g-0.2 g)×100% =16.1%
答: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1%。

三、综合检测
1、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8g 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 (杂质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
(1)从以上数据可知,这四次实验中,第三次实验后石灰石样品中的碳酸钙
已完全反应。

(2)求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案:85%
(3)上表中M的数值应为多少?
答案:3.0 g
(4)足量盐酸与100t这种石灰石反应,能得到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37.4 t
2、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取样品10.0 g于烧杯中,再向其中
加入稀盐酸50.0g,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56.7 g。

(1)生成CO2的质量________。

(2)求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1) 3.3g
(2) 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