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稻谷 大米 产业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中国稻谷(大米)产业报告
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发展深加工是稻米产业的必由之路,国内大米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小、散、弱”的状况,粮源难以保证,加工产品质量难以稳定。规模化、集团化生产经营不仅是国家政策的调控目标,也是市场发展运行的要求。
随着国内消费者要求越来越高,消费个性化、多样化已逐渐成为主流。普通小麦粉将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在细分市场上,特色面粉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
随着食用油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食用油企业只有延长自己的产业链,将种植、贸易、物流、加工等各个环节打通,实行加工的产业化,才能不断降低成本,保障利润,促进我国食用油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粮油产业蓝皮书》针对我国粮油产品(米、面、油)的市场环境、生产经营、购销加工、供需平衡、产业布局及未来趋势等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预测。
稻米产业由稻米生产、贸易、加工、物流、研发等环节构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2015年,我国稻米产业发展继续向好,产量平稳增长,技术不断革新,市场平稳波动,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我国稻谷生产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稻谷种植的集中度非常高,亚洲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球的九成左右。世界大米的消费也主要集中在亚洲,中国、印度、印尼三国大米消费量占了全球的六成。
我国水稻的播种面积仅次于印度,约占世界水稻总面积的1/6,占国内粮食种植面积的26.9%。平均单产6.56吨/公顷(2012年数据),比世界平均单产高34.3%。稻谷产量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27.5%,占国内粮食总产量的1/3左右。
1.1稻谷产量持续增长
2004年以来,国内稻谷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实现了“十一连丰”。2014年我国稻谷稻谷总产量20642.7万吨,较2013年增加313.7万吨,产量连续4年站稳在2亿吨之上。
1.2水稻种植区域较为集中
我国水稻分为籼稻、粳稻,还有少量糯稻。其中籼稻产量占2/3左右,粳稻约占1/3。主要产区分布在东北地区、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各品种间分布区域差异较大。
中晚籼稻产量约占国内稻谷产量的一半,主要分布于南方,即海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陕西和河南。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计,2014年我国中晚籼稻产量10211万吨。
我国粳稻分布地区主要有3个:以黑龙江为核心的北方粳稻区,以江苏为核心的南方粳稻区和以云南为核心的云贵高原粳稻区。其中黑、吉、辽、苏、浙、皖、云7省粳稻播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粳稻的85%。2014年,我国粳稻产量7020万吨。
早籼稻产量约占稻谷产量的1/6,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13个省区,其中湖南、江西、广西、广东是全国早籼稻种植面积最大的4个省(区),产量都在500万吨以上,4省(区)播种面积占全国的80%,决定着全国早籼稻播种面积的大局。2015年全国早稻总产量3369.1万吨,比2014年下降0.9%。
1.3稻谷生产特点
仅黑龙江、江苏、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和安徽7省的稻谷种植面积和产量就占了国内六成以上。其中,黑龙江和江苏两省的粳稻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粳稻的60%以上。湖南、四川、湖北、江西4省中晚籼稻产量合计占全国的55%。
随着稻谷生产日益向主产区集中,稻谷的商品率也不断提高。据统计,2014年国内稻谷商品率为36.9%,较2007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主要是粳稻的商品率大幅上升。2014年稻谷增产主要来自于粳稻,当年国内粳稻产量较2003年增加2850万吨,增幅68%;而同期籼稻产量增加1727万吨,增幅14%。
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受种植效益相对较好的刺激,东北特别是黑龙江的粳稻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新的水稻主产区。而籼稻主产区在南方,受制于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种植面积难以增加,相反却有下降的趋势,导致产量徘徊不前。
初步统计,2014年全国水稻机插、机收、机耕面积分别达1.6亿亩、3.6亿亩、4.3亿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到74%,比2010年提高16个百分点。
据统计,2014年我国稻谷单产6810.7公斤/公顷,较2003年增加749.7公斤/公顷,增幅12.4%。单产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政策支持,水利灌溉设施提升,良种良法推广,机械化水平提升等。
二、我国大米加工现状与特点
随着稻谷产量增加和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大米加工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2014年全国入统大米加工企业8500多家,生产大米1.3亿吨,实现销售收入4000多亿元,利润4亿多元。
2.1大米产量不断提高
据统计,2014年全国生产大米1.304亿吨,较2009年增加0.732亿吨(见图表七)。2015年1~6月生产大米0.609亿吨,同比增长1.73%。大米产量持续增长的原因:一是人口增加,对大米和以大米为原料的食品需求持续增加;二是统计体系不断健全,入统大米加工企业不断增多;三是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符合入统的企业增多,入统企业大米产量也不断增多;另外,大米加工量也存在重复统计的可能。
2.2大米加工区域较为集中
我国大米生产布局与稻谷种植分布高度相关。2014年统计,我国大米生产主要集中在华中、华东、东北三大地区,产量合计占国内大米总产量的近90%。上述三大地区是我国的稻谷生产集中区,因此,也成了我国大米加工企业的主要集聚区。
分省看,大米产量最高的为湖北省,2014年大米产量2631万吨,其后依次为:安徽省1725万吨,黑龙江省1504万吨,湖南省1245万吨,吉林省1041万吨,江苏省998万吨,辽宁省707万吨,江西省687万吨,河南省600万吨,四川省616万吨。10省大米年产量达11754万吨,占国内大米年产量的九成以上。其中前6省大米产量9144万吨,占国内大米产量的七成。可见,大米生产非常集中。
2.3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和竞争的洗礼,大米加工企业经历了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过程,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提升。据统计,2008年全国入统大米加工企业7311个,加工能力16074万吨;2012年底增加到9349个,产能3.1亿吨;2014年下降为8519个,产能2.43亿吨。
前期加工企业数量和产能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粮食刚刚全面市场化,又适逢稻米市场持续上涨,加工利润较高,因而出现盲目上马,产能无序扩大。后期企业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稻米市场牛市结束,产能严重过剩,加上进口大米冲击,企业竞争激烈,亏损严重,关停增多。
大中型加工企业趁机扩大市场份额,使得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其中,黑龙江省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的企业由2009年的41家增加到2014年的102家。全国排名前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