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7页文档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调查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2年4月22日

目录

一前言 (2)

二正文(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1.刘三姐歌谣 (3)

1.1简介

1.2历史传说

1.3歌谣现状

2. 壮族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读guai)节 (4)

2.1简介

2.2发展现状

3. 仫佬族依饭节 (5)

3.1简介

3.2传说

3.3活动

3.4仪式

3.5发展现状

4. 毛南族肥套 (7)

4.1简介

4.2活动

三结束语 (7)

一前言

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纷纭复杂,据说英语中就有两百多中。一般而言。文化所反映的本质是特定环境下人类群体生活的体验,是人类代代相传的生活积淀,是过去和现在之间联系的纽带。当文化

的结晶以固定物质方式留存下来的时候,人们可以用博物馆的手段加以保存,以物质的方式,永久的留住过去的物质文化;而文化以非物质的方式,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在自生自灭的生态环境下留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时候,常常会随着这种文化的载体,也就是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悄悄改变甚至消失。这种非物质文化常常体现了人类某个民族或社区的群体意识,并成为这个群体身份的证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大程度上就是保存那些通过文化多样性所体现出来的。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具有珍贵价值的传统方式和群体意识。

巴马盘阳河长寿之乡、凤山坡心水源洞、宜州古龙河,这些本地著名景点一到节假日便摩肩接踵,无论是常住河池的人,还是匆匆忙忙的过客,似乎都已经习惯了将这些当作了广西历史的全部承载。

然而与凤山坡心水源洞、宜州古龙河等有形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主线的活遗产,更注重的是技能、技术、知识的传承,蕴含着民族民间文化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农耕文化和相关的自然环境发生变迁,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如何挖掘、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主席潘崎建议,要加强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和意义的宣传,正确处理好挖掘、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他说:“挖掘的目的不是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锁在柜子里,而是为了利用,这样才能提高它的价值,人们才能自觉地抢救和保护我们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正文(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1.刘三姐歌谣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

1.1刘三姐歌谣简介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壮族民间认为,“歌圩”是刘三姐传歌才形成的,刘三姐是歌圩普遍形成的重要标志。歌圩的歌就是刘三姐的歌。刘三姐被广西民间视为“歌仙”,宜州市是刘三

姐歌谣最有代表性的地区,被认同为刘三姐的故乡。

刘三姐歌谣大体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传承比较完整,歌谣种类丰富多样,传播广泛。刘三姐歌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它不仅具有见证民族历史和情感表述方式的文化史研究价值,还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1.2历史传说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其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来,有关她的传说与歌谣文献记载很多。壮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与歌谣更为丰富。

广西宜山壮族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3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被视为"神女"。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但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罄腹结舌,无歌相对,无言以答,羞赧而退。然而她的才华却遭到流氓恶霸的嫉恨,后被害死于柳州。传说她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了仙。也有的说她在贵县的西山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而为石。还有的说财主莫怀仁欲娶她为妾,三姐坚决反抗,莫买通官府迫害三姐,三姐乘船飘然而去,等等。

虽然传说不一,但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对她的尊崇与热爱之情却是一致的。现在,广西很多地区都立有刘三姐的塑像或刘三姐庙。每当有新的壮歌集问世,必先捧一本供在她的像前。有些地方的歌圩,第一项议程是抬着她的像游行。壮族人民尊她为"歌仙",至今还有"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传颂。

1.3刘三姐歌谣的发展现状

"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每年的这一天,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及其他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歌节期间,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要举办抢花炮、抛绣球、碰彩蛋及演壮戏、舞彩龙、擂台赛诗、放映电影、表演武术和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另外,各种商业贸易、投资洽谈等活动亦逐渐增加,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新风尚。届时,岭南壮乡四海宾朋云集,

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绝于耳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2.壮族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读guai)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2.1壮族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节简介

壮族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节主要流行于广西西北部红水河流域境内,因壮族把青蛙称“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而得名。传说掌管风雨的不是龙王,而是蚂虫另(虫字旁加另)女神。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祭祀蚂虫另(虫字旁加另),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所以,每当春节到来之时,这里的壮乡村寨的人们便自发到蚂虫另(虫字旁加另)亭(社亭)周围举行隆重热烈的蚂拐虫另(虫字旁加另)歌会。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节期一般从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结束,节日期间人们以祭蚂拐为主要活动,敲锣打鼓,招集四方歌友。大家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歌声遍野。活动程序一般有找蚂虫另(虫字旁加另)、孝蚂虫另(虫

字旁加另)和葬蚂虫另(虫字旁加另)

三步,以跳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舞、

唱蚂虫另(虫字旁加另)歌形式相伴

完成,以共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

顺。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舞的舞姿

多模拟青蛙而为,主要动作有双腿深

蹲、撑棍仰身、碎步横行、抬踏颤点等,富于生活气息,诙谐风趣。

2.2壮族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节发展现状

红水河两岸百余里的壮家村寨都盛行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节活动,历史上曾建成过二三百座的蚂虫另(虫字旁加另)亭。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六七十年代,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节活动很少举行,一些蚂虫另(虫字旁加另)亭在当时遭受破坏,现在遗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

改革开放以后,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节活动在各地又陆续得到恢复。目前,年轻人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态度日益淡漠,一些活动传承人因年事已高而退出舞台,有的已相继谢世,导致某些技艺得不到传承。有关部门正采取措施对蚂拐节的相关民俗活动加以抢救和保护

3.仫佬族依饭节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