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模型》教案3

合集下载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3篇)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组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2. 掌握原子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3. 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及其排布规律。

4. 学会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能解释简单化学现象。

5.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1.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示范教学、讨论式教学、练习式教学。

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原子结构模型、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学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 提出问题:什么是原子?原子由哪些部分组成?二、新课讲解1. 介绍原子核: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并说明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2. 介绍核外电子:讲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如电子云、电子轨道等。

3. 讲解原子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质量数 = 质子数 + 中子数。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计算几个常见元素的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

2. 练习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

四、讨论1. 引导学生讨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对物质的性质有什么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总结讨论结果,并分享给全班。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复习第一课时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程度。

2.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认识。

二、新课讲解1. 深入讲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包括电子层、电子亚层、电子轨道等概念。

2. 讲解核外电子排布的顺序:按照能量最低原理,电子首先填充能量最低的轨道。

三、课堂练习1. 练习绘制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化学现象,如化合价、氧化还原反应等。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

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1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知道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3)知道ɑ粒子散射实验的方法和现象,并能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及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ɑ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理解科学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科学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一般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2学情分析(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知道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3)知道ɑ粒子散射实验的方法和现象,并能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及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ɑ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理解科学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科学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一般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汤姆生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2.原子结构及其中的各粒子间量的关系;3.体会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的历程及科学方法。

《原子结构模型》示范课教学设计【高中化学】

《原子结构模型》示范课教学设计【高中化学】

原子结构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核外电子运动模型发展历程,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2.知道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能量不连续),电子可以处于不同的能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

3.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难点1.理解氢的光谱和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2.基态、激发态和电子的能量状态特征◆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语:从人类使用火开始,到使用铜器、铁器、陶瓷、玻璃,古代的四大发明,再到现在的玻璃钢、合成塑料、纳米技术等,化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化学的世界是美丽多彩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微观世界里的化学。

请同学们欣赏视频——化学的微观世界。

【视频】如需使用此资源,请插入资源“【原子结构模型】导入”。

【新知讲解】一、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2关于原子学说发展史的内容,理清人类原子结构发展史上各个学说的主要思想,填写下列表格。

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3图1-1-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氢原子光谱由什么特点?解答:氢原子光谱为不连续的线光谱。

(2)氢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解答: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绕原子核做不停歇的圆周运动。

【概念引入】1.光:分为狭义的光和广义的光(1)狭义的光:波长400~700nm之间的电磁波(2)广义的光:即电磁波,包括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X射线等。

2.光谱:分为连续光谱和线状光谱(1)连续光谱:若由光谱仪获得的光谱是由各种波长的光所组成,且相近的波长差别极小而不能分辨,则所得光谱为连续光谱。

如阳光等。

(2)线状光谱(原子光谱):若由光谱仪获得的光谱是由具有特定波长的、彼此分立的谱线所组成的,则所得光谱为线状光谱。

如氢原子光谱等。

【思考】根据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和经典的电磁学观点,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一定会自动且连续地辐射能量,其光谱应是连续光谱而不应是线状光谱。

那么,氢原子的光谱为什么是线性光谱而不是连续光谱呢?【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3关于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理清玻尔的三个假设并填空。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设计
课题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日期
教学
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1-2项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重点难点
分析
重点:
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2、质子、中子核电子的质量比较
质子、中子的质量大小几乎相等。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所以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读图】一杯水的微观层次分析
3、一杯水--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夸克
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是十分抽象的,了解它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原子结构的猜想是在不断的实验发现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从实验中去猜测一下有助于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知识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是如何在不断地了解未知世界的,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
了解了多种复杂的原子结构后,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困惑,到底需要了一些什么知识,应该有一定的小结。
--发现电子
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
【介绍】实验:α粒子轰击原子
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象“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
【小结】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

4.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4.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4.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材分析〗首先通过实验说明阴极射线的存在,最后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电子。

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对揭示原子结构有重大意义。

在此基础上汤姆孙提出了西瓜模型,a粒子散射实验结构否定了西瓜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够模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知道原子核式结够模型,体会物理模型建立的艰辛。

科学思维∶通过a粒子散射实验,知识通过宏观分析研究微观世界的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电子的发现过程实验和a粒子散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感悟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研究微观世界的一种科学方法,以及在科学方法论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老科学家们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电子发现的过程、a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式结构。

教学难点:a粒子散射实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科学家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时发现,当玻璃管内的气体足够稀薄时,阴极就发出一种射线。

它能使对着阴极的玻璃管壁发出荧光,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什么呢?这种射线称为阴极射线。

历史上对阴极射线本质的认识有两种观点:德国科学赫兹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粒子,阴极射线是电磁波;英国科学汤姆孙他认为阴极射线是由运动的带电粒子组成的。

二、新课教学(一)电子的发现1.汤姆孙实验装置①K 产生阴极射线②A 、B 形成一束细细射线③D 1、D 2之间加电场或磁场检测射线的带电性质④荧光屏显示阴极射线到达的位置,可以研究射线的径迹。

问题:阴极射线的本质,通过什么原理来测定呢? 因为带电粒子会在电场或磁场中偏转。

所以让阴极射线沿垂直场的方向通过电场或磁场,观察它是否偏转。

如果阴极射线发生了偏转,那么阴极射线就是在电场力或洛伦兹力的作用下偏转的,说明阴极射线的本质是带电粒子流。

如果阴极射线没有发生偏转,表示阴极射线不带电,说明阴极射线的本质是电磁波。

2.汤姆孙发现电子汤姆孙发现,如果不加电场和磁场阴极射线就会直接打到p 1。

名师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完整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背景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包括原子核、电子云等概念。

3. 培养学生运用核式结构模型解释化学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培养其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核式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电子云的概念及其分布规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 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相关知识。

3. 结合化学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核式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关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多媒体课件。

2. 实验器材:准备相关的化学实验器材,如原子模型、电子云模型等。

3. 教材:准备《高中化学》等相关教材。

4. 参考资料:收集关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研究历史和相关论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原子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

2. 探究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背景和发展历程。

3. 讲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包括原子核、电子云等概念。

4. 结合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核式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5. 开展小组讨论,运用核式结构模型解释化学现象。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了解程度,包括原子核、电子云等概念。

2. 评价学生运用核式结构模型解释化学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探究和科学思维的运用。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探讨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对化学教育和发展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word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组成,了解质子、中子的性质和特点。

3. 让学生理解电子的排布规律,了解原子序数、电子云等概念。

4. 让学生学会使用原子结构模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的组成、电子的排布规律。

2.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组成、电子云的概念、原子结构模型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的组成、电子的排布规律。

2. 采用模型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结构。

3.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PPT课件,展示原子结构的相关图片和模型。

2. 准备原子结构模型,用于课堂演示和学生操作。

3. 准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原子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组成。

2. 新课讲解:讲解原子核的组成,介绍质子、中子的性质和特点。

3. 模型演示: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

4. 电子排布规律:讲解电子的排布规律,介绍原子序数、电子云等概念。

5.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批改并讲解答案。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如原子序数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 介绍原子结构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核能、原子钟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学生解释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电子云的概念,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八、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程度。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

《原子结构教案》word版

《原子结构教案》word版

《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哪些基本粒子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了解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分布。

3.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原子概念的引入2. 原子核和电子3.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4. 电子云和原子轨道5. 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式结构,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概念,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电子云的分布,原子轨道的能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式结构和化学性质。

2. 采用模型演示法,展示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4.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原子结构与生命物质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原子结构的相关图片和模型。

2. 原子结构模型教具。

3. 相关案例资料。

4. 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讲解原子核式结构:介绍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解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原理。

3. 电子云和原子轨道:讲解电子云的概念,介绍原子轨道的分布和能级。

4. 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分析原子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影响,举例说明。

5. 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问题,探讨原子结构与生命物质的关系。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画出氢原子的电子分布图。

2. 分析氧原子的化学性质,并与钠原子进行比较。

八、课后作业:1. 总结原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原子的发现和发展历程。

九、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了解了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式结构和化学性质。

通过模型演示和案例分析,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知得到了加深。

但在讲解电子云和原子轨道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困惑。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6篇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6篇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6篇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

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

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

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

(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

(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

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mL水、50mL酒精倒进100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mL?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3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3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人类探索原子及其结构的历史。

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学习目标】(1)知道发现电子的意义,体会电子发现过程中蕴含的科学方法。

(2)了解α粒子散射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

(3)了解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知道原子和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

(4)认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建立的科学推理与论证过程【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由电子的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三部分组成,重点是电子的发现对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重要意义,以及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本节内容开启了对原子结构发现历史与其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索。

教材通过介绍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启发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化学的学习,对于原子结构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科学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原子那么小,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学生还不太了解,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应该有一定的好奇心。

有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有些研究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用之前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去理解。

【教学过程】(1)问题引入问题栏目以阴极射线管的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这种射线能使对着阴极的玻璃管壁发出荧光,这种射线称为阴极射线。

通过这一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阴极射线的本质是什么?关于阴极射线的本质认识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一种电磁辐射不带电,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带电微粒。

如果你是科学家,要如何验证你的想法呢(2)电子的发现介绍汤姆孙,给出汤姆孙对射线本质的认识。

问:如果你也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带点粒子流,要如何验证呢?请大家设计一下实验。

答:学生会利用电磁场的相关知识,设计实验引出汤姆孙的气体放电管,并且加以介绍介绍汤姆孙实验结果:①1897 年,J. J. 汤姆孙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断定,它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

比荷是氢离子(也就是质子)比荷的近两千倍。

J. J. 汤姆孙认为,这可能表示阴极射线粒子电荷量的大小与一个氢离子一样,而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

名师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完整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基本性质和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2. 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基本性质3.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验证实验4.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现代物理中的应用5.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意义和局限性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概念、发展过程及其应用。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3. 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验证实验结果。

4.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采用提问、答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2. 实验器材和试剂。

3. 分组讨论的指导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原子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内部结构。

2. 讲解:讲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基本原理。

3. 演示:利用多媒体演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验证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5.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掌握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际应用。

6. 总结:总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意义、局限性和在现代物理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疑问进行解答,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9.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0. 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作业、实验表现和课堂讨论等方面的评价,了解学生对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估1. 评估内容:学生对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理解、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2. 评估方法:通过学生的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讨论和提问等方式进行评估。

第3节 原子结构模型3

第3节 原子结构模型3

C、中子数和质子数 D、中子数和电子数 、 、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 ) 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 B、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 C、原子的电子层数不同 、 D、原子的中子数不同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有两种原子,所含的质子数相同,下列书 、有两种原子,所含的质子数相同, 法正确的是( 法正确的是( ) A、 它们属于同种元素 、 B、 它们属于不同种元素 、 C、 它们属于同种原子 、 D、 以上叙述都不对 、
9、原子发生变化生成阴、阳离子的原因是( ) 、原子发生变化生成阴、阳离子的原因是( A、发生了质子的转移 、 B、 原子失去了电子 、 C、 原子核发生了变化 、 D、原子得到或失去了电子 、
10、钠原子与钠离子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钠原子与钠离子相比, ( ) A、核外电子数相同 、 B、 核内中子数不同 、 C、 电性相同 、 D、属于同一种元素 、
7、钠原子与钠离子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钠原子与钠离子相比, ( ) A、核外电子数相同 、 B、 核内中子数不同 、 C、 电性相同 、 D、属于同一种元素 、
8、同一类原子的结构中含有( 、同一类原子的结构中含有 A、相同的质子数 、 C、 相同的核外电子数 、

B、 相同的中子数 、 D、 相同的原子质量 、
5、同一类原子的结构中含有( 、同一类原子的结构中含有 A、相同的质子数 、 C、 相同的核外电子数 、

B、 相同的中子数 、 D、 相同的原子质量 、
6、原子发生变化生成阴、阳离子的原因是( ) 、原子发生变化生成阴、阳离子的原因是( A、发生了质子的转移 、 B、 原子失去了电子 、 C、 原子核发生了变化 、 D、原子得到或失去了电子 、

【教学课件】《第3节原子的结构模型》(18张ppt )

【教学课件】《第3节原子的结构模型》(18张ppt )
A. 甲和乙是同一种元素 B. 甲和乙的核电荷数不同 C. 乙和丙核外电子数相等 D. 乙和丙互为同位素原子
4、 在①分子 ②原子 ③质子 ④电子⑤离子 ⑥原
子核 ⑦中子 ⑧元素中,选择: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__①__②__⑤____ ,其
中__②__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它是由 __⑥___和___④__构成的。
20
17
氯离子
17
17
20
18
失电子 阳离子 带正电的离子
离子形成原因:原子
带电的原子 (或原子团
阴离子 带负电的离子
得电子
) 硫酸铜(CuSO4)是由铜离子Cu2+ 和 硫酸根离子SO42构成的。
金属元素: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 少于_4__个。在化学反应中易_失__去__电子,形 成_阳___离子。Ex:钠、镁、铝、铁
带负电荷 9.1176×10-31千克
(1)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为什么原子呈电中性?
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质量+中子质量 夸克
四、随堂练习
1.原子核( B )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2.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B ) A.分子 B.原子 C.中子 D.质子
[3]极少数被弹射了回来,原因是: α粒子撞击到了带正电荷、质量大、体积很小的核。 。
α粒子散射实验
二、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
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1)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 (2)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中 在原子核里; (3)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 绕太阳运动那样。“行星模型”

示范教案(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示范教案(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单元规划本单元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开始,揭示了人们对原子及其结构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而物质又是由许许多多的微粒构成的。

经过科学家的长期研究证实,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本单元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对于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模型的含义十分重要。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阅读自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这个材料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简明形象地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逐步深入的演变过程,并能使他们体会到现在学习的科学理论,仅仅代表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个阶段,而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今后还会不断深入,不断发展。

这部分的教学可以用图片、影像等资料,简单介绍人类对原子认识和发展的过程,介绍现代STM技术(展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隧道显微学研究室用原子绘出中国地图和用原子写的“中国”二字的图片),使人类视野直接进入微观世界。

对于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模型的含义十分重要。

通过材料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简明形象地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逐步深入的演变过程,并能体会到现在学习的科学理论,仅仅代表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个阶段,而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今后还会不断深入,不断发展。

第二部分“原子的构成”,只要求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这一基本观点。

可以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得到许多原子有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倾向等规律,为学生理解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外层电子结构的变化打下基础。

这些内容的教学,可结合教材中的素材,让学生自主讨论,自己完成并得出结论,教师不宜过多地包办代替。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从容说课教材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步一步逐渐深入的,每前进一步,都是建立在实验研究基础上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从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开始认识原子结构,逐步发展到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开始了人类对更小的微粒“电子”的研究,后来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提出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且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中心,电子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周围空间做高速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

名师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完整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过程;2. 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3. 培养学生运用核式结构模型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和电子云的概念;2. 利用模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3. 采用讨论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运用核式结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2. 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自信心;3. 培养学生具备合作、交流、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2.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化学现象解释中的应用。

难点:1.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2. 核式结构模型在复杂化学现象解释中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核式结构模型的图片和视频;2. 有关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资料;3. 化学现象解释的案例。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知识;2. 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和疑问;3.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回顾原子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内部结构;2. 讲解:介绍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过程,讲解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3. 演示:利用模型和实验,展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4. 探究:引导学生运用核式结构模型解释化学现象,进行讨论和交流;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核式结构模型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过程,掌握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并能够运用核式结构模型解释化学现象。

教师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交流和共享知识的能力;4. 课后作业:通过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情况。

2022-2023学年鲁科版选择性必修二 1-1 原子结构模型 教案

2022-2023学年鲁科版选择性必修二 1-1 原子结构模型 教案

1.1 原子结构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初步认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掌握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电子可以处于不同的能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激发与跃迁。

2.掌握用“电子云”对电子在空间体积里出现的概率大小进行描述,用波函数的图形对原子轨道进行形象化描述。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级与原子轨道。

难点:能级与原子轨道。

【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通过光谱实验现象。

了解有关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初步认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知道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电子可以处于不同的能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激发与跃迁。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同于宏观物体,不能同时准确测定它的位置和速度,用"电子云"对电子在空间体积里出现的概率大小进行描述,用波函数的图形对原子轨道进行形象化描述。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对原子光谱的实验事实进行思考、类比、审辨与推理,体会建构思维模型在人类认识原子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论证证据与模型建立及其发展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发现证据-提出假说-建构模型”的循环过程,展示人类对微观结构的认识过程,认识到科学理论是不断发展的,感受科学家在科学创造中的丰功伟绩。

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本质的不懈追求。

【教学过程】【视频导入】观看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微课视频【联想质疑】回顾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你收到了哪些启发?现代科学对原子结构的描述究竟是怎样的?本节课我们学习量子力学对原子结构模型的认识。

【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2-P4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原子光谱?(2)根据卢瑟福的核式模型,原子光谱应该是什么光谱?(3)氢原子光谱的特点是什么?(4)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观点是什么?意义是什么?【板书】一、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投影】观察思考栏目【讲述】原子光谱是利用原子光谱仪将物质吸收的光或发射的光的频率(或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得到光谱。

八年级下册科学《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科学《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教学设计
1.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验证、修正的过程,培养他们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家及其成就,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3.增强学生对我国科学家在原子结构研究中所作出的贡献的认识,提高民族自豪感。
4.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发展,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2.重难点:科学家在原子结构研究过程中的贡献及其科学精神的传承。
设想:结合科学史实,通过故事化的叙述,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在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和智慧,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重难点:将原子结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设想: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物质世界的基本组成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充满好奇。然而,由于原子结构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可能存在混淆,需要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模型等方式,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认识。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道尔顿的原子论和汤姆逊的葡萄干面包模型。
过程:教师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讲解道尔顿的原子论和汤姆逊的葡萄干面包模型,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2.教学内容:介绍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
过程:教师通过动画演示α粒子散射实验,讲解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让学生理解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关系。
2.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教师布置与原子结构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复习所学内容,巩固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原子结构研究的前沿动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结构模型》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其合理因素和存在的不足。

初步认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2)能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3)能用n、ι、m、ms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4)知道n、ι、m、ms的相互关系及有关量子限制。

(5)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及形状,能正确书写能级符号及原子轨道符号。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介绍几种原子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能力。

(2)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感受到在学生阶段就要认真作实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3)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通过介绍四个量子数及有关量子限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学习重点
1、基态、激发态及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2、利用跃迁规则,解释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及其他光谱现象。

3、用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学习难点
1、n、ι、m、ms的相互关系及有关量子限制。

2、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
第1课时
【自主预习提纲】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
1、1803年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建立原子学说的是英国化学家,1903年汤姆逊提出原子结构的“”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模型已成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

二、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原子核外的电子是________排布的,研究表明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共分为______个电子层,也可称为能层,分别为:第一、二、三、四、五、六、七电子(能)层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个电子。

(3)原于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

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以排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以排个电子。

2、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的电子层,然后由向,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例如:钠原子有11个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电子层上,第一层有个电子,第二层有个电子,第三层有个电子。

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

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三、氢原子光谱
人们常常利用仪器将物质吸收光或以射不的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得到所谓的光谱,光谱分为和,氢原子光谱为。

为了能够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的实验事实,丹麦科学家玻尔在原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的原子结构模型,该理论的重大贡献在于指出了原子光谱源自在不同能量的
上的跃迁,而电子所处的的能量是。

四、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1、玻尔原子结构模型基本观点:
(1)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________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并且_______能量。

可理解为行星模型,这里的“轨道”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电子层。

(2)定态假设:玻尔原子结构理论认为:同一电子层上的电子能量完全相同。

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E),而且能量是_________的,即能量是“一份一份”的。

各电子层能量差具有不连续性,既E3-E2≠E2-E1。

(3)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能量为Ei)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才会____________能量。

如果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并记录下来,就形成了______________。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电子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会释放出能量,这种能量以光的形式
释放出来,所以就产生光谱。

④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原因:氢原子上的电子由n=2的激发态跃迁到n=1的基态,与从n=3的激发态跃迁到n=2的激发态,释放出的能量不同,因此产生光的波长不同。

2、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________________光谱的实验事实,但不能解决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问题和多原子复杂的光谱现象。

【当堂达标训练】
1、同一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相比较()
A、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高
B、基态时比较稳定
C、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低
D、激发态时比较稳定
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有关的是()
A、钢铁长期使用后生锈
B、节日里燃放的焰火
C、金属导线可以导电
D、夜空中的激光
3.玻尔理论不能解释()
A. H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
B. 在一给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的核外电子不发射能量----电磁波
C. H原子的可见光区谱线
D. H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4.首次将量子化概念应用到原子结构,并解释了原子的稳定性的科学家是()
A. 道尔顿
B. 爱因斯坦
C. 玻尔
D. 普朗克
5.画出下列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Mg O Cl Si
H Ne Na+ S2-
第2、3课时
一、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一)原子轨道与四个量子数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原子中的单个电子的______________可以用原子轨道来描述,而每个原子轨道由三个只能取整数的量子数共同描述,因此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是由四个量子数决定的。

1、主量子数n
主量子数n的取值为,对应的符号为,n越大,表明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能量,因此将n值所表示的电子运动状态称为。

2、角量子数l
在多电子原子中,角量子数l与一起决定着原子轨道的能量,若两个电子所取的n、l值均相同,就表明这两个电子具有。

对于确定的n值,l的取值共个,分别
是,对应的符号为,在一个电子层中,l有多少个取值,就表示该电子层有多少个不同的(也称亚层)。

能级顺序:Ens<Enp<End<Enf
3、磁量子数m
①角量子数ι和磁量子数m的关系
角量子数ι和磁量子数m的关系既能级与原子轨道个数的关系。

对于一个确定的ι值,m 值可取,共个数值。

当ι=2时,m有五个取值;既d能级有个原子轨道。

②原子轨道的表示方法
s能级只有一个原子轨道,可表示为s;p能级有3个原子轨道,可表示为Px、Py、Pz;d 能级有5原子轨道;f能级有7原子轨道。

4、自旋磁量子数ms
量子力学认为,同一轨道上的电子还在做自旋运动,而且只有两种自旋运动状态,分别用自旋磁量子数ms示)来描述。

(二)原子轨道的图形描述和电子云
电子运动不能用牛顿运动定律来描述,只能用统计的观点来描述。

我们不可能像描述宏观运动物体那样,确定一定状态的核外电子在某个时刻处于原子核外空间如何,而只能确定它在原子核外各处出现的概率。

概率分布图看起来像一片云雾,因而被形象地称作电子云。

常把电子出现的概率约为90%的空间圈出来,人们把这种电子云轮廓图成为原子轨道。

1、S的原子轨道是球形的,能层序数越大,原子轨道的半径越大。

这是由于1s,2s,3s……电子的能量依次增高,电子在离核更远的区域出现的概率逐渐增大,电子云越来越向更大的空间扩展。

这是不难理解的,打个比喻,神州五号必须依靠推动(提供能量)才能克服地球引力上天,2s电子比1s电子能量高,克服原子核的吸引在离核更远的空间出现的概率就比1s大,因而2s电子云必然比1s电子云更扩散。

2、P的原子轨道是纺锤形的,每个P能级有3个轨道,它们互相垂直,分别以Px、Py、Pz为符号。

P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也随能层序数增大而增大。

【例题1】下列各电子层中不包含d亚层的是()
A.N电子层B.M电子层
C.L电子层D.K电子层
【例题2】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应如何改正?
(1) s电子绕核旋转,其轨道为一圆圈,而p电子是走∞字形。

(2) 主量子数为1时,有自旋相反的两条轨道。

(3) 主量子数为3时,有3s、3p、3d、3f四条轨道。

【当堂达标训练】
1.下列电子层中,原子轨道的数目为4的是()
A.K层B.L层C.M层D.N层
2.下列关于电子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电子云是描述核外某空间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的概念;
B. 电子云是电子在核内外空间出现的几率和几率密度;
C. 电子云有多种图形,黑点图只是其中一种;
D. 电子就象云雾一样在原子核周围运动,故称为电子云.。

3.描述一确定的原子轨道(即一个空间运动状态),需用以下参数()A. n、l B. n、l、m C. n、l、m、ms D. 只需n
4.n=4时,m的最大取值为()
A. 4
B. ±4
C. 3
D.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