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优势及前景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优势及前景分析

(一)我国城市老年人口结构现状

我国早在1999年就已进入老龄社会,截至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约有1.3亿。而在城市,截至2006年6月1日,我国60岁以上城市老年人口有3856万,被调查的老年人中,低龄老年人(60-69)占56%,中龄老年人(70-79)占34.1%,高龄老年人(80岁及以上)占9.9%。其中,高龄老年人比例从2000年的8.4%增至2006年的9.9%,到如今,年龄结构高龄化问题显露。

(二)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优势分析

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是我国目前存在的三种基本模式,而对城市养老服务来说,社区养老有着明显的优势。

1、政策优势

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养老金标准年男男女女男男女女并且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蔡玲建议,除了加强社会保障之外,还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改革,发展民办养老机构。中央的这一态度无疑为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经济优势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逐渐进入老年,出现一对夫妇要赡养四个老人的现象。而现代生产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成本提高,生活压力加大,赡养四个老人对许多城市青年来说已成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家庭养老功能愈发弱化。

而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机构养老也难以成为主要养老方式。首先,成立养老机构在环境、设施、服务、管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而这些无一不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其次,养老院尤其是民营的养老院收费较高,许多老人在退休后并没有什么实际收入,其家庭无法负担高额的养老费用。就如最近,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卖房养老”事件,他和老伴每月的住宿费大概要两万元,这已经是普通工薪阶层几个月的工资,试问中国有多少老人能够如此“奢侈”?

再看社区养老,首先,社区养老服务成本较低,因为社区养老并不需要另外建设一个生活场所,只需有几间房屋作为养老护理服务中心即可。其次,可以节省资源,选择社区养老服务老人的饮食起居都还是在家庭里,而社区只提供给老人他们需要但家庭提供不了的服务,大量的节省了人力、物力。

3、心理优势

有调查表明,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和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对享受居家养服务的意愿都较强烈。这说明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认同并不受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的影响。社区居家养老就具有满足老年人渴望呆在家中,共享天伦这一心理的优势。

而养老机构则大部分缺少家的感觉,住在里面的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尤其是老人的感情需求,在养老机构他们大多是被当做“客人”来对待的,许多护工无意与老人进行情感交流,这也是养老机构难以盛行的一个原因。

4、实践对比

下面是《四川日报》在几个月内对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不同报道,以此来进行四川省的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实践情况对比。

《四川日报》于2015年8月14日发布一篇题为《四成床位空置养老服务供大于求?》的报道,报道指出省审计厅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29万张养老机构床位中常年使用的仅1.39万张,闲置率高达40%。几个月后的10月21日《四川日报》又发表了一篇题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最适合省情》的报道,报道指出据四川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发布的《2015年四川

省养老服务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社区养老的接受度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社区居家养老在城市中显然更具可行性。(三)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前景分析

1、现阶段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理论尚不成熟,无法为实践提供有效指导。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浪潮下社区居家养老——一种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有机结合的养老方式,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方式在中国养老服务体系中迅速占领一席之地。但是社区居家养老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养老方式,对于它的具体定义、性质、如何有效运行等问题,大家还处在探索阶段。在理论的发展落后与实践的情况下,实践难以得到有效指导,只能依靠经验总结,这无疑加大实践的难度。

我认为理论的不成熟还是要国家加大对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研究的支持,以高校为研究主力,政府为其研究提供经济、资料、实践方面的支持。

第二,老年人及其子女观念滞后,对社区居家养老并不了解。许多老人仍然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倾向与家庭养老,对社区居家养老并不了解,对上门服务的社区工作人员充满怀疑与防备。且有记者采访一位“421”结构的家庭,女主人表示照顾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压力很大,但她和丈夫始终没有选择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她表示“不管怎么说,把父母送去养老院,我们在情感上还是接受不了,亲戚们也会觉得我们不孝,更是没脸跟父母开口。”这充分说明现在社会对孝的理解还停留在旧时代,求助社会养老常常被认为是不孝。

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做好宣传,转变社会观念。首先必须要让老人了解城市社区居家养老,让他们对社会养老拥有信心。只有老人的观念转变了,子女的观念才能逐渐转变,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才能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接受。

第三,社区养老服务过于简单粗暴,许多服务并没有实际为老年人提供帮助。许多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仅仅是做样子的,并不实际为老年人做什么,有些社区甚至并没有养老服务,只有一些简单的健身器材,而这些健身器材其实并不适合老年人使用,反而是年轻人的使用率更高一些。

第四,政府定位不清,资金投入不足或胡乱投入。社区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一是财政拨款;二是彩票公益金的资助;三是社会捐助;四是市场化运作。这里面占大头的肯定是财政拨款,但是许多政府并没有意愿或者没有能力在养老方面进行大量财政投入。而还有的政府则是胡乱投入资金,2013年武汉市向中心城区和新城区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发放20多万部“一键通”手机,但是“一键通”手机并没有取得预期中的效果反而渐渐无法推广。这是政府决策失误造成的巨大的财政浪费且让老人对社会养老服务失去信心。

第五,社区养老服务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导致服务质量低下。以广州市为例,有报道显示广州市社工呈现“门槛高、待遇低”的现象,许多专业人才都选择到大的养老机构就业,肯落户在社区养老机构的少之又少,因此,广州社工人才缺口相当大,正式注册的社工仅1600余名,“缺口超过4000人”。

第三四五点问题,我认为都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或者扩大吸引资金的渠道,招揽大量人才,从而制定出适应不同社区的社区养老服务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率。

2、前景方向——发展政府主导,非营利组织参与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1)成功实践——香港

20世纪70年代初的香港率先在养老服务方面引入社区照顾的概念, 1973 年香港政府提出“家居照顾”的口号, 倡导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居民互助合作, 帮助老年人尽量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中养老;1977 年香港政府颁布的老年服务绿皮书, 其中所建议的老人家居服务, 使老年人能够在社区环境中养老, 则是社区照顾概念的具体体现。

在香港的居家养老服务进程中,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作为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非常值得注意和借鉴。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作为香港三大社会福利组织之一,于19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