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着名白瓷特征及其鉴别

合集下载

山西博物院馆藏白釉瓷器鉴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白釉瓷器鉴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白釉瓷器鉴赏第一篇范文山西博物院馆藏白釉瓷器鉴赏白釉瓷器,是我国瓷器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其洁白如玉、光泽细腻、造型典雅而著称。

山西博物院收藏的白釉瓷器,既有千年古董,也有当代佳品,件件都是瓷艺精华,让人叹为观止。

一、唐代白釉瓷器唐代白釉瓷器是山西博物院馆藏的重要宝藏之一。

唐代白釉瓷器造型丰满,线条流畅,釉色洁白,有的略带青色。

器物以碗、盘、瓶、罐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其中尤以秘色釉器和刻花器为佳。

二、宋代白釉瓷器宋代白釉瓷器在山西博物院的馆藏中占据重要地位。

宋代的白釉瓷器,釉色更为洁白,器型更为精致,装饰手法也更加丰富。

有刻花、划花、印花等多种形式。

宋代白釉瓷器的代表品种有定窑、磁州窑、耀州窑等。

三、元代白釉瓷器元代白釉瓷器在山西博物院馆藏中亦有珍藏。

元代白釉瓷器以景德镇窑产品为代表,釉色纯净,器型硕大,装饰简洁大方。

元代白釉瓷器的器型有碗、盘、瓶、罐等,其中以青白釉和甜白釉最为著名。

四、明代白釉瓷器明代白釉瓷器在山西博物院馆藏中丰富多彩。

明代白釉瓷器釉色洁白,器型多样,装饰手法丰富,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

明代白釉瓷器的代表品种有景德镇窑、德化窑等。

五、清代白釉瓷器清代白釉瓷器在山西博物院的馆藏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清代白釉瓷器釉色更为洁白,器型更为精致,装饰手法更为多样。

清代白釉瓷器的器型有碗、盘、瓶、罐等,其中以康、雍、乾三朝的白釉瓷器最为著名。

六、当代白釉瓷器山西博物院馆藏的当代白釉瓷器,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当代白釉瓷器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器型多样,装饰手法丰富,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

当代白釉瓷器的代表品种有景德镇窑、德化窑等。

第二篇范文一场穿越千年的白釉瓷器之旅:山西博物院馆藏精品鉴赏山西博物院,这座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文化宝库,收藏着众多珍贵的白釉瓷器。

这些瓷器不仅见证了中华陶瓷工艺的千年传承,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参观者驻足欣赏。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博物院,领略白釉瓷器的别样风采。

历代着名白瓷特征及其鉴别

历代着名白瓷特征及其鉴别

历代著名白瓷特征及其鉴别(1)1. 唐代白瓷自北朝北齐始,白瓷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中国开始出现青、白两大瓷系并驾齐驱的局面。

白瓷的真正成熟则是在唐代,主要产地是河北的邢窑和河南的巩县窑。

唐代邢窑的白瓷有粗细之分,以粗者居多。

粗白瓷在胎釉之间敷一层化妆土,釉色银灰,积釉处泛青或泛黄,施釉时器内满釉,外壁施釉不足,光素,无纹饰,造型以各式碗为主,此外有注子、枕等,用叠烧法烧成,碗心多留有支具烧痕。

细白瓷胎骨洁白致密,叩之有金玉之声,能作乐器演奏,音色清越激场。

邢窑细白瓷类似冰雪,釉的白度很高,在堆釉处呈水绿色,制作规整,碗为玉壁底,一般品底部不施釉,高级品施白釉以示区别。

河南巩县窑从唐初开始生产白瓷,唐中期达到高峰,开元天宝后逐渐减少。

巩县白瓷的质量很好,曾作贡品给皇室使用。

器物以日用碗、盘为主。

另外唐代北方的曲阳窑白瓷、密县窑白瓷及南方景德镇窑的白瓷也有相当的成就2. 元代卵白釉瓷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又一新品种,其色白中闪青,釉质凝练呈失透状,类似卵白,故称"卵白釉"。

元代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卵白釉瓷,器壁上往往印有"枢府"二字,故卵白釉瓷又称"枢府"瓷。

另有印"太禧"、"福禄"、"玉"等字铭器物传世。

卵白釉瓷装饰以印花为主,题材常见有缠枝花卉、龙纹等,龙纹中双角五爪龙纹为宫廷专用。

造型有碗、盘、高足碗等,常见典型器物为一种小足、平底、敞口、浅腹的折腰碗。

历代著名白瓷特征及其鉴别(2)3. 明甜白釉瓷明代永乐年间出现了著名的永乐甜白釉,釉质细腻莹润,微含肉红色,给人以甜的感觉,称"甜白",也称"填白"。

永乐白瓷胎薄如纸,洁净如玉,几乎只见釉不见胎,能映见手指螺纹,胎上划纹更清晰可见。

因其薄如蛋卵,故有人称之为"卵幕"。

定窑白瓷的特点

定窑白瓷的特点

北京陶瓷网分享: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

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

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

造型与五代时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

唐代定窑白瓷大多与当时邢窑白瓷相似,胎骨断面较细,胎色洁白,另有一类胎骨比较厚实,断面比较粗,但烧结较好。

所装饰的纹样在暖白色的釉层映衬下相得益彰,风格鲜明,可谓独步一时,冠绝当世。

始于唐代晚期,终烧于元。

定窑在宋代主要烧制白瓷,也兼烧绿釉、黑釉、褐釉。

首创覆烧法。

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雅素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

以烧造白瓷著名的定窑瓷器质地洁白细腻,造型规整而纤巧。

装饰以风格典雅的白釉刻、划花盒印花为主,此外尚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

北宋早期定窑刻花的构图,纹样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仿似浅浮雕,十分优美。

北宋中晚期的刻花更趋精妙,用单齿、双齿状工具,刻划出各种线条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富有立体感。

装饰图案有花卉、禽鸟、游龙、游鱼、婴戏等。

装饰技法:定窑白瓷的器物,口部不挂釉,露出胎体而成毛边,俗称“芒口”。

即是采用覆烧工艺,把盘碗反扣的方法烧制,这是定窑的首创,北宋时期定窑曾一度专门为官府烧制宫廷用瓷,从而促进了定窑的发展。

定窑白釉瓷器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划花、刻花、印花三种。

陶瓷纹饰特点: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

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其次是动物纹饰。

德化白瓷鉴定最简单方法

德化白瓷鉴定最简单方法

德化白瓷鉴定最简单方法
1、目视表面观察: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尤如东方少女之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尤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尤如猪油凝固时之白。

2、迎光观察: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

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

当然,迎光观察各个时期所显颜色,也会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异,以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微小差别而出现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全部均应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赝品。

这是判定真伪德化瓷器的一项重要依据。

3、釉面光亮度观察:仿品釉面一般光泽度过亮,给人以刺眼感觉。

真品釉面温润弱光。

4、从制作工艺上观察:仿品一般为模型注浆后分段安装而成,判定时应注意:由于采用注浆成形工艺,故器内会出现瓷浆流动纹路,一般成垂直状,且胎体薄而轻,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有气泡,无真品腴润悦目之特征。

在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尤如印刷制品,给人之感觉是过于规正、死板、毫无生机。

真品则为手工捏塑堆贴。

在捏界面处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迹。

对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造型仔细观察时,一般都有细微变化,正是这种微小的差异,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显示其自然和灵气。

5、从易损的部位上观察:真品在长期收藏过程中,如手指、衣
纹、珠粒、牙齿等,尤以精细易损部份常出现的折断、损伤甚至脱落现象,这些伤痕均应为旧痕。

新仿品则没有这些特征。

德化白瓷断代(全)

德化白瓷断代(全)

德化白瓷断代(全)一、宋元青白瓷宋元德化窑的瓷业状况,最为确切的记载见诸元代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著述,《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写道:繁荣的刺桐(泉州)港附近,“屹立着廷基(德化)城,这里除了制造瓷杯或瓷碗碟,别无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大量的瓷器是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币能买到八个瓷杯”。

考古发掘方面,盖德碗坪仑窑址与浔中屈斗宫窑址经过科学发掘,取得重大收获并编写成报告《德化窑》。

根据发掘资料,前后可划三期。

一期,以碗坪仑窑址下层为代表,相当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

这一时期的产品以纯白釉和青白釉瓷器为主。

胎体质地细致,薄而坚致,胎骨多呈白色。

釉层较薄,晶莹润泽。

纯白釉釉色洁白,青白釉白中泛青或青中泛白,色调深浅不一,深青呈淡绿色,浅者近白色。

瓷器品种的盒类居多,其次是盘、碗、钵、洗、碟、炉、执壶、注子、瓶等。

器物造型的特点是圈足器与平底器并重,卧足器较少,未见实足器,底足切削较为规整。

其中,圆形、八棱形、菊瓣形的果盒造型饱满精致;碗类形体高大,俗称大海碗;执壶、注子、瓶类器腹部圆鼓,极富时代特色。

器类的形制作风多与景德镇窑关系密切,保持相对的一致性。

器物的装饰是刻划与模印并重。

刻划主要施作于碗、盘内里,盛行卷草、篦纹,还有扎菜团花、莲瓣、莲花、牡丹等图案。

模印图案以盒类最为丰富多彩,盖面中心为主题装饰,纹样有莲花、牡丹、菊花、萱草、兰花、马兰花、茶花、海棠花、缠枝卷草、芦苇、浮萍草花与芦雁、蜜蜂、游鱼等。

有的盖面印有“颐草堂先生雕造工夫”、“林立”等文字。

周边点缀以卷草、卷云、水渡、联珠、连弧、弦纹。

构图疏密有致,既富于变化又层次清楚,十分细腻,造型之别致,装饰之华丽,在江南地区首屈一指。

器物利用龙窑装烧。

装烧工艺以托座叠烧为主,匣钵与支圈少见。

其中托盘与托柱组成的塔式伞状窑具是专门放置盒类器物的窑具,尤具地方特色。

二期,以碗坪仑窑址上层为代表,年代相当于南宋晚期至元代初年。

这一时期产品以青灰釉为主,青白釉次之,还有酱褐釉等。

北宋定窑白瓷特征及鉴别方式

北宋定窑白瓷特征及鉴别方式

北宋定窑白瓷特征及鉴别方式一、要有玉质感。

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

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

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很难烧出玉质感来。

一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无玉质感可言。

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有火爆之感。

二、釉色如象牙之白。

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

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

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

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

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

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

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

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

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色。

三、要见“竹丝刷痕”。

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

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

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

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

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

四、釉面常见“蜡泪痕”。

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

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

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

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北定的一个基本特征。

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

一般的仿品是较难做出这种“泪痕”来的。

1.泪痕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

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

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

【国粹讲堂】德化窑白瓷与其他窑口白瓷的异同及特点

【国粹讲堂】德化窑白瓷与其他窑口白瓷的异同及特点

【国粹讲堂】德化窑白瓷与其他窑口白瓷的异同及特点
德化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

德化以“中国白”享誉世界,其中以明代艺术巨匠何朝宗为代表的宗教瓷塑还被冠以“东方艺术”的美誉。

德化瓷雕、工艺瓷、高温釉艺被誉为德化“三朵金花”。

明代德化白瓷有其独特的风格,它不仅与唐、宋时代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景德镇同时期生产的白瓷也异样。

它们之间不同点主要有:
(1)瓷胎致密,透光极其良好,为唐宋其他地区白瓷所话。

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粘土烧制的,粘土内含助熔物质少,故器胎不够致密,透光度较差。

而德化白瓷则用氧化钾,含量高达6%,烧成后玻璃质较多,因而它的瓷胎致密,透光度特别良好。

(2)从釉面上看,德化白釉为纯白釉,而北方唐宋时代的白瓷釉则泛淡黄色。

元、明时代景德镇生产的白瓷却白里微微泛青,与德化白瓷有明显的区别。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不仅与原料的化学组成,特别是氧化铁、氧化钛的含量有关,也与烧成时采用氧化气氛,故瓷器呈现白中泛黄的色调;景德镇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 Fe、Tio、Aio含量均较适中,烧成时采用还原气氛,故瓷器呈现白里泛青的色调;德化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的Feo含量特别高,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德化白瓷就比唐宋北方白瓷和景德镇同期生产的白瓷釉色更纯净。

从外观上看,明代德化白瓷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

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

流传欧洲后,直到现在,外国人还以“中国白”直呼德化窑白瓷。

中国工艺美术史白瓷发展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白瓷发展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白瓷发展史白瓷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重要品类之一,以其纯净的白色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从宋代开始,讲述中国白瓷的发展史。

宋代是中国白瓷发展的重要时期。

宋代白瓷以汝窑、定窑和钧窑为代表。

汝窑以其独特的青灰色釉和斑斓的变化而著称,其瓷器胎体瘦薄、坚硬,色泽沉稳而富有质感。

定窑则以纯白的釉面和青白色的装饰图案而受到世人喜爱,其特点是釉质润泽、色彩鲜明,且装饰纹饰繁多、雅致。

钧窑则以其釉面如剥脱的冰蓝和五彩缤纷的装饰而著称,钧瓷的釉色丰富多样,色调鲜艳,给人一种宝石般的美感。

元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元代的白瓷以青花瓷为主导,白地青花瓷成为当时的主流。

青花瓷是一种在陶瓷表面进行蓝色绘制的技法,采用的是青花颜料。

元代的青花瓷器装饰纹样以花卉、人物、山水等为主题,明亮的蓝色装饰与纯白的胎体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一种清新优雅的感觉。

明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黄金时期,白瓷的生产也达到了一个巅峰。

明代白瓷以景德镇窑为代表,景德镇窑被誉为“万M字四大名窑”。

明代白瓷的特点是胎体较厚,釉面亮洁,装饰图案丰富多样。

明代的白瓷以青花和五彩装饰为主流,青花以纯净的蓝色纹饰为主题,五彩则以绚丽的颜色和丰富的纹饰而著称。

清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收官时期,白瓷的生产仍然保持活跃。

清代的白瓷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代表,清代白瓷的特点是胎体坚硬、厚重,釉面柔润而饱满,装饰纹饰以青花和釉下彩为主题。

清代的白瓷在造型、纹饰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充分展现了中国瓷器工艺的高度。

中国白瓷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但以上所述是其发展的主要阶段。

无论是宋代的汝窑、定窑、钧窑,还是元代的青花瓷,明代的景德镇窑,以及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白瓷在不同朝代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体现了中国陶瓷工艺的卓越和独特性。

总之,中国白瓷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其发展经历了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的不同阶段。

每个时期的白瓷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而且对于后世的陶瓷艺术影响深远,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定窑白瓷鉴定诀窍

宋代定窑白瓷鉴定诀窍

宋代定窑白瓷鉴定诀窍宋代定窑白瓷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因其质地细腻、釉面洁白而闻名于世。

随着收藏市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宋代定窑白瓷,并希望能够通过一些鉴定的诀窍来确认其真伪。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关于宋代定窑白瓷的鉴定诀窍。

要了解宋代定窑白瓷的特点。

宋代定窑白瓷通常具有以下特点:质地细腻、釉面洁白、釉面质地平滑、胎体坚硬、造型简洁、开片无瑕疵等。

这些特点是鉴定宋代定窑白瓷真伪的基本依据。

要熟悉宋代定窑白瓷的造型特征。

宋代定窑白瓷的造型通常以器型简洁、线条流畅为特点,没有过多的装饰,整体显得清丽典雅。

如定窑白瓷的瓶、罐、盆器等,造型简约大方,线条流畅自然。

宋代定窑白瓷的底部也有特殊的制作工艺,通常底部釉色发灰,呈现出一种砖红色,古雅沉稳。

要注意宋代定窑白瓷的釉色。

宋代定窑白瓷的釉色通常为蓝白或乳白色,釉面质地细腻、均匀、晶莹剔透。

釉色的质地和均匀度是鉴定其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宋代定窑白瓷的釉面还具有一种"素胎透光"的特点,即在逆光下,瓷器能透出淡淡的光芒,这也是鉴定其真伪的重要特征之一。

除了以上几点,鉴定宋代定窑白瓷真伪还需要结合实物进行全面考察,比如观察瓷器的纹饰、造型比例、釉面花纹、包浆情况等。

在鉴定宋代定窑白瓷真伪时,一定要慎重对待,最好找专业的鉴定机构或者有经验的收藏家进行协助,以免上当受骗。

鉴定宋代定窑白瓷的真伪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知识,不能凭一时的冲动轻易下手。

希望通过以上介绍,大家能够对鉴定宋代定窑白瓷有更深入的了解,做到知识与经验相结合,避免上当受骗。

唐代邢窑定窑巩县窑白瓷的区别

唐代邢窑定窑巩县窑白瓷的区别

唐代邢窑定窑巩县窑白瓷的区别自隋以来,白瓷的工艺提升已经全面的超越了青瓷,到了唐朝,白瓷已经开始广泛的在民间流传使用了;到了宋时,北方的青瓷更是出现了汝窑、钧窑、官窑而全面的超越了越窑系;时至今日,白瓷仍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品类,可能今天你我生活中已经难觅青瓷踪影了吧。

今天山人简单的讲一下唐代白瓷的鉴定。

鉴定唐白瓷第一步就要判断白瓷的窑口。

咱们今天只说常见的唐白瓷窑口:定窑、邢窑、巩县窑。

先来讲邢窑:上图是邢窑最常见的器型,狮柄白瓷执壶,壶后和壶身链接部分有压出来的条形纹饰。

这种邢窑白瓷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了蘸釉工艺,满釉施工,釉料一直浸到足底,工艺很细。

邢窑的白度是唐代白瓷中最高的,犹如“油脂白蜡”一般。

这种天然的釉料在蘸釉工艺下,会有很多很自然的“泪痕”,在器物中也会有很厚的积釉,这些积釉会伴随着闪青的现象。

《茶瓯·邢客与越人》有言,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

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也就是说了邢窑的器型很规整和胎体很轻盈。

上图“盈”字款也是邢窑很重要的特色之一。

再来说下定窑早期的定窑执壶主要受邢窑影响,创烧于唐代早期。

在烧造初期,生产品种比较落后,质量很差,产品主要为民用,销售于窑址的周边地区。

这个时期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蘸釉且满釉,但是釉色偏黄,胎质很疏松。

到了唐后期,定窑由于长期烧造白瓷器,产品质量提升,销售范围扩大,为上流社会所认可并使用。

“官”、“新官”字款瓷器是定密白瓷中的精品,从唐、五代到北宋后期均有烧造。

唐代具有“官”字款的白瓷器多胎质细腻,釉色纯白或者白中泛青。

第三个来讲巩县窑虽然最后来讲,但是巩县窑在唐代是最重要的窑口,北魏时期迁都洛阳时期便已烧制白瓷,隋唐时期臻于成熟,早期曾为朝廷贡品,后期因为从洛阳运输到长安多有不便,后来才在长安周边烧制官窑,巩县窑慢慢转为民窑,但是不论出口,还是内销,巩县窑的烧制时长和产量,都是唐代最高的。

上图是典型的唐代巩县窑器型,胎呈白色,釉里白里头黄。

北方民窑白瓷的杰出代表——明清时期仿定窑

北方民窑白瓷的杰出代表——明清时期仿定窑

北方民窑白瓷的杰出代表——明清时期仿定窑仿定窑白釉印花鱼莲纹碗,明代所制,高8厘米,口径21.2厘米,足径6.3厘米。

清宫旧藏。

碗敞口,斜直壁,瘦底,圈足。

通体及足内均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黄。

外壁光素,内有印花装饰:折口沿处是回纹;腹壁是鱼莲纹,三鱼姿态各异,嬉戏于荷莲之中;碗心是朵莲纹。

口沿镶铜边,以模仿铜扣定器。

无款。

从胎釉特征看,此碗非景德镇所产,当为地方窑仿定窑瓷器中的精品。

仿定窑白釉划花葫芦瓶,明代所制,高27.4厘米,口径2.7厘米,足径9厘米。

清宫旧藏。

瓶呈两节葫芦式,圈足。

通体及足内均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黄,釉层开细碎纹片。

外壁釉下划花装饰:颈部回纹一周,上下腹均为缠枝莲纹,束腰处回纹一周,近底处是如意头纹。

无款。

此瓶胎釉特征与景德镇窑有较大差别,当为明代地方窑仿定之作。

仿定窑白釉刻花蟠螭纹瓶,清康熙所制,高22.5厘米,口径3.3厘米,足径7厘米。

瓶蒜头口,束颈,圆腹,圈足。

通体施仿定白釉。

腹刻蟠螭纹。

无款。

(接上图)清康熙时的仿定器是浆胎,釉面凹凸不平,色调白中略泛黄;此瓶的釉色白中泛黄,风格素雅朴实。

仿定窑白釉刻花缠枝花纹盖盒,清康熙时期所制,通高7厘米,面径13.6厘米,口径12.3厘米。

清宫旧藏。

盒扁圆,璧形足,里置筒状托。

通体及足内均施仿定白釉,釉面开细碎片纹。

器表暗划缠枝花叶纹。

(接上图)足内有青花“宣德年制”四字双行楷书仿款。

清康熙时瓷器文具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式丰富,如这盒便有别于一般只可盛印泥的文具盒,其里心带托,可兼盛浆糊。

仿定窑白釉刻花双鱼纹洗,清康熙时期所制,高3.3厘米,口径25.2厘米,足径19.5厘米。

清宫旧藏。

洗浅式,折沿,圈足。

通体及足内均施仿定白釉,镶铜口。

洗心刻划双鱼波浪纹,外壁刻几何纹两周。

无款。

仿定窑白釉凸花瓶,清乾隆时期所制,高22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6.5厘米。

清宫旧藏。

瓶撇口,短颈,溜肩,肩以下渐收,圈足外撇。

足为二层台式。

肩置四个夔龙系。

48图欣赏中国历代白瓷之美,白瓷创烧何时?各朝代有何特点?

48图欣赏中国历代白瓷之美,白瓷创烧何时?各朝代有何特点?

48图欣赏中国历代白瓷之美,白瓷创烧何时?各朝代有何特点?中国白瓷的产生于中国陶瓷发展具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因现代白瓷的普及程度高,大众明显弱化了白瓷的地位。

陶瓷专家将白瓷的创烧成功定义为是我陶瓷科学技术史上第四个具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拥有白釉瓷的国家。

那么,白瓷创烧何时?每个朝代的白瓷都有什么特点?48图欣赏中国各朝代白瓷文物之美。

什么是白瓷?白瓷(现代定义),胎和釉均为白色的瓷器。

然而,为烧制出白瓷,其胎、釉杂质要比青瓷更少,其中铁的氧化物仅占1%,或不含钛,以氧化火焰烧成,胎体才能够达到白色且纯净透明。

北宋白釉瓜棱提梁壶定州博物馆藏搁现代,白瓷的烧制似乎相当容易,然而,在古代如何将胎中铁含量控制在1%以下,却是很有难度的。

北宋白釉刻牡丹纹龙首注壶定州博物馆藏若按这个标准来研究中国白瓷,那么早期的白瓷怕是都不合标准。

因此,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白瓷是胎土为白色或较为纯净的浅色,大部分含铁氧化物只占1%,外施透明釉或乳浊白釉,以1200℃左右高温烧成的瓷器品种。

由于时代、原料、烧成温度的差异,最后成色出现白中泛青、白中泛黄等。

五代白釉凤首壶定州博物馆藏白瓷何时创烧?起源哪里?关于白瓷起源,历年来颇有争议,有北魏起源说、北齐起源说、隋代起源说。

据目前现有的考古资料,专家大体认为中国真正的白瓷起源于隋代以河南相州窑、河北邢窑为代表的豫北冀南地区。

1.白瓷“北齐起源说”1971年,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几件白釉器,在有很长一段时间认知里研究学者认定北齐邺城地区为白瓷起源地。

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白釉陶器,左:白釉绿彩长颈瓶;右上:白釉碗;右下:白釉四系罐但据研究比对,该几件白釉器并不符合白瓷标准,而是铅白釉陶器。

2.白瓷“北魏起源说”2005~2008年,巩义白河窑窑炉周围的一个灰坑中出土白瓷器,该批白瓷并未使用化妆土,其胎体细白、白釉微泛青,基本符合白瓷特点。

德化白瓷的特点

德化白瓷的特点

德化白瓷的特点1、胎釉特点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透明釉烧制而成。

明代德化白瓷胎骨洁白,坚实致密,其胎釉的技术工艺极力追求玉器质感的完美性,在琳琅满目的瓷坛上独树一帜。

中华民族对玉器的推崇,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对玉的崇尚,促成生活使用的瓷器极力追求玉器的质感效果,如“似玉之瓯”的越窑青瓷,“精比琢玉”的耀州窑青瓷,定窑“花瓷琢红玉”,号称“假玉器”、“莹缜如玉”的景德镇青白瓷等等。

综观这些类玉之瓷,虽然工艺精湛颇具玉器的温润风采,但是多嫌轻薄,缺乏玉器的凝重感。

直至明代,德化窑采用优质高岭土等原料经过反复研制实验,生产出一种特殊的“白瓷”:瓷质致密,胎釉纯白,浑然一体,洁润滑腻,如脂似玉,整体晶莹剔透,进一步将追求玉器质感的完美性发展到历史的巅峰,代表了当时中国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称之为“中国白”。

产品一销往国际市场,就被视为珍品而争相购藏。

著名教育家、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蔡元培先生曾赞,“中国几乎可以说是以出瓷器而闻名的一个国家,以瓷器的白色程度而论,自当首推德化瓷……”德化白瓷的胎骨细柔坚致,俗称“糯米胎”,带有晶莹的光泽,釉水洁净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呈色温润如玉,剔透光滑,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叩之声音清悦悠扬,犹如敲击金属,铿然作响。

其美妙的胎釉质感直逼玉器之“五德”,它的问世,引起瓷坛的巨大反响,国内鉴赏家称赞“似定器无开片,若乳白之滑腻,宛如象牙光色,如绢细水莹厚”。

(赵汝珍编述《古玩指南》)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则称之曰“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颇莹亮,亦名福窑……白者颇似定窑,惟无开片,佳者瓷质颇厚,而青里能映见指影,以白中闪红者为贵。

”日本学者认为它是“瓷器中的白眉”,“如果以客观而公平的态度给予评论的话,町以说是比白玉更为华丽。

以陶工的技巧来说,更可号称中国古今独一无双的优秀作品”,“就是对陶瓷毫无欣赏水平的人,只要一见便可发出赞赏之声”,“虽然胎壁较厚,却比灯罩更为透明……显出光亮美观的肌面,以光滑度来说可称为天下第一”。

古代白釉瓷器窑口

古代白釉瓷器窑口

古代白釉瓷器窑口白瓷是传统瓷器分类(青瓷、黑瓷、白瓷、红瓷、蓝瓷、彩瓷等品种)中的一种,它一般是指瓷胎或化妆土为白色、表面施有一层薄而透明釉的瓷器。

其中的德化白瓷,被国外称之为“中国白”的瓷器,不论中外对于其评价应该是最高的。

“中国白”原文(BLANC DE CHINE)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

德化瓷器具有白度好,光泽度高,热稳定性强,耐温、耐压、耐磨耐腐蚀等特点,另具有釉色纯净温润、致密度高,透光度好等理化特色。

德化白瓷白瓷的制作首先是要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或瓷石,其次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一般要小于1%,第三要有能够烧成1200度以上高温的窑炉。

白色是一种包含光谱中所有颜色光的颜色,它的明度是最高的。

白色通常是光明的象征,寓意明亮干净、公正纯洁、朴素雅致。

白色瓷器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白色审美需要的结果,而中国白瓷的发达除了瓷器生产技术的原因以外,以白为贵、以玉为德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白如玉、温润如玉是中国历代瓷器的重要追求。

唐人赞美邢窑白瓷是“如银似雪”,宋人赞美景德镇青白瓷为“饶玉”,“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

白瓷的发展历程。

白釉瓷器最早可追溯到东汉,古代的白釉瓷器可不是白色的,而是青白色的,因为瓷器胎土中含铁元素过多,白色瓷器变白的过程就是对铁的提炼过程,所以白瓷是在青瓷发展起来的,青瓷和白瓷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如果含铁量下降到1%以下,就能烧成白瓷。

成熟白瓷的出现大约在隋代,它比青瓷的出现晚约四百年。

白瓷虽然在北朝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但真正烧制成功则在隋代。

与北朝相比,隋代白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从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一批白釉瓷器看,较之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釉质已有较大提高,全不见早期白瓷白中闪黄或闪青的痕迹。

如果以北齐范粹墓出土的初期白瓷为起点,到隋李静训墓为止,历时33年,白瓷的烧制技术终于成熟。

201102景德镇白瓷特点及鉴定

201102景德镇白瓷特点及鉴定

下编景德镇窑瓷器鉴赏第一章青白瓷鉴赏第一节青白瓷概说五代时景德镇瓷业的状况,至今尚不见古籍记载。

但据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所进行的古窑址调查表明,五代的瓷业已初具规模。

调查中发现,五代景德镇窑址共有18处,主要分布在南河两岸和今市区范围。

南河两岸有湖田、杨梅亭、三宝蓬、黄泥头、铜罗山、盈田、枫树山、月光山、寿安、湘湖等古窑址;市区有落马桥、十八渡、董家坞、李家坳等古窑址。

这些古窑规模都较小,窑址遗物堆积仅有1—2米厚。

有关考古专家认为,当时的坯场和窑场是同处一地的,造坯和烧窑尚未分开。

从出土实物可以看出,各窑生产的品种主要有碗、盘、碟、执壶等日用陶瓷,大都为青瓷和白瓷。

经测试,证明五代时所产白瓷的白度已达70度以上,且吸水率、透明度较好,瓷质在当时居全国之首。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杨梅亭五代古窑生产的白瓷进行测试后,确认其胎中的AL20316.03%,与景德镇产的瓷石A120 3的含量一致,属瓷石单一原料成形。

有关考古专家经过细心考察后,认为五代制瓷的工艺流程大致为:淘泥、练泥——辘轳车拉坯成形——坯稍干后,圆器过范整形,葵口碗同时削出葵口和压出瓜棱——施内釉——外壁利坯——挖圈足——沾外釉——取釉——以支钉垫隔重叠装上垫柱人窑(均未使用匣钵装烧)一一龙窑式的窑炉烧成(烧成温度约在l150℃——1200℃)。

五代生产的瓷器多种多样,主要有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两类。

青瓷与五代越窑器胎釉相似,几乎可以乱真;白瓷瓷胎致密,透光度好,接近现代瓷的水平,为我国同期瓷器中质地最优秀的产品。

瓷器品种主要有壶、碗、盘三类。

碗、盘多为大足唇或花口;壶多为长颈喇叭口,壶身较高,腹部多作反棱形。

五代的碗类既有弧壁与斜壁之分,又有大小与高低之别,如果把它同今天常见的口径等大的同类产品比较,其圈足与口径则显得十分奇特:碗的口径与足径之比约为1:0.49(现今的约为1:0.36),足径仅为口径的l/2;足高约为通高的l/10(现今的约为l/8);足壁厚约8毫米(约为现今的3倍)。

古代白釉瓷种类

古代白釉瓷种类

古代白釉瓷种类
古代白釉瓷种类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种类:
1. 官窑白瓷:宋代官窑和明代宣德、成化两个时期的官窑白瓷是最有名的白釉瓷之一。

官窑白瓷釉色纯白,胎体细腻,制作精良。

2. 青白瓷:青白瓷亦称青花白瓷,多见于明代。

它的特点是胎体白净,以青花(青色的彩绘)装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3. 青白斑白瓷:多见于元代,其瓷瓶、瓷罐等容器表面有不规则的青色斑点,犹如水面上的浮萍。

这种瓷器风格独特,观赏价值很高。

4. 象牙白瓷:象牙白瓷是明代景德镇的特产,其釉色洁白如象牙,触感温润,光泽温暖。

这种瓷器质地致密,造型优美,十分珍贵。

5. 白地彩瓷:白地彩瓷以白色为背景,绘有彩色的装饰花纹,常见于元代和明代。

这种瓷器色彩鲜艳,富有变化,极富装饰性。

这只是一小部分古代白釉瓷的种类,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白釉瓷器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不同朝代瓷器特点描述

不同朝代瓷器特点描述

不同朝代瓷器特点描述中国瓷器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商代时期。

在不同的朝代,中国的瓷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下面将分别描述不同朝代的瓷器特点,并解释其原因。

1. 商代瓷器:商代的瓷器主要是青铜器,但也有少量瓷器产生。

商代瓷器的特点是制作粗糙,表面有突起的颗粒感,颜色以灰黑色为主。

这是因为当时的瓷器制作技术还不够发达,缺乏高温烧制的条件,所以瓷器质地不均匀,表面有较多的气孔和杂质。

2. 唐代瓷器:唐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高峰时期,唐代的瓷器制作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唐代瓷器的特点是胎体坚实,白色透明,釉面光洁。

唐代瓷器的制作工艺较为精细,釉面细腻,瓷器的造型也更加多样化,如唐三彩瓷器就是唐代瓷器的一种典型代表。

3. 宋代瓷器:宋代的瓷器以青瓷、白瓷和黑瓷为主要类型。

宋代瓷器的特点是釉面细腻,色彩柔和,造型简洁。

宋代瓷器釉面的颜色有多种选择,如青绿色、青蓝色、青白色等,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宋代瓷器的胎体质地较为细腻,制作工艺更加精湛。

4. 元代瓷器:元代瓷器的特点是釉面厚重,色彩浓烈,造型庄重。

元代瓷器的胎体较厚实,釉面较厚,釉色多为青白色或青绿色。

元代瓷器的造型多为大器型,如大碗、大盘等,且常常装饰有浮雕、刻花等工艺。

5. 明代瓷器:明代的瓷器以青花瓷和景德镇瓷为主要类型。

明代瓷器的特点是釉面洁白,色彩鲜艳,造型多样。

明代的青花瓷以其独特的青花装饰而闻名,青花的图案多为花鸟、山水等自然景观,给人以自然清新的感觉。

景德镇瓷器则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精美的装饰而著称,被誉为“瓷中瑰宝”。

6. 清代瓷器:清代的瓷器延续了明代瓷器的特点,但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清代瓷器的特点是釉面晶莹剔透,色彩鲜明,造型庄重。

清代的青花瓷在装饰上更加丰富多样,青花的纹饰多为人物、花鸟、山水等,展现了清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不同朝代的瓷器在制作工艺、釉面色彩、造型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瓷器的制作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人们对瓷器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不同朝代的瓷器在外观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唐代白瓷的特征和鉴别要点

唐代白瓷的特征和鉴别要点

唐代白瓷的特征和鉴别要点唐邢窑白釉壶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黄堡镇窑。

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也开始烧造白瓷。

唐邢窑白釉皮囊式壶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

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

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

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

邢窑白瓷多是素面无装饰,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常常采用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

唐邢窑白釉小壶唐初定窑瓷器胎质较粗,胎色为青灰色,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己烧结;白釉器物内璧施满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润,积釉处呈灰色。

唐代中期,胎土经过仔细淘洗,胎质坚硬,胎色纯白,釉直接施于瓷胎上,无化妆上,釉色乳白,个别积釉处呈灰绿色或浅青白色,釉质细洁失透。

晚唐至五代时期胎土质地此前期更细,胎壁薄而轻巧,釉质细洁,呈乳白色,器物除底足等接触面外,均施满釉。

北宋定窑白釉刻划花石榴纹碗晚唐五代直到宋初,定窑还有一种带有"官"或"新官"款字的精白瓷,其基本特征是:胎薄轻巧,质地细洁,呈纯白色;釉面滋润,釉为乳白色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满釉。

一般讲,"官"、"新官"款宇刻在胎薄细腻、制作精巧,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器物上的,属于唐、五代时期;刻在釉色白或白中泛黄或部分微微闪青,有时带有刻划花装饰器物上的,属于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烧法烧成,口沿无釉并带有刻划花装饰的器物上的,则属于北宋后期。

鉴定德化白瓷的要点(深度好文!)

鉴定德化白瓷的要点(深度好文!)

鉴定德化白瓷的要点(深度好文!)孔夫子说,必也正乎名,名不正,则言不顺。

陶瓷是人,陶瓷是历史,陶瓷是中国,陶瓷是文化,陶瓷是艺术,陶瓷是科技,陶瓷是形象,陶瓷是情感。

世界陶瓷的发展历程就是人类不断追求瓷器白如玉的过程,而最好的玉质瓷就是德化的“中国白”。

在北宋的初中期,景德镇开始试烧白瓷,但是因为他们历史上是烧青瓷不同北方地区的馒头窑,所以窑中的火焰婚气氛以及氧化还原就造成了误打误撞的做出了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的青白瓷来,这种瓷被称作是“色白花青”,它的釉色是白中泛青色的,尤其是釉烧厚的地方,会青感明显,整体用料是通透明丽的,胎质温润如玉,普遍的釉质薄,器物上的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景,所以被称为映青或者照青。

白瓷最早创烧于东汉之前,唐代有名的过渡性灰白瓷邢窑,到北宋早期的白瓷定窑,汝窑。

元代白瓷是白中含青,白瓷出现倒退现像。

明代又恢复白瓷的本像。

中国瓷器制作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除了高贵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艳丽的彩瓷外。

素雅的白瓷也是人们喜爱的一个品种,虽然看上去没有斑斓的花纹和艳丽的色彩,但在朴实无华中,它展示给人们的是那自然天成的美。

德化瓷塑的制作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塑造人物,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直接捏塑成型,人物主体部多挖空。

另一种是模制人物,翻制模具后再注浆或拓印成型,人物主体部多为实体。

明中叶前后,建白瓷是用氧化焰烧而成,、故轴色会呈闪黄、闪红或米色。

此后,由于窑的构造和燃料的变化,就变为淡青色的白釉。

又在清代烧制的产品火度比明代低,瓷质腴润比明代时差,但彩瓷技术则在其时兴起。

清康熙年间,民间及外销的需要,则以发展青花瓷为主。

到了乾隆时代,又开始盛行五彩瓷,因它以一个器物遍布各种花色,其彩工精致,花样逼真,质地不亚于粉彩,并传人江西景德镇,还外销于日本等地,因此,建白瓷也渐渐被新兴的青花瓷和五彩瓷所冲击了。

德化窑从宋元时期就拓展海外市场,漂洋过海将一批批德化白瓷送往海外销售,把中国的优秀瓷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著名白瓷特征及其鉴别(1)
1. 唐代白瓷
自北朝北齐始,白瓷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中国开始出现青、白两大瓷系并驾齐驱的局面。

白瓷的真正成熟则是在唐代,主要产地是河北的邢窑和河南的巩县窑。

唐代邢窑的白瓷有粗细之分,以粗者居多。

粗白瓷在胎釉之间敷一层化妆土,釉色银灰,积釉处泛青或泛黄,施釉时器内满釉,外壁施釉不足,光素,无纹饰,造型以各式碗为主,此外有注子、枕等,用叠烧法烧成,碗心多留有支具烧痕。

细白瓷胎骨洁白致密,叩之有金玉之声,能作乐器演奏,音色清越激场。

邢窑细白瓷类似冰雪,釉的白度很高,在堆釉处呈水绿色,制作规整,碗为玉壁底,一般品底部不施釉,高级品施白釉以示区别。

河南巩县窑从唐初开始生产白瓷,唐中期达到高峰,开元天宝后逐渐减少。

巩县白瓷的质量很好,曾作贡品给皇室使用。

器物以日用碗、盘为主。

另外唐代北方的曲阳窑白瓷、密县窑白瓷及南方景德镇窑的白瓷也有相当的成就
2. 元代卵白釉瓷
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又一新品种,其色白中闪青,釉质凝练呈失透状,类似卵白,故称"卵白釉"。

元代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卵白釉瓷,器壁上往往印有"枢府"二字,故卵白釉瓷又称"枢府"瓷。

另有印"太禧"、"福禄"、"玉"等字铭器物传世。

卵白釉瓷装饰以印花为主,题材常见有缠枝花卉、龙纹等,龙纹中双角五爪龙纹为宫廷专用。

造型有碗、盘、高足碗等,常见典型器物为一种小足、平底、敞口、浅腹的折腰碗。

历代著名白瓷特征及其鉴别(2)
3. 明甜白釉瓷
明代永乐年间出现了著名的永乐甜白釉,釉质细腻莹润,微含肉红色,给人以甜的感觉,称"甜白",也称"填白"。

永乐白瓷胎薄如纸,洁净如玉,几乎只见釉不见胎,能映见手指螺纹,胎上划纹更清晰可见。

因其薄如蛋卵,故有人称之为"卵幕"。

永乐甜白瓷主要以胎上刻划为装饰方法,且基本上都刻于内面,所饰暗花刻纹和印纹可迎光透视。

其轻盈秀丽之态,前代白瓷无法比拟。

宣德甜白釉瓷仍有相当数量传世,宣德官窑甜白釉瓷与宣德其他器物一样,
有细桔皮纹。

宣德甜白的色泽与永乐略有差异,白中含极淡青色,有少数缩
釉细点。

宣德和永乐甜白瓷纹饰有以下几个区别:一是永乐白瓷纹饰刻于内壁和里心,宣德纹饰刻于外壁和底面;二是纹饰永乐简约,宣德繁复。

明代甜白瓷的主要成就在永乐、宣德两朝。

但宣德以后白瓷生产从未间断。

白瓷是明代祭器中的主要品种,历朝都在烧制,但釉色都不是永乐白瓷微红的"甜"白色。

4.德化白瓷
福建德化窑创烧于宋代,宋元时期烧青白瓷,明代盛烧白瓷,清代又有进一步发展。

明代的德化白釉均极纯净,润若凝脂,是纯正的白釉,又称"乳白"、"象牙白"、"绒白",国外则称为"猪油白"。

明初德化白釉的釉色为白中含极淡肉红,明代中期产品带奶油黄色,明末的为奶油白色。

清初的产品已折中闪青。

德化白瓷的胎质均白净致密,透光性好,这是纯净高雅的德化白瓷的优点。

同时,硬脆易损也是其特点。

德化白瓷产品有爵杯、梅花杯、香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明代以生产供器和瓷塑为主,清代以生产碗、壶等日用器皿为主。

德化白瓷的代表作品是佛像和其他人物塑像,代表作品有白瓷观音、达磨等塑像。

这类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