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根《论读书》一文中的论证方法
谈读书培根 培根《谈读书》教案(4篇)
![谈读书培根 培根《谈读书》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80a4d2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70.png)
谈读书培根培根《谈读书》教案(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为了加深您对于谈读书培根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4篇培根《谈读书》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培根《谈读书》教案篇一一、课文内容分析《古人谈读书》由三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
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三句话。
一句写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第二句写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第三句是说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第二则选自朱熹《童蒙须知》(一作《训学斋规》),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眼看、口诵。
“心到”,是“三到”中较重要的,用心思考了,自然就会看得仔细,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
文中“常”和“急”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常用义不太一样,“常”是曾经的意思,“急”是重要、要紧的意思。
第三则选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告诉我们:读书首先要立下志向,这样才能不甘落后;其次要有见识、有见地,知道学海无涯,才不会容易满足;较后还要有恒心,只要持之以恒,就没有完不成的事。
这三方面缺一不可,都做到了,才能学有所成。
“盖”是用在句首的语气词,“断”在这里是“一定、定”的意思。
“河伯观海”的典故出自《庄子秋水》,说的是河神河伯从自以为了不得,到认识到自己目光短浅、缺乏见识的故事。
这里用河伯观海和井蛙窥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课文配有古人席地而坐,手执竹简展卷苦读的插图,和文章主题相互呼应。
二、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读书的好处已经有所体会,能对“读书明智”达成共识。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得了一些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但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理解句意仍然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引导学生恰当使用借助工具书、借助注解、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等方法,关注古今异义,来理解文意。
书作文之浅谈培根《论读书》一文中的论证方法
![书作文之浅谈培根《论读书》一文中的论证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f3fa50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7.png)
书作文之浅谈培根《论读书》一文中的论证方法浅谈培根《论读书》一文中的论证方法译的版本。
《论读书》一文自由畅达地发表了对读书的种种看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告诉读者:读书的目的——消遣、装饰、增长才干,读书的方法——浅尝、吞咽、咀嚼,读书的作用——塑造人的性格,改善精神缺陷。
从文体上来说,培根的《论读书》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散文作品,因为这篇文章没有依靠文学性、形象性的语言进行抒情,通篇都是在发表议论。
但是这篇文章又不像我们脑海当中的“议论文”,因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虽然提出了很多观点,发表了许多见解,但是并没有像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那样就行有条理系统性的论证。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寻出一些论证方法来。
笔者在讲授本课时通过和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让学生在明白本文作者的意图下,增长一些议论文文体知识,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树立明确的读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积极读书、读好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比喻论证:让道理通俗易懂,容易为读者接受《论读书》一文运用最多的是比喻论证,比喻论证其实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的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讲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平易生动,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容易接受。
如文中第四自然段中所写“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这一句话以未经人工培育的“野生的花草”来比喻“人的天性”,以对于野生的花草的“修剪移栽”来比喻人的“求知学习”,两个比喻句配合得天衣无缝,恰当而又巧妙。
作者在文中运用这两个比喻的目的是为了生动地论述本段第一句话“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这一观点,通过这两个比喻句,可以说达到了这一观点易于为读者感知的目的。
再如文中第七段所写到的“书籍好比食品”,将书籍比作食品。
该段运用这个比喻句开头后,接连运用多个比喻句来继续进行论证。
“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
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培根《论读书》赏析
![培根《论读书》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29e9c484254b35eefd3439.png)
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Of Study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exact and writing an ______man.” --Francis Bacon
阅读使人充实, 交谈使人机智,
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
培根的Of Study一文,写 于四百年前。在今天的英国, 此文当属古典文论,其用语不 仅典雅,而且古奥,甚至玄秘。 四百年前的语言,既便是当时 通俗透顶的平民口语,在今人 听来,亦充满“古色古香”之 感。
培根是四百年前英国的哲人 名士,学富五车,文震朝野,其 散论札记当时亦属上乘之作。在 四百多年来的英国文学史上,培 根的文论以其思想精深、艺术精 湛和文学精绝而风骚独领。其在 英国文学与思想界之影响,颇似 唐宋八大家之在中国,历久弥新。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浅谈王佐良译《论读书》
![浅谈王佐良译《论读书》](https://img.taocdn.com/s3/m/5456df323968011ca300916d.png)
浅谈王佐良译《论读书》《论读书》是弗朗西斯.培根《论说文集》中的不朽之作。
文章整篇具有言简意赅,机智深刻,结构精悍,警句迭起的特点。
它有数种译文,而其中又数王佐良的译本最为经典而广为流传。
因此,本文仅通过对王佐良译文与原文的对比来简单谈谈中英文行文的差异,从而达到的不同的效果。
首先我们先从修辞手段着手,看看译文为追其文体效果而采用的方法。
在培根的《论读书》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排比句,排比的次序一般由轻到重,由低潮到高潮。
这种排列方式使语言简洁明了,结构精致对称,形成视觉上的匀称美。
王的译文也真是恰倒好处的回应了这种气势。
表达出了要表达的强烈的感情,突出了所强调的内容,同时又增强语言的气势。
同时,原文的排比不约而同的使用了省略,因为大家都知道,英语会尽量避免重复。
在培根的《论读书》中有许多这样的句子,例如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为了避免重复而省略动词。
但是对汉语而言,最好是不能省略,所以而这些动词在王佐良的译文中却全都重复出现。
比如在王的对应译文中,王的翻译文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从王佐良的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英文在对待前文中已出现的动词时的差异。
足见王的深厚的汉文功底。
汉语讲究均衡美,经常有意运用相同或相似的文字或句子来突出要表达的意思,增加文采,以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弗朗西斯·培根的《论读书》语言形式为内容而服务,句子结构和词汇的明显选择最能体出作者的思维结构。
我们对《论读书》中短小精悍的句子、工整匀称的排比、重点突出的省略进行了分析。
这些修辞手段产生的文体效果是其它语言形式很难替代的,通过这些语言手段表达的思想更是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此外,我们还发现,培根使用的大多数排比句都带有平衡对称的节奏特点,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使读者享受语音节奏带来的和谐美,可见,从修辞方面来分析文体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得出结论:王的译文真正做到了天然合一。
2023最新-《谈读书》教案设计 古人谈读书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谈读书》教案设计 古人谈读书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96e256d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2.png)
《谈读书》教案设计古人谈读书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4篇《《谈读书》教案设计古人谈读书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谈读书》教案设计古人谈读书教案篇一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安排1课时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名言警句: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谈读书》教案
![《谈读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7c20fda216147916112834.png)
《谈读书》教案《谈读书》教案《谈读书》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过程与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展示学习目标: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二、自学过程:1、简介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2、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3、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缺陷。
三、交流展示,探究课文内涵: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
“全凭观察得之”4. 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的含义。
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
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培根论读书赏析
![培根论读书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8f61d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78.png)
培根论读书赏析1. 培根谈读书名句赏析《谈读书》是一篇名文,文章中的许多精彩语段,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等,都已经成为人们熟悉的格言警句。
它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
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
文章是从三个层面来展开论述的:首先,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止,谈读书的益处。
作者开篇直接点题,认为读书有三大益处:怡情、傅彩和长才。
然后从正面对它们分别加以阐述,可谓要言不繁。
随后话锋一转,又从反面指出在求知上可能出现的误区,即“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不可”。
其次,谈读书的方法(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应分别采取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方法,且读书应当和作笔记、作文相结合,学以致用;还应根据个人性情、需要分别对待。
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学问改变气质”(王佐良译作“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的立论更加完整,论证更加严密,写法上又前后呼应。
2. 培根的谈读书句子赏析,很急拜托啦谈读书①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赏析:运用比喻,形象而生动,寥寥几语,道出读书的重要性,求知和学习可以让人获得知识,从而一改变人的命运,所以我们的一生都要读书,通过读书获取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读书来改善。
②“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赏析:排比的运用,对仗工整,将读书之于人的好处娓娓道来。
③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
谈读书教案7篇
![谈读书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e154850d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f5.png)
谈读书教案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案策划、工作计划、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copywriting planning, work plan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s, speech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谈读书教案7篇《谈读书》是一部优秀的传世名著,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宝贵的阅读启示。
培根谈读书教案篇
![培根谈读书教案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34e9e5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78.png)
培根谈读书教案篇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1)名言警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皮果夫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论读书培根中心论点
![论读书培根中心论点](https://img.taocdn.com/s3/m/1a209ba5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6e.png)
论读书培根中心论点
在现代社会,读书一直被视为提升个人修养、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培根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哲学家和作家,提出了许多关于读书的重要观点。
其中,他所倡导的“读书培根中心论点”尤为引人关注。
培根认为,读书是个人修养和进步的关键。
在他看来,读书应当以“深入挖掘内在意义”为中心,而非片面追求数量。
他主张应该精读少量优质著作,而非浅尝辄止,这样才能真正获取知识和启发。
培根相信,通过深入阅读,人们可以开阔视野、提升思维能力,并获得更深刻的见解和体验。
另外,培根也提到了读书应该注意“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
他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堆砌知识,更应该思考和质疑所阅读的内容。
只有通过不断质疑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著作的内在意义,才能通过读书获取更深层次的真知。
此外,培根还主张读书要有目的性和系统性。
他认为,读书应当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而非漫无目的地浏览书籍。
只有根据自身需求制定读书计划,并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才能够在读书中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综上所述,培根的“读书培根中心论点”强调了深入阅读、思辨性阅读以及目的性阅读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从阅读中真正受益,获取知识、启发思考,并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通过深入阅读,人们可以开阔视野、提升思维能力,并获得更深刻的见解和体验。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堆砌知识,更应该思考和质疑所阅读的内容。
只有通过不断质疑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著作的内在意义,才能通过读书获取更深层次的真知。
培根的《论读书》赏析
![培根的《论读书》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479ad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e.png)
培根的《论读书》赏析(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
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是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
)Of Studies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
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
处世行事时,知识意味着才干。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学识渊博的人方能办到。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a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 读书太慢的人易惰,为装潢而读书是做作,完全按照书本断事则是学究故态。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同步训练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同步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99658ed302020740bf1e9b1f.png)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不求甚解》和《谈读书》两篇短文都是驳论文。
B.《谈读书》在运用论证方法时,主要采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C.《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三个层次结构全篇。
D.“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二、作文2.培根在《谈读书》提道:“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两句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鲜明有力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请你使用其中任意一种论证方法写一个片段,谈一谈你对读书的看法。
三、综合性学习3.学完了《谈读书》后,班级准备举办一次“读书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拟标语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活动二)设计开场白请你为“读书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
(50字左右)(活动三)谈读书方法在活动中,同学们都认为读书要有好方法,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有收获。
请谈谈你对读书方法的认识。
4.“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4月23日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很多人习惯称之为“世界读书日”。
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与“读书”相关的表达。
(1)(名言)阅读下面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请总结出这些名言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怎样的共性。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
——都德(2)(名篇)初中阶段读过的文章中不乏涉及到古人读书的作品。
请完善下面的知识卡片。
(3)(名法)下面语句都是谈读书方法的,选择其中你比较赞赏的一则..........,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一谈你对这个读书方法的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0693c7b1b90d6c85ed3ac606.png)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二、作者简介《谈读书》的作者为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不求甚解》的作者为马南邨(cūn)(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怡yí情:使心情愉快。
傅fù彩:涂上色彩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jié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jiáo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zhì碍ài:不通畅。
吹毛求疵cī:可以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狡黠xiá:狡猾,刁诈。
开卷有益:指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所收获。
二、主题概述《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告诉人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读书,指出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激励人们认真读书、完善自我,对青少年读书学习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此篇需背诵。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原话,揭示了其中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
在批驳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的正面主张。
三、技法品析《谈读书》1.说理透彻,方法多样。
作者综合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显得更有说服力。
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读书的作用,让深奥的哲理显得通俗易懂。
培根《论读书》赏析
![培根《论读书》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211e38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ed.png)
培根《论读书》赏析【作者小传】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哲学家,他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后在文学和哲学上取得了不菲成就,还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
代表作有《论说文集》《培根随笔》和《自然界的大事》等。
【阅读指导】本文选自《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是英国散文的开山之作,语言简洁,文笔优美,富含哲理,在世界文坛也有较高的地位。
它影响了很多国家的读者,其中不乏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如莎士比亚、莫泊桑等。
培根在随笔中表达了个人对生活各个角度的看法和观点,不少名言警句都出自他之手,比如“知识就是力量”。
这篇文章是培根对读书意义、作用和方法的阐述,是一篇教导人们如何读书的名篇。
我们学会读好书、掌握读书方法,这样才能节省自己的精力,从书中攫取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这篇文章适合在周末闲暇的时候朗读,以此反省自己,是否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朗读时,语调平缓,注意节奏,边朗读,边自省。
除了这篇文章,《培根随笔》的其他文章也极适合一个人朗读,可以自行找来朗读。
【原文欣赏】读书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也能陶冶人的情操,是最适合独处一室的消遣。
读书有助于高谈阔论时旁征博引,读书有助于处世时做出明智的判断。
有的人可以通过丰富的经验对细枝末节进行分析和判断,不过,如果想要统筹全局,还是要进行系统的知识整理和归纳。
读书太慢,会让人产生惰性;太过注重语言的华丽,会显得矫情;照搬书中的条文,会给人一种食古不化的老学究形象。
读书可以弥补后天的缺陷,经验是对书本知识的补充。
那种生而有才的人就像是天生的花草,读书就是对它的枝枝叶叶进行修剪、嫁接;如果只知道读书,而不懂得将知识用于实践,读再多的书也于事无补。
有一技之长的人对读书不屑一顾,无知的人对读书唯有羡慕,只有明智之士才会好好利用读书,但是读书并不是用来四处炫耀的,其用处也不在书本之内,应在书本之外多多观察。
读书时,不必对作者求全责备,但是也不能对书中所言尽信,应对其进行推敲和思考。
培根论读书赏析
![培根论读书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9f3f0f0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7.png)
培根论读书赏析1. 培根谈读书名句赏析《谈读书》是一篇名文,文章中的许多精彩语段,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等,都已经成为人们熟悉的格言警句。
它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
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
文章是从三个层面来展开论述的:首先,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止,谈读书的益处。
作者开篇直接点题,认为读书有三大益处:怡情、傅彩和长才。
然后从正面对它们分别加以阐述,可谓要言不繁。
随后话锋一转,又从反面指出在求知上可能出现的误区,即“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不可”。
其次,谈读书的方法(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应分别采取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方法,且读书应当和作笔记、作文相结合,学以致用;还应根据个人性情、需要分别对待。
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学问改变气质”(王佐良译作“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的立论更加完整,论证更加严密,写法上又前后呼应。
2. 培根的谈读书句子赏析,很急拜托啦谈读书①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赏析:运用比喻,形象而生动,寥寥几语,道出读书的重要性,求知和学习可以让人获得知识,从而一改变人的命运,所以我们的一生都要读书,通过读书获取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读书来改善。
②“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赏析:排比的运用,对仗工整,将读书之于人的好处娓娓道来。
③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
《谈读书》教案优秀5篇
![《谈读书》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6d98da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8a.png)
《谈读书》教案优秀5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及名言警句。
2、品析文中简练、警辟的语言。
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讨论、合作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品析文中简练、精辟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氛围,谈话导入同学们是初三的学生了,十年寒窗苦读,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在漫长的读书旅程中,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感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谈读书》,去聆听他精辟的见解,去感受他简练有力的语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生共读课文,校正字音。
2、师生共同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再读课文,品析探究1、找出喜欢的句子,交流阅读体会。
点拨示例:(1)选段:“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评析:这句话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使得出的“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论断有说服力,令人信服。
(2)选段:“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评析:用“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栽”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2、总结论证方法。
四、小结归纳,拓展延伸1、小结《谈读书》一文中的内容和特点。
2、阅读培根其它随笔中的名言警句,并选取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总结,升华情感六、布置作业围绕课堂上谈到的你所感兴趣的话题提取观点,试着给它配上论据,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写一篇议论文。
七、板书设计:15、短文两篇谈读书(培根)1、读书的目的对比论证2、读书的方法比喻论证3、读书的作用举例论证鮀浦中学:谢白雪教师导入新课:我们是初三的学生了,十年寒窗苦读,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在你漫长的读书历程中,你收获了什么?生:读书使我收获了知识,增长了才干,陶冶了情操!师:恩很好,读书使这位同学收获了很多,那么书应该怎么读?读书又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谈读书》,去聆听他精辟的思想,一起去感受他那简练有力的语言!板书课题。
关于谈读书的事实论据
![关于谈读书的事实论据](https://img.taocdn.com/s3/m/72557207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b2.png)
关于谈读书的事实论据1. 用培根谈读书的明言警句写论据《谈读书》是一篇名文,文章中的许多精彩语段,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等,都已经成为人们熟悉的格言警句。
它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
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
文章是从三个层面来展开论述的:首先,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止,谈读书的益处。
作者开篇直接点题,认为读书有三大益处:怡情、傅彩和长才。
然后从正面对它们分别加以阐述,可谓要言不繁。
随后话锋一转,又从反面指出在求知上可能出现的误区,即“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不可”。
其次,谈读书的方法(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应分别采取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方法,且读书应当和作笔记、作文相结合,学以致用;还应根据个人性情、需要分别对待。
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学问改变气质”(王佐良译作“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的立论更加完整,论证更加严密,写法上又前后呼应。
2. 有没有关于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的人的论据自己选吧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培根《论读书》的审美凝结
![培根《论读书》的审美凝结](https://img.taocdn.com/s3/m/63124f5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68.png)
培根《论读书》的审美凝结培根的《论读书》是一篇经典的文章,它不仅充满了智慧和洞见,还体现了深刻的审美凝结。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培根如何通过审美凝结展现读书的审美价值,并分析具体应用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这篇不朽的杰作。
审美凝结指的是在文学、艺术等创作中,通过某种独特的手法或表现形式,将创作者的审美情感和思想理念凝固在作品中的过程。
在培根的《论读书》中,审美凝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严谨的逻辑结构和深入人心的主题,培根将读书的审美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
要应用审美凝结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可以培根在文章中使用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这些手法不仅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还体现了培根对读书的独特见解。
可以分析培根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抽象的读书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读书场景中。
可以探讨培根如何通过对比、反问等手法,突出读书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培根的《论读书》中,有很多实例可以证明其所体现的审美凝结。
例如,培根在论述读书的方法时,使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
他强调了“用两只眼读书”的重要性,即要结合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培根还通过对比读书与不读书的人,反问“不读书的人在生活中能拥有多少精神财富?”来突出读书的价值。
本文通过分析培根《论读书》中的审美凝结,探讨了其在读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方法。
通过培根独特的写作手法、严谨的逻辑结构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读者可以更好地欣赏这篇不朽的杰作。
也希望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应用审美凝结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体验和人生境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真谛,也间接提到了翻译的重要性。
翻译不仅能使我们接触到不同语言和文化,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培根的《论读书》进行三个不同译文的比较,探讨翻译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论读书》是培根的一篇著名散文,探讨了读书的益处和方法。
这篇文章有三个广为人知的中文译文,它们分别来自张稷铨、王佐良和徐奕春。
《谈读书-培根》
![《谈读书-培根》](https://img.taocdn.com/s3/m/f04c62617e21af45b307a811.png)
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使心情愉快。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碍: 不通畅。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要诀:重要的诀窍。
掌握下列四字短语 高谈阔论 练达之士 大而无当 全神贯注 孜孜不倦 天资聪颖 欺世有术 诸如此类
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正面论证、排比
4、揣摩文中的这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 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①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②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
反面论证、对比论证
㈠读书目的 谈 读 书
• 如《春》、《雄关赋》的语言美; 《故乡的榕树》的人情美等。
助 读 法
• 助读法,就是利用书、报、光盘、 磁带上的精美的文章来帮助我们 阅读理解作品的一种方法,
• 如配乐诗,电视散文等。
摘读法、圈点法
• 把读书过程中精彩的文章、 片段、句子等加以摘录、 圈点。包括笔记摘录,电 脑下载,圈点划线、评注 等。
关于札记
本文选自邓拓《燕山夜话》,属 于札记。这类文章短小、内容集 中一事一议,由于多从生活实际 中的感受选定题目,所以往往切 中人们的思想状况。又由于作者 知识丰富,旁征博引,所以文章 往往引人入胜,特别是对青少年 很有教益。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 “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 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 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 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浅尝辄止,含贬义。
合作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培根《论读书》一文中的论证方法
作者:王钰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年第02期
《论读书》一文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著名作品,在国内有很多译本,其中,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选入了这篇文章,是何新翻译的版本。
《论读书》一文自由畅达地发表了对读书的种种看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告诉读者:读书的目的——消遣、装饰、增长才干,读书的方法——浅尝、吞咽、咀嚼,读书的作用——塑造人的性格,改善精神缺陷。
从文体上来说,培根的《论读书》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散文作品,因为这篇文章没有依靠文学性、形象性的语言进行抒情,通篇都是在发表议论。
但是这篇文章又不像我们脑海当中的“议论文”,因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虽然提出了很多观点,发表了许多见解,但是并没有像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那样就行有条理系统性的论证。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寻出一些论证方法来。
笔者在讲授本课时通过和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让学生在明白本文作者的意图下,增长一些议论文文体知识,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树立明确的读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积极读书、读好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比喻论证:让道理通俗易懂,容易为读者接受
《论读书》一文运用最多的是比喻论证,比喻论证其实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的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讲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平易生动,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容易接受。
如文中第四自然段中所写“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这一句话以未经人工培育的“野生的花草”来比喻“人的天性”,以对于野生的花草的“修剪移栽”来比喻人的“求知学习”,两个比喻句配合得天衣无缝,恰当而又巧妙。
作者在文中运用这两个比喻的目的是为了生动地论述本段第一句话“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这一观点,通过这两个比喻句,可以说达到了这一观点易于为读者感知的目的。
再如文中第七段所写到的“书籍好比食品”,将书籍比作食品。
该段运用这个比喻句开头后,接连运用多个比喻句来继续进行论证。
“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
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主要论述了读书的三种方法:浅尝、吞咽、咀嚼,也即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就可以了,再没有必要进行深入阅读;有的书只需要了解其中的梗概就行了,没有价值进行细致阅读;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
就像吃有营养的东西一样,一定要细嚼慢咽才能得到良好的消化和吸收。
把书籍比作食品,把吃食物的三种方式比作读书的三种方法,不但新颖而且生动,利用读者所熟悉的事物进行说理,让读者在阅读之后细细回味,最终决定选择哪种方法去读书,才能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
二、对比论证:让分析更透彻,理解更容易
对比论证,顾名思义,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事物进行对比,通过将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进而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所需要论证的结论得出结果。
在《论读书》一文中,有一处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文中第五段写道:“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
”在这里,作者通过“轻鄙”“羡慕”“运用”三个词语,通过对比,极为准确地分析了不同的人对待学问的不同态度,“狡诈者”看不起学问,故而成为“狡诈者”,“愚鲁者”只懂得做旁观者“羡慕”学问,故而成为“愚鲁者”,从而得出只有头脑聪明、明察事理的人才会用心、用神去读书,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将读书所得予以运用。
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习得知识,增长见识,提升素养,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学以致用。
只有将所读的书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才能算是“聪明者”。
三、归纳论证:使结论在论述过程中得以明确
归纳论证是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一一阐述,最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结论。
《论读书》一文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那段话就是运用归纳论证的方法。
文中第十一段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这一段,作者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了“读史”、“读诗”、“演算”、“哲理”、“道德”、“逻辑修辞”的作用,然后再予以总结和归纳,最后得出结论“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告诉读者读书的一个大作用。
排比句式的运用,使句子句式整齐,层次清晰,增强了论述的气势。
归纳论证的运用让论点通过排比句式层次分明地显现出来。
《论读书》一文第十二段也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手法。
第十二段主要论述了“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这一观点,分别使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和归纳论证三种论证方法,其中本文最后一句话“这种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治疗”一句对前文所类比的事项,所举例的论证进行归纳,最终得出这一结论。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编者孙绍振先生认为《论读书》一文“属于随笔一类”,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
整篇文章就是在宣布作者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也没有引用什么经典来加强自己论点的可信度”,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前文的分析和阐述,对《论读书》一文的论证方法有了系统的归纳和了解,相信阅读过《论读书》一文的同学和老师一定会有所收获。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乐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