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师德失范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教师师德失范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管剑李传坤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 438000)
摘要:在当前社会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一些不正之风和不良的价值取向干扰了相对纯洁的高校校园,致使部分教师暴露出师德失范现象。本文列举了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表现,分析了其原因,研究了治理对策,以引起社会和高校的重视。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失范;原因;对策
师德是指教师职业道德,具体指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可以说,教师师德水准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兴衰。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师德虽然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与这个职业不相符的音符,出现了“师德失范”的现象。少数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失去了教师应有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功利冲淡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笔者列举了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表现,分析了其原因,并研究了可行有力治理对策。
一、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长期以来,大批高素质人才的输出赢得了社会对高校的尊重。但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导致高校教师群体中出现了各种职业失范现象,特别是作为教师灵魂的“师德”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理想信念淡泊。当前部分高校教师理想模糊、信念缺失、淡化追求,缺少责任感、使命感和神圣感。主要表现在于:有的教师满足做好本职工作,只注重名利地位和荣辱得失,淡化了教师“弘扬蜡烛精神”的传统观念;有的把教育事业当作谋生的手段,通过巧立名目,违规举办辅导班,大揽不义之财;有的以离经叛道为时髦,借口学术探讨,在课堂上、讲座中公然散布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观点,攻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有的崇洋媚外,公开宣扬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用西方的所谓民主自由否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这些表现严重影响到了高校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敬业精神淡化。党和人民要求高校教师勇担大任,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做爱岗敬业的典范。但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教师敬业精神淡化,主要表现在于:有的注重追求物质利益,置学校和学生的利益于不顾,把从事教师工作作为
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有的将教师职业当做跳板,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第二职业,从而教学上敷衍了事,上课照本宣科;有的教师创新意识不强,教学方法老套,喜欢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创新缺乏探索和研究。这些行为严重违背了高校师德建设的宗旨。
(三)育人意识淡薄。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但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重教书、轻育人”或者“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表现在于:有的教师缺乏爱心、缺乏对学生应有的理解与尊重,遇到问题不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而是简单粗暴,态度生硬;有的教师只管教书,不育人,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道德品质不了解,对学生课上课下的违纪违德现象视而不见,只尽“授业”之职而不知“传道、解惑”之责。
(四)学术道德下滑。近几年,我国高校几乎都打出了“科研先导”的大旗,科研成果在教师评价中占的比重过大,导致有的高校教师根基不牢、学风浮躁,弄虚作假、急功近利,学术论文粗制滥造、篡改数据、抄袭剽窃、枪手代写、花钱买版面等学术腐败现象频频出现,严重影响了高校良好的学术氛围,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五)师表作用缺乏。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但在现实中部分教师表现出师表意识淡薄现象:有的教师纪律意识淡薄,不遵守社会公德和秩序,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上课自由散漫、迟到早退、吸烟、接手机,仪表不整洁,举止粗俗;有的教师道德水平低下,不顾师道尊严、礼义廉耻,考试送感情分、泄露考题、卖“优秀”指标和推研名额等,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以致走上犯罪道路;甚至有个别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信口开河,借一些个人成见和怨气任意发牢骚或表露不满情绪,给学生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二、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影响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的社会影响,也有微观的个人原因;既有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内在主观因素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一)高校重师能轻师德,师德教育不力。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个人主义占据了上风,社会日渐宽容,私人生活具备了很大的自由空间,与此相应,功利主义观念盛行,道德评价观念淡化,工作能力成为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社会
在选人用人时,主要看求职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道德素质、品性表现等只是参考,这种重智轻德的思想观念同样存在于高校中。高校不仅在人才引进、培训、考核等环节存在“重才轻德”现象,甚至在职称职务、荣誉称号、学科带头人等评审工作中,一般也只注重其科研、课时、学历、职称等硬性条件,很少把个人的政治素养、师德、师风方面的内容列人考查范畴,导致高校师德问题长期被忽视,师德建设有名无实。这种重业务、轻政治,重师能、轻师德,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说明高校对师德教育不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弱化。
(二)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教师价值观扭曲。市场体制改革不仅带来经济社会的变化,也带来思想价值观念及道德评价标准的改变,给高校师德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改革开放使传统道德价值观念受到强大冲击,造成社会道德生活失序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混乱,很多人把追逐金钱和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理想目标,把金钱作为衡量价值大小的标准,导致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滋生。高校不是世外桃源,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多教师开始更多地关注工作与经济回报的关系,不择手段追求经济利益,享乐思想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不断弱化,抛弃了教师应有的职业精神、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看到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及权钱交易等现象日趋严重,导致少数教师心理失去平衡,价值观发生偏移。
(三)高校师德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高校师德制度缺失和制度建设滞后是导致师德问题持续存在的根本原因。首先,师德规范和师德评价体系的缺失导致师德标准空泛化。我国至今没有制定出一部统一的高校师德规范,高校师德评价缺少统一的标准,考核程序也非常空泛,使得师德建设难于落实。其次,师德考核奖惩机制不到位导致师德要求虚幻化。高校在年度考核时,几乎都把师德放在重要的位置,建立各种奖励制度,特别是把师德跟岗位聘任、职称评定挂钩。但在我国高校的师德考核奖惩制度普遍存在不能落实问题,教师在晋职晋级时,往往只是以科研成果和教学质量为主要依据,忽视了师德在教师总体考核中的比重和作用。第三,培养教育机制不完善导致师德退化。师德和其他职业要求一样,需要教师经历一个严格的教育、培养到成熟的艰难历程。但在高校职业培训中,大都把师德建设视为“虚”,把专项技能看做“实”,淡化了师德要求;而且,我国高校师德培训只有岗前培训机制,很少有学校制定在职培训机制,导致高校师德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