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老师”称谓泛化的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老师”称谓泛化的原因摘要:“老师”是社会各界对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员最为尊敬和亲切的称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称为老师的人几乎涵盖了社会各行各业,老师已经不再是带有职业内涵的称谓,而是变成了一种社会的泛称,甚至变成了普通人的交际称呼。文章主要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老师”词义的演变趋势和泛化原因。

关键词:老师称谓原因

the reasons for the extensive use of “teac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abstract:“teacher” is a respectful form of address towards those who are engaged in education. under new historical situation, person who is called teacher nearly cover all trades and professions. teacher is not an address,which carries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 but becomes an extensive use of society.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teacher” and the reasons of its extensive u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key words: teacher; form of address; reasons

所谓“泛化”,不同类型的称谓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社会称谓语的泛化指的是用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特征的称谓语称呼不具有

这种社会关系特征的人(苏静,路佳,2002)。老师的称谓原来是流行于教育界,一般特指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人;后来发展到对

某些具有特别学识专长或技能的人也称之为老师;现在,被称为老师的人几乎涵盖了社会各行各业,老师已经不再是带有职业内涵的称谓,而是变成了一种社会的泛称,甚至变成了普通人的交际称呼。20世纪末至今,“老师”作为一种称谓语在社会上悄然流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社会发展变化的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大众文化心理。社会性称谓语按照它们的交际功能又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社交称谓、关系称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关系称谓是反映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老师、朋友、同志、师傅、老板等。

一、“老师”的演变趋势

任何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形成,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背景。据有人考证,老师的叫法最早见于宋末,盛行于明清。当时的“老师”是指具有高深学问的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清末时期开办了学堂,称教师为“教习”,后来又改为“教师”;民国以后,学堂变为学校,教师由于和政府职员一样,都由政府发工资,于是又出现了“教员”一说。

其实,早在唐代,散文大家韩愈就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后来,《说文解字》在讲到师字时解释道:“师即教人以道者之称也。”由此可见,在历史上,老师的称谓是特指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是一种职业的专称。

我们可以从“老师”词义的历史演变中总结出几个重要义项:(1)指博学多才的长者;(2)僧侣;(3)指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人;(4)

专指教师职业。不难看出,这几个义项应该是我们对“老师”的传统理解和诠释。

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老师”词义仍然在发展。“老师”已经超越了原有的使用领域和界限,在广阔的社会交际场合中流行泛化,成为一个突破职业、身份,被广泛应用于社会交往的普通称谓。黄南松在其1987年的调查中发现,当时“老师”称谓已经在文艺界、新闻界等不同程度地存在。时至今日,“老师”一词的分布领域则远远超出了黄南松概括的范围,几乎应用于整个文化知识界学校里学生称教师为“老师”;体育界称教练为“老师”;文艺节目中主持人称年长的嘉宾为“老师”,在各个阶层都可见到“老师”的身影。

二、“老师”的特点

与“老师”意义相近的称谓有很多,例如“教授”、“教师”、“教员”等等,但相比之下,“老师”这个称谓却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1.搭配灵活。“老师”与其他姓名组合时具有更强的灵活性,或者“姓+老师”,如“王老师”;或者“姓名+老师”,如“王刚老师”。

2.应用广泛。“老师”比其他称谓语具有更多的使用机会。“教授”、“教师”、“教员”往往都指从事教学的人员,如“教授”指的是高等学校级别最高的教师;“教员”是指在学校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教师”就是指教员,而“老师”不限工作,无论是辅导员、图书管理员、还是后勤人员都可以成为“老师”。

3.色彩浓重。《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第6版)解释老师为“对

教师的尊称,泛指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或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其他称谓并无尊敬之意,只表中性。

4.称呼亲切。“老师”具有口语化倾向,多用于非正式场合,能带给人亲切、随和之感。

以上分析的特点,使“老师”比其他称谓更易于被交流双方接受并且频繁使用,也是“老师”这个称谓常常被大家挂在嘴边,流行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原因。

三、“老师”泛化的原因

语言与社会发生着“共变”,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师”作为一种称谓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其指称的内容变动折射出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生活的轨迹。

1.传统礼制的影响

汉民族把“礼”看做是社会道德的最高标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是人们对“礼”的理解和追求,即在封建等级和伦理道德的影响下,讲求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师”是传授知识且博学的学者,处于自己的上级,理所当然应该受到尊敬。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以后,等级制度被废除,人们之间是平等、和谐、友爱的新型关系,各行各业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老师”是对从事“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的教师最真诚的称呼。尽管“老师”在新时期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思想情感,但传统文化观念的遗存不能不作用于现代人的心理。“老师”所扮演的“传道、受业、解惑”的传统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