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党史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党史人物
1.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
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字仲甫。
安
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新文化运动
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
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5年9月15
日,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
科学的旗帜。
曾当选为中央局书记,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等。
1922年11月5日,中共代表参加共产国际大会,陈独秀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组,陈独秀停职。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被捕。
1942年5月27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享年63岁。
2.孙立人,字抚民,号仲能,汉族,
安徽舒城三河镇(今属肥西)人,生于安
徽庐江金牛镇。
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
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
中华民国陆军
二级上将军衔,第一次缅战时任38师
师长,在孟关杰布山隘,孟拱河谷等地
击败日军。
第二次入缅作战时任新一军军长,是抗日战争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
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之誉。
内战时曾于四平、公主岭等地击败林彪。
孙立人致力于国军现代化,整编撤退来台之国军,建立完善之兵役制度与预备军官制度。
1955年遭蒋介石认定叛变被软禁,随着孙案的爆发,孙立人的一切事迹,遭到国民党政府的历史删除。
1988年台监察院认定孙立人无叛乱意图,2014年7月,台湾监察机构承认1955年郭廷亮"假藉长官名义为匪工作"间接为其平反。
3.王稼祥(1906年8月15日-
1974年1月25日),安徽宣城泾县
厚岸村人。
原名嘉祥,又名稼啬。
伟
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
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
军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
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苏区外交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三人军事小组成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八路军军政学院院长、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解放后历任中国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部长。
1943年7月5日,王稼祥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
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逝世。
4.王雪琴(1889-1938),原名
庆鹤,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丁庄村
人。
1921年考入北京平民大学。
毕
业后出任江苏省赣榆县0行政科长。
后来在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任教
员。
尔后又担任萧县县0第一科长,
主管行政事宜。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
上海、太原失守以后,淮北局势逆转。
12月王雪琴接任萧县县长,受命于危难之际。
王雪琴主持成立萧县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举办抗日训练班,军民抗日热情高昂。
1938年5月15日,日寇占领濉溪口以后连夜向萧县境内进犯。
在向祖庄东北望城冈方向突围时,被日军发现。
敌人集中火力追击,王雪琴与耿继贤等遇难。
这次战斗共有二三千抗日官兵为国捐躯。
新中国成立后,王雪琴等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5.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
年8月22日),谱名基善,表字焕
章,安徽巢县(今巢湖市夏阁镇竹
柯村)人,生长于直隶省保定府(今
河北省保定市),民国军阀,国民
革命军陆军元帅,西北军领袖。
曾
任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第十一师师长,陆军检阅使。
1924年10月23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将其所部改组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后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参加北伐,1926年9月17日冯在绥远五原誓师,任国民革命军联军(后改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司令,1927年5月5日,冯玉祥率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出师潼关,进入河南,策应武汉方面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协同作战。
1927年7月7日,冯玉祥礼送共产党出境。
1933年8月3日,冯玉祥辞去同盟军总司令职。
后因与蒋介石集团发生利害冲突,举兵反蒋,自美回国乘船途经黑海时,因轮船失火于1948年8月22日遇难。
6.卫立煌(1897~1960),国军
名将,中华民国高级将领,爱国人
士。
字俊如,又字辉珊,安徽省合
肥县东乡卫杨村人(今安徽省合肥
市淝河镇卫乡村)。
国军陆军二级
上将军衔。
取得了中原大战中击败
石友三解除南京之围、鄂豫皖“围
剿”、镇压“闽变”分路暨主功、击败冈村宁次收复郑州、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含强渡怒江战役)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
忻口会战亦破坏了日军的作战计划。
建国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人大代表,民革
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
1960年1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中的“虎将”。
7.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1942
年5月26日),原名戴炳阳,字衍功,
自号海鸥,安徽省无为县人,国民革
命军第五军第200师师长,著名抗日
将领,以远征缅甸闻名。
1904年出生,
1924年加入北伐军,1925年入黄埔军
校第三期毕业,翌年参加北伐。
1939
年12月在广西昆仑关与日军第5师团激烈鏖战,戴安澜指挥有方,重伤不下火线,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赢得著名的昆仑关大捷。
1942年3月戴安澜率200师西出云南,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5月16日戴安澜于指挥所部撤退途中,不慎中弹负伤,至5月26日逝世,享年38岁。
8. 程恩普(1882-1943),字稚周,清长江水师提督程文炳第六子。
20岁入安徽武备陆军学堂学习,光绪三十一年(1905)东渡日本,入同文书院,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
孙中山见他才智超人,十分器重,委他与孙毓筠(少侯)同主安徽革命事宜。
不久,派他与吕荫
南等回国,组建国内革命组织。
他回国后,利用父亲长江水师提督之便,在官兵中发展安仁会会员,进行革命鼓动工作,翌年回东京复命。
辛亥革命的烈火在阜阳燃起后,他又为讨袁用尽家产。
许多老同盟会员得知他的窘状,相帮助他,他谢绝道:“牺牲乃革命党人之本分,若计较得失,与术工投机者何异?”“9.18”事变后,国难日深,恩普忧愤交加,疾病日重,于民国33年(1944年)7月25日呕血逝世,时年61岁。
9.潘善斋(1877—1951年)新华区潘寨人,黄埔军校毕业后,历任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连、营、团长,4.12政变后,被提升为三十三军教导师师长,民国16年驻阜阳,与驻防阜阳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秦庆霖发生摩擦,他密告秦“暗藏北洋军阀五色旗,心怀异端,强令农民种鸦片,毒害地方”。
秦庆霖师被解决后,他关心地方水利建设,捐资兴建永安闸,抗日战争时期,调升为国民革命军骑兵第二军副军长,参与指挥保卫阜阳的战斗。
民33年,解甲归里,被任为导准委员会主任,莅任后,常冒雨监督修提,1951年病逝。
10.张炳恒(1925--1980)安徽省阜南县方集镇王庄人,抗美援朝志愿军特等功臣。
1951年参加革命,志愿军第十五军第四十五师第一三五团第二营机炮连班长。
在上甘岭战役的第二天,他为了压制敌坦克对前沿阵地的威胁,用自己肩膀代替炮架,施行近距离射击,连续击毁敌坦克
3辆,有力地配合步兵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在这次战役中,他这门炮共歼敌105名,毁敌火力点31个,击毁敌轻重机枪38挺、高射机枪12挺、战防炮1门、无后座力炮5门,毁伤敌坦克7辆(毁4辆),击毁弹药库1座。
立特等功。
张炳恒1953年回国,1960年入信阳步兵学校深造,同年12月毕业。
1980年5月12日,张炳恒不幸身亡,终年55岁。
11.杜枫,1921年出生于安徽省萧县杜集(现属淮北市),1939年6月加入朔里抗日宣传队。
1940年任杜集乡青救会主任、代理乡长。
同年7月组织上送他到豫皖苏边区联合中学读书,11月调到地方武装教导队学习。
1941年1月加入中国0。
后分配到怀远县大队二中队任文化教员,参加三个月反顽斗争。
转移津浦路东后曾任泗南县峰山区中队政治指导员、泗南总队教导队政治指导员、泗南县独立团三营副教导员。
日本投降后调任军分区骑兵中队指导员。
解放战争开始后,被分配到淮北独立三团三营任副政委。
后任淮北挺进支队三团三营教导员。
1948年11月在碾庄圩战斗中负重伤。
出院后曾任团政治处组织股长、代理营教导员,参加渡江战役。
建国后,杜枫先后担任八十五师政治部-科长、组织科长、船营大队政治委员、水兵师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政委。
1957年入北京政治学院学习,1959年回到福州军区先后任团政委、师政治部副主任、南昌步校政治部副主任,1965年10月调任福州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副主任。
-中,杜枫受到严重-。
后来又到上饶、赣州等军分区任
副政委、顾问等。
1982年得到彻底平反,1984年离休,享受副军级待遇,1991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