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一第一至七单元测试题

历史选修一第一至七单元测试题
历史选修一第一至七单元测试题

历史选修一第一至七单元测试题

东阿一中高二年级历史月考试题

(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共53题,每题1分共53分。)

1.如果你是生活在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的雅典的“六一汉”,下面关于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你之所以是“六一汉”因为你要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

B.你的前身是平民

C.你有可能变成债务奴隶

D.你的所有借款或地租都要以财产作为抵押

2.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贵族把持的权力机关有()

①首席执政官②长老会议③公民大会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③D.①②

3.随着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雅典城邦出现了三股政治力量的划分。从其反映的实质看,三派政治力量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阶级或阶层利益。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①“平原派”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②“山地派”代表平民尤其是下层平民利益③“海岸派”代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④“山地派”和“海岸派”的利益是一致的

A. ②③④

B.①②④

C. ①②③

D.①③④

4.财产等级制度确立的意义不包括()

A.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

B.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

C.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D.为下层平民参政议政开辟了道路

5.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一个年收入100麦斗的平民,他可以()

①参加公民大会②当选“四百人会议”的成员

③当选为陪审员④在战争中提供骑兵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①③

6.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有()

①下层平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②确立了雅典的奴隶主民主制③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存续④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D.③④

7.“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荡变革

8.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②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

①新兴地主阶级②自耕农阶级③奴隶主阶级④商人阶层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①④

10.右图是“秦始皇兵马俑”的缩略图,图片再现了秦朝强盛的国

力和兵力,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下列哪一改革措施()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D.什伍户籍制度

11.商鞅变法之所以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这次变

法()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

C.建立了二十等爵制D.推行连坐法

12.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13.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上述现象说明()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②③④D.①②

14.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其主要依据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15.下列有关秦国商鞅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核心内容是“重农”和“法治”B.在秦国确立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C.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D.是实行最早、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改革16.为了使拓跋部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统治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按人口分配土地B.任用崔浩等汉族儒生

C.兴办太学,培养人才D.重新统一黄河流域

17.北魏以武力统一北方后,在基层实行宗主督护制,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C.便于豪强地主隐报人口、逃避赋税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18.孝文帝改革前北魏面临重重的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

①阶级矛盾尖锐②民族矛盾激化③各地人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19.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生产力的要求②得到了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2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22.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

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B.倡导严刑峻法

C.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

D. 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3.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范仲淹为此进行改革,主要是

A. 冗兵问题

B.冗费问题

C. 冗官问题

D.边患问题

24.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 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25.“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材料所述王安石的措施有助于()

A.杜绝高利贷盘剥

B.抑制土地兼并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

26.假设你生活在北宋,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高校”录取()

A.背诵诗赋辞章

B.学习“四书”“五经”

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时务策

D.依靠“恩荫”

27.青苗法实行以后,韩琦从大名府上书宋神宗,指出青苗法的实行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对此,宋神宗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宋神宗的态度表明他()

A.重视收集地方官员对变法的看法

B.已经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

C. 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

D.对保守派的反对意见仍置之不理

28.《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

A.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

B.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

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

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

29.右图是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的一项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修建的

朝代是()

A.北宋B.元朝

C.南宋D.唐朝

30.“一旦触犯了当权者的既得利益,改革之难似乎难于上青天,失

败是在预料之中的。”以下改革中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A.王安石变法B.梭伦改革

C.商鞅变法D.孝文帝改革

31.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 .③④

C.②③D.②③④

32.王安石的新法中,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代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D.均输法

33.下列关于阿里方面的改革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重点发展民用工业B.首先发展军事工业

C.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D.采取官办方式

34.“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的能在一崩溃的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建立起有生命力的国家的一个人。”对上述材料认识不准确的是

A.奥斯曼帝国已经腐朽没落分崩离析

B.阿里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的局面

C.阿里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是帝国内充满生机活力的一部分

D.阿里政权统治时间较长

35.穆罕默德·阿里在政治改革中,规定各部部长及各省省长都由自己亲自任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咨议会没有实权B.维护专制集权

C.仍仿效欧美民主制度D.改革了政治机构

36.穆罕默德·阿里大力发展军事方面的措施有①创办军事工业②实行征兵制③建立海军舰队④派遣留学生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7.穆罕默德·阿里在改革中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根本目的是

A.推动埃及的近代化B.抵御外来侵略

C.巩固统治,建立庞大帝国D.改善国内的文化教育

38.19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工业革命发展迅速,纺织工业对棉花等原料的需求猛增,阿里抓住这一时机,组织力量培植优质的长绒棉。这充分说明穆罕默德·阿里

A.能发展经济作物,加强对外贸易B.能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发展生产C.能发展经济作物,提高农业效益D.能抓住机遇,根据国情进行改革39.穆罕默德·阿里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金钥匙。下列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大力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

B.从西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

C.围绕军事工业,大力发展本国的民用工业

D.组织翻译大量欧美国家的著作并创办报纸

40.11世纪著名的“卡诺莎之辱”集中说明当时()

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一些封建国家的君主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④德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A.①②③④B.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41.在中世纪欧洲的反封建斗争中,人们利用的主要手段是()

A.揭露封建制度的腐败和黑暗B.揭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黑暗

C.宣传宗教的“异端”思想D.宣传人文主义思想

42.14~16世纪,欧洲向近代过渡,这一过渡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力的发展B.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

C.资产阶级兴起D.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43.16世纪西欧天主教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①天主教会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②封建王权与天主教会干涉的矛盾③文艺复兴运动与神学思想的矛盾④封建割据势力与王权的矛盾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4.“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以上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A.因行称义B.因信称义

C.“人非工具”D.理性至上

45.某宗教改革者提出:“人的灵魂是否得救,是由上帝挑选预定,人不可能靠自己得救。人要确定是否获上帝挑选,在于是否遵守上帝的戒律及参与教会的圣事。”这位改革者应是()

A.威克里夫B.马丁·路德

C.加尔文D.亨利八世

46.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不同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内容的是()

A.反对教皇权威B.主张不需要通过教会的中介同上帝联系

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D.宣扬选民和弃民

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 A. 废除农奴制度 B. 维护农奴制度

C.推翻沙皇专制

D.对农奴制进行改革

48.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这主要是指()

A.农奴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奴被迫出卖劳动

C.农奴须用高价赎买份地

D.农奴成为商品

49.“二一九法令”的内容不包括()

A.农奴获得人身自由B.地主不能把农奴当成私有财产

C.农奴获得解放需交赎金D.付清赎金后,农民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50.观察右图,俄国1861年改革后,图中所示部分土地所有制的

形式是()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农民土地所有制

C.沙皇政府土地国有制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51.“二一九法令”颁布后,“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这主要是因为()

A.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B.农奴获得了一块份地

C.农奴拥有了合法的财产D.完全废除了农奴的封建义务

52.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①农民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②解放后的农民被掠夺得一干二净③农民仍然受到地主盘剥和奴役④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53.有关下列四位改革者在土地方面改革措施的说法,对应不正确的是()

A.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

B.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

C.废除包税制,改革土地制度,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D.颁布“二一九法令”,农奴可以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取一块份地

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3个题:54题21分,55题15分,56题11分)

54.商鞅变法(21分)

材料一、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1)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标准的认识。(4分)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指出评论者的基本立场。(6分)

(3)材料三评论商鞅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

(4)材料二中庶人是指哪个阶级举上述材料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阶级关系的变化。(4分)(5)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3分)

55.王安石变法(15分)

材料一: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了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材料三: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材料四: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1)材料一所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什么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符合这一特点的许多措施中既有成功的,又有埋伏着失败隐患的。请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5分)

(3)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条)(4分)

(4)如果通过时间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2分)

56.欧洲宗教改革(11分)

材料一: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材料二:……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三:在阶级社会中,宗教一般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维护其统治的精神工具;另一方面,由于宗教广泛的社会影响,被统治阶级也利用宗教进行反对旧的统治秩序的斗争。

(1)据材料一,“一个人发家致富”的原因是什么加尔文的这一主张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3分)

(2)材料二中“某些蠢人”是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是怎样评判“财

富”的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3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西欧宗教改革的性质和意义。(5分)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D D C D D 6-10 B D D A B 11-15 C D D D D

16-20 A C D D B 21-25 B B C C C 26-30 C C C A A

31-35 C A A A D B 36-40 A C D B C 41-45 C A C B C

46- 50 D B C D B 51 -53 A D B

二.材料题答案

1.(1)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忽略了对商鞅变法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因此不能全面的评价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4分)

(2)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作用,但是其基本立场是否定商鞅变法。(6分)

(3)着眼于变法取得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实际效果,看到了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二不同的是肯定了变法所建立的新秩序。(4分)

(4)新兴地主阶级;“庶人之富者累巨万”反映了变法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4分)

(5)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运用生产力或实践的标准;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等(3分)。

2.(1)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不误农时(或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少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4分)

(2)特点:重视商品货币作用。措施: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学生无论选什么,只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正确分析,即可得分。)(5分)

(3)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4分)

(4)平衡各阶级的利益,减少变法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认识,解决内部纷争。(答出一方面或言之成理就可以得满分。)(2分)

3.(1)上帝的恩赐。为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神学依据和宗教动力。(3分)

(2)天主教会他认为财富是蒙上帝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他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的成功,并且具有节制、忍耐、俭朴、诚实、讲信用和谦逊等高尚美德(3分)

(3)性质:是一场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意义: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5分)

新课标英语选修七第三单元练习题

新课标英语选修七第三单元练习题 第一题:翻译下列短语,然后用正确的形式将它们填入适当的句子中。 短语专练 I.. 翻译短语 1.扯进来:赚得________________ 2.在远处__________________ 3.帮助(摆脱困境) ________________ 4.一群___________________ 5.正要做某事__________________ 6.吓死了__________________ 7.仔细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 8.意识到__________________ 9.与此同时,在此期间______________ 10.颠倒_________________ Ⅱ. 用I部分中短语的适当形式填空 11. It was several minutes before I ___________ what was happening. 12. I'll call you when he comes. _________________ , I must give you something to do. 13. The plane turned over and flew ____________ . 14. I made out three figures moving ______________ . 15. _____________ angry shoppers demanded their money back. 16. He was sure there was a great future _________________ me. 17. We need to ____________ a lot more new business. 18. I______________ when I saw the horrible face. 第二题:单词拼写 1. This material absorbs the sound, and doesn't r_________ it. 2. The gate is n_____________ than a car; we'll have to walk through. 3. Is this garment made of p________ wool, or of wool mixed with nylon(尼龙).

专 题 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历史选修一第七单元)

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要求: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和农奴制面临危机的表现,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关于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制度改革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废除农奴制后,俄国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和军事等方面的变革情况,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探讨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4.体会亚历山大二世在农奴制改革中的政治智慧,勇于与时俱进的品质和敢于变革的精神。教学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难点:探讨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学习导航: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莫斯科大公国。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其国号称俄国。16—17世纪,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各族先后加入俄罗斯,使它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17世纪中期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为统一的国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亲政。经过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俄罗斯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罗斯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17世纪它击溃了波兰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1812年俄罗斯消灭了入侵的拿破仑军队。1825年12月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举行起义(即12月党人起义),被镇压。1861年2月俄国废除农权制。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2年12月30日,苏联成立。1991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 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一)必要性 (1)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 1.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农业方面:A.地主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建立用雇佣劳动力代替农奴的资本主义农场。B.农奴内部产生分化,少数富裕农民成为新兴农村资产阶级,剥削贫农。 ②工业方面:19世纪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2.农奴制阻碍俄国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 ①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 ②农奴遭受严重剥削,无力购买工业品,限制国内市场的扩大。 ③农奴制也造成工业资本和原料缺乏。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反对农奴制的革命运动席卷俄国 1.农奴:提出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政治要求。 2.工人:在提高工资、改善待遇、限制残暴等方面开展斗争。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1.十二月党人起义: ①原因:A.主要原因:俄贵族军官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对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 B.直接原因:亚历山大一世去世。 ②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③时间:1825年 ④作用: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唤醒了年轻一代革命民主主义者。 2.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①代表: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②思想: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③影响:与工农运动相呼应,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正视国内统治面临的危机,寻求解决问题

【教育资料】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七 Unit1 Living well-语法篇(学生版)学习精品

第2讲Living well 语法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熟练掌握动词不定式的形势与用法; 2.能够熟练运用动词不定式各种形式。 一. 动词不定式的形式 e.g. He Array appears to be very happy. T o catch the train, we’d better hurry to the station by taxi. It happened to be raining when we got there. I’m sorry to have lost your key. He is said to have studied abroad. These books are to be given out to the students. This novel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 二. 动词不定式的用法 1.作主语 e.g. To know oneself is difficult.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通常用it作形式主语: e.g. It is impossible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without making painstaking efforts. 2.作表语 e.g. His wish is to become an astronaut. 3.作宾语 e.g. Father likes to listen to music in silence. He had no choice but to sit there as usual. John was happy to be given the job. She is hard to get along with. 在feel, find, think, consider,make等动词后,如果宾语带有宾语补足语时,常用it 作形式宾语 e.g. I found it impossible to work out the problem without a computer. 可接不定时作宾语的动词有: aim appear agree arrange ask decide bother care choose come dare demand desire determine expect elect endeavor hope fail happen help hesitate learn mean manage

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精品教案

比较训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一、历史背景相近: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民族危机严重; 二、目标性质类似: 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三、领导阶级相同: 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四、列强态度相似: 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五、政策措施雷同:两国都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实施改革。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 然而,两者的成效和结局却大为不同。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而戊戌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同时维新,为何结局不同?仔细分析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会发现其实有着诸多不同。时代背景 国内 明治维新: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 戊戌变法: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很强大 国际 明治维新: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戊戌变法: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封建势力: 明治维新: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众矢之的; 戊戌变法:封建守旧势力顽固、强大,有坚强领导核心; 领导者 明治维新: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 戊戌变法: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参加者 明治维新: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 戊戌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 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戊戌变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 明治维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企业 戊戌变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社会生活方面 明治维新: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戊戌变法: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 明治维新: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 戊戌变法: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措施影响: 明治维新:政府主持、保障; 戊戌变法:缺少实权,受到巨大阻碍,难以推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七单元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教案

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教案【课标要求】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改革的酝酿:识记亚历山大二世积极推进改革,进程从秘密到公开,方案从多元到相对一致;理解为什么俄国最终会选择改革的方式变革社会。 2、“二一九法令”:识记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解放法令,理解废奴法令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组织管理三方面。 3、进步与局限:识记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但高额赎金、继续盘剥和奴役农奴是历史的局限性,理解列宁为什么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 二、过程与方法 1、由“看图说文”引入课题。 2、归纳特点分析内容应用插图。 3、辩证思维和唯物史观的培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改革也是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 3、改革延缓了革命的到来,但不能消除革命。 【新课导入】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普希金 “你们悲惨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意向,决不会那样消亡…… 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阴暗的牢狱会覆亡, 自由会愉快地在门口迎接你们,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 流放中的十二月党人的应和诗 “你们悲惨的工作不会这样消亡,看星星之火即将燃成熊熊烈焰……” 赫尔岑于伦敦出版的《钟声》杂志的办刊宗旨:

俄国“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缓的步骤”是“把农民从地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把纳税者从严刑毒打中解放出来!” 农奴制的存在是燃起反抗烈焰的根源;要求自由、反抗压迫的“钟声”传遍俄国大街小巷,敲响了农奴制的丧钟,统治者已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改革势在必行。 【讲授新课】 一、“改革的酝酿” 1、改革的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1)国内: ①农奴制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②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 ③“十二月党人”武装起义,反对农奴制 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 ⑤农民起义的打击 (2)国外: ①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俄----英法) ②西欧、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冲击 2、目的: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知识链接】“……现行的农奴领有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解放农奴为好。——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亚历山大二世1857年2月 3、特点:缓慢而又谨慎 ⑴原因: ①触到封建地主阶级利益,阻力大; ②借鉴以前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 ⑵表现:

英语选修7unit4试题

高二英语单元综合测试题 Unit 4 Sharing 第一部分:听力 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 (略) 第一节: 语法和词汇知识(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21. ―Is your job important to you ― ______ A. Well ,that’s a broad question B. I can’t answer it. — C. No, I am afraid so. D. I’d like to. 22. ______ scientists know where a storm will happen, winds will suddenly change, carrying the storm to a new direction. A. Even if B. Since C. Despite D. Unless 23. I ‘m dying _________ a cup of hot tea, it’s so cold. A. for B. of C. from D. about 24. What you say has no _________ to the subject. A. relevance B. relative C. reflection D. relationship 25. When doing your history homework on the Civil War by typing in details to Google, a list of related books will ______ . A. come on B. come up C. come down D. come across 26. Drama is a huge part of British culture and has been ______ with great success to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 A. delivered B. performed C. exported D. shown place _________the bridge is supposed to be built should be ________ the cross-river traffic is the heaviest. A. which,; where B. at which; which C. at which; where D. which; in which 28. -What’s the model plane look like -The wings of the plane are ______ of its body. A. more than the length twice B. twice more than the length C. more than twice the length D. more twice than the length 29. Being young means having all kinds of possibilities, so you should challenge your limits and go ______ your boundaries. A. beyond B. for C. over D. above & 30. You can only tell the bad news to Sophia, Black and Allen, _____ it should be kept. A. among them B. among whom C. between them D. between whom 31. ― Why ______ you stay in the countryside, where it is not convenient to go shopping ―But I’ve found it rather valuable for my health.

选修七第四单元

1.n. 航空邮件__________ 2.n. 两星期__________ 3.接到……的信__________ 4.极想;渴望__________ 5.n. 屋顶;车顶__________ 6.adj. 泥泞的;泥土般的__________ 7.n. 教科书;课本__________ 8.n. 观念;概念__________ 9.n. 水桶;吊桶;提桶__________ 10.不久前的一天__________ 11.adj. & adv. 每周(的)__________ 12.vi. 起泡;沸腾;汩汩地流动__________ 13.adj. 有关的;切题的__________ 14.adj. 遥远的;偏僻的__________ 15.n. 杂草;野草vt. & vi.除杂草__________ 16.n. 矩形;长方形__________ 17.vi. & vt. 调整;(使)适合__________ 18.n. 台;平台;讲台;(火车站的)月台__________ 19.n. 扫帚__________ 20.n. 罐;广口瓶__________ 21.vt. & vi. 嗅;闻;用鼻子吸__________ 22.vi. 参与;参加__________ 23.n. 作口译的人__________ 24.(使浸水等之物)完全变干;干透__________ 25.n. 剩余物;残留物;剩饭adj.剩余的__________ 26.adj. 邪恶的n. 邪恶;罪恶__________ 27.conj. 否则;不然adv.用别的方法;其他方面__________ 28.n. 特权;特别优待__________ 29.n. 文书工作__________ 30.n. 安排;排列__________

人教版英语选修七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与训练

Unit1 living well Warming up 单词练习 disability n. hearing n. eyesight n. lap n. ambition n. ambitious adj. dictation n. noisy adj. suitable adj. disabled adj. 单词突破 1.disability:n.伤残;无力;无能 ——Do you know anyone with a mentaal or physical disability?——adj.disabled 伤残的 the disabled 残疾人 ——v.disable 使失去能力;使残废;使无资格disable sb. from doing 使某人不能做某事 2.ambition: n.雄心;野心 ——Her ambition is to become part of the national team for the next Paralympic Games. ——adj.ambitious 有雄心的,有野心的 be ambitious for/of 渴望;对------有野心 3.suitable: adj.适合的;适宜的 ——Although some may think the cinema is noisy,it is suitable for

Sally’s conditions. be suitable for 适合------ ——v.suit:适合;适宜 词义辨析:fit:衣服大小,尺寸合适 suit:约会地点,衣服颜色,款式合适 match:两物相匹配 重点例句 ——Last year he played a major part in the school play. play a major part in --- 主演------ 联想:play a part/role in 在------中扮演角色 play the role of sb. in 扮演某人的角色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read what these people have achieved even though they each have a disability. 主谓一致原则:each n. v. (单数) n. each v.(由名词决定) each of n. V.(单数) 习题突破 一.单词拼写 1. As he has no opportunity to achieve his a________, he intends ______ __ (resign) from the company. w.w.w.k.s.5.u.c.o.m 5. Finland gained ____________ (independent) from Russia during the Fi rst World War. 6. The manager c__________ his business carefully. 7. I’m interested in the classical ___________(文学)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

课题:北宋王安石变法 【学习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掌握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客观评价王安石变法。 【重点难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自主学习】 一、历史背景 唐(618——907年) 辽(916——1125) 金(1115——1234) 五代十国 (907——960960——1127) 南宋(1127——1276) 1038——1227) 蒙古(1206——1271) 元(1271——1368年) 二、基础梳理 (一)历史背景

(三)结局与评价

【课堂检测】 1.下列各项不属于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表现是 A.政治上官僚机构膨胀 B.经济上财政入不敷出 C.军事上面临着辽夏的威胁 D.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变法 2.北宋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 D.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 4.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共同之处是①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②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5.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这表明他认为 A.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在于对人才的态度 B.最高统治者的才能决定国家命运 C.社会治安状况是衡量朝政兴衰的标准 D.改革教育与选官制度是根本大计 6.王安石在变法中始终支持哪一种思想、对扫除重重障碍起了极大的作用 A.利不一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D.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感悟总结】

高二历史选修1: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练习题(含答案)

【考点阐讲】 1、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原因分析 社会背景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前,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己成为众矢之的;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领导力量不同: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革命的顺利进行;中国的维新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地主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政策措施不同: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 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现。 国际环境不同:日本明治维持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阶级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2.明治维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①从历史进程来看,明治维新是日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弱小的封建国家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是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近代日本从受外敌入侵迅速走上对外扩张侵略道路的分水岭。 ②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它发生在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时期,反映出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这时期历史进程的主要任务,也可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仍是这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潮流。 【经典例题】 【例1】19世纪中期,中国和日本相继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富国强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和日本分别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内容和影响方面比较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有何异同? (2)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题解】(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不同点:中国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学先进的思想和政治经济制度;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日本不但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引进西方先进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不同的原因:经济方面,中日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中国洋务运动时,民族工业虽然已产生,但力量薄弱,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而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七unit4单元测试题

高中人教版选修七第四单元测试题 姓名 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 I.单词填空(共4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40分) 1.I hope to be back in a f_________ (两星 期). 2.We were walking on the m_________(泥 泞的)road when we saw a small village. 3.She added that the c_________(概念)of arranged marriages is misunderstood in the west. 4.We go and do the w_________ shopping every Thursday. 5.Is religion still r_________ to most people's lives? https://www.360docs.net/doc/ae3746391.html,ndslides have cut off many villages in r_________(偏远的)areas. 7.Caspar was w_________(除草)the garden. 8.It is a r_________if the four angles square. 9.The p_________(平台)began to produce oil in 1994. 10.As a rule, where the b_________(扫帚) does not reach the dust will not vanish of itself. 11.It’s a factory that turns scrap metal into t _________cans. 12.Suddenly, he stopped and s_________ (嗅)the air. 13.16. Speaking through an i_________ (口 译员), Aristide said that Haitians had hoped coups were behind them. 14.17. Jerry forced scrap wood through the vents in the g_________(烤架)to stoke the fire. 15.18. I'm lucky that I'm interested in school work, o_________ I'd go crazy. 16.19. The Russian Federation has issued a decree abolishing special p_________(特权)for government officials. 17.She telephoned Ellen, but made no a_________ to see her. 18.T_________ the bread lightly on both sides.19.Salvatore c_________ his hair carefully. 20.An a_________is a person who is trained for travelling in a spacecraft. 21.The boat is now leaning at a 30 degree a _________. 22.It’s the world's biggest seed c_________ (目录). 23.I would never leave here v_________ 24.He p_________ a ticket and went up on the top deck. 25.Vietnam is celebrating the one hundredth a_________ of the birth of Ho Chi Minh. 26.I sow the s_________ in pots of soil-based compost. 27.These supplies were carried by horses and o_________. 28.Maloney unlocked his t_________ and took out some coveralls. 29.He c_________(发出咔嗒声)off the radio. 30.He appeared a gentlemen dressed in a perfectly t_________ suit. 31.The government is facing another p_________ crisis. 32.Please d_________the examination papers round the class. 33.They are now under a great deal of pressure to tighten their airport s_________ . 34.They now own and o_________ a farm 50 miles south of Rochester. 35.He used to work in a pet c_________. II. 用所给短语正确形式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problem_______________. 我对前几天的那个问题感到非常遗憾。 2.He can earn _______________$ 50.000 a year.

历史人教选修一作业:第七单元 第课 世纪中叶的俄国 含解析

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 基础巩固 118世纪早期,沙皇彼得一世颁布法令,允许工场主和商人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他做出这一规定,最有可能是为了适应俄国() A.农奴制度发展的需要 B.工场手工业发展的需要 C.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 D.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解析:工场主购买农奴,就是为了获得在工场做工的劳动力。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B 2观察下图,起义者的目的是() 十二月党人起义 A.要求沙皇废除农奴制 B.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 C.要求沙皇加强农奴制 D.要求沙皇推行全面的改革 解析:1825年,“十二月党人”发动武装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但遭到 了残酷镇压。 答案:B 319世纪,俄国地主们说:“买打谷机要花钱,要修理,还要为它养马,但农民的劳 动却不用花一分钱。”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农奴制在19世纪的俄国依然盛行 B.19世纪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阻碍 C.在农奴制下农奴主占有农奴的劳动成果 D.19世纪俄国农奴使用的劳动工具非常简单 解析:俄国的地主们宁愿使用农奴劳动,也不愿购买机器,这表明农奴制阻碍俄国 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俄国技术的革新。故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B

4某班同学在对克里米亚战争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具有明 显缺陷的是() A.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局部性的国际战争 B.英法阻止俄国的扩张有一定的正义性 C.俄国在战争中失败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D.战争失败使俄国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解析:从克里米亚战争的交战双方来看,无论英法还是俄国,都是为了扩张权益,它 们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 答案:B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于战争,国内劳动力、生产工具和耕畜大为减少。征集新兵使国民经济 丧失劳动力10%以上。因征用和瘟疫,耕畜减少13%。商业进出口锐减。在出口 的农产品中,谷物减到1/13,亚麻减到1/8……农业和工业的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而地主对农民的残暴压迫和勒索有增无已。 ——孙成木等主编《俄国通史简编》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战争”是指什么战争。 (2)根据材料,分析“战争”给俄国造成的影响。 参考答案:(1)克里米亚战争。 (2)社会经济遭受沉重打击;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 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材料二战争的失败,使俄国人又一次体会到自己同欧洲强国之间的差距。知识界、工商界甚至包括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都纷纷起来指责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封 建农奴制度。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这样, 在俄罗斯施行了近五个世纪的农奴制被废除了。 继农奴制改革之后,沙皇政府又先后进行了地方机构、市政府、司法、军事等一 系列资产阶级的改革。1867年之后,俄国从农奴制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据《大国崛起》解说词等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俄两国改革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和农奴制改革在变革政治体制上有何差异。试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思想、经济原因。 参考答案:(1)相同点:①原因:对外战争失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内 忧外患);②方式:都是封建统治者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③目的:摆脱危机,维护 统治者的利益;④内容:都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⑤影响:都促进了本国的近代化。(答出三点即可) (2)差异:洋务运动改革仅局限于“器物”层面;而俄国的改革则深入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层面(上层建筑层面)。原因:思想: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封建观念根深蒂

英语高二选修7-Unit4单元测试题

英语选修7 Unit 4测试 班别: 座号:名字: 分数: 一. 单词短语测试.(30分) 1. You can a the colour on the TV by turning the button. 2. This type of university course is no longer r to today’s problem. 3. We fight against p in order to create a fairer society. 4. It is said that this company is in serious f difficulties now. 5. She actively p in the local politics. 6. I have some (购买物) to make in the town. 7. Pines have a wide (分布). 8. We have been asked not to say anything for (安全的)reason. 9. Mail comes to the (偏僻的) village once a week. 10. Shenzhou Ⅶmanned by three trained (宇航员)was launched successfully in China. 11. 我昨天收到了纽约的姐姐的来信。 I my sister in New York yesterday. 12. 她渴望出国。 She go abroad. 13. 她在抽屉里偶然发现一些旧照片。 She some old photos in a drawer. 14. 最近非洲许多河流都干涸了。 Many rivers in Africa recently. 15. 你的衣服要很长时间才能干透。 Your clothes will take ages . 二、完形填空(30分) 阅读下面短文,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Jack was four years old, and his favorite game was cowboys and Indians. He had a cowboy suit and belt with two bows(弓箭), and spent most of his time 16 to be fighting Indians. One day his 17 took him in a train for the first time. Of course, he 18 his cowboy suit and carried his two bows. He had seen a 19 of an attack by Red Indians in the Wild West on TV at home, so his mother was not 20 when he began playing at cowboys and Indians in the train. But when he wanted to 21 the window wide so that he could 22 out of it, his mother thought this was too 23 , and allowed him to have it open only at the top, so that he could shoot(射击)out of it if he stood up, but could not 24 out. He was playing happily, hiding behind the 25 , suddenly stepping forward, 26 a “shot” out of the window and then quickly 27 back again, when he suddenly gave a cry, fell back onto the seat, and 28 there with his chin (下巴) resting on his chest and his arms 29 loosely beside him. Of course, his mother was 30 . She thought something from outside the train must have hit him as he stood at the window. She shook the child 31 , but he made no movement. His mother was now very worried 32 . She picked Jack up in her arms to go and find 33 ; but just then he lifted one of his arms with great 34 , pointed to his chest and said in a 35 whisper, “Pull t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