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影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土化语境中的真相剖析

——解读电影《十二公民》

《十二公民》是导演徐昂2015年拍摄的一部带有话剧色彩的戏剧电影,影片改编自著名的美国影片《十二怒汉》,在改编的过程中导演做了很好的本土化得嫁接,在本土化的语境中为受众讲述了一桩满带争议与疑问的富二代弑父案的真相探究。一个虚拟法庭空间环境,将12个本毫无联系且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中国人聚在了一起,只为了最后的真相。没有多样的镜头表达、亦没有音乐音响的衬托,只是通过演员表演和台词设定在一种近乎白描式的表达中将不同阶层、不同角色的人性与思考抽丝刨茧般的展示出来,在偏见消除、获得尊重的过程中赢得真相。

一、先入为主的偏见消解

著名导演希德尼·鲁迈特1957年拍摄了一部叫《十二怒汉》的黑白电影,影片针对贫民区里一个男孩杀人案展开争论的设定,《十二公民》中将案件转换为离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环境更加贴近的富二代杀人案,而在《十二怒汉》中遭受偏见的犯罪嫌疑人贫民转换为富人。陪审员们对于富二代的偏见是影片表达的初始,而导演正是用这一件杀人案将人类固有的偏执面展现出来,甚至提升到新的境界令人称赞。

在影片的开始便采用旁白的方式介绍了富二代“杀人案”公布的一些证据,包括一名独居老人声称听到富二代说要杀死死者,随后有人倒地的声音,以及一名目击者通过楼旁驶过地铁的反光看到了富二代杀人还有杀人凶器,这些证据都在传达出铁一般的事实,更多人毫无戒心的相信这个事实。在人们先入为主的偏见中这个富二代已经踩在了死亡的边缘。

庆幸的是这位现实中的检察官顶住了来了其他人的压力和不解,一步步挖掘出了案件中的疑点,虽然没有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真相,但却证明了案件存在疑点,那名富二代有可能是无罪的。而在争论的过程中,偏见的受害者还涉及到诸多群体。比如10号老北京对河南人偏见,4号人物因富有与女大学生交往所遭受的言语攻击;8号人物老爷子因年纪而高度缺乏存在感……这些都是相对的“偏见”的都在主客体得到呈现都通过人物的嘶吼与争吵展示在观众眼前。而真相只有在偏见的消除中才能去正常挖掘,

二、在不断尊重中赢得尊严

在所有的事物里面,生命是首先必须被尊重的,那是属于人类平等的。经历文革的老人说诉说自己不愿提及的往事,往事中没有尊重;出租车司机讲述自己和儿子的矛盾,矛盾中没有尊重;学校商贩斥责自己遭受的不公,不公中没有尊重。每个人在世上都过着与众不同的独特生活,因为经历的千差万别,每个人的判断都对于他生活的体悟和不同的思考方式展现。电影中每个陪审团成员在选择和辩论中,都是来自他自身生活图景的投射。因此不存在谁比谁更尊贵,也没有谁比谁更卑微,你需要学会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状态,尊重他的选择和判断,同理,你也会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不是因为你的地位权势和财富,而仅仅因为你是一个与他平等的生命个体。

整部影片在一种看上去充满荒诞色彩的安排中进行,因为尊重的存在也足以激起观众对话题的思考,影片中的富二代的生命需要被尊重,像8号陪审员说的一样我们可以在这里轻松的把手举起,而一个生命却会离去。在坐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被尊重,他们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影片至少启示我们尊重生命、尊重自己的独立意志、尊重他人的话语权和生活。

三、浮躁之后的真相思考

电影中的杀人案,因为有富二代、忤逆等标签符号,社会大众众道德的棍棒一边倒的砸向了那个富二代,因此大多数的人一开始就放弃了自己应有的独立思考,这也本土化的《十二公民》其意义所在,只要道德暴力不要法律真相的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是浮躁的社会心态的集中展现。生活中真理是需要被找寻的,它不会因为大家众口一词就出现。当我们在浮躁的心态中沉寂下来,我们是该去思考真相才会水落石出。十二公民用一场对现实案件的虚拟陪审讨论,向受众阐释,对于许多的社会事件,我们该放下浮躁的媒体和自我惯性的引导,因为这只会离真相越来越远。

好的电影看完之后会令人深有感悟,十二公民做到了。他将当下社会群体中不同阶层浮躁的心态暴露无遗,在本土化的语境中开始向受众传达公民的含义。当今中国百姓绝大多数没有自己的独立意志,很多人把别人不负责任的冲动结论当成自己思考的结果。还好,这十二个普通平民着一次不正规的庭审,终于完成了一次从平民到公民的转型,并做出了挽救一个年轻人生命的壮举。中国需要更多有能力参与和推动文明进步的公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