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合集下载

食物中毒微生物

食物中毒微生物
细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主要有7种,其潜伏期和病程也有所不同(见表)。7种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范围、 程度与地域及该地域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表中前 3类细菌在很多国家都很常见。西欧、北美等国是以食用 动物蛋白为主的国家,因此,由肉毒杆菌产生的毒素而造成食物中毒情况较为多见。在日本,由副溶血性弧菌引 起的食物中毒的情况较为多见。
病毒为专性活细胞寄生的大分子蛋白质。病毒在食品中不能增殖,因而食品只是作为病毒的传播媒介。病毒 随食品被带进人和动物体,在体内增殖,从而致病。有两种病毒在食物中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即传染性肝炎病 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前者可引起肝炎,后者可致小儿麻痹症。
谢谢观看
大肠菌群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形态与沙门氏菌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可分解乳糖及蔗糖,产酸产气。大肠菌 群因产生外毒素可导致婴儿和儿童腹泻及呕吐。引起中毒的食品有肉、禽、土豆泥、奶油蛋糕、奶和干酪等。菌 的传播常常是通过手、容器从原料带入熟制品中,人的粪便也可传播。因此,要注意个人和环境的卫生。
传染过程
真菌某些真菌在生长过程中可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一旦这种真菌污染食品,并在食品中产生真菌毒素,就 会使食者中毒。
引起食物中毒的真菌主要有黄曲霉、麦角菌、黄绿青霉、玉米赤霉等,其中以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对人 类的危害最大。
黄曲霉常存在于土壤、动植物体中,可在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上生长。花生上染有的黄曲霉若处于高温高湿 下将很易生长并产生毒素。此外,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等各物食品中也常发现黄曲霉毒素。其危害性在 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黄曲霉毒素耐热,需在100℃下经长时间方可破 坏。
产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又称魏氏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专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45℃,最低生长温度为15℃。 在自然界的土壤、空气、水中广泛存在。常存在于人或动物的排泄物、生肉和家禽及脱水制品中。由于其芽孢可 抵抗热和干燥,也常存在于煮、炖、蒸甚至是烤制的食品中。芽孢在食品被长时间缓慢加热或室温保藏时萌发并 大量增殖,产生外毒素。食用后会腹泻、腹痛、恶心,但极少呕吐。通常,加热不足的肉禽类、鱼贝类易引起此 类食物中毒。

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

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

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食品中微生物是指在食品中生活和繁殖的细菌、霉菌、酵母等微小生物。

这些微生物虽然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并且有其生态功能,但是当它们进入食品中并大量繁殖的时候,就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

食品中的微生物可以引起食物中毒、食品腐败和变质等问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控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和控制措施。

一、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1. 引起食物中毒食品中的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会进行繁殖,产生一些有毒代谢产物,比如细菌分泌的毒素。

当人们摄入了这些受到污染的食品,就会引发食物中毒,导致胃肠道不适、呕吐、腹泻等症状。

有些食物中毒甚至会危及生命。

2. 导致食品变质和腐败食品中的微生物可以利用食品中的营养物质进行代谢和繁殖,产生一些酸败、腐败物质,导致食品变质和腐败。

这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还会造成食品浪费。

3. 影响食品品质食品中的微生物还会通过各种代谢作用改变食品的味道、香气、颜色、口感等品质特征,降低食品的品质。

为了减少食品中微生物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从源头上减少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和繁殖。

1. 保持食品卫生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要严格遵守食品卫生规定,确保生产设施、设备、人员和环境的卫生清洁,避免食品受到外界的污染。

2. 控制温度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温度的影响很大,一般细菌在35℃至45℃之间最为适宜,因此控制食品的储存温度是控制微生物繁殖的有效途径。

通过低温冷冻或者高温加热可以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3. 调节水分大多数微生物对水分的需求不同,在保持食品干燥的状态下可以减少微生物的繁殖。

因此在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要保持食品的干燥,避免过多的水分造成微生物的滋生。

4. 加工处理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可以通过加热、冷藏、腌制、发酵等方式对食品进行处理,杀灭或者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减少对食品的污染和腐败。

食品微生物学 第七章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第一节细菌性食物中毒

食品微生物学 第七章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第一节细菌性食物中毒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7.1.4变形杆菌中毒 7.1.4.1 病原菌
(3) 防止肠毒素的形成 在低温、通风良好的条件下 贮藏食物,在气温较高季节,食品放置时间不得超过6h,食 用前还必须彻底加热。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7.1.2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7.1.2.1 病原菌
沙门氏菌属于肠道病原菌。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无荚 膜,两端钝圆的短杆菌。除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均周生鞭毛, 能运动,多数具有菌毛。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生长pH 为6.8~7.8。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培养24h,菌落圆形、表 面光滑、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该菌对热、消毒药水及 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60℃15~20min即可死亡。在牛乳 及肉类中能存活数月。在含有10%~15%食盐的肉腌制品中可 存活2~3月。
EIEC:病名为杆菌性痢疾。较少见。致病性与细菌性痢 疾相似。无产生肠毒素能力。
EHEC:病名为出血性结肠炎。产生细胞毒素,有极强的 致病性。对热抵抗力弱。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7.1.3.2 食物中毒原因及症状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食物中毒与人体摄入的菌量有关。 当一定量的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进入人体消化道后,可在小 肠内继续繁殖并产生肠毒素。肠毒素吸附在小肠上皮细胞膜 上,激活上皮细胞内腺分泌,导致肠液分泌增加,超过小肠 管的再吸收能力,出现腹泻。其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呕 吐、发热、大使呈水样或呈米泔水样,有的伴有脓血样或粘 液等。一般轻者可在短时间内治愈,不会危及生命。是为严 重的是道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引起的食物中毒,其 症状不仅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发热、大便呈水样,严 重脱水,而且大便大量出血,还极易引发出血性尿毒症、肾 衰竭等并发症,患者死亡率达3%~5%。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怎样确保食品安全?
保持食品安全的7个高效习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2. 3. 4. 5. 6. 7.
冷热食物分开保藏 用肥皂洗手,去除油污 防止交叉污染 低温解冻 清洁环境 快速冷却 正确烹饪
近几年重要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
国际重要食品安全事件 疯牛病事件(英国): 自1987年至1999年期间焚烧400 万头牛, 直接经济损失300亿美。 大肠杆菌O:157流行事件(日本): 1996年5-8月,44个 地区,7万例,死亡12人。 1998年东南亚猪脑炎 李斯特菌食物中毒事件(美国、法国)1999年年底, 美国李斯特菌食物中毒事件导致密歇根州14人死亡, 在另外22个州也有97人因此得病,6名妇女流产;2001 年年初法国因李斯特菌有6人死亡。 2000年7月雪印牛奶污染(日本)14500多人患有腹泻 、呕吐症状,180人住院治疗,使占牛奶市场总量14% 的雪印 牌牛奶进行产品回收,21家分厂停业整顿。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什么是食物中毒?
国家标准(GBl4938)中界定了食物中毒, 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 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 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 病。
食物中毒的特点 :
1.潜伏期较短,来势急剧,在短时间内可能有很 多人同时发病。 2.病人都有大致相同的临床表现。 3.发病和吃某种有毒食品有关。 4.发病率高,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一般没有 传染病流行时的余波。
食物中毒的前12类诱因:


食物原料污染 热处理不当 从不安全环境中获得的食物 不良的贮藏环境 烹饪和食用间的间隔超过12小时 手抓食物 误食 不良发酵 热处理不够 包装容器有害物 不合适的热保持 交叉污染

食品安全微生物中毒

食品安全微生物中毒

地方政府政策支持情况
01
地方政府加强食品安 全监管
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 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食品 安全违法行为,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 安全。
02
推广食品安全知识和 技术
地方政府还积极推广食品安全知识和 技术,提高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和自我保护能力。
03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 系
部分地方政府还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 体系,对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 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确保食品来 源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02
常见微生物中毒类型
细菌性食物中毒
病原体
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 性弧菌等。
预防措施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避免食品被细菌 污染;食用前彻底加热煮熟食物。
临床表现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 炎症状。
真菌性食物中毒
01
02
03
病原体
黄曲霉菌、青霉菌等真菌 产生的毒素。
临床表现
根据摄入毒素种类和量不 同,可出现急性肝损害、 出血、神经毒性等。
推广先进生产技术
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食品生产的自动化和智 能化水平,减少人为操作带来的污染风险。
建立完善检验检测体系
1 2
加强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建设
建立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网络,提高检测能力和 水平。
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抽检
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定期抽检,及时发现和处理 不合格产品。
3
鼓励企业自检自测
监管不力导致漏洞百出
一些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存在漏洞,导致不合格产品流入 市场。政府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水平 和效率。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挑战应对
微生物检测技术不断创新

食品微生物学第九章食物中毒

食品微生物学第九章食物中毒
07
二、葡萄球菌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自然界广泛存在
主要来源于动物及人的鼻腔、咽喉、皮肤、头发、化脓性病灶 健康人带菌率 20~30% 患乳腺炎的牛产的乳 致病性菌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带菌者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与食品接触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食品中葡萄球菌的来源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化脓性炎症的病人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诊断依据
2
镜检 G(+)、杆状、芽胞
3
动力 -
1
确证实验:
6
卵磷脂分解 +
5
牛奶发酵 +
4
硝酸盐还原 +
01
有诊断意义的指标
添加标题
02
污染程度 数量(10个/g)
添加标题
03
患者粪便中检出肠毒素
添加标题
04
从可疑食品及患者粪便中分离出同一型别的菌株
添加标题
最低生长AW0.86
添加标题
在干燥的痰、脓汁、血液中可存
添加标题
活数月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新霉素、多黏菌素..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亚碲酸盐、黄胺类药物…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耐抗生素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对化学物质有抗性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耐 盐 20%NaCl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耐低温 6.7 ℃
第 九 章
202X
食 物 传 染 的 疾 病
第一节 概述
01.
1997年 WHO指出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3.
食源性疾病发生率 5~10%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5.
死亡300万人

食物中毒的分类及 举例

食物中毒的分类及 举例

食物中毒的分类及举例食物中毒是指人们消化食物后,由于摄入或接触到有害微生物、毒素、化学物质等导致的健康问题。

食物中毒根据引起中毒的原因和症状的不同,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

一、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由于摄入含有致病性微生物的食物而引起中毒。

例如:1.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常见的食品有鸡蛋、禽肉、家禽、鱼类等,症状包括腹泻、呕吐、发热等。

2. 肉毒杆菌食物中毒:常与不当储存的罐头食品有关,症状包括肌肉无力、视力模糊、呼吸困难等。

二、化学性食物中毒:由于食物中含有有害的化学物质而引起中毒。

例如:1. 重金属中毒:食物中含有过量的铅、汞、镉等重金属,可以引起中毒症状,如头晕、恶心、肝肾功能损害等。

2. 农药中毒:摄入含有农药残留的食物,可能导致中毒,症状包括头痛、视力模糊、呼吸困难等。

三、生物毒素食物中毒:食物中含有一些有毒物质产生的毒素导致中毒。

例如:1. 黄曲霉素中毒:由霉菌产生的黄曲霉素污染的谷物、豆类等食物引起,会导致肝脏损伤和癌症。

2. 鱼类中毒:摄入含有鱼类毒素的鱼类,如河豚、蓝鳍金枪鱼等,可能导致中毒症状,如呕吐、腹泻、麻木等。

四、真菌性食物中毒:由于摄入了有毒真菌而引起中毒。

例如:1. 采集到的毒蘑菇:乌蘑菇、鹅膏菇等一些有毒真菌被错误地采集和食用,可能导致中毒症状,如腹痛、呕吐、黄疸等。

以上所列举的只是几种常见的食物中毒分类和举例,食物中毒的种类是非常多样的。

为了预防食物中毒,我们应该注意食品的新鲜度、储存条件,以及严格遵守食品卫生标准。

当出现中毒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将病因与相关食物联系起来,以便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微生物与食品质量安全

微生物与食品质量安全

微生物与食品质量安全很多人都知道食品的新鲜和安全是我们健康的基础,但是你有想过其中的微生物的作用吗?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水、土壤、空气和食物中。

微生物与食品质量安全密切相关,既可能对食品产生有害影响,也能为食品提供一些好处。

一、微生物对食品质量的有害影响1. 食品腐败:微生物是食品腐败的罪魁祸首。

当食物处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微生物会迅速繁殖,产生臭味和破坏食品的外观和口感。

比如,细菌可以产生蛋白酶,降解食品的蛋白质,导致食物变质。

真菌则产生霉菌毒素,引起食物霉变。

2. 食物中毒:部分微生物可以产生毒素,使得食品中毒。

最常见的是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比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这些细菌存在于受污染的食材和加工环境中,食用后会引发胃肠道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3. 食品变质:微生物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导致食品变质。

比如,乳酸菌可以发酵乳制品,使其产生酸味和特殊的风味;酵母菌可以使果汁发酵,生成酒精。

这些变质使得食品品质下降,无法食用。

二、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1. 发酵: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最常见的是发酵过程。

例如,面包的制作就离不开酵母菌。

酵母菌利用面团中的糖分进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气泡,使面包蓬松起来。

此外,发酵还用于制作酸奶、豆瓣酱等。

2. 食品保鲜:微生物也可以被用于食品的保鲜。

例如,乳酸菌可以制作酸奶,酸奶中的乳酸菌通过产酸、产氨等代谢产物抑制有害细菌的繁殖,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其他食品如泡菜、咸鱼等也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使其更加耐储存。

三、提升食品安全的措施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煮熟食物后再进食,切菜用具要与生食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

2. 食品加工:食品加工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规范,尽量避免微生物的污染。

合理选择原料和添加剂,加强生产线的清洁和卫生管理。

3. 食品储存:将易腐烂的食品储存在低温环境下,能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食物中毒性微生物及其引起的食物中毒(食品微生物学课件)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食物中毒性微生物及其引起的食物中毒(食品微生物学课件)

三、病菌来源及防治措施
自然界分布广 土壤、污水中带有大量该菌,正常人、
畜肠道也常带有该菌 熟食制品如熟肉类、剩饭菜、以及凉拌
菜等很容易通过接触带菌容器、工具及 操作人员的手而染菌
三、病菌来源及防治措施
注意熟食制作的卫生,避免 在较高的温度下存放熟食
存放过的熟食,在食用前要 回锅加热处理
二、中毒机理及症状
食入带菌的食物后,菌体侵入空肠黏膜繁殖,菌体破坏后释放 出内毒素作用于肠壁、肠黏膜和肠壁植物性神经
病程一般l0~14h,最短者6h,最长者24h 主要症状为突然发生剧烈的腹痛,多次的腹泻,初期为水样便,
以后带有血液和黏液,体温增高,可达40℃,少数病人发生 痉挛,严重者出现休克症状
屠宰的猪、牛、羊等健康家畜,沙门氏菌带菌率为1%~45%; 患病动物的沙门氏菌带菌率更高
如果家禽的卵巢带有沙门氏菌,可使卵黄染菌,因而所产的蛋也 是带菌的
泄殖腔排出过程中如果蛋壳染菌,存放期间可侵入蛋内
四、防治措施
严禁食用病死畜禽 生熟分开 鸡蛋应煮沸8分钟 泄殖腔排出过程中如果蛋壳染菌,存放期间可侵入蛋内 肉类至少应蒸煮到肉块中心呈现灰白、硬固的熟肉状态
二、去毒
1.物理去毒
人工或机械拣出霉粒 加热处理法:干热或湿热可以除去部分毒素 花生在150℃以下炒0.5 h约可除去70%的黄曲
霉毒素,高压蒸煮法0.1MPa,经2h可以去除大 部分黄曲霉毒素
二、去毒
1.物理去毒
吸附去毒:应用活性炭、酸性白土等吸 附剂处理含有黄曲霉毒素的油品效果很 好
防霉方式与去毒措施
预防霉菌及其毒素对食品的污染,根本措施是防霉,去毒只是 污染后为防止人类受危害的补救方法。
一、防霉
1.物理防霉

第十二章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第十二章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进行就业前和定期体检。
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是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致病菌。沙
门氏菌属于肠道病原菌。
1.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的生物学特性 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无荚 膜,周身鞭毛,能运动的需氧或 兼性厌氧的短杆菌。 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主要有 十几个血清型,最常见的为: -鼠伤寒沙门氏菌 -猪霍乱沙门氏菌 -肠炎沙门氏菌 不发酵乳糖, 发酵葡萄糖产酸产 气
化脓性皮肤病、上呼吸道炎 症及有口腔疾患的病人
患乳房炎的乳牛的乳汁中, 经常含有产生肠毒素的葡萄球菌。
4、预防措施 防止葡萄球菌污染食物 防止带菌人群对各种食物的污 染 防止葡萄球菌对奶的污染 防止肠毒素的形成 食物应低温冷藏,其放置时间不 超过6h。食用前还应彻底加热。
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不发酵乳糖 发酵乳糖
2.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机制 肠道毒素性大肠埃希菌、肠出血性大肠
埃希菌引起毒素型中毒;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肠侵袭性大肠埃 希菌引起感染型中毒。
3. 中毒症状及原因、污染途径
3.1食物中毒症状
-潜伏期4~48小时,呈急 性菌痢样症状;
-腹痛、腹泻、体温升高;
-呈米泔水样便,伴剧烈 腹痛与呕吐。
在肠道菌的鉴别固体培养基上易与大肠杆
菌区别而形成无色透明的菌落。
沙门氏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最适 pH为7.2~7.4。
不能耐受较高盐浓度,NaCI浓度在9% 以 上会致死。
在外界的生活力较强。沙门氏菌在100℃水 中立即死亡,在80℃水中2min死亡,60℃水中 15min死亡。
2.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机制
主要症状为呕吐、腹痛、腹泻、发烧。

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 ppt课件

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  ppt课件
食物中毒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
主要内容
食物中毒概述 食物中毒性病原微生物 引起消化道传染病的食品病原微生物
ppt课件 2
第一节、食物中毒概述
1、食源性疾病
定义: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 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 类疾病。
致病因子:细菌、病毒、寄生虫、毒素、重 金属以及有毒化学物质p。pt课件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症状
急性胃肠炎症状: -潜伏期较短,一般为6~12h,长者可达24h, 大多集中在48h内。 -主要症状为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发 烧。 -病程通常3~7天,一般愈后良好。 -病死率低于1%
ppt课件
21
3. 引起中毒的食品及污染途径
引起中毒的食品种类
-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 其次为鱼类、禽肉、蛋类、乳类及其制品 -植物性食品引起者很少。 不分解蛋白质,感官改变不明显
ppt课件
19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机理
感染型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在肠道内繁殖, 并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使胃 肠粘膜发炎、水肿)。 细菌可在肠系膜、淋巴结 和网状内皮系统中被破坏而放出内毒素。 沙门氏 菌亦可产生外毒素,称沙门菌肠毒素。内、外毒 素使消化道蠕动增强,呕吐、腹泻。
ppt课件
20
根据O抗原分不同的血清群,再根据K、H抗原 分血清型和亚型。
ppt课件
27
致病因素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粘附和破坏肠粘膜; 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功能受损,导致腹泻
肠道毒素型大肠埃希菌(ETEC):肠毒素enter otoxin:不耐热肠毒素-60 ℃,30min被破坏; 耐热肠毒素-100 ℃,30min才被破坏
ppt课件 15

食物中毒(微生物源)PPT课件

食物中毒(微生物源)PPT课件

保持食品卫生
注意个人卫生
01
在处理食品前要洗手,确保手上没有细菌或病毒。同时,避免
用手直接接触食品。
保持厨房卫生
02
定期清洁厨房用具和环境,确保厨房的卫生状况良好。
烹饪过程中保持卫生
03
在烹饪过程中,要确保食品的卫生状况,避免食品受到二次污
染。
定期检查食品质量
1 2
检查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在购买食品时,要仔细查看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 质期,避免购买过期或质量不佳的食品。
生产设备污染
生产设备、工具、容器等 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污染, 如清洁不彻底或消毒不严 格。
人员污染
生产人员带菌或患有传染 病,通过接触食品导致污 染。
食品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污染
温度控制不当
食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 温度控制不当,导致细菌 繁殖,如沙门氏菌、志贺 氏菌等。
包装破损
食品包装破损或密封不严, 导致食品与外界接触,受 到污染。
食物中毒(微生物源)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微生物源食物中毒的种类与特点 • 微生物源食物中毒的传播途径 • 微生物源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 • 微生物源食物中毒的治疗与处理 • 结论
01 引言
CHAPTER
主题简介
什么是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分类:微生物源、化学源、动植物毒素等。
轮状病毒食物中毒
由轮状病毒引起的食物中毒,常见于婴幼儿。症状包括呕吐、水样腹泻、发热 等,通常在食用后1-2周内出现。
真菌性食物中毒
黄曲霉素食物中毒
由黄曲霉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常见于发霉的谷物、坚果和食用油。症状包括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时可导致肝功能损害和死亡。通常在食用后1-2周 内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与食物中毒
7.1.1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7.1.1.1 病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兰氏阳性球菌。无芽孢,无鞭毛,不 能运动,呈葡萄状排列。兼性厌氧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在 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培养24h,菌落圆形、边缘整齐、光滑湿 润不透明,颜色呈金黄色。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最适 pH7.4。此菌对外界的抵抗力是不产芽孢细菌中最强的一种, 加热80℃30min至1h才能杀死。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大肠杆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两端钝圆的短杆菌,大多 数菌株有周生鞭毛,能运动,有菌毛,无芽孢。某些菌株有 荚膜,大多为需氧或兼性厌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0~50℃, 最适生长温度为40℃,最适pH为6.0~8.0。在普通琼脂平板 培养基培养24h后呈圆形、光滑、湿润、半透明近无色的中 等大菌落,其菌落与沙门氏菌的菌落很相似。但大肠杆菌菌 落对光观察可见荧光,部分菌落可溶血(β型)。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预防措施和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基本相同:
(1)预防第二次污染 防止动植物性食品被人类带菌者、 带菌动物以及污染的水、用具等的第二次污染。
(2)预防交叉污染 熟食品低温保藏,防止生熟食品 交叉感染。
(3)控制食源性感染 在屠宰和加工加工动物时,避免 粪便污染,动物性食品必须充分加热以杀死致病性大肠埃希 氏菌。避免生吃或半生的肉、禽类,不喝未经巴氏消毒的牛 奶或果汁等。
(3) 防止肠毒素的形成 在低温、通风良好的条件下 贮藏食物,在气温较高季节,食品放置时间不得超过6h,食 用前还必须彻底加热。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7.1.2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7.1.2.1 病原菌
沙门氏菌属于肠道病原菌。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无荚 膜,两端钝圆的短杆菌。除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均周生鞭毛, 能运动,多数具有菌毛。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生长pH 为6.8~7.8。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培养24h,菌落圆形、表 面光滑、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该菌对热、消毒药水及 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60℃15~20min即可死亡。在牛乳 及肉类中能存活数月。在含有10%~15%食盐的肉腌制品中可 存活2~3月。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有多种多样的中毒表现,一般 可分为胃肠炎型、类伤寒型、类霍乱型、类感冒型和败血症 型5种类型。其中胃肠炎型最为多见。潜伏期一般为12~36h, 短者6h ,长者为48~72h,大多集中在48h内,超过72h的不 多。潜伏期短者,病性较严重。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临床症状一般在进食12~24h后出 现。主要表现为急性肠胃炎症状。发病初期表现为寒战、头 痛、恶心、食欲不振等,以后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甚至发 热等,严重的会出现抽搐及昏迷等症状。病程一般为3~7d, 愈后良好。但老人、儿童和体弱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四肢 发凉、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症状,如不及时救治也可能导致 死亡。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7.1.2.3 病菌来源及预防措施
沙门氏菌多数由动物性食品引起,特别是肉类,也可以 是鱼类、禽类、乳类、蛋及其制品引起。豆制品和糕点有时 也会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但非常少见。
沙门氏菌的宿主主要是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它们 可以在这些动物的胃肠道内繁殖。沙门氏菌污染肉类,可分 为生前感染和宰后污染两个方面。生前感染指家畜、家禽在 宰杀前已感染沙门氏菌。
EIEC:病名为杆菌性痢疾。较少见。致病性与细菌性痢 疾相似。无产生肠毒素能力。
EHEC:病名为出血性结肠炎。产生细胞毒素,有极强的 致病性。对热抵抗力弱。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7.1.3.2 食物中毒原因及症状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食物中毒与人体摄入的菌量有关。 当一定量的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进入人体消化道后,可在小 肠内继续繁殖并产生肠毒素。肠毒素吸附在小肠上皮细胞膜 上,激活上皮细胞内腺分泌,导致肠液分泌增加,超过小肠 管的再吸收能力,出现腹泻。其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呕 吐、发热、大使呈水样或呈米泔水样,有的伴有脓血样或粘 液等。一般轻者可在短时间内治愈,不会危及生命。是为严 重的是道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引起的食物中毒,其 症状不仅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发热、大便呈水样,严 重脱水,而且大便大量出血,还极易引发出血性尿毒症、肾 衰竭等并发症,患者死亡率达3%~5%。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宰后污染是家畜、家禽在屠宰过程中污染被带沙门氏菌 的粪便、容器、污水等污染。健康家畜带菌率为2%~15%, 患病家畜的带菌率较高,检出率为70%以上。
蛋类及制品感染或污染沙门氏力的机会较多,一般为 30%~40%。如家禽的卵巢带菌,可使卵黄带菌,因而产的蛋 也是带菌的。另外,蛋壳表面可在肛门里被污染,沙门氏菌 可以通过蛋壳气孔侵入蛋内。各种肉制品及蛋制品等亦可在 加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受到污染。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当水煮或油炸大块肉、鱼、香肠时,若食品内部,达不 到足以使细菌杀死和毒素破坏的情况,就会有细菌残留或有 毒素存在,由此常引起食物中毒。该菌具有耐低温的能力, 在-25℃低温环境中能存活10个月左右,即冷冻保藏食品对 本菌无杀伤作用。
有些沙门氏菌产生内毒素、有些产生肠毒素。如肠炎沙 门氏菌在适合的条件下,可以牛奶或肉类中产生达到危险水 平的肠毒素。此肠毒素为蛋白质,在50~60℃时可耐受8h, 不被胰蛋白酶和其他水解酶所破坏,并对酸碱有抵抗力。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7.1 细菌性食物中毒 7.2 霉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7.1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指因食入细菌性有毒食品引起的急性或 亚急性疾病。细菌性食物中毒在食物中毒中最为多见。通常 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气候炎热的季节。发病率较高,但 中毒死亡率较低,及时抢救,一般愈后良好,无任何后遗症 状。仅肉毒杆菌毒素中毒例外。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7.1.1.3 中毒原因及症状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原因是产生肠毒素的葡萄球 菌污染了食品,在较高的温度下大量繁殖,适宜的pH和合适 的食品条件下产生了肠毒素。吃了这样的食品就可以发生中 毒现象,是毒素型食物中毒。
当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进入人体消化系统后被吸收进 入血液。毒素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的中毒反应。潜伏期 一般为1~5h,最短为15min左右,最长不超过8h。中毒症状 有恶心、反复呕吐、多者可达10余次,并伴有腹痛、头晕、 腹泻、发冷等。儿童能肠毒素比成人敏感。因此儿童发病率 较高,病情也比成人重。但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病程 较短,1~2d内即可恢复,愈后良好,一般不导致死亡。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7.1.3.3 病菌来源与预防措施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随粪便 排出而污染水源、土壤。受污染的水、土壤及带菌者的手均 可污染食品,或被污染的器具等再污染食品。如肉及肉制品、 奶及奶制品、水产品、生蔬菜水果等。健康人肠道致病性大 肠埃希氏菌带菌率为2%~8%,成人肠炎和婴儿腹泻患者的致 病性大肠埃希菌带菌率为29%~52%。器具、餐具污染的带菌 率高达50%左右,其中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为0.5%~ 1.6%。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7.1.1.2 毒素和酶
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多种毒素和酶,故致病性极强。 致病菌株产生的毒素和酶主要有溶血毒素、杀白血球毒素、 肠毒素、凝固酶、溶纤维蛋白酶、透明质酸酶、DNA酶等。 与食物中毒关系密切的主要是肠毒素。近年报告表明,50% 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在实验室条件下能够产生肠毒素, 并且一种菌株能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肠毒素。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1) 防止带菌人群对食品的污染 定期对食品生产人 员、饮食从业人员及保育员等有关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对患 有化脓性感染的人不适于任何与食品有关的工作。
(2)防止葡萄球菌对食品原料的污染 定期对健康奶牛 的乳房进行检查,患有乳炎的奶不能使用。同时为了防止葡 萄球菌污染,健康奶牛的奶挤出后,应立即冷却于10℃以下, 防止在较高的温度下,该菌的繁殖和肠毒素的形成。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预防措施除加强食品卫生监测外,应 注意:
(1) 防止沙门氏菌污染 加强家畜、家禽等宰前、后 的卫生检验,容器及用具严防生肉和胃肠物污染,严禁食用 和采用病死畜禽。
严格执行生、熟食分开制度,并对食品加工、销售、及 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防止交叉感染。严 禁家畜、家禽进入厨房和食品加工车间。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7.1.2.2 食物中毒原因及症状
大多数的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是沙门氏活菌对肠粘膜的侵 袭导致全身性的感染型中毒。当沙门氏菌进入消化道后,可 以在小肠和结肠内繁殖,引起组织感染,并可经淋巴系统进 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这一过程有两种菌体毒素参与作用: 一种是菌体代谢分泌的肠毒素,另一种是菌体细胞裂解释放 出的菌体内毒素。由于中毒主要是摄食一定量的活菌并在人 体内增殖所引起的,因此,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主要 属于感染型食物中毒。如沙门氏菌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 沙门氏菌除活菌菌体内毒素外,所产生的肠毒素在导致食物 中毒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2)控制食品中沙门氏菌的繁殖 沙门氏菌的最适繁殖 温度为37℃,但在20℃以上就能大量繁殖。因此,低温贮藏 食品是预防食物中毒的一项措施。必须按照食品低温保藏的 卫生要求储藏食品。
(3)彻底杀死沙门氏菌 对沙门氏污染的食品进行彻底 的加热灭菌,是预防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关键。各种的肉类、 蛋类食用前应煮沸10min,剩饭菜等必须充分加热后再食用。 为彻底杀灭肉类中可能存在的沙门氏菌、消灭活毒素,畜肉 类应蒸煮至肉深部中心呈灰白硬固的熟肉状态。如尚有残存 的活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仍可以引起食物中毒。
大肠杆菌有中等强度的抵抗力,且各菌型之间有差异。 巴氏消毒法可杀死大多数的菌,但耐热菌株可存活,煮沸数 分钟即被杀灭,对一般消毒药水较敏感。
微生物与食物中毒
EPEC:病名为胃肠炎或婴儿腹泻。可致幼儿腹泻(水 样)、腹痛。
ETEC:病名为旅游者腹泻。能产生引起强烈腹泻的肠毒 素,致病物质是耐热性肠毒素或不耐热性肠毒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