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于人体内部产生了某种病邪,导致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了各种疾病。
为了有效地治疗疾病,中医学强调对疾病的病因和病机进行准确的分析。
下面将从病因和病机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病因分析中医学中,病因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类。
外因主要包括六淫和七情,而内因则与人体的先天禀赋、后天生活习惯及疾病的发展阶段有关。
1. 外因病因分析外因病因主要包括六淫和七情。
六淫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它们是自然界存在的具有病邪作用的因素。
七情主要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七种情志会影响人体的精神状态,进而引发疾病。
以风邪为例,风邪是一种外来的致病因素,其特点是具有迅猛、变化无常的特点。
当人体遭受寒风侵袭时,容易导致风病的发生,表现为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2. 内因病因分析内因病因与个体的先天禀赋、后天生活习惯及疾病的发展阶段有关。
先天禀赋主要指的是个体的遗传因素,包括先天体质弱、体质特点等。
后天生活习惯则指的是个体的饮食、作息等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习惯容易导致疾病的产生和发展。
疾病的发展阶段主要指的是疾病发生后的演变过程,如从表浅到深、从表到里等。
以饮食习惯为例,过量摄入辛辣、油腻的食物容易导致胃火旺盛,引发疾病,如胃火上炎、消化不良等。
二、病机分析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
中医学强调疾病的病机是由于病邪侵袭而引发了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受阻等异常变化。
病机分析主要包括病变的部位、病变的性质、病程的发展等。
通过病机分析,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以寒邪侵袭为例,寒邪具有寒凝、收引的特点,容易导致气血运行受限,引发疼痛等症状。
在病机分析中,通过判断寒邪的病变部位和性质,中医医生可以选用温补、祛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三、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通过准确地分析病因和病机,中医医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54
心脏病因病机示意图
病因
禀赋薄弱病后失调 思虑劳心过度
心气不足—心阳虚 心血亏耗—心 蒙蔽心包
实证
气滞
血瘀
瘀血阻络
55
思考题
何谓病因、六淫、内伤七情? 风邪、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 七情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何谓病机、正气? 疾病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气机失常包括哪五个部分?
56
42
(三)阴阳偏衰—阴虚
1、病理状态: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导致 阴不制阳,阳相对偏亢。
2、病机特点:阴虚,阴不制阳,阳相对偏盛。 3、临床表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烦失眠、
舌红少苔、脉细数(虚热证)
43
(三)阴阳互损
1、病理状态: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 变发展影响到相对一方,形成阴阳两虚。
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明显 3、临床表现:壮热、汗出、面赤、舌红、脉数
(实热证);口渴、尿赤、便干(阳盛则热)
40
(二)阴阳偏胜—阴盛
1、病理状态: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 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
2、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明显 3、临床表现:恶寒肢冷、畏寒、喜暖、脘腹
9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10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 易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
11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易阻遏气机 易袭阴位
损伤阳气
12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燥性属阳 燥易伤肺
内伤因素:内伤七情(喜、怒、 忧、思、悲、恐、惊);饮食 失宜;劳逸失度等
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学基础 第二节 病 机 学
《伤寒杂病论》提出“六经辨伤寒,脏腑辨杂病” 的方法,开创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先导。
温病学说的发展,提出和完善了卫气营血辨证和 三焦辨证的。
一、脏腑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脏腑病机,是探讨疾病发生演变过程中脏腑功能 活动病理变化的机制。
脏腑病证,是脏腑病机变化反映于临床的不同证 候。
小肠与心互为表里;故心亦移热于小肠。 一旦小肠为病,其病理表现主要为浊清不分, 转输障碍,症见小便不利、大便泄泻,临床 上可分为虚寒、实热、气痛三证。
肝病的病机如下图示意:
肝火上炎
化火上冲
情志所伤 肝气郁结
肝阳妄动
血行不畅 血脉淤阻
病因寒邪侵袭 寒滞肝脉
经气失宣
肝阴不足
肾阴亏虚 肝失濡养
虚阳上扰
实证 虚症
以及水结、蓄血、痰滞、虫积等疾。
和法祛邪而扶正,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和解治法。
适用范围:此法运用范围很广,如少阳证、太阳少阳 及少阳阳明合病,肝胃不和,肝郁所致的月经不调,肝 木乘土的腹痛泄泻等。
温法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治法,作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 从而达到补益阳气而祛邪治病的目的。
温法适用于寒邡留滞或由热证转变为寒证的疾病。
血液所以能循行脉中,气的功能亦密切相关。因血 属阴,赖阳气以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 脱则血失,故有“血随气行,气为血帅”之说。
血病的表现一般分为出血、血瘀、血虚。
三、风火湿疫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风
风有内外之分。
外风为六淫病毒之一;
内风阳气所化,火热炽盛、肝阳偏亢、阴血亏虚。
外风:病起急骤,身热而渴,或兼咳嗽,肢体酸痛, 或骨节红肿,游走不定,或皮肤出现风疹作痒,或口歪 舌强等。
中医内科常见病病因、病机、治则
中医内科常见病病因、病机、治则
中医内科的常见病病因、病机和治则是基于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原则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的例子:
1.咳嗽(病因):风热袭肺、痰湿郁肺、肺肾虚弱等。
(病
机):肺失宣降、肺气郁结、肺肾亏损等。
(治则):清热解表、化痰止咳、补益肺肾等。
2.消化不良(病因):饮食不节、情绪不稳、脾胃虚弱等。
(病机):脾胃气滞、湿热蕴结、脾虚失运等。
(治则):健脾和胃、化湿化痰、调理情绪等。
3.高血压(病因):情志不畅、饮食过多、肝肾失调等。
(病机):肝阳上亢、气滞血瘀、肾虚不固等。
(治则):平肝降压、活血化瘀、滋补肾脏等。
4.高血脂(病因):饮食不当、体内湿热、脾失健运等。
(病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脾虚失运等。
(治则):行气活血、清热利湿、健脾降脂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一些常见疾病的范例,每个病症的具体病因、病机和治则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中医内科的诊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仔细辨证和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舌脉信息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进行中药方剂调配、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以促进身体恢复平衡和健康。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重要分支,它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内外环境因素的平衡有关。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是中医疗法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详细分析了疾病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并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
1. 基本概念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它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形成及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中医病因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外因主要指环境因素,如气候、地理位置等。
内因则包括体质、情志、饮食等个体因素。
中医病机则是对疾病发展的过程和机制的描述,包括寒热、表里、虚实等。
2. 分类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和具体表现将其分类为不同的类型。
最常见的分类包括表里虚实和寒热虚实等。
表里虚实是指疾病的病理过程同时影响了表面和内脏,如表证和里证;寒热虚实是指疾病的主要机制与寒热有关,如寒证和热证。
3. 应用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是中医疗法选择和用药的基础。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疾病的病因和病机,然后选择相应的中医疗法进行治疗。
例如,如果患者体质虚弱,情志抑郁导致疾病发生,医生可能会针对患者的体质问题进行调理,并让患者保持愉快的情绪。
如果患者出现寒证症状,医生可能会采用温补的疗法来改善患者的病情。
4. 应用案例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中医病因病机疗法应用案例。
4.1. 案例一:夏季中暑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易受中暑影响。
中医认为夏季中暑的病因是热邪侵袭而导致体温升高。
治疗上,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进行调理,同时建议患者保持室内通风,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4.2. 案例二:失眠失眠是现代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中医认为其病因大多与情志失调有关。
治疗上,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作息时间,进行中药调理,以及采用针灸等疗法来改善失眠症状。
4.3. 案例三:腹泻腹泻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认为其病因多与饮食不当或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治疗上,可以采用健脾和胃的中药进行调理,同时建议患者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摄入过量刺激性的食物。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病因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原因和机制。
根据中医的理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因素失衡所致,而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过程。
一、病因理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受到了内外因素的侵袭或损伤,导致了人体的防御系统发生异常。
这些内外因素可以是自然环境、生活习惯、饮食不当、情绪不稳等多种因素,被称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而这些因素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人体的防御系统失衡,从而出现了不同的疾病。
二、病机理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病机。
中医病机主要包括病位、病因、病机、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等几个方面。
1. 病位:病位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部位。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部位,疾病会对这些组织器官产生不同的影响。
2. 病因:病因是指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的病因可以是内因,也可以是外因,如饮食不当、情绪波动、生活习惯等。
3. 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中医认为,病机与人体的防御系统和气血运行有关,如气机不畅、气血失调等。
4.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是指疾病发生后在人体组织、器官上所产生的病理改变。
例如炎症、结石、肿块等。
5.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是指疾病在病人身上所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
三、中医治疗的病因病机思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调理人体的防御系统,恢复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中医治疗疾病时,首先要确定病因和病机,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有针灸、草药治疗、中药煎汤等。
中医通过针灸的手法调理经络、穴位,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平衡的目的。
中药治疗则是通过将草药煎煮成药汤或制成丸剂,以辅助调节人体的防御系统和气血运行。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病因与病机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用来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而病机则是指病理变化的机制和规律。
病因与病机的研究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病因与病机的相关内容。
一、病因的分类中医将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内因是指身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节、过劳、不洁之气等。
外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以及传染病的病原体等。
二、病因的作用病因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直接损害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
例如,外感风寒可以导致感冒,饮食失节可以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
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进而导致疾病发生。
例如,情志不遂会导致气机郁滞,湿邪内生则会阻碍气血运行。
三、病机的形成过程病机是指疾病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中医将病机分为四个阶段,即未病、气滞、血瘀、痰湿。
在未病阶段,人体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此时病机尚未形成。
当气滞阶段出现时,疾病开始显现出一些轻微的症状,如胸闷、胁痛等。
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瘀阶段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和瘀滞症状。
最后,痰湿阶段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咳嗽、气急等症状。
四、病因与病机的关系病因与病机是密切相关的,病因是导致病机形成的原因,而病机则是病因作用下的体现。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
只有了解了病因,才能深入了解病机,从而指导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五、中医治疗基于病因与病机中医治疗的基本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因与病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要求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包括病因、病机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如年龄、体质等。
只有全面把握了病因与病机,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六、病因与病机的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健康状态是病因与病机保持平衡的结果。
当病因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或者机体内部存在某些隐性的病机时,疾病就可能发生。
中医中的病因与病机分析
中医中的病因与病机分析中医学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其对疾病的病因与病机分析方法。
相较于西医学以病理学为核心,中医学注重疾病的整体性和个体化,通过综合考虑人体的内外环境及其对应的病因、病机,从而进行疾病的分析与治疗。
一、中医的病因理论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产生与人体的内外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内因主要指人体内部的各种因素,如情志、饮食、作息等;外因主要是指周围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如气候季节、病毒、细菌等。
中医学把这些病因划分为病邪。
情志方面,中医将七情六欲作为情志的主要表现形式。
七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为饮食、居住、穿着、行乐、安逸、安眠。
中医认为,七情六欲的不平衡或过度刺激会导致脏腑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的发生。
饮食方面,中医注重食疗的概念。
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对五脏六腑有着不同的影响。
中医认为,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偏食偏好等因素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从而产生相应的疾病。
作息方面,中医强调合理的作息时间和规律。
不良的作息习惯,如夜晚熬夜、起居无常等,会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导致病理反应的发生。
二、中医的病机理论中医学通过病机理论来解释疾病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体对疾病的反应。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病因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的生理、病理反应,形成病机。
根据病机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
中医将病机划分为三个层次:表里、寒热、虚实。
表里属于人体表面与深层的病机,表现为发热、恶寒、汗出或不出等,治疗方法主要以表里调和为主;寒热属于机体内外的病机,表现为寒性疾病如寒热征象或热性疾病如高热等,治疗方法主要以温经散寒或清热解毒为主;虚实属于机体阴阳虚实的病机,表现为虚症如气血不足或实症如痰湿内蕴,治疗方法主要以补益虚、祛除实为主。
三、病因与病机的关系中医学中的病因与病机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病机是作为病因作用于人体后,人体对疾病产生的反应。
它既是病因的结果,也可以作为病因影响人体的发展过程。
病因病机名词解释
病因病机名词解释
病因病机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解释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病因指的是导致疾病的原因,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机制。
病因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外因主要指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如气候变化、感染病毒、饮食不当等。
内因则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绪波动、体质差异、遗传等。
病因是疾病产生的基础,不同的病因会导致不同的疾病。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过程和机制。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展过程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和脏腑功能紊乱所致。
病机包括病理变化、病理机制和病理规律等方面。
病理变化指的是疾病引起的生理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如炎症、肿瘤等。
病理机制则是指疾病产生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如湿热、气滞等。
病理规律则是指疾病发展的一系列规律性变化。
在中医诊断治疗中,病因病机的分析和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了解疾病的病因,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
通过了解疾病的病机,可以针对病理变化和机制进行调理治疗,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
此外,在现代医学中,病因病机的概念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和应用。
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明确的病因和病机,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可以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因此,病因病机的研究对于促进医学发展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基础教学课件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中医基础理论
2) 火热易扰心神
3)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 易影响心神。
4)
“诸躁狂越, 皆属于火。”
中医基础理论
3) 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
“壮火食气”
中医基础理论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常见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
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病无定位,游走不定
风痹-----也称“行痹” 数变----发病迅速,变化多端
风疹 《素问》: “风者,善行而数变”
中医基础理论
3)风性主动
4)
5) 动: 动摇不定之意。
6) 《素问》: “风胜则动”,
7)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湿痹
湿疹
中医基础理论
(5)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燥邪。 温燥 凉燥
中医基础理论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伤人最易伤人体的津液 ----津液亏虚
表现燥象:
中医基础理论
2) 燥易伤肺
3)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
4)
-----肺燥咳嗽
5) 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
气”、“戾气”、“毒气”、“乖戾 之气”等。
中医基础理论
疠气的传染途径: ①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②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
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 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 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 (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 (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中医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其治疗理念和方法与西医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医的理论中,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核心概念,它们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病因病机的概念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病因引起的病机变化所致。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可以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失调、饮食不当、过度劳累等;外因则是指环境因素,如寒邪、暑邪等。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包括病理变化的过程、临床表现的特点等。
二、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诊、脉诊等,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再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相应的治疗。
辨证论治强调整体观察,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的关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密切相关的。
病因病机的理论为辨证论治提供了科学依据,而辨证论治则是根据病因病机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中,辨证论治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感冒这一常见病,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不同类型,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如果是风寒感冒,可以采用解表祛寒的方法,如使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果是风热感冒,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使用苦寒清热的药物。
四、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概念,我们来分析一个实际案例。
小明因感冒引起的咳嗽已经持续了几天。
他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喉咙痛、鼻塞和流涕。
他的舌头上有一层白苔,脉搏偏快。
根据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病因:小明感冒的病因是风寒外袭;2. 病机:风寒邪气入侵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碍了肺脾的正常功能;3. 辨证:小明的证候类型属于风寒感冒,表现为咳嗽、喉咙痛等症状,舌苔白、脉搏偏快;4. 治疗:针对小明的病因病机和辨证结果,建议使用解表祛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服用柴胡疏肝散等中药。
中医内科病因病机总结美篇
中医内科病因病机总结美篇中医内科病因病机总结: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各种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总结。
1. 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总结:1.1 风寒病:风寒是一种外感疾病,主要病因是寒邪入侵人体。
病机表现为寒邪侵袭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寒邪固着。
1.2 湿热病:湿热病是一种内生疾病,主要病因是湿邪入侵人体。
病机表现为湿邪蕴结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湿邪固着。
1.3 气滞血瘀病:气滞血瘀病是一种气血运行不畅的疾病,主要病因是气滞和血瘀。
病机表现为气滞血瘀导致经络堵塞,气血运行不畅。
1.4 阳虚寒凝病:阳虚寒凝病是一种阳气不足导致寒邪固着的疾病。
病机表现为阳气不足,寒邪入侵经络,导致经络寒凝。
1.5 气血两虚病:气血两虚病是一种气血亏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疾病。
病机表现为气血不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2. 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2.1 辨证施治:中医内科治疗以辨证施治为基本方法。
根据疾病病因病机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清热解毒、燥湿化痰、活血化瘀等。
2.2 药物治疗:中医内科治疗主要采用中药治疗。
中草药具有广泛的药效和疗效,可以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3 饮食调理:中医内科治疗鼓励适当的饮食调理。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选择,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促进身体的康复。
2.4 针灸疗法:中医内科治疗可以采用针灸疗法。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和气血的流动,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2.5 推拿按摩:中医内科治疗也可以采用推拿按摩。
通过按摩和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可以调节气血的流动,促进身体的恢复。
总之,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方法密切相关。
通过辨证施治、药物治疗、饮食调理、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多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达到调理和康复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35页
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必须通过机 体内部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因此阴阳失 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依据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二、阴阳失调
2、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疾病过程中,寒热属性随病体阴阳消长 盛衰变化而变化。
阴阴阳阳偏偏衰胜::阴阴或或阳阳单单方方面面的的量量绝绝对对低超于过正正常 水常平限,度所(引胜起出寒)热,虚从损而的引反起映寒的热一壅种盛病反理映概括 。的阴一虚种则病热理、概阳括虚。则阴寒胜。则寒、阳胜则热。
3.火易心肝生火火风上上炎炎动— —血口 目舌 赤生 肿疮 痛 、颈4生项.火强风易直:、耗热角灼气弓肝反伤经张,津筋。脉失养,四肢抽搐、两目上视
动血:热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病症5.火易致肿疡源自热入血分,遏阻营血:化腐成脓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温、热、火
1、程度来分:渐进、渐强。 2、病气来分:温、热属外淫。
风为外邪致病先导,其它病邪常依附其致病、
风湿痹痛、风火牙痛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二:暑邪Summer-Heat
暑病发生在夏至之后,立秋之前,暑无内生。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 病多见高热、面红目赤、大汗、脉洪数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口渴多饮、气短乏力,气随津脱则昏迷
火则内生。
3、以正气而言:火是人体正气之一,
藏于脏腑,具有温煦、生化功能。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四:燥邪
Dryness
温燥(初秋,燥与热结)
凉燥(深秋,寒与燥结)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病因和病机举例
病因和病机举例
病因和病机是中医中常用的概念,用于分析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机理。
以下是一些病因和病机的举例,但不包含与标题相同的文字。
1. 病因:不良饮食习惯
病机:过食油腻食物导致脾胃失和
解释:长期摄取过多油腻食物,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消化不良、胃痛、腹泻等症状。
2. 病因:感染病毒
病机:病毒入侵导致气血不和
解释:某种病毒进入人体后,会破坏气血的平衡,导致体温升高、头痛、咳嗽等感冒症状。
3. 病因:精神压力大
病机:情志失调导致气滞血瘀
解释:长期承受精神压力过大,会导致身体内部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身心疲劳、失眠、情绪低落等症状。
4. 病因:外伤或劳累过度
病机:气血阻滞导致疼痛不适
解释:受到外伤或过度劳累后,气血在相应部位阻滞,导致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
5. 病因:环境污染
病机:毒素积聚导致气机郁滞
解释:长期生活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身体内毒素积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疲倦、皮肤过敏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风湿性关节炎(PA)是一种慢性、炎性、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表现为外周关节持续性进行性的滑膜炎,继而引起软骨破坏和骨锓蚀,造成关节畸形。
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它属于中医“痹证”、“历节”等范畴,其病位在关节、筋骨、肌肉、皮肤、甚至脏腑,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治疗较棘手。
现将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1 认清病机特点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痹证”、“历节”等范畴。
痹证的成因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痹证的病机,即指人体在“虚”、“邪”、“痰瘀”等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痹证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
由于该病涉及面广,病因繁杂,故其病机也较复杂,关系到“正”、“邪”两个方面的相互斗争。
正虚是致病的内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当正气不足时,风寒湿热之邪才可乘虚而入侵袭肢体关节肌肉,使经络闭阻不通而发病。
《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痿论》)。
《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适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
故邪不能独伤人。
”均说明了正虚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邪侵是致病的重要条件,在强调“正虚”的同时,也不能否认邪气致病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起主导作用。
“不通”是发病的病理关键,“不通”是指经脉气血为邪气所扰,运行不利,甚则闭阻不通。
若内有痰浊瘀血停滞,则使经络气血更为“不通”。
病久邪留伤正,可出现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之候,并可因之造成气血津液运行无力,而风寒痰瘀互结终使关节肿胀,僵硬,畸形,并使病情逐渐中重,缠绵难愈。
2 认清证候特点,重视辨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除具有痹证共有的关节疼痛、沉重、肿胀及游走串痛等症状外,主要是四肢多个小关节肿痛,并呈对称性,渐渐导致骨质损害,关节变形,僵硬,活动不自理。
根据其发展过程及临床的不同表现,抓住“正虚、邪侵、痰瘀”之病理特点。
将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分为风湿热痹、风寒湿痹、痰瘀阻络、肝肾两虚(气血两虚)四型。
风湿热痹:症见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遇热加重,发热,口渴,心烦,尿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除湿,祛风通络,方予四妙散加味:苍术、黄柏、川牛膝、苡仁、秦艽、茯苓、生地、知母、地龙等。
风寒湿痹:症见关节肌肉冷痛、肿胀,患处不红不热,遇冷加重,得热则减,口不渴,舌淡苔薄白或略腻,脉弦或紧或濡。
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予蠲痹汤加减:羌活、独活、防风、姜黄、黄芪、当归、赤芍、桂枝、苡仁、制川乌等。
痰阏阻络:在痹证中见痰瘀阻络并非独立疾病,而是久病邪气痹阻,久而产生瘀血,湿邪阻络化为痰饮,痰瘀进一步闭阻经络引起新的症状,除上述痹证本身症状外,见关节僵硬变形、表面青紫,屈伸不利,关节刺痛、固定不移肢体麻木不仁,或伴见面色黎黑,或胸闷痰多,舌质淡边有瘀斑、苔白腻,脉弦芎、赤芍、当归、地龙、半夏、南星、全蝎、蜈蚣等。
肝肾两虚、气虚血虚:症见关节肌肉麻木酸痛,或关节变形僵硬,肌肉萎缩,腰膝酸软无力,头晕,耳鸣,心悸,气短、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
予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芍药、川芎、地黄、杜仲、捉膝、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等。
3 把握扶正与祛邪的尺度痹证的演变过程,同其他疾病一样,也是邪正双方斗争的过程,所以治痹也离不开“扶正”、“祛邪”两大原则。
如清·董西园《医级》言:“盖邪之感人,非虚不痹,但令气血充盛流行,则痹必自解,所以古方皆以扶正祛邪之法”。
扶正即是运用补益正气的药物,以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力,达到驱除病邪,恢复健康之目的。
此适于正虚为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祛邪即运用宣散攻逐邪气的药物,以祛除病邪,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
祛邪法适应于人体邪盛为主,正气相对不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根据邪气的不同,邪气所聚部位的不同,而选用相应的药物方法。
运用扶正、祛邪法时,必须根据邪正的盛衰消长情况,分清主次、先后,分别采用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或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或先扶正后祛邪,或先祛邪后扶正,或扶正祛邪同用等法。
因为痹证初起以邪实为主,久病则邪未去而正已伤,故其证错综复杂,久病多虚,而久病亦多痰瘀、寒湿、湿热互结,且古人还有“久痛入络”之说,所以出现邪正混淆,胶着难解,不易取效。
对此,应当全面考虑,把握好扶正与祛邪的尺度,以攻不伤正,补不碍邪为准则。
4 衷中参西,提高疗效中医与西医是两门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科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各具特色,各有优势。
西医消炎镇痛药可以使患者关节疼痛、晨僵症状得到很快缓解,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慢作用抗风湿药可以改善病情发展。
中医中药可以使风寒湿热之邪得祛、经络气血通畅,骨节得利,从而达到控制病情,缩短病程,缓解症状的目的。
衷中参西,取长补短,提高疗效,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痛苦。
5 重视顾护“中气”人体正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更需要后天水谷精气的补充,称谓“胃气”,“元气”。
《灵枢》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张仲景云:“四季脾旺不受邪。
”说明了脾胃在保持人体健康,抗御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均能使脾胃功能受损。
一些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常常出现胃脘胀痛、嗳气恶心、食欲减退、甚至大便隐血等消化道症状,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急性活动期或进展期,出现不同程度湿热征象,用药多苦寒,易伤脾胃;其二,病热缠绵,脾胃受损;其三,调摄不当,误补多忌;其四,久服损伤脾胃之西药,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其五,久病不愈,情志不畅,肝郁脾虚。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之精气、肝之阴血均有赖于脾胃的运化。
所以在痹证的治疗中,维护中气、调补脾胃非常重要。
只有脾健胃强,才能生化有源,药物才能吸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多一分胃气亦即多一线生机。
因此,临床治病、处方用药时,必须贯彻维护中气的思想。
调补脾胃,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全身情况,同时也可明显减轻一些抗风湿药对胃肠道的副作用,使患者能够坚持服药治疗。
6 典型病例王某,女,32 岁,因四肢多关节肿痛2 月余于2004 年5月25 日就诊。
患者自诉2 月前不明原因出现双手食指、左手中指及双踝关节红肿疼痛,伴有晨僵超过1 小时,屈伸不利,痛不可触,行走不便,并见纳呆口苦,大便稀溏,舌淡红苔黄腻,脉滑数。
曾服用消炎痛,火把花根等药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
查体见双手食指、左手中指近端指间关节及双踝关节梭形肿胀,灼热,触痛明显,关节活动欠灵活。
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255u,血沉60mm/h。
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诊断:痹证。
中医辨证:属风湿热痹。
治宜清热除湿,祛风通络,方用四妙散加味:苍术10 克、黄柏12 克、川牛膝12 克、苡仁30 克、秦艽10 克、土茯苓30 克、防己12 克、桑枝20 克、知母10 克、乌梢蛇15 克、炙甘草6 克,3 剂,每日1 剂,水煎3 次成400ml 分3 次服。
同时服用柳氮磺吡啶1 克,每日2 次,甲氨喋呤10mg 每周一次。
服药3 剂后关节症状无明显好转,但纳呆口苦,大便稀溏症状减轻。
继续守方7 剂后,关节红肿疼痛、晨僵症状减轻,口苦消失,湿热之证已减轻,原方去知母、去土茯苓,黄柏减量为10 克,加茯苓12 克、白术12 克,以增强健脾利湿作用,服用7 剂后关节红热消失,肿痛及晨僵明显减轻,便溏消失,饮食增加,舌脉正常,继续守方治疗。
1 月后关节肿痛症状基本消失,行走正常,轻微晨僵。
复查血沉15mm/h。
陈某,女,55 岁,因反复四肢多关节肿痛3 年,曾在多家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先后服用过西药及中药,因不能耐受西药的副反应而停止治疗,于2006 年1 月21 日就诊。
患者自诉反复出现双手食指、双手中指及右肘关节肿胀疼痛,不红、不热、晨僵,肌肉麻木酸痛,屈伸不利,活动受限,伴有腰膝酸软,手足不湿,面色无华,舌质淡边有瘀点,苔白腻,脉沉细。
查体见双手食指掌指关节、双手中指近端指间关节变形,右肘关节变形,僵硬、屈伸不利。
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310u,血沉40mm/h。
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诊断:痹证。
中医辨证:属肝肾亏虚,兼寒湿痰瘀互结。
治宜滋补肝肾,化痰祛瘀,散寒通络,予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2 克、寄生15 克、骨碎补15 克、熟地20 克、制川乌(先煎)10 克、桂枝10 克、细辛5 克、桑枝20 克、苡仁30 克、茯苓12 克、当归10 克、白芍10 克、制南星10 克、甘草6 克,5 剂,每日1 剂,水煎3 次成400ml 分3 次服;同时服用柳氮磺吡啶1 克,每日2 次;服药后患者自觉症状减轻,治法不变,守方治疗半月,诸症大减,仍见关节变形僵硬,屈伸不利,治宜滋补肝肾,活血化痰,通络止痛。
处方:独活:12 克、补骨脂15 克、骨碎补15 克、熟地20 克、桂枝10 克、桑枝20 克、黄芪20 克、当归10 克、白芍10 克、制南星10 克、地龙10 克、僵蚕10 克、炙甘草10 克,每日1 剂,水煎3 次成400ml 分3 次服。
守方治疗2 月后,关节疼痛基本消失,关节僵硬明显减轻。
复查血沉16mm/h。
嘱服用益肾蠲痹丸及正清风痛宁治疗,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