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灭战是我军克敌制胜的锐利武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歼灭战是我军克敌制胜的锐利武器
中文系学员谭光远邓壬旺傅新达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伟大领袖毛主席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这篇光辉著作中,为我军制定了战胜敌人的十大军事原则。
认真学习十大军事原则,是深入开展批林批孔的一个重要课题。
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思想,是集中兵力打歼灭战。
为什么要打歼灭战?
这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九四七年,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毛主席高瞻远瞩,明确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
”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日益衰败。
特别是各个战场,在我人民解放军的打击下,敌人被迫放弃对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转入“重点进攻”。
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还企图凭借他们的军队苟延残喘,维持蒋家王朝的反动政权。
军队是政权的支柱。
中国人民革命要想夺取政权,就必须要首先消灭蒋军。
两个阶级、两种命运的大搏斗已经开始。
毛主席指出:“谁想夺取国家政权,并想保持它,谁就应有强大的军队。
”因此,毛主席毅然决定同蒋介石进行战略决战,加快实现“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历史任务。
打歼灭战的战略战术,就是为消灭蒋军、夺取国家政权这条政治路线服务的。
打歼灭战,就是在战略上敢于藐视敌人。
林彪站在右倾机会主义立场上,躲在后方,不敢打歼灭战,其实质就是企图使敌人争取时间,重整残兵,卷土重来,阻挠全国早日解放。
因此,敢不敢打歼灭战消灭敌人,这是关系到前进还是倒退,是将革命进行到底还是半途而废的两条政治路线的斗争。
打歼灭战,是根据当时敌我双方实际力量对比,使我军由劣势变优势,从而打垮整个蒋军的根本途径。
当时,在全国战场上,我军在总数量上处于相对的劣势。
然而,毛主席从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中,看到了我军从劣势变优势的客观条件,指出:“在蒋军武铃加强的条件下,我军必须特别强调粼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
”这种作战方法,充分体现了我军敢于打垮敌人而又善于打垮敌人的斗争艺术,表现了我军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科学态度。
毛主席一贯教导:“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对干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浪其+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
”打歼灭战,就是在各个战场歼灭敌人,首先在局部形成优势。
这样,虽然蒋军整个数量上占优势,但由于战线广大,兵力分散,军心动摇,士无斗志,我军便可以通过歼灭战把敌人一口一口地吃掉,最终彻底消灭敌人。
然而,林彪却畏敌如虎,叫嚷什么东北敌人“铁路多”,“战斗力强”,“很难打”,“东北战争条件不成熟”等等,不敢组织歼灭战。
甚至恶毒攻击毛主席关于打歼灭战的思想“不甚适宜”,右倾保命,按兵不动,消极避战,对抗党中央的命令。
由于政治路线右倾,林彪在军事上必然保守。
他组织的所谓“一点两面战术”的击溃战,就是他不敢歼灭敌人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军事上的表现。
毛主席尖锐指出:“击演战,对于雄厚之敌不是基本上决定胜负的东西。
歼灭战,则对任何敌人都立即起了重大的影响。
”给林彪当头敲了一棒。
打歼灭战,是我军长期革命战争经验的科学总结。
毛主席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运用打歼灭战各个击破的战术,成功地反击了敌人的三次“围剿”。
以后,又指引我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
林彪不敢打歼灭战,也是他一贯奉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反映。
井岗山时期他就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都被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派的气势汹汹所吓倒。
可见,林彪是一个怕死鬼。
怕死鬼是不敢打歼灭战的。
林彪所推行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及其打击溃战的战术,就是害怕革命、害怕战争、破坏中国革命前进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表现。
怎样才能打好歼灭战呢?关键在于能否集中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
毛主席关于集中优势兵力的思想,是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之上的。
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才能“力求全歼,不使漏网”,达到“一能全歼;二能速决”之目的。
这是达到我军改变全局上的劣势,用局部优势以多胜少,以强击弱,从而逐步达到从整体上改变敌强我弱形势的根本途径。
正如马克思早就指出的那样:“战争的奥妙就在于集中兵力。
”这是指歼灭战的物质基础。
敌我双方力量在具体战场上的对比,重要一条就是看谁的军力和经济力雄厚,而各种物质力量诸因素中,人的数量和质量总是第一位的因素。
因此,毛主席明确指出:“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瀚网。
”我军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在解放战争中,开展大规模的运动战,广大指战员不辞辛劳,集中兵力,分割包围敌人,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著名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之所以能取得巨大胜利,就是因为我军遵照毛主席的教导,集中数倍于敌之兵力围歼的结果。
在一些中小战役中,集中兵力更加显得重要。
例如一九四六年七月,我军集中四纵八个团的优势兵力,围歼敌二十五师,取得新开岭战役的胜利。
整个解放战争的实践证明: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能打好歼灭战,才能取得胜利。
然而,林彪却大肆鼓吹“一点两面”战术,分散兵力,胡说什么“集中优势兵力既受兵力对比的限制,又受技术水平和组织水平的限制”。
在辽沈战役中,林彪竟千方百计对抗毛主席关于集中兵力,将主力南下北宁线围歼锦州之敌的指示,反而平均使用兵力于长春外围和长、沈之间,新民西北地区及锦州、义县地区,不敢集中主力南下,将蒋军封闭在东北。
如果按林彪这样分散兵力去打,必然会将东北四十七万敌军放跑入关,给整个解放战争造成困难,使东北我军一百多万人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
在毛上席多次督促和东北野战军指战员的抵制下,林彪分散兵力未能得逞〔我大军南下旧歼锦州守敌,为消灭东北几十万蒋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集中兵力,就能胜利。
分散兵力,胜利就受影响。
一九四六年五月,中央决定控制四平,但林彪不敢打歼灭战,把十万人摆开在一百多里宽的正面,以阵地战同敌人拼消耗,结果,使敌人溃逃。
在战术上不敢集中兵力,反映了战略上的右倾保守主义,实质是消极避战,惧怕敌人。
林彪说什么集中兵力打锦州会“吸引很多国民党军队到关外来,过早打就过早背”,充分暴露了他害怕国民党,为自己搞分裂割据而保存实力的险恶用心。
在战场上,优势兵力怎么用?是四面包围敌人,还是用到“一点”去同敌人拼消耗?这是能否打好歼灭战的一个重要环节。
毛主席讲的集中优势兵力,是用于四面包围敌人。
“歼灭战和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日迁回战术,同一意义。
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
”我军的局部优势,表现在能否包围敌人这一重要部署上。
包围敌人,四面围攻,必然造成蒋军四面受敌,首尾不能相顾的混乱局面,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同时,四面包围,使敌人陷于孤立,有利于我军开展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敌人。
平津战役中,我军按毛主席的指示,将敌军分割包围,使敌军在各个战场孤立无援,彼此不能相顾。
这样,战争的主动权便掌握在我军手中。
敌顽抗,我坚决歼灭之。
敌动摇,我则发动强大政治攻势,进行和平改编。
平津战役最后取得辉煌胜利,和平解放北平,
没有战前的四面包围是不可能的。
林彪大肆兜售什么:“一点两面”战术,搞形式上的集中,实际上的分散,他不敢对敌进行四面包围,却把兵力集中于一点,造成我军的进攻队形头尖尾长,进攻时无法迅速展开,多数兵力使用不上。
而且,不四面包围,使敌军无后顾之忧,便可以集中兵力负隅顽抗。
这样,战场上我军的优势反而变成了劣势,我军“以十当一”的战术变成“以一当一”。
林彪要把部队九分之八的兵用去攻敌“一点”:只用九分之一的兵力应付“两面”,这不仅给我军行进造成困难,而且也给敌军留有生路。
例如一九四七年一月东北其塔木战斗中,我军一个师打敌人一个营,按林彪“一点两面”去打,使进攻点上消耗损失增大,突破后也不能将敌全歼,让敌军逃跑二百余人。
可见,林彪反对四面包围敌人的“一点两面”战术,实质是不敢消灭敌人,而是放跑敌人。
毛主席教导我们,军事原则“是直接地和基本的政治原则联系粉的”。
有什么样的政治路线就产生什么样的军事路线。
敢不敢打歼灭战,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两条军事路线在战场指导思想上的斗争焦点。
恩格斯说:“新的军事科学是新的杜会关系的必然产物”。
毛主席的“十大军事原则”,特别是打歼灭战的战略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战争的科学总结,是建立在马列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和辩证法基础上的。
它指引着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
我们今天重温十大军事原则,受到一次思想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彻底戳穿林彪“常胜将军”的画皮,深入认识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极右实质。
在普及、深入、持久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我们要努力学习毛主席军事思想,提高路线觉悟,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