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复习总结(全)
环境微生物复习知识点总结

环境微生物复习知识点总结微生物复习知识点总结1.微生物的五大特征;2.命名的三个原则;3.原生质体的四个组成;4.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的区别(磷壁酸、肽聚糖、脂蛋白,与细胞膜的关系);染色的原理,步骤,和对应现象5.细胞质膜的结构:亲水基疏水基分别指?:具有由磷酸相连的取代基团(含氨碱或醇类)构成的亲水头(hydrophilic head)和由脂肪酸链构成的疏水尾(hydrophobic tail)。
6.为什么细菌通常为负电?7.菌落的七大特征(光泽)8.芽孢耐热的六个原因:(水含量少、耐热酶、细胞壁厚、多含有带二硫键的蛋白质、高耐热物质:羟酸,脂肪酸)9.细菌的五种营养要素(*碳源氮源归为一类,其实化能自养菌的能量来源也属于无机盐)(其中生长因子包括哪三个)(为什么需要:水的四种生理功能)10.营养物质的运输和吸收:四种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因转位)·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细胞提供能量?是否存在传递过程中物质的结构变化?·主要运输的物质;11.纯培养的方法:·平板分离法:涂布平板法、稀释划线法、稀释平板法·稀释法;·选择培养基分离法·二元培养法·单细胞挑取法12.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四个阶段·迟滞期:细胞暂时缺少足够的能量和必须的生长因子来满足大量增殖的条件;此时群体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敏感;核糖体,酶体,ATP的合成加快;容易产生诱导酶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影响因素(菌种本身遗传特性、菌龄、接种量、接种前后的环境)·对数期:此时几乎不存在细菌的死亡;营养物质充足;代谢产物几乎无累积;比生长速率为一个常数·稳定期:净增长速率为零、开始储存肝糖原、异染颗粒、脂肪粒出现原因:代谢物的累积、营养物质尤其是生长因子的耗尽、营养物的比例失调、pH/DO/ORP的变化净增长速率为零(繁殖速率=死亡速率)菌体和代谢产物的收获期·衰亡期:外界条件的进一步恶化→细胞形态多样化,发生自溶,往往产生芽孢世代时间:根据一定时间内细菌的增殖数量可以计算出繁殖的代数(n),并以增殖时间除以繁殖代数求得每繁殖一代所需的时间,称为世代时间(G)generation time世代时间亦称发生时间。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

绪论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试验:优点:真实缺点:影响因素分析存在困难实验室试验:优点:条件控制比较严格,试验过程可以多次重复,对结果分析比较可靠缺点:研究者必须尽量注意的是实验室的条件与野外自然状态的区别,用实验室的结果去解释自然环境的情况必须十分小心。
模拟研究:第一章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环境物理效应(是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环境化学效应(是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之为污染源。
污染物:是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这类物质有的是自然界释放的,有的是人类活动产生的。
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害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1、机械迁移 2、物理—化学迁移 3、生物迁移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按污染物的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可分为单质和化合态;按其物理性状和结构来分,可分为固体、流体、射线等形态;按污染物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可分为离子态、代换态、胶体、有机结合态和难溶态等。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转化。
污染物的转化形式分为1、物理转化2、化学转化3、生物转化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生物将吸收的环境化学物质转变成为生物体本身的有机物质,这个过程称为生物合成作用。
环境生物学复习-段昌群-参考重点

第一章绪论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2)生态退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3)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4)全球变化生物学(5)生物对受损环境的监测(6)生物修复和生态重建(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我国的优先研究领域:(1)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生物控制(2)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3)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4)食品、中药、饮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及清洁生产(5)环境因素和我国人群健康(6)转基因产品、生物入侵(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二章生物与受损环境1、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2、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环境。
3、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两者之间的区别:4、受损环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环境环境,一类是生态破坏。
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概念和实质:(1)环境污染概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本质:环境污染在本质上是没有被完全利用的资源(一种工业和生活原料)进入到环境中所出现的后果。
(2)生态破坏概念: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生态破坏本质:生态破坏其本质是对人类有用部分的环境因素作为资源而过度利用所出现的后果。
第三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生物转化:是在生物体内一种化合物变成另一种化合物的现象。
2、生物放大积累在生物体内的污染物随食物链的营养转移而进行迁移,并在更高营养级的生物体中不断富集。
3、吸收:环境中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总过程。
环境生物学复习题及答案

环境生物学复习题及答案1.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2. 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答: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水、空气、土壤等。
3. 描述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答: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如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对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分布产生影响;生物因素如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等影响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4.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答: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种类的丰富度、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5. 阐述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和类型。
答: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包括工业排放、农业活动、城市生活等。
类型包括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6. 简述生物富集作用。
答: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的某些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导致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远高于环境浓度的现象。
7. 描述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答: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生物栖息地的改变、物种分布的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的紊乱。
8. 什么是生态修复?答: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人工干预和技术手段,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维持能力。
9. 简述环境生物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答:环境生物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括污染监测、生态风险评估、生态修复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10. 描述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答: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模拟实验、遥感技术、GIS技术等,这些方法帮助科学家们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环境生物学复习重点

3.环境生物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学科,是环境科学的分支4.外来化合物:是指生物体在正常情况下不产生的化合物,即使在生物体内存在也是非生物途径火非生里量进入生物体内夫人外来化合物。
5.生态毒理学:研究环境压力对生态系统内的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和毒理学的效应,以及物质或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6.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物学将生物技术用于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控制以及废弃物处理中7.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8.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9.外源化合物: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以外,存在与环境之中,可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引起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又称为外来化合物或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10.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又称浓缩系数、生物富集系数、生物积累率等。
11.生物污染对人和生物有伤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的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12.种群是在一定时空中同中个体的组合,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13.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量。
14.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15.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丰富度)和各个物种的相对密度(群落的异质性)。
16.毒性: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7.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累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亦称毒物。
【精品】环境微生物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绪论微生物是所有形态微小的单细胞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以及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界、门、纲、目、科、属、种、变种、型、株命名依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生态特征、血清化反应、细胞成分、红外吸收光谱、GC含量、DNA杂交、DNA-RNA杂交、16SRNA碱基顺序分析等二名法:1、学名=属名+种名+(首次定名人姓)+现定人姓+定名年分Pseudomonasaeruginosa(schrocter)Migula1920铜绿假单细胞2、学名=属名+种名+菌株(用字母、符号等字形表示)BacillussubtilisAS1.398枯草杆菌中能产生蛋白酶的一株菌株3、学名=属名+sp.(orspp)微生物特征:1.个体积小,比表面积大,结构简单2.代谢活跃,类型多样3.防止迅速,容易变异4.抗逆性强,休眠期长5.种类繁多,数量巨大6.分布广泛,分类界级宽微生物的重要性:1.环境、能源降解、转化、清除污染物2.医药3.农业、食品4.生物工程5.科学研究1.2微生物的发展史一、感性认识阶段(史前段)8000年前---1676年细菌冶金、制曲酿酒二、形态学发展阶段(初创段)1676---1861列文虎克(Leeuwenhoek)特点: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细小生物三、生理学发展阶段(奠基期)1861---1897帕斯特、可科赫Pasteur\koch特点:建立一系列研究微生物所必须的独特方法借助了良好的研究方法,开创了寻找病原微生物的黄金时期把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了生理学研究科赫法则:1.在患病动物中存在可疑病有机体,而健康动物没有。
2.可疑有机体在纯培养中生长3.纯培养中可疑有机体细胞能引起健康动物发病4.可疑有机体再次分离,并且和最初分离有机体一样四、发展期(生化时期)1897---1953Buchner特点:进入微生物生化研究水平应用微生物的分支学科更为扩大开始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代谢产物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五、分子生物发展阶段(成熟期)1953---今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与微生物间相互关系与作用规律的学科,尤其着重与研究微生物活动对人类环境所产生的有意与有害影响,它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巴斯德的贡献:1、最后推翻了自然发生说,是将微生物学正式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的独特方法。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环境生物学是生物学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它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究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样性、物种演化、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问题。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物种多样性、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方面。
本篇文章将从生态学、进化生物学和物种多样性三个方面,简要介绍环境生物学领域的一些知识点。
一、生态学生态学是环境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群落结构、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问题。
在生态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就是生态位。
1.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个体或物种在群落中所占的生态地位,它包括了生物个体所从事的生活方式、生境利用范围、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生态位的概念非常重要,它可以用来解释生物个体或群落的适应性、竞争关系和演化历程等问题。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它包括了生物群落、生物物种、环境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生态系统是一个自我调节和平衡的系统,对维持生命系统和环境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进化生物学进化生物学是环境生物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生物的演化过程、物种形成、遗传变异等方面的问题。
在进化生物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分别是适应性和基因漂变。
1. 适应性适应性是指生物个体或物种适应特定生存环境的能力。
适应性是生物演化的重要动力之一,通过自然选择的过程,适应性优秀的生物个体或种群将能够更好地生存和繁殖,而适应性较差的个体或种群则会被淘汰。
2. 基因漂变基因漂变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由于突变、自然选择或其他因素的随机性,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微小变化的现象。
基因漂变是一种随机过程,它在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物种形成和遗传多样性的维持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主要涵盖生物物种的数量、种类、分布和多样性程度等方面的问题。
武汉大学环境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生物学第一章绪论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系统与人为逆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系统:生物各级组构水平的总称。
根据一般分类,从微观到宏观依次为基因、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
人为逆境: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状态。
生物系统与人为逆境的相互关系有两方面含义:①各种逆境因子对生物系统产生不利或有害的影响(或效应);②生物系统同时也对逆境因子的行为(或归宿)产生影响。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对象:受人为胁迫的生物系统。
内容:两大方面——人为胁迫因子对生物系统的效应和生物系统对人为胁迫因子行为的影响。
还包括环境生物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第二章人为逆境产生人为逆境的因子称为逆境因子或人为胁迫因子。
根据胁迫因子的性质分为三大类:化学性人为胁迫因子、物理性、生物性。
化学性人为胁迫因子:化学反应产生,通常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性:物理作用产生,分为两类——物理性污染因子(噪声、辐射……)和环境要素(土壤、水体、大气、生物区系)物理性破坏因子生物性:生物学机制或过程产生,包括两种类型——人为传播的病原体和人为引入的外来物种环境的化学性污染1.大气的化学性污染污染物种类按其物质形态可分为: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气溶胶:分散介质为气体的胶体物质。
就大气污染而言,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粒子和液体粒子人为污染源:燃料燃烧、工业生产中工艺性排放、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2.水体的化学性污染污染物按其性质分:无机无毒物质、无机有毒物质、有机耗氧物质、有机有毒物质。
无机无毒:酸、碱、一般无机盐无机有毒:重金属和阴离子态物质有机耗氧: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糖类、纤维素等有机有毒:对生物体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有机农药、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石油等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退水。
3.土壤的化学性污染污染物:与大气和水体污染物很多是相同的。
有机污染物(特别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化学肥料。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知识点总结-8页精选文档

绪论微生物是所有形态微小的单细胞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以及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界、门、纲、目、科、属、种、变种、型、株命名依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生态特征、血清化反应、细胞成分、红外吸收光谱、GC含量、DNA杂交、DNA-RNA杂交、16S RNA碱基顺序分析等二名法:1、学名=属名+种名+(首次定名人姓)+现定人姓+定名年分Pseudomonas aeruginosa (schrocter) Migula 1920铜绿假单细胞2、学名=属名+种名+菌株(用字母、符号等字形表示)Bacillus subtilis AS 1.398枯草杆菌中能产生蛋白酶的一株菌株3、学名=属名+sp.(or spp)微生物特征:1.个体积小,比表面积大,结构简单2.代谢活跃,类型多样3.防止迅速,容易变异4.抗逆性强,休眠期长5.种类繁多,数量巨大6.分布广泛,分类界级宽微生物的重要性:1.环境、能源降解、转化、清除污染物2.医药3.农业、食品4.生物工程5.科学研究1.2 微生物的发展史一、感性认识阶段(史前段)8000年前---1676年细菌冶金、制曲酿酒二、形态学发展阶段(初创段)1676---1861 列文虎克(Leeu wenhoek)特点: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细小生物三、生理学发展阶段(奠基期)1861---1897 帕斯特、可科赫Pasteur\koch特点:建立一系列研究微生物所必须的独特方法借助了良好的研究方法,开创了寻找病原微生物的黄金时期把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了生理学研究科赫法则:1.在患病动物中存在可疑病有机体,而健康动物没有。
2.可疑有机体在纯培养中生长3.纯培养中可疑有机体细胞能引起健康动物发病4.可疑有机体再次分离,并且和最初分离有机体一样四、发展期(生化时期)1897---1953 Buchner特点:进入微生物生化研究水平应用微生物的分支学科更为扩大开始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代谢产物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五、分子生物发展阶段(成熟期)1953---今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与微生物间相互关系与作用规律的学科,尤其着重与研究微生物活动对人类环境所产生的有意与有害影响,它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巴斯德的贡献:1、最后推翻了自然发生说,是将微生物学正式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的独特方法。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要点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要点一、绪论1、环境问题分类:(1)环境污染: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发生了不良变化,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存;(自然过程引起的同类现象称为自然突变或异常)(2)生态破坏:环境中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
如,酸雨(pH<5.6降水)、赤潮(N、P丰富,浮游生物繁殖引起海水缺溶解氧)、水华(N、P丰富,淡水中藻类繁殖引起溶解氧缺乏)、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能吸收红外线而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使得能量易进难出)等。
2、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生物净化。
3、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
二、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指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害性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毒有机化学污染物、生物难降解性物质、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性的污染物。
2、污染物的迁移:指污染物在环境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主要的迁移方式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3、污染物的形态:指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4、污染物的分布:不仅指环境空间的浓度分布,而且指污染物不同形态、不同相态之间的分配。
5、污染物的转化: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外一种物质的过程。
转化结果有两种可能,要么转化为无毒物质或易降解结构,要么毒性增强或转化为难降解结构。
6、生物合成作用: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将所吸收的环境化学物质转变成为生物体本身的有机物质的过程。
7、分解作用/矿化作用: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生物体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或简单的有机物的过程。
环境生物复习

1.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2.影响迁移的因素污染物自身的理化性质外界环境理化条件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3.生物转运的概念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4.生物转运的方式被动转运;特殊转运;膜动转运包括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5.环境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的主要途径:⑴污染物经根部吸收随后随蒸腾而输送到植物各部分⑵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可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⑶有机化合物蒸气经植物地上部表皮渗透而摄入体内6.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表面吸附;胞内转移7.环境污染物在分布过程中的屏障皮肤屏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8.相Ⅰ反应和相Ⅱ反应相Ⅰ反应:外缘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如如-OH、-SH、-COOH、-NH2等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相Ⅱ反应:亦称结合反应;指在酶的催化下;外源性化合物的相Ⅰ反应产物或带有某些基团的外源性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结合反应..9.相Ⅱ反应的作用①;使有毒化合物某些功能基团失活;②;大多数化合物通过结合反应;水溶性增加;很快由肾脏排出;起解毒作用..10.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呼吸、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11.影响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行为的因素生物因素;污染物因素;环境因素12.协同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拮抗作用:是指两者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是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污染物任何一种单独输入机体的强度..13.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生物化学变化包括:防护性生化反应和非防护性生化反应14.污染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污染物对酶辅助因子的影响;对酶活性中心的影响;破坏酶的结构与酶激活剂作用;污染物与基质竞争同种酶而抑制酶的作用15.酶活性抑制的分类不可逆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竞争性抑制16.对细胞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污染物引起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导致的损伤;污染物可影响膜的离子通透性;污染物与膜上的受体结合;干扰正常的生理功能17.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18.生物测试的优点不仅能够弥补物理和化学检测的不足;还可以提供物理和化学检测无法得到的数据;生物测试方法简单;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又能综合反映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或污染状况.. 19.生物测试的分类根据生物所经历时间长短分为:短期测试方式、中期测试方式和长期测试方式根据试验溶液或试验气体的给予方式分为:静止式和流动式生物测试..在水污染生物测试中;流动式又分为重复循环式和更新式两种..在大气中;流动式又可分为室内动态熏气、开顶式熏气和田间全开放式熏气根据生物测试中所用测试生物的物种可分为:单物种、多物种和模拟生态系统生物测试根据生物测试中所测定的生物效应性质分为:毒性试验、积累试验、行为试验、“三致”试验、DNA损伤试验等20.DNA 加合物:就是亲电性的化合物或其代谢产物和生物体内大分子形成共价相连的化合物; 是DNA化学损伤的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形式..21. DNA 加合物的测定方法主要有:色谱法、免疫法、荧光法和32 P—后标记法22.微宇宙Microcosm法是研究污染物在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效应的一种方法;又称为模拟生态系统法;包含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组成及其过程..23.指示植物的选择方法包括:现场比较评比法、栽培比较试验法、人工熏气法等方法24.SO2气体对植物伤害的典型症状症状主要出现在叶脉间;呈现大小不等的、无一定分布规律的点、块状伤斑;与正常组织之间界线明显;也有少数伤斑分布在叶片边缘;或全叶褪绿黄化;伤斑颜色多为土黄或红棕色;幼叶不易受害..25.HF对植物伤害的典型症状:伤斑多分布在叶尖和叶缘;与正常组织之间有一明显的暗红色界线;幼叶易受害..26.水污染的细菌学指标:我国现行饮用水卫生标准;细菌总数1mL自来水不得超过100个;大肠菌群数每升不超过3个27.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指在亚个体和个体水平上既可以测定污染物暴露水平;也可以测定污染物效应的生理和生化指标..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和效应生物标志物..28.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1;调查不同地区特异性疾病的人群分布年龄、遗传特性、性别;地区分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时间动态年度变化、季节变化、短期变化2;调查并检测环境中致病因子3;分析调查资料:确定污染物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即确定暴露-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4;综合分析调查及实验资料:为所造成的健康危害或疾病的病因提供线索或建立假说;进而查明因果关系..29.环境流行病学的常用研究方法•生态学研究•现况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30.生物修复Bioremdiation:是指利用生物强化物质或有特异功能的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某些动物削减、净化环境中的污染物;减少污染物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31.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包括:生物提取;生物挥发;生物固定32.污染环境生物修复的一般原则物种适宜性;环境安全性;因地制宜性;可行性原则;景观协调性原则33.基因工程实施的条件:工具酶、基因、载体、受体细胞34.PCR技术应注意的几个温度:95℃、55℃、72℃⑴95℃加热约2分钟;使DNA双链解链为两条单链;该过程叫变性⑵温度下降到约55℃并维持2分钟;这时产生的单链与存在于PCR反应体系中称为引物的短单链配对并结合;该过程叫退火⑶温度上升到72℃并维持3分钟;在反应体系中DNA聚合酶的催化下;核苷三磷酸从短单链按与长单链配对方式逐个合成;直到长单链末端为止;从而得到与长单链配对并结合的一条新DNA链;该过程叫聚合⑷按变性、退火、聚合循环;一般约30次35.固定化酶:亦称水不溶酶;是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将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使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36.酶固定化方法载体结合法交联法包埋法:包括格子型和微胶囊型逆胶束法复合法。
环境生物技术复习总结

绪论思考题1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体现在: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加剧;包括淡水在内的许多资源短缺;草原退化严重、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濒危野生动物、植物物种增多,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经济损失重大。
2什么是环境生物技术?广义上讲:凡是涉及环境污染控制的一切与生物技术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环境生物技术。
严格上讲:环境生物技术指的是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或生物体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机能来降低或消除污染物产生的生产工艺或能高效净化环境污染,同时又能生成有用物质的工程技术。
3环境生物技术划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内容是什么?是否有明显的界限?从技术难度和理论深度上环境生物技术一般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指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近代污染物防治生物技术。
包括构建降解杀虫剂、除草剂、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等高效基因工程学,创造抗污染型转基因植物等。
这个层次是以现代生物技术知识为基础,为寻求快速有效的污染治理与预防途径提供了可能,是解决目前出现的日益严重复杂的环境问题的强有力手段。
第二层次:是以废物的生物处理为主要内容,既包括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如废水的生物处理的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也包括在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下开发出的废物强化处理技术和工艺,如生物流化床等。
这个层次的环境生物技术是当今废物生物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在高新技术不断渗入的过程中,其本身也在不断改进,是目前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主力军。
第三层次:是指利用天然处理系统进行废物处理的技术,主要包括氧化塘、人工湿地系统和农业生态工程等。
这个层次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界环境中生物生态功能;投资运行费用少,易于操作管理,是一种省力、省费用、省能耗的技术。
在解决实际环境污染问题时,三个层次的技术可能会集于一体,很难有明显的界限。
4环境生物技术主要应用于哪些方面?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生物工程技术在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应用;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固体有机废物的生物处理技术;大气污染的生物防治技术;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环境污染预防生物技术;环境生物监测技术等。
考研环境生物学知识点梳理

考研环境生物学知识点梳理环境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
考研环境生物学是考研生物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为了帮助考研生系统地梳理环境生物学的知识点,本文将从环境因子、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考研环境生物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环境因子环境因子是影响生物体生存、繁殖和分布的各种非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温度、光照、水分、气候、土壤等。
在考研环境生物学中,需要掌握不同环境因子对生物体的影响效应,以及生物体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和响应机制。
1. 温度温度是影响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
不同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和耐受范围不同。
在考研环境生物学中,需要了解温度对生物体的影响,如影响代谢速率、生长发育、免疫功能等。
2. 光照光照是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进行的重要条件。
光照强度、光周期和光质等因素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在考研环境生物学中,需要了解光照对植物形态、生理和生态效应的影响。
3. 水分水分是影响生物体生存和生活活动的重要环境因子。
水分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动物的体液平衡和代谢活动等都有重要作用。
在考研环境生物学中,需要了解水分对生物体的影响和适应机制,以及不同水分环境下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4. 气候气候是地球大气环境的长期统计特征,影响生物体的分布区域、数量和特征。
在考研环境生物学中,需要了解气候变化对生物体的影响,如影响物种分布、数量和多样性,以及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 土壤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重要作用。
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影响着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吸收能力。
在考研环境生物学中,需要了解土壤对植物和土壤动物的影响,以及土壤侵蚀和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环境和它们相互作用组成的一个动态复杂系统。
在考研环境生物学中,需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功能。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环境生物学这门学科啊,那可真是有趣又实用!先来说说啥是环境生物学。
简单说,就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这就好比咱们人和周围的空气、水、土壤这些环境因素的亲密互动。
比如说,咱们都知道水污染是个大问题。
那水里的小鱼小虾、各种微生物,它们怎么在被污染的水里生存呢?这就是环境生物学要研究的啦。
我记得有一次去郊外的小河边,那河水看起来有点浑浊。
我好奇地蹲下来观察,发现水面上漂浮着一些奇怪的藻类。
后来我才知道,这可能是因为附近工厂排放的废水导致水中的营养物质过剩,让这些藻类过度生长。
这就是环境生物学里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再讲讲大气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现在雾霾天气不少见吧?那些细小的颗粒物进入咱们的呼吸道,对咱们身体不好。
对于植物来说,也会影响它们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想象一下,一棵大树本来应该茁壮成长,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结果因为大气污染,叶子变得枯黄,生长也变得缓慢,多让人心疼啊!还有土壤污染,这可关系到咱们吃的蔬菜水果的质量。
如果土壤里有重金属超标,种出来的东西可能就不安全啦。
我曾经看到过一块废弃的农田,周围有个化工厂,那土壤的颜色都怪怪的,一看就不正常。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神奇的表现。
比如沙漠里的仙人掌,为了保存水分,叶子都变成了刺。
还有北极熊,厚厚的皮毛帮助它们抵御寒冷。
这都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杰作。
在生态系统中,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
就像在一个班级里,有人是班长,有人是学习委员,大家各司其职。
比如蜜蜂传播花粉,帮助植物繁殖;食腐动物清理垃圾,维持环境的清洁。
环境生物学还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地球上有那么多可爱的动物和植物,如果因为环境破坏它们都消失了,那得多可惜啊!比如说大熊猫,数量稀少,咱们得好好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让它们能快乐地生活下去。
另外,转基因生物也是环境生物学的一个研究点。
转基因食品到底安不安全?这需要咱们从环境生物学的角度去深入探讨。
总之,环境生物学和咱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环境生物学这门学科呀,那可是相当有趣和重要!咱先来说说啥是环境生物学。
简单来讲,就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
比如说,为啥有些动物在这个地方能活得好好的,换个地方就不行啦?为啥有些植物能净化空气,有些就不行呢?这都属于环境生物学的研究范畴。
就拿我上次去郊外的一次经历来说吧。
我在一片小树林里散步,看到地上有好多小虫子在爬来爬去。
仔细一瞧,发现有不同种类的蚂蚁,还有一些小甲虫。
我就在想啊,这些小虫子为啥会出现在这里呢?原来呀,这片小树林里有它们喜欢的食物和适合居住的环境。
比如说,潮湿的土壤能让一些虫子保持身体的湿润,树木掉落的叶子能成为它们的食物来源。
这其实就是环境为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的一个小例子。
那环境生物学都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呢?首先得说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社区”,里面有各种生物,还有非生物的环境因素,像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等。
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比如说,草原生态系统里,草是生产者,兔子吃草是消费者,而分解者则会把兔子的粪便和死去的动植物分解成养分,重新回到土壤里,供草生长。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再来说说生物多样性。
这个可太重要啦!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多得数都数不清,从小小的细菌到巨大的鲸鱼,每一种生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就好比蜜蜂,它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甜甜的蜂蜜,更重要的是能帮植物传播花粉,要是没有蜜蜂,好多植物可能都没法繁殖后代啦。
还有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这可是个大问题。
比如说水污染,工厂排放的废水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到河里,河里的鱼啊虾啊可能就会中毒死亡。
还有大气污染,雾霾天气会让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生长不好。
在环境生物学里,我们还得了解生物监测和生物修复。
生物监测就是利用生物来监测环境的变化。
比如说,有些苔藓对空气污染特别敏感,如果在某个地方看到苔藓生长不好,那可能就说明这个地方的空气质量不太好。
生物修复呢,就是利用生物的本领来修复被污染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生物学复习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是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环境化学效应:是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环境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的升高、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等。
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生物机体或在同一营养级上的多种生物种群,从所栖息的环境中蓄积化学物质使生物体内化学物质浓度大于环境中浓度的过程。
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生物通过吸收、吸附或吞食,从环境中浓缩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物质,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断浓集的现象。
生态入侵: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进新的地区,倘若当地适于其生存和繁衍,它的种群数量便开始增加,分布区也会逐渐扩大,这就是生态入侵。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
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
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
环境监测: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检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环境监测的对象: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
环境监测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
活性污泥: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其中,细菌和原生动物是主要的二大类.活性污泥主要用来处理污废水。
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
生物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污染物的生物转化:是指通过生物的吸收和代谢作用而发生的变化水体的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作用:是指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旺盛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
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个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行为毒性(Behavioral Toxicity):当一种污染物或其他因素(如温度、光照、辐射)使得动物一种行为改变超过正常变化的范围时,就产生了行为毒性。
生物测试(Bioassay):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生物半减期:是指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到原有浓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环境质量(Environmental Quality):是指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
大气污染指示生物:对大气污染反应灵敏、用来监测和评价大气污染状况的生物。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人们开发、利用、建设甚至破坏周围的生命系统,使它们发生了变化,对这些变化及其给人们的影响作出定量的分析及评价。
自净作用(Selfpurification):受污染的水质自然地回复原样的现象。
菌胶团细菌:能形成活性污泥絮状体的细菌。
污泥溶剂系数(SVI):指曝气池中混合液经30min静置沉降后体积与污泥干重之比。
一般SVI控制在50~150之间,若其大于200,则表明污泥已发生膨胀。
生物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一般指人工涉及的、以生物种群为主要结构组分、具有一定功能的、宏观的、人为参与调控的工程系统。
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利用生物将土壤、地表及地下水或海洋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去除或讲解的工程技术系统。
优先污染物:指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污染物的迁移: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生物污染: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的污染环境激素:指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繁殖障碍、诱发人类重大疾病的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物质生物迁移:指污染物经由生物体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完成的迁移,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迁移方式污染物的转化: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生物转运: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这些过程都需要通过细胞的膜结构生物积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间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半数效应浓度(EC50)半数致死浓度(LC50): 指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半数效应浓度(EC50): 指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指不同剂量的毒物在个体或群体中表现出来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指不同剂量的毒物与其引起的质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指示生物:对大气污染反应灵敏,用来监测和评价大气污染状况的生物,它包括指示植物和指示动物两大类,其中对指示植物研究较多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于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过程的生物技术体系,包括对环境污染效应的认识、环境质量的评价和环境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等生物强化技术:也称生物增强技术,是为了提高废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而向该系统中投加从自然界中筛选的优势种群并通过基因组合技术产生的高效菌种,以去除某一种或某一类有害物质,促进系统内生物处理效率的方法。
(所使用的菌种可从自然界筛选出来,也可以是经处理的变异菌株或经遗传过程构建的菌株。
这些菌种可以通过热风干燥、冷却干燥或添加抑制剂加以保存。
)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环境污染,一类是生态破坏。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有野外调查和实验、实验室实验、模拟实验。
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物理效应。
认为污染源按排放物的种类,可分为有机污染源、无机污染源、热污染源、噪声污染源、放射性污染源、病原体污染源和同时排放多种污染物的混合污染源。
污染源杀死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来分,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在大气中,污染物转化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
研究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转化机制和过程是阐明污染物的环境行为、迁移、归趋和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基础工作。
对大多数的动物而言,主要通过消化管、呼吸系统、皮肤三条途径吸收。
10%由于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和积累随着生物机体的生理因素和外界环境条件而发生变化,因此,生物浓缩系数随之而变。
影响生物浓缩的生理因素主要包括生物的生长、发育、大小、年龄等。
影响生物浓缩系数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污染物的浓度、化学形态、物质存在的环境条件如温度、pH、光照条件等以及季节。
根据生物学效应的差异,多种化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四种类型: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
生物测试的标准化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受试生物、实验条件和不同的实验室。
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包括:填埋法、堆肥法、制取沼气、焚烧。
自然界中化学物质的降解一般分为3种方式:光降解、化学降解、生物降解。
序批式间歇反应器是今年来开发的活性污泥法新工艺,该工艺通过程序自动控制冲水、反应、沉淀、排水排泥和停置五个阶段,实现对废水的生化处理。
膨胀是活性污泥中的两类细菌——菌胶团细菌和丝状细菌竞争的结果。
堆肥可分为好氧堆肥法(高温堆肥)和厌氧堆肥法。
可用作微生物修复菌种的微生物分三大类:土著微生物、外来微生物和基因工程菌(GEM).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污染物的主要吸收和排泄途径污染物的吸收:动物-呼吸系统吸收、消化管吸收和皮肤吸收;植物-(1)根部吸收以及随后随蒸腾流而输送到植物各个部分(2)通过植物叶片上的气孔从周围空气中吸收污染物(3)有机化合物的蒸汽经过植物地上部分表皮渗透而摄入体内污染物的排泄:(1)肾脏排泄(尿液);(2)随胆汁排泄(粪便);(3)其他排泄途径(肺、汗腺、乳汁)外源化学物联合作用的主要类型: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机体修复DNA损伤的主要机制:光复活、切除修复、复制后修复(重组修复、分支移动修复)、诱导性修复、易错修复化学致癌过程:(1)引发阶段、(2)促长阶段、(3)浸润和转移阶段测定蓄积系数的实验方法:固定剂量每天连续染毒法、剂量定期递增染毒法污染物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几种常用的致突变试验:(1)体外基因突变试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哺乳动物体细胞株突变试验(2)细胞遗传学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微核试验(3)体内基因突变试验:显性致死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4)DNA损伤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DNA修复合成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发酵法测定水体中大肠杆菌的步骤:初发酵(推测试验)、平皿分离(证实试验)、复发酵(完成试验)污水生物系统法中,河流按其污染程度的划分:多污带、中污带、寡污带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生物处理中的应用:基因工程与环境污染生物治理、细胞工程与环境污染生物处理、酶学工程与环境污染生物治理、发酵过程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生态工程与污水处理系统细胞工程: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细胞重组和遗传物质转移氧化塘内的生物组成:藻类、细菌和微型动物三、选择题最大无作用剂量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抗氧化防御系统酶致突变试验的常用方法致畸作用常见有害气体的指示植物和对植物伤害的典型症状浮游生物生物量的测定方法生物指数和种的多样性指数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生物处理中的应用的常识生物修复工程技术四、简答题环境生物学的任务(1)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2)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机理,提高生物对污染净化的效率;(3)搜索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