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虫剂(方剂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驱虫剂主要用于寄生虫所致病症。常见的有 蛔虫、蛻虫、钩虫、绦虫等消化道寄生虫。 多见脐腹作痛,时发时止,面色萎黄,或青 或白,或生虫斑,舌苔剥落,脉象乍大乍小 等症。如失治迁延日久,可有肌肉消瘦,不 思饮食,精神萎靡,肚大青筋等疳积证表现。
本类方剂常以驱虫药为主组方。代表方如乌梅丸、 化虫丸等。
使用驱虫剂,首先应注意辨别寄生虫的种类,有 针对性地选择方药。其次要注意掌握某些有毒驱 虫药的用量,以免中毒或损伤正气;驱虫后,应 注意调理脾胃,以善其后。再者驱虫剂宜空腹服 用,服后忌食油腻食物。此外,驱虫药多系攻伐 之品,不宜久服,年老、体弱者及孕妇等宜慎用。
【功用】
杀肠中诸虫。
【主治】
肠中诸虫。腹痛时作时止,往来上下,或呕吐清水涎沫,或吐蛔 虫,多食而瘦,面色青黄。
【证治机理】
本证系诸虫寄生肠中,脾胃失和所致。肠中诸虫或因脏腑虚实寒 热失调,或因饮食偏嗜不节而扰动不安,虫动则腹痛阵作、往来 上下;诸虫上扰,胃失和降,则呕吐清水,甚可吐蛔;虫积日久, 必耗伤脏腑气血,故多食而形瘦、面色青黄。治当驱虫杀虫。
第十九章 驱虫剂
学习目标
01.
掌握:乌梅丸
02.
熟悉:化虫丸、肥儿丸
案例导入
李某,女,6岁。脐腹疼痛,时发时止,呕吐清水, 痛而能食,嗜食异物,面色萎黄,见有白斑,夜寐 啮齿,舌苔剥落,脉象乍大乍小。
该患者为何证?应如何治疗?
凡以wk.baidu.com虫、杀虫或安蛔等作用为主,用于治 疗人体寄生虫病的方剂,统称为驱虫剂。












乌梅丸
《伤寒论》
【组成】
乌梅三百枚(30g)细辛六两(3g)干姜十两(9g)黄连十六两(9g)当归 四两(6g)附子炮,去皮,六两(6g)蜀椒炒香,四两(5g)桂枝六两(6g) 人参六两(6g)黄柏六两(6g)
【用法】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 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两千下,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饮送下,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现代用法:乌梅用醋浸一宿,去核打烂, 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研成细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2〜3 次,空腹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炼蜜为丸,甘缓和中,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脏安蛔、扶正 祛邪之功。对于胃热肠寒,正气虚弱的久泻、久痢,本方又有酸 收涩肠、清热燥湿、温中补虚之功,故亦可治之。
【配伍特点】
酸苦辛并进,则蛔静伏而下;寒热佐甘温,则和肠胃扶正。
【运用】
本方为治疗蛔厥证之代表方。以腹痛时作,常自吐蛔,甚或手足 厥冷为辨证要点。蛔虫病发作之时,可先用本方安蛔,再行驱虫。
(《万病回春》,原名安蛔汤)人参七分(7g)白术一钱(10g) 茯苓一钱(10g)干姜炒黑,五分(5g)乌梅二个(9g)花椒去 目,三分(3g)上挫,水煎服。功用:温中安蛔。主治:中焦虚 寒蛔扰证。症见便溏浬清,腹痛肠鸣,便蛔或吐蛔,四肢不温, 舌苔薄白,脉虚缓。
【鉴别】
乌梅丸、连梅安蛔汤、理中安蛔汤三方均有安蛔驱虫之功。然乌 梅丸酸苦辛并进,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既能安蛔止痛,又能温 脏补虚,适用于胃热肠寒、寒热错杂之蛔厥重证;连梅安蛔汤清 泄肝胃配以驱蛔,适用于肝胃热盛、引动蛔虫所致之腹痛、食则 吐蛔、烦躁、面赤等;理中安蛔汤温中祛寒配以驱蛔,适用于中 焦虚寒之蛔扰证。
【方解】
柯琴言:"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重用味酸之 乌梅以安蛔,使蛔静痛止,为君药。
蛔动因于肠寒胃热,故以味辛性温之蜀椒、细辛,温脏而驱蛔; 味苦性寒之黄连、黄柏,清热而下蛔,共为臣药。
附子、干姜、桂枝助其温脏祛寒、伏蛔之力;蛔虫久积脏腑,必 耗伤气血,故以人参、当归益气补血,扶助正气,与桂、附、姜 相配,既可养血通脉,以除四肢厥冷,亦有利于温脏安蛔,合为 佐药。
【功用】
温脏安蛔。
【主治】
蛔厥证。腹痛时作,手足厥冷,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即呕, 常自吐蛔。亦治久泻、久痢。
【证治机理】
本证系因患者原有蛔虫,复由肠寒胃热,蛔虫上扰所致。蛔虫本 喜温而恶寒,“遇寒则动,得温则安”。素患蛔虫之人,蛔寄生 于肠内,若肠寒胃热,亦即上热下寒,则不利于蛔虫生存而扰动 不安,逆行窜入胃中或胆腑,阻塞胆道,则脱腹阵痛、烦闷呕吐, 甚则吐出蛔虫;蛔虫起伏无时,虫动则发,虫伏则止,故时发时 止;腹剧痛,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四肢厥冷、发为 蛔厥。此蛔虫内扰,寒热错杂之证。治当温脏安蛔,寒热并调。
【方歌】
乌梅丸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 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脏安蛔寒厥剂。
化虫丸
【组成】
胡粉炒鹤虱去土槟榔苦楝根去浮皮,各五十两(各15g)白硏枯, 十二两半(3g)
【用法】
上为末,以面糊为丸,如麻子大。一岁儿服五丸,温浆水入生麻 油一二点,调匀,下之,温米汤饮下亦得,不拘时候。其虫细小 者,皆化为水,大者自下(现代用法:上为末,面糊为麻子大小 丸,每服6〜9g,日1次,空腹米汤送下,儿童用量酌减)。
【附方】
1.连梅安蛔汤
(《通俗伤寒论》)胡黄连一钱(3g)川椒炒,十粒(2g)白雷丸三钱 (9g)乌梅肉二枚(5g)生川柏八分(2g)尖槟榔磨汁冲,二枚(9g)水煎, 空腹时服。功用:清热安蛔。主治:肝胃热盛蛔动证。症见腹痛, 不思饮食,食则吐蛔,甚或烦躁,厥逆,面赤口燥,舌红,脉数。
2.理中安蛔汤
【方论选录】
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之法,叔和编于吐蛔条下,令人不知有 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证符合,岂只吐蛔一证耶?……蛔 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杀虫之方,无更出其右者。久 利则虚,调其寒热,扶其正气,酸以收之,其利自止。(柯琴 《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下)
【医案举例】
沈尧封治朱承宗室。甲戌秋,体倦吐食。诊之,略见动脉,询得 停经两月,恶阻症也。述前治法,有效有不效。如或不效,即当 停药。录半夏茯苓汤方之,不效,连更数医。越二旬,复邀沈诊, 前之动脉不见,但觉细软,呕恶日夜不止,且吐蛔两条。沈日: 恶阻无碍,吐蛔是重候,姑安其蛔,以观动静。用乌梅丸,早晚 各二十丸,四日蛔止,呕亦不作。此治恶阻之变局也,故志之。 (《续名医类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