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2.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3.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纸币和信用货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市场机制。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要点讲解:

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制度是指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的经济制度,在它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制度形式和政策,从经济制度上说,经历了包括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到垄断的资本主义、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从政策上说,经历了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的政策调整。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总结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2、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及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生产力是历史发展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更替的一般规律。

(1)、任何生产关系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总是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力是积极活跃的力量,生产关系则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样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导致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由基本适应逐渐演变为基本不适应。

(3)、当生产关系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时候,就要求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以重新实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基本适合。

(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从基本不适合到基本适合,循环往复。并因此推动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说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说生产关系根本地阻止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力绝对地停留在一点上,而是指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与水平时,生产力的发展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

3、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作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经济制度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直贯穿于一定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其质的规定性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如果发生改变或废止,则意味着社会形态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

经济体制是指,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它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机制。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是:

(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建立的前提和基础。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存在形式。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基本属性。经济体制只能存在于既定的经济制度基础上,遵循并实现经济制度给定的经济关系。

(2)、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3)、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有反作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对于经济制度的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则会阻碍经

济制度的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一定的经济制度建立后,经济体制的选择及其变革非常重要。判断经济体制合理、有效的标准是看它是否符合邓小平所说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二、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1、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从经济发展采取何种形式(生产方式)的角度来界定,可以把经济发展采取的形式分为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两大类型。从资源配置方式(经济运行方式)的角度进行考察,可以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分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概念。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其本身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因而不是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标志。

商品经济的分析侧重于经济性质、生产方式和它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分析;市场经济的分析则侧重于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形式和利用它们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

自然经济:也称为自给自足经济。是与极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是指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经济活动具有两个特征:(1)、基本没有社会分工;(2)、基本没有剩余价值。原始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虽然商品经济已经产生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整个社会经济全局看,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如下:

(1)、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活动处在狭小的范围内,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技术落后,商品交换不普遍;

(2)、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是很少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的经济形式;

(3)、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生产者容易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处于缓慢状态;

(4)、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剩余产品生产的数量比较少,即使生产规模扩大,也是异常缓慢进行的。

(5)、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不需要经过交换而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商品经济的特征是:

(1)、商品经济是平等互利的经济联系形式,以等价交换为原则。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2)、商品经济是适合社会分工要求而产生的对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的经济联系形式。

(3)、商品经济是使经济运行具有活力的经济联系形式,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