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概述
个性概述、幼儿的需要
![个性概述、幼儿的需要](https://img.taocdn.com/s3/m/c504088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a.png)
情感需要
关爱与陪伴
幼儿需要家长的关爱和陪伴,以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和安 全感。家长可以通过拥抱、亲吻、抚摸等方式来表达对孩 子的爱。
尊重与理解
幼儿需要被尊重和理解,家长应倾听孩子的声音,关注孩 子的需求和感受,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支持。
鼓励与支持
幼儿需要被鼓励和支持,以培养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可以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和鼓励,让孩子感受 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个性的分类与特点
类型四
情感型个性
特点
情感丰富、感性浪漫、富有同情心、注重情感表达。
02
幼儿的需要
生理需要
睡眠
幼儿需要足够的睡眠时间来促进 身体发育和恢复精力,通常建议 每天保持12-14小时的睡眠时间。
饮食
幼儿需要营养丰富的食物来满足生 长发育的需求,建议提供多样化、 均衡的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 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家长和教师需要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以便 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
4 尊重幼儿的个性和需要
家长和教师需要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和需要,不要强迫 他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是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 趣和才能。
04
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
家庭环境对幼儿个性的影响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充满爱、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幼 儿的积极性格,如乐观、自信、开朗等。相反,冷漠、疏远、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幼儿产生 消极的性格特征,如孤僻、敏感、自卑等。
家长和教师应观察和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 点,包括兴趣、喜好、情绪表达等,为制定
个性化教育方案提供依据。
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发现自己的兴趣和 爱好,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个性及其倾向性
![2020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个性及其倾向性](https://img.taocdn.com/s3/m/f188d288a8114431b80dd812.png)
2020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个性及其倾向性第一节个性的概述识记:1、个性: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2、个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在出生后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
3、个性的特征: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社会性、个性的个别性。
4、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系统(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识记: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2、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研究小学儿童需要发展时,一般将需要分为四种:活动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
4、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心理动力。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
5、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6、根据兴趣的起因,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兴趣的持久性,把兴趣分为短暂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
领会: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层:第一层生理的需要,第二层安全的需要,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种层次的需要是逐级实现的,必须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的状况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各类需要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其总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的。
(1)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
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包括游戏活动需要和活动需要。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
他们开始注重活动的结果,更喜欢对抗性、竞争性的活动,并对智力活动也日益感兴趣。
《个性的概述作业设计方案》
![《个性的概述作业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11d21e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44.png)
《个性的概述》作业设计方案
一、作业背景
个性是每个人奇特的特质和行为方式,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生活中展现出来的奇特品质。
了解个性对于人际干系、情绪管理和自我认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次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个性的观点及其在平时生活中的表现,从而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认识水平。
二、作业目标
1. 了解个性的观点和特点;
2. 掌握个性与性格的区别;
3. 分析个性在平时生活中的表现;
4.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认识水平。
三、作业内容
1. 理论进修: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教材或网络资料,了解个性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以及个性与性格的区别。
2. 实地观察: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分析其中体现的个性特点,例如外向、内向、开放、保守等。
3. 个性测试:学生进行个性测试,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倾向,探索自我认识的深度。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个性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增进思想交流和成长。
5. 作业撰写:学生根据理论进修、实地观察、个性测试和小组讨论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个性概述的综合性作业报告。
四、作业要求
1. 作业报告格式规范,包括封面、目录、正文、。
心理学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概述
![心理学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497a219c850ad02de80418c.png)
8
• (4)尊重的需要
• 马斯洛把尊重的需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来自自身的对 于实力、成就、胜任感、自信、独立等的期望,这是自尊 的需要;第二是对于地位、声誉、名望、赞赏等的愿望, 这是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
• (5)自我实现的需要 •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
的潜能,成为所期望的人物的倾向。
– ①总体而言,动机越强,效果越好。 – ②具体活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到U形曲线关系。中
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 ③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
变化。较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 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1 6
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 生理性需要:指个体维持生存和繁衍种族的需要。 – 社会性需要: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为维护社会的
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 (二)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4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马斯洛的生平
亚伯拉罕·马斯洛(Maslow,1908—1970)是人本主义 心理学最主要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父母是从俄国移居美国 的犹太人。 1951年马斯洛应邀担任布兰迪斯大学心理学系 教授兼系主任。在此期间,他开始对健康人或自我实现者 的心理进行研究,出版了《动机与人格》(1954)和《存在 心理学探索》(1962)。这两本书是他的代表作,奠定了人 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967年,马斯洛被推选为美国 心理学协会主席。1970年,因心脏病去世。
2 5
(五)认知理论
• 1、期待价值理论
– 这是早期的一种动机认知理论,这种理论将达到目标 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第九章 个性心理概述
![第九章 个性心理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24e55361a37f111f1855bb4.png)
第九章个性心理概述教学资源库一、个性的概念个性的概念存在着众多的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1)特质说心理学家盖茨(A.L.Gates)认为,个性是具有社会意义兼可影响他人的特质。
卡特尔(R.B.Cattell,1950)认为,个性是可以用来预测一个人在某一情况下所作行为反应的特质。
吉尔福德(1959)认为,个性是构成包含有一个人的智力、性格、需要、态度、兴趣、气质等各种特质的独特模式。
(2)个别差异说这种观点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个性是个别差异,是每个人具有的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是指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行为模式和思想方法的特点。
个性包括许多因素,如智力、动机、情绪活动、态度、信仰、道德评价等。
由于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产生了不同的个性(个别差异)。
(3)个人说一些苏联心理学家把个性视为具有一定的社会职能的人。
如波果斯洛夫斯基(В.В.Богословского)指出,个性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起一定社会作用的有意识的个体;彼得罗夫斯基也认为个性与个体的分界线是参与社会关系,他指出,个体的概念包含着人类所固有的事实,我们既可以把成年的正常人和新生儿叫做个体,也可以把不能掌握语言和最简单的熟练的白痴叫做个体,但是,只有前一类个体才是个性,也就是参与社会关系并成为社会发展的活动者的社会生物。
(4)总和说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С.Л.Рубинштейн)认为,个性表现为联系在一起的内部条件的总和。
(5)统合机能说奥尔波特认为,个性是在个体内部中,规定一个人的独特的行为与思想的内部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
(6)综合论个性是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
我国心理学界对个性的概念比较多的看法是,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它包括心理活动各方面或组成部分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
也有人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特有的行为与思考的概括化的心理活动的系统,因为,个性概念旨在说明人们如何表现(行为与举止)和思考(感知与思维的方式)。
《个性的概述导学案-幼儿心理学》
![《个性的概述导学案-幼儿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5ddd4d41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2.png)
《个性的概述》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了解个性的观点、特点、形成因素以及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进一步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
一、导入1. 讲故事:请学生听一段关于个性的故事,引起学生对个性的思考和兴趣。
2. 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个性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发展的?二、观点诠释1. 定义个性:个性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奇特特征,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
2. 个性的特点:奇特性、稳定性、一致性、发展性。
三、个性的形成因素1. 遗传因素:遗传基因决定了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对个性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
2. 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对个性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如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
3. 自我认识: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评判和自我认知也会影响个性的形成。
四、个性对个人发展的影响1. 情绪稳定性:个性稳定的人更容易保持情绪稳定,有利于身心健康。
2. 自我认知:个性对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有重要影响,有利于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3. 人际交往:个性也影响个体与他人的交往方式和效果,个性开朗的人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干系。
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个性的观点、特点、形成因素以及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希望同砚们能够进一步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
六、课后作业1. 思考:你认为个性对你的生活和发展有何影响?请写一篇作文进行思考。
2. 实践:观察身边的人,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及其对他们的影响。
3. 反思:你在平时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如何克服个性缺陷?请做一份个性发展计划。
个性与社会化发展
![个性与社会化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04756bf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8.png)
好奇心激发
鼓励孩子提问、思考和探 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 求知欲。
创新思维培养
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 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 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与实验
鼓励孩子动手实践,通过 实验验证知识,培养他们 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
社交技能培养Leabharlann 教导孩子如何与人交往、沟通、 合作和解决冲突,培养他们的社
个性与社会化发展
contents
目录
• 个性概述 • 个性发展 • 社会化发展 • 个性与社会化的关系 • 促进个性与社会化发展的策略
01 个性概述
个性的定义
01
个性是一个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 的行为、情感、思维和价值观的 综合体现,是个人独特的心理特 征。
02
个性包括个人的气质、性格、能 力、兴趣、价值观等方面,这些 方面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人 的个性。
个性的形成
个性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 同影响,包括基因、家庭、教育、社 会文化、生活经历等。
遗传因素为个性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而环境因素则塑造了个性的具体表现 形式和特点。
个性的重要性
个性影响个人的行为、思维和情 感,决定着一个人在生活中的选
择和决策。
个性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人际 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重要
尊重个体差异
在平衡发展中,应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鼓励个性表达和 创新。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平衡发展要求个体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能够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平衡发展旨在实现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和谐共存,推动社会的进 步和发展。
05 促进个性与社会化发展的 策略
《个性的概述导学案》
![《个性的概述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3282c9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65.png)
《个性的概述》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个性的观点和特点;2. 精通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3. 分析个性对人的影响;4. 沉思如何进步和培育乐观的个性特点。
导学内容:一、个性的观点和特点1. 个性是指每个人奇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
2. 个性具有多样性、稳定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同时也受到环境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
二、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1. 遗传因素:遗传基因对个性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2. 环境因素: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对个性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3. 社会文化因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形成不同的个性特征。
三、个性对人的影响1. 个性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事风格,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干系。
2. 乐观的个性特点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而消极的个性特点则会阻碍个人的进步。
四、如何进步和培育乐观的个性特点1. 培育自大心和自尊心,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
2. 培育乐观向上的态度,学会乐观应对挑战和困难。
3. 重视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培育良好的人际干系和团队精神。
导学活动:1. 小组谈论:请同砚们就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沟通,分析个性对自己的影响。
2. 观看视频:观看相关视频,了解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和进步路径。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人士的个性特点,探讨如何培育和进步乐观的个性特点。
4. 个性测试:进行个性测试,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沉思如何改进和提升。
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们应该对个性的观点和特点有了更深度的了解,同时也应该熟识到个性对人的进步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在将来的进修和生活中,期望同砚们能够不息进步和培育自己的乐观个性特点,做一个有品质、有魅力的人。
《个性的概述作业设计方案-幼儿心理学》
![《个性的概述作业设计方案-幼儿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44456a27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e.png)
《个性的概述》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个性的观点及其在人际干系、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重要性;2.掌握不同个性类型的特点,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个性特点;3.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提高沟通和合作能力;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干系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个性特质。
二、教学内容:1.个性的观点及分类;2.不同个性类型的特点;3.个性与人际干系的干系;4.个性与职业规划的干系;5.提升个性魅力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个性观点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个性的重要性;2.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不同个性类型的特点;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个性与人际干系、职业规划的干系;4.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感受不同个性类型的沟通风格;5.个性测评:引导学生进行个性测评,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引入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对个性的兴趣;2.讲解个性观点及分类(20分钟):讲解个性的定义、分类及不同类型的特点;3.案例分析(30分钟):分组讨论几个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不同个性类型在这些案例中的表现;4.小组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个性与人际干系、职业规划的干系;5.角色扮演(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个性类型的沟通方式;6.个性测评(2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个性测评,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并与其他同砚分享。
五、教学评估:1.教室表现:包括主动参与讨论、角色扮演的表现等;2.个性测评结果:学生完成个性测评后,进行结果分析,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3.小组讨论效果:评估小组讨论的效果,看是否能够深入探讨个性与人际干系、职业规划的干系。
六、作业要求:1.完成个性测评,并撰写个性概述报告,包括个性类型、特点及对自己的影响;2.结合个性概述报告,撰写一篇个性与职业规划的干系的文章;3.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关于个性与人际干系的主题展示,包括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内容。
大学心理学第九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大学心理学第九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https://img.taocdn.com/s3/m/a376f42f482fb4daa58d4b3d.png)
的问题进行了表决。表决结束后,下课铃响了,
学生们涌向餐厅,此时他们还在继续争论着税
收、代表权、行政部门的权利等问题。
三、兴趣 1、兴趣的定义 对个体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 种活动的心理趋向。
2、兴趣的分类 按社会意义:高尚的兴趣 低级的兴趣 按内容:物质兴趣 精神兴趣 按起因:直接兴趣 间接兴趣
伯尔海军上将在《孤独》一书中讲述了他在北 极探险期间一个人独居6个月时的生活感受。 这6个月,他是在被冰雪掩埋下的小木屋中孤 独地度过的。伯尔是主动地要过与世隔绝的生 活的,他想真切地体验一下孤独生活的和平与 宁静,但不曾料到,他仅仅在冰雪下的小木屋 里孤独地生活了 3个月,就陷入了极度忧郁的 状态,不得不在6个月后,悻悻地返回人间社 会。
刘易斯先生扮演成华盛顿,他首先对所 讨论问题的重要性做了一番解释,然后宣布 开始讨论。首先,他让佐治亚州的代表发言, 该州的代表是贝斯.安德鲁斯。贝斯是一个 害羞的女孩,但是她和同伴做了充分准备, 并且她也知道同伴是她的后盾。 ……
在贝斯继续阐述代表团起草的人权法案
的过程中,刘易斯先生对她所阐述的历史的
需要层次理论在我国古代已具雏形
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 恰的衣食两分足,家中缺少美貌妻。 家娶三妻和两妾,出门走路少马骑。 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2.需要的种类
A 按产生分 生物性需要 (指与保持个体的生命安全和种族延续相联系的一 种需要。也称为生物学需要,或者自然需要,包 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等等。) 社会性需要 (是社会的要求在个体中的反映。社会需要是人类 特有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 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 )
第五章第一节个性的概述(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第五章第一节个性的概述(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https://img.taocdn.com/s3/m/d11cd789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ee.png)
1.了解个性的概念,能够区分心理学中的个性和日常生活所说的个性的不同;
2.掌握个性的四大特征和个性系统的结构;
3.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重难点
个性四个特征的区分及个性三大结构分别包含的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讲解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导学案、教案、课本等
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成分。
作业:
1.请根据本次学习,完成课后思考题与相关习题。
2.完成本小节内容的思维导图。
板书设计
一、什么是个性
1.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个性”
2.心理学中“个性”
3.个性不是天生的,是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形成的。
二、个性的特征
个性主要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及社会性四个特征。
教学媒体
本章节PPT、案例、教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活动一:来自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名人名言导入:
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叶子,也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人。
———莱布尼茨
你是如何来理解这句话的?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有哪些?
引出人与人的最要紧的区别之一在于个性的差异,这是我们这一章要探讨的内容。
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课程——个性的有关内容。
让学生初步了解个性的概念。
活动二:
调动思维
探究新知
一、什么是个性
1.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个性”的含义是什么?
是当做特点鲜明、与众不同来用的(表示个别性、特殊性、个别差异性)
2.心理学中“个性”的含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学前儿童个性概述
![学前儿童个性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38ba600e0242a8956aece48a.png)
三、学前儿童个性的主要内容
(四)能力
2.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
(1)多种能力 的显现与发展
(2)智力结构 随着年龄增长而 变化
(3)出现了主 导能力(即优势 能力)的萌芽
三、学前儿童个性的主要内容
(五)性格
(1)性格的态度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四、学前儿童个性与其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学前儿童个性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 二、个性的特点 三、学前儿童个性的主要内容
四、学前儿童个性与其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指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它 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独特性是每个人的个 性都有自己的特点。
共同性是指由于受共 同的影响,因此同一民族 等个体之间具有共同的典 型心理特点。例如,儒家 文化。
三、学前儿童个性的主要内容
(一)兴趣
1.兴趣的分类 根据内容分:
物质兴趣
指由物质需要引起的兴趣, 表现为人对衣、食、住、行 等的物质需求。
精神兴趣
指由精神需要所引起的兴 趣,表现为人对地位、权 利等的精神追求。
1 兴趣比较广泛
3
由直接兴趣向 间接兴趣发展
2 已经表现出个体差异
4
兴趣比较肤浅 容易变化
三、学前儿童个性的主要内容
(二)气质
是人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如情绪体验强弱等)、速度(如言语速 度、思维速度等)等方面的一种心理特征,是人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生 物基础。以高级神经活动为标准,气质分为抑郁质、胆汁质、黏液质和多 血质四种类型。
第八章 个性及个性倾向性1
![第八章 个性及个性倾向性1](https://img.taocdn.com/s3/m/d30cb7b6783e0912a2162af2.png)
主要观点 人的行为由本能所指引
赫尔 赫尔 赫布和柏林 托尔曼等
驱力为行为提供能量,习惯决定行为的方向
诱因与驱力紧密联系,在习惯导引下产生相应行 为
行为的原因是刺激偏离了人的最佳唤醒水平
人的行为受主观的期待、结果归因、自我认识、 目标认识等影响
(三) 动机的种类
1、动机的一般分类
根据动机的性质 生理性动机:也称驱力,它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引起的活动满足某种生 物学需要。 社会性动机:它以人的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
3、诱因理论
观点 ①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②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赫尔的修改公式:P=D×H×K-I(K,诱因) ④诱因与驱力分不开,它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其成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 动个体的行为。
4、唤醒理论
观点(赫布和柏林) 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水平,不太高,也不太低。
是人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
1、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在较低级的需要基础上所产 生的兴趣是比较短暂的。建立在精神文化需要基础上的兴趣,需要的满足常常会引起更浓厚 的兴趣。
2、认识越深厚,情感越丰富,兴趣也越浓厚。
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人格特征。 正如: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但由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之间有很多相似的人格特征。 说明: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为个性。 个体的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不变的特性。所谓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人格稳定性是相对的,随着生理成熟和环境的改变,人格也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如:“环境造就人” 说明: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章 个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章 个性](https://img.taocdn.com/s3/m/2c25bf8f6edb6f1aff001fb1.png)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 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 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对自己肢体活动及自身状态的认识; 对自己外部行为及人际关系的认识; 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如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小马过河 马妈妈让小马去磨房搬粮食,它走啊走啊,被一条小河挡住 了去路。看着奔流的河水,小马不知自己该不该过河去?小松 鼠告诉它,河水很深,昨天才淹死了一个小伙伴。老牛却说: “河水很浅,水面才到我的膝关节”。小马看看小松鼠,又看 看老牛,然后走到老牛的跟前将自己的身高与老牛比了比,它 笑了。它勇敢的过了河。 讨论: (1) 小马开始为什么不敢过河? (2) 小马后来为什么又敢过河了? (3) 如果小马不了解自己的身高和能力,结果会怎样?
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 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 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 特质表现为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 情感方式等等。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个性的结构
• 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中最能突出人的心理个别差异的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指兴奋和抑制互相转换的速度
灵活性
注意易转移,情绪多变化、思维灵活、 言语动作敏捷、坚持性差
不灵活性 与上述灵活型的表现相反
神经过程的平衡性,指兴奋和抑制的力量对比的程度;
平衡型
个性与行为概述
![个性与行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8b664169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e.png)
抑制反应型:“我应该反击他”,有愤怒或恐惧,但不 敢表现出来。易患哮喘、糖尿病、高血压、周期性偏头痛。
第二节 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
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
独立型:善于独立思考,个人信念坚定、有主见、能独立发挥力量;但把自己意志强加于人 顺从型:独立性差,易受暗示,缺少独立见解,容易盲从、屈从权势;遇事惊慌失措,逃避
现实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性格并非天赋,是后天的环境影响和培养教育的结果
性格发展的年龄因素
阶段 年龄
形成期 定性期 成熟期 更年期
5-10 11-17 18-55 56-65
环境因素影响
家庭是培育个体性格的摇篮。 学校是个体尝试和选择性格发展的时期。 社会文化决定性格发展的大方向。
人格成长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 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 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 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成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 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常能感受到关怀
抑郁质的人对此情景会说自己老是不走运,偶尔来一次戏院, 就这样倒霉,接着就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三、气质在管理中的作用
1。气质无好坏优劣之分。气质是心理特征和表现方式的区别,气质 不标志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和道德水平,不决定一个人的社 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
2。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感情和行为,进而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和对环境 的适应。 在环境变化时,应注意对不同人进行不同的引导。
管理心理学:第四章个性
![管理心理学:第四章个性](https://img.taocdn.com/s3/m/5db3716f7f1922791788e85b.png)
15
第五节 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 ➢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
的关系的认识
2020/10/21
16
2020/10/21
17
➢ 3、独立顺从说 ➢ 4、社会文化说 ➢ 斯普兰格 ➢ 理论型 ➢ 经济型 ➢ 审美型 ➢ 社会型 ➢ 权力型 ➢ 宗教型
2020/10/21
14
➢5、特质说 ➢卡特尔16PF ➢吉尔福特的特性说:ABCDE型 ➢艾森克的特性说 ➢内倾稳定型,内倾不稳定型 ➢外倾稳定型,外倾不稳定型
2020/10/21
第四章 个性
2020/10/21
1
第一节 个性概述
➢一\个性概念 ➢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020/10/21
2
二\个性基本特征
➢ 一\独特性 ➢ 二\整体性 ➢ 三\稳定性 ➢ 四\发展性 ➢ 五\社会性
2020/10/21
3
三\个性结构
➢ 1\个性倾向性 ➢ 后天性:需要\动机\兴
6
三\气质与管理
➢1\气质无好坏 ➢2\依气质合理选择工作 ➢3\培养适合工作要求的气质 ➢4\人员配置考虑气质互补 ➢5\依气质差异灵活管理
2020/10/21
7
第三节能力
➢一、能力 ➢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
征
2020/10/21
8
二、能力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2020/10/21
9
三、能力个体差异
➢1、能力类型差异 ➢2、能力水平差异 ➢3、能力早晚差异 ➢4、能力性别差异
2020/10/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分反应型:以牙还牙,报复,“我会以同样方式 来对待他或更加凶狠”。
欠缺反应型: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没有愤怒或恐 惧。 抑制反应型:“我应该反击他”,有愤怒或恐惧, 但不敢表现出来。
延迟反应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待机会, 伺机报复。
个性
一、个性的概念与特征 (1)含义:个性在英语中为personality,源于拉丁语的
persona。Persona最初指演员所戴的面具,而后指演员本 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这样,个性不仅指一个人的 外在表现,而且指一个人的真实自我。
(2)概念:个性是个体稳定的带有 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 它是区别人与人的心理指标。
个性
自我意识
个 性 心 理 结 构 需要 个性倾向性 动机 兴趣
心 理 现 象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 程、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自我意识、个性倾 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Always believe yourself !
第一节 个性概述
个性的概念与特征
个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个性研究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WHO AM I ?
在一个美好、清新而宁静的早晨,你坐在公园的长凳 上,沐浴着初升的阳光,欣赏着湖中的游鱼和树上的 鸟鸣,这时,有一个与你同样年龄、同样身材、同样 性别的陌生人走到你面前,什么也没说,踢了你一脚。 你会作出什么反应?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
气质 性格
(3)特征:
独特性
个性
整体性
个性特 征
稳定性
社会性二 、个性的形ຫໍສະໝຸດ 及其影响因素(1)形成过程
个性
个性
(2)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 生物基础 • 龙生九子
环境因素
• 自然环境 • 社会环境
自我意识
• 积极人 • 主动人
2017/12/8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