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武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术的武德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历来重礼仪、重伦理。
“武德”一词最早见于3000多年前就已出现了,专门记载西周到春秋各诸侯国史事的典籍《国语》中,就已有了“有武德以羞正卿”的说法,意思是说有武德的人即可做得高官。
由此可见,在当时就有以“武德”作为选拔任免官员的标准的史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武术的武德。
欢迎阅读!
武术的武德
武术的生命力在于击技,但更在于武德。
这可从它的表现形态来讲,武术是以拳脚和器械进行对抗的运动,稍一疏忽就会伤人。
所以,古时训练兵勇或教习徒弟,都特别讲究武德,点到为止,不能伤人。
因此,历代武术家既将“德”为武术之根本,同时也把“德”视为通向高深武功境界的精神航船。
各门各派的拳谱、家法,开宗明义都要阐明武德,并规定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强调"学拳宜以德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为正人君子。
"
中华武德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主要集中在弘扬民族道德规范上,中华武术流传至今,不仅在于其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娱乐自身这些表层功能的综合作用,更囿于中华武德作为一种深层次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意识,它是各种国粹文化的代表,也是时代生存价值的体现。
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
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 “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
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
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
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
这些都从不同侧
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但是,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
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
“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
“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
“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
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
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
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自从有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律《隋律》、《唐律》至今,武德从未与法律发生过冲突。
和道德一样,武德的实用范围也比国家法律更广泛。
我们提倡武德,应在国家法律前提下,和国家宪法及其相应的一切规章制度相统一,相一致。
今天,传统的武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所以应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
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有宽广的心胸,对人民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安部门
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不盗名、不夺利、不保守,热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技术,刻苦练功,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文武双全,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习武者还应努力克服传统武德中的种种陋习:
首先克服传统武德中的武术传承的封闭行和保守性,具体表现在血缘化倾向和区域性两个方面。
其次是在尊祖师习俗上浓厚的迷信色彩,由此形成的不少清规戒律和续家谱、立牌位等歪风及恪守祖训、祖道的风气。
它压抑了武德思想的进步发展,扼杀了创造能力。
第三是唯我独尊的“宗派之争”的封建意识侵蚀武林,为争正守而相互讽刺、排斥、讪骂,甚至大打出手。
其根源在于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狭隘、落后的生产力制约下形成的封建性的社会思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作用下的产物,是这种历史劣根性的反映,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性和片面性。
文以德彰,武以德显,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
武德作为习武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美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
重武德是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文武双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人才的先决条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
武德的教育与修养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对民族精神的一段重要讲话。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同时,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也遭遇到外来文化和思想的猛烈冲击,民族精神的“市场”正在被急速蚕食。
来自高校武术教师们的直接感受是,许多学生对老师不理不睬、师生问候无精打采;学生的自私程度急剧膨胀,爱心愈来愈少,缺少同情心;民族道德理念、风俗民情淡薄;过分崇洋西方文化,对民族的东西持“老土”观点;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等
逐渐丧失。
因此,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培养民族尊严和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热情,已是我们当前高校教育要做的头等大事。
武术作为国粹,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中华民族千年精神的积淀。
“习武先习德”、“尊师重道”、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可以说,培养弘扬民族精神,武术有着独特的功能。
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是近期各高校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推出《中国武术段位制》形式而实施的一种武术教学新模式。
武术《段位制》教学就是在突出传承与弘扬中华武术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强调武德武礼这一传统文化品行的教育与体现。
尤其是通过对武术传统文化浓厚底蕴的理解,培育与提升大学生对民族精神新认识;改造大学生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养成习武者与人为善,淳厚处世,宽容万物的气度。
使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这门课程能进一步起到育人、育体、育心的教育功效,成为既向学生传授技艺增进健康,又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一门精品课程。
一、运用武德武礼的特色“抱拳礼”,学会做人
“学拳先习礼”、“为武师,须教礼”,中国武术素有重礼节、讲礼法的传统。
武礼是武术活动中礼节的一种重要标志,亦是习武者品德修养和武功素养方面的重要体现之一,历来被武术界所看重。
由中国传统“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中提炼、规范、统一得来的“抱拳礼”,已成为《中国武术段位制》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礼法之一,并赋予新的涵义。
即左手为掌,四海为家莫称大;右手视拳,以武会友皆兄弟;两手环抱胸前手心向外前推,意在严以律己,宽容他人的胸怀。
因此,一个看似简单的抱拳礼,其中真切地蕴涵了深刻的武术精神,同时起着规范行为举止的作用。
坦率的说,现代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如诚信意识淡薄、团队精神欠佳、自私心理膨胀等等。
不讲诚信,别人就不愿与你交往。
不与别人交往,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更说不上什么团队精神。
中华武术把诚实守信作为立身处世之本。
"言必信,行必果"、"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名言。
因此,我们在武术《段位制》
教学活动中积极为学生创造优良的教育环境,使他们认识到,看似简单一个“抱拳礼”却能体会更多深层含义。
为此,无论课前课后的师生问候,还是切磋交流、递接器械、教学考核等都须互敬“抱拳礼”。
尤其是在晋段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加深对武术“抱拳礼”的动作内涵与文化底蕴的领悟。
引导他们从我做起,学会相处、竞争向上、乐于助人的精神,从而反思自己“唯我独尊”、“对他人漠不关心”等自私心态的表现。
还要让他们不会因环境变化,而失去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懂得民族自尊、懂得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学会做人。
从而引导、启发与培育学生新时期民族精神的新思想,最终起到树人、立人、正人的作用。
二、采用武德武礼的特点“习武先习德”,学会做事
“文以德彰”、“武以德显”、“少艺以德立”,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
中华武德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上位文化的优秀成分,是精华的积淀,并已在社会的下位阶层中普遍实施。
事实上也是,武术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击技,更在于武德。
所以,历代武术家既将“德”为武术之根本,同时也把“德”视为通向高深武功境界的精神航船。
因此,尚武与崇德的高度统一,影响及造就了武术界成干上万的志士仁人。
学会做事,首先要充分发展个人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现代的学生大部分生活安排与自理、社会交往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较显薄弱,有的甚至还在依赖于父母长辈,具体表现在大事不会做,小事不愿意做;缺少奉献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等,这对于将来走向社会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为此,武术《段位制》教学采用了武德教育特点,使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武德的外延与内涵,在段位技能不断晋级的同时,让学生道德品质的修炼不断得到提升。
强调勤习武善交心,突出体育人文环境,使学生深深体验到通过武术技能的学习懂得中华传统美德,明白与人共事不妨碍别人,要处处给人以方便的道理;要做到先人后己,舍己为人;还要做到用以理服人、讲究诚信的武术精神去感化他人,学会做事,树立以德服人才是真本事。
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做大事,即不仅是光宗耀祖,更主要的是报效祖国。
三、利用武德武礼的特性“武术文化”,学会审美
中华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已逐渐形成了儒、道、墨家等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医学、法学和宗教学等文化核心,武德武礼教育是中华武术文化教育特性的具体表现。
古谚:“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这是习武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美德。
学校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场所,而武术文化的自身发展,始终是以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传承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武术的风格、礼仪、伦理道德等民族文化观念而走向学校,走进课堂。
我们在武术《段位制》教学中正是以此为基础,利用武德武礼的文化特性,不断拓展“习武先学德”、“打拳先行礼”的武术精神,使学生体会到尊重师长、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德,领悟并吸收于个性之中,从而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同时,本着以“审美树信、廉检美真、和诚爱人”的理念,表现出心灵美、语言美、仪表美,真正发挥出武术道德的审美价值功能。
使武术精神的这种美感能激发学生积极求胜的斗志,达到启发与提高学生新时期民族精神审美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