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渤海:在区域融合中崛起亮点频现,孕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印象】一个月来,记者在环渤海区域采访的感受浓缩为一句话————“环渤海区域真的热起来了!”每到一地,预约采访都比以前难度增加了不少,地方上的干部在加班加点地工作。
“现在非常忙非常累,你们采访完我还得回办公室加个班。但这样累很愉快,有奔头!”晚上抽出时间接受采访的唐山市发改委主任薛渤王旬笑着对记者说。
11月16日,北京中关村一家叫中星微电子的高科技企业在美国纳斯达克正式上市交易,这是国内IC设计公司首次进入美国股市。这家由几位从美国硅谷回来的博士企业家创办的企业刚刚成立5年,就已经占据了全球PC图像输入领域60%以上的份额。中星微致力于数字多媒体产品芯片研发。2001年7月即推出“中国自己的第一块芯片”并成功地实现市场化,打入国际市场。如今,在中关村,已经聚集起像中星微这样进行自主创新的高科技企业群和软件产业带。北京具有软件开发与生产的诸多优势,全国最大的100家软件企业中有1/4集中在北京。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IT产业密集带。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环渤海区域的一个亮点。
近年来,环渤海地区固有的钢铁、原油、化工等重工业优势正在重组、优化,IT、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新优势迅速涌现,为区域崛起注入了新的驱动力。
有专家认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大展活力之后,环渤海区域在东部沿海地区中增长强劲、引人注目,正在成为中国第三个经济增长极。
今年以来,该区域中的山东、天津、辽宁等地成为上半年经济增长的明星省市,其中,辽宁创出10年来同期增长最好水平,山东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059.6亿元,增长42.4%。11月初,从国家海洋局北海区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会议上传来消息,环渤海经济区去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已超过4000亿元,占我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作为国家海洋局北海区的重要经济增长点,环渤海经济区目前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的“龙头”。
近年来,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崛起和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河北唐山市曹妃甸等区域的建设使环渤海地区成为新一轮投资热点。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环渤海地区作为整体投资区域,把北京作为研发中心和营运总部,把生产基地建在天津、山东等地。目前,环渤海经济区已经成为日韩等国在华投资的重地。据统计,环渤海经济圈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已经
超过26%。
京津冀都市圈的规划作
为国家先期启动的两大规划之一,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新世纪看滨海新区。”前不久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将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战略发展布局,使之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加上北京2008年奥运会这个因素对该区域成长的催化,环渤海的未来令人无限遐想。
有分析认为,环渤海经济的增长得益于强大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和资金的悄然北移,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土地和人力成本优势有所减弱。而环渤海区域正好拥有这两个要素优势,投资重心由南向北转移是一个必然。此外,京津唐地区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换代加快,且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在京津唐
地区内部,北京三次产业构成依次为3.1%、34.7%和62.2%,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最高。河北省廊坊、保定、秦皇岛三市的产业构成也呈现为三、二、一结构。
更为重要的是,环渤海区域融合多年来停滞不前的僵局已经被打破,区域内出现了交通融合加速、产业转移规模扩大、产业链萌芽等种种势头。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正以构筑现代化交通体系为突破口顺利进行。2003年,北京与天津港口岸开始直通,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率先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整合;北起山海关、南至山东烟台的环渤海经济圈铁路大动脉目前已建成。京承高速公路和京津高速公路复线建设的合作已经开始;今年7月,115公里的京津城际轨道开工建设,2008年7月将投入运营,实现两市半小时互通的目标。第二条京津塘高速路也已经开工。北京到石家庄的城际客运专线也将建设。首都第二机场选址北京南部,以兼顾天津和河北的发展;首都机场和天津滨海机场的客货分流。这些交通设施的建设,将进一步把京津冀连为一体,为环渤海区域及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创造条件。环渤海地区的人才合作、能源合作也正在展开,产业调整加速。随着今年3月首钢200万吨钢铁项目落户河北唐山,京津冀产业转移迈出更快的步伐。首钢“搬家”,不是强行整合的“拉郎配”,而是你情我愿,两情相悦,是北京产业调整与外迁的典型代表。河北省则表示,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是河北省最具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支柱产业,河北省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趋势相吻合。首钢的搬迁为河北由全国第一钢铁大省变为钢铁强省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现在京津冀有很多企
业的总部在北京,生产基地设在河北。近年来,河北释放出蓄积多年的“两环”(
环渤海、环京津)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围绕京津提供农副产品和劳务服务。北京一机床铸造车间迁至河北保定市高碑店,北京内燃机总厂铸造车间迁至河北沧州市泊头,北京白菊公司洗衣机生产基地也迁到了河北霸州。跨地区的产业链也开始发育。北京现代汽车的部分配套厂直接落户河北。河北提供的农副产品已经占到了北京市场的50%,天津市场的40%。
区域融合,正在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强劲的增长动力。
协调发展,京津冀迈出融合步伐
【印象】采访中,记者感受到环渤海区域合作已经不是以行政区划论事,而是坐到一起进行平等交流与合作。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北京的城市定位意义重大。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曾明确表示,北京发展的后劲在于京津冀合作。今年8月,他在考察张(家口)承(德)地区后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没有北京周边地区的发展,北京就是一片孤岛,其长期、持续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今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与1993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相比,新《规划》将北京未来的发展目标明确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宜居城市”这个提法令人耳目一新。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北京政策取向的一个非常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变化。北京新规划的转向和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契机,为京津冀协调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与区域管理系主任李国平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谈了这样的观点,强调“宜居城市”,表明了北京新规划“以人为本”的新思路。意味着北京将不再盲目追求单一城市的经济总量,意味着北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调整和转移有了可能。北京规划的调整缘于北京自身发展面临的问题————日益受到土地、水资源、能源的制约,不断增加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迫使北京市必须把首都的发展放到更大的空间去筹划,用区域发展来破解北京的难题。北京把“积极参与京津冀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京津冀都市圈、